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掌握孔子及《论语》的文学常识,理解文意、掌握思想 了解以《论语》为代表的先秦语录体散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文言,掌握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论语》语言精炼,意蕴隽永的特点 教学流程: 、导入 1、提问复习孔子及《论语》文学常识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君子的人生追求境界。“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一宋初 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 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3、今天我们选取《论语》中的八则来学习,恐怕不能保证在座的各位今后能以此治国、平 天下。但如果你认真体会这四句话中蕴含的古老智慧,那你一定能够做在学习上飞速提高。 二、朗读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出韵味 2、逐句疏通大意 三、挖掘内涵 总:孔子的这八句话,语言简练但意蕴深远,如同青橄榄,细细品来余韵无穷。每一句细 细琢磨都会有更深的收获。这八句话中哪一句最让你有感触?请说说你从中悟出了哪些道 理?请做简要分析 重点句子: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学习而时常温习,为什么能让人感到“悦”?这是一种怎样的“悦”? 2、为什么强调“自远方来”?孔子仅仅为与老友相聚而感到高兴吗? 3、你怎么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君子? 为什么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有修养的人是不会因此感到生气的? 补充材料:“不患无位,患无以立;不患莫知己,求为可知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无能也。” 4、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我们不应当对此感到生气的理由还可以有哪些?这句 话对于你处理同学关系怎样的启示? 5、模仿这一句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尝试在这一句话后加上一句自己的哲思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这一句话是从学习的什么角度来说的?把学习的境界分为了哪三层? 2、你怎么理解“知之”、“好之”、“乐之”之间的境界高低? 3、联系我们的学习,我们要追求一种怎样的学习方式?你认为学习的乐趣体现在哪里?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很明白的道理,为什么孔子认为这就称得上是智慧了? 你怎么理解这里所说的智慧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你认为温故知新就足以成为老师了吗?你同意孔子的这种说法吗? 2、温故知新意味着什么?孔子希望我们学习掌握什么方法 E、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这一句话中的“必”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教学目标: 掌握孔子及《论语》的文学常识,理解文意、掌握思想。 了解以《论语》为代表的先秦语录体散文语言精炼内涵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文言,掌握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论语》语言精炼,意蕴隽永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提问复习孔子及《论语》文学常识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君子的人生追求境界。“半部论语治天下”——宋初 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 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3、今天我们选取《论语》中的八则来学习,恐怕不能保证在座的各位今后能以此治国、平 天下。但如果你认真体会这四句话中蕴含的古老智慧,那你一定能够做在学习上飞速提高。 二、朗读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出韵味 2、逐句疏通大意 三、挖掘内涵 总: 孔子的这八句话,语言简练但意蕴深远,如同青橄榄,细细品来余韵无穷。每一句细 细琢磨都会有更深的收获。这八句话中哪一句最让你有感触?请说说你从中悟出了哪些道 理?请做简要分析。 重点句子: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学习而时常温习,为什么能让人感到“悦”?这是一种怎样的“悦”? 2、为什么强调“自远方来”?孔子仅仅为与老友相聚而感到高兴吗? 3、你怎么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是君子? 为什么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有修养的人是不会因此感到生气的? 补充材料:“不患无位,患无以立;不患莫知己,求为可知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无能也。” 4、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我们不应当对此感到生气的理由还可以有哪些?这句 话对于你处理同学关系怎样的启示? 5、模仿这一句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尝试在这一句话后加上一句自己的哲思。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这一句话是从学习的什么角度来说的?把学习的境界分为了哪三层? 2、你怎么理解“知之”、“好之”、“乐之”之间的境界高低? 3、联系我们的学习,我们要追求一种怎样的学习方式?你认为学习的乐趣体现在哪里?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很明白的道理,为什么孔子认为这就称得上是智慧了? 你怎么理解这里所说的智慧?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你认为温故知新就足以成为老师了吗?你同意孔子的这种说法吗? 2、温故知新意味着什么?孔子希望我们学习掌握什么方法? E、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这一句话中的“必”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看待同学,与同学相处的方法?(辩证法) F、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岁寒象征什么?松柏又象征什么? 2、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G、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欲速”为什么反倒“不达”?“见小利”为什么会导致“大事不成”?孔子并没有具 体说其中的原因,你能替孔子说清吗? 2、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能否联系你的经历或你所知道的事情谈一谈? H、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有人认为这里孔子主张学习比思考更重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中孔 子讲到的“学”和“思”的关系? 2、在你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如何运用到这句话告诉你的道理呢? 四、总结背诵 1、抽测文言知识 2、归纳道理启示 3、背诵课文
2、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正确看待同学,与同学相处的方法?(辩证法) F、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岁寒象征什么?松柏又象征什么? 2、这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 G、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欲速”为什么反倒“不达”?“见小利”为什么会导致“大事不成”?孔子并没有具 体说其中的原因,你能替孔子说清吗? 2、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能否联系你的经历或你所知道的事情谈一谈? H、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有人认为这里孔子主张学习比思考更重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中孔 子讲到的“学”和“思”的关系? 2、在你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如何运用到这句话告诉你的道理呢? 四、总结背诵 1、抽测文言知识 2、归纳道理启示 3、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