最适宜区 所有环境条件都在最适范围,水利、劳力等条 件都很好,作物稳产高产,品质好,投资省而经济效益高。 适宜区 关键生态因子在适宜范围,但生态条件存在少量 缺限,采取某些措施(如灌溉、排水、改土、施肥)后容易弥补, 作物生长与产量较好,产量变异系数小。投资有所增大,经济 效益仍较好,但略低于最适宜区。 次适宜区 个别生态因子不在适宜范围,生态条件有较大 缺陷,产量不够稳定,但通过人为措施可以弥补(如盐碱地植 棉)或者投资较大,产量较低,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利的。 不适宜区 大部分特别是关键生态因子在适宜范围,人为 措施难于改造,投资消费巨大,技术复杂。虽勉强可种,但产 量上、经济上或生态上得不偿失;或者完全不能种植。 作物的生态适宜区划分——主导因素法
最适宜区 所有环境条件都在最适范围,水利、劳力等条 件都很好,作物稳产高产,品质好,投资省而经济效益高。 适宜区 关键生态因子在适宜范围,但生态条件存在少量 缺限,采取某些措施(如灌溉、排水、改土、施肥)后容易弥补, 作物生长与产量较好,产量变异系数小。投资有所增大,经济 效益仍较好,但略低于最适宜区。 次适宜区 个别生态因子不在适宜范围,生态条件有较大 缺陷,产量不够稳定,但通过人为措施可以弥补(如盐碱地植 棉)或者投资较大,产量较低,但综合经济效益仍是有利的。 不适宜区 大部分特别是关键生态因子在适宜范围,人为 措施难于改造,投资消费巨大,技术复杂。虽勉强可种,但产 量上、经济上或生态上得不偿失;或者完全不能种植。 作物的生态适宜区划分——主导因素法
作物生态适应性 Crop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在某一地区,作物的生物学 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自然生态条件 相吻合的程度
作物生态适应性 Crop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在某一地区,作物的生物学 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自然生态条件 相吻合的程度
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从全球的范围看,光的分布决定了热量分布,因而 间接地对作物分布起重要作用。从较小范围来看(如一 个国家、一个省),光对作物分布的直接影响就不如热 量与水分显著,但仍有一定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C3作物与C4作物 喜光作物与耐荫作物 短日照作物与长日照作物
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从全球的范围看,光的分布决定了热量分布,因而 间接地对作物分布起重要作用。从较小范围来看(如一 个国家、一个省),光对作物分布的直接影响就不如热 量与水分显著,但仍有一定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C3作物与C4作物 喜光作物与耐荫作物 短日照作物与长日照作物
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喜凉作物 喜温作物 亚热带作物 ≥10℃积温、 ≥0℃积温、无霜期、界限温度等
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 喜凉作物 喜温作物 亚热带作物 ≥10℃积温、 ≥0℃积温、无霜期、界限温度等
喜凉作物 要求积温少、无霜期短,可以忍耐冬春低温。一般需 ≥10℃积温1 500—2 200℃,有的只需900—1 000℃。一 生长盛期适温为15—20℃。 喜凉耐寒型 喜凉耐霜型 喜凉作物在布局中的主要作用,一是作为无霜期较短 的北方和南方山区的主栽作物,二是作为暖温带和亚热带 地区冬季复种或填闲作物
喜凉作物 要求积温少、无霜期短,可以忍耐冬春低温。一般需 ≥10℃积温1 500—2 200℃,有的只需900—1 000℃。一 生长盛期适温为15—20℃。 喜凉耐寒型 喜凉耐霜型 喜凉作物在布局中的主要作用,一是作为无霜期较短 的北方和南方山区的主栽作物,二是作为暖温带和亚热带 地区冬季复种或填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