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师 1927年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 思想状况和经历。 (六)板书设计 传记一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自传和评传两类) 时间:1881年—1930年 家庭状况(1) 内容生平经历(1—3)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 创作成果(4 写作特点:言简意赅;层次清晰;衔接紧密。 第2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九三o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 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岀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 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 《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 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 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 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 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
26 讲师。 1927年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五)布置作业 1 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 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 O 年的生活、 思想状况和经历。 (六)板书设计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自传和评传两类) 时间:1881年——1930年 家庭状况(1) 内容 生平经历(1—3) 求学过程(2) 工作简历(3) 创作成果(4) 写作特点:言简意赅;层次清晰;衔接紧密。 第 2 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 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 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 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 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 《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 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 该说是很幸福的。 3 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 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 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
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 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 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 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 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 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 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 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 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 鲁迅,则成长为—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参 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 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3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 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干,我 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 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 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
27 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 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 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 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 球,一个叫西半球。” 5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 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 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 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 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 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 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 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参 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 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 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 Q 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 3 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 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 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 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 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 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
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 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 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 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归类。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 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 文章体裁 由盛转衰的家世 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教学反思
28 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 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 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 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 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 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 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教学反思:
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埃德加斯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剖析文章,把握文中细节,体会语言特色,深入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 难点学习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介绍埃德加斯诺的硒行漫记》是怎样一本书;然后分组交流,话题是“少年毛 泽东的故事”,每人至少在小组中讲一个小故事。交流结束后引入本课牦泽东的少年时代》 要求通过阅读,了解斯诺笔下少年毛泽东的成长经历,注意剖析文章,把握文中细节,深入 思考问题,并学习少年毛泽东的优秀品质。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请几位同学分块试读课文,注意及时指导正音 慷慨( kang kai)恫吓( donghe)驯( xunfu)服 耸(song) 怒不可遏(e)
29 6.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埃德加.斯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剖析文章,把握文中细节,体会语言特色,深入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 难点 学习少年毛泽东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的优秀品质。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介绍埃德加·斯诺的硒行漫记》是怎样一本书;然后分组交流,话题是“少年毛 泽东的故事”,每人至少在小组中讲一个小故事。交流结束后引入本课牦泽东的少年时代》。 要求通过阅读,了解斯诺笔下少年毛泽东的成长经历,注意剖析文章,把握文中细节,深入 思考问题,并学习少年毛泽东的优秀品质。 (二)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 1 请几位同学分块试读课文,注意及时指导正音: 慷慨( kāng kǎi ) 恫吓(dònghè ) 驯( xùnfú )服 耸(sǒng ) 怒不可遏(è )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段,注意语调的控制 明确:应采用种娓娓道来的舒缓语调,可想象毛泽东在向斯诺自述生平时的安详神情。 3默读课文4~21段,了解课文写了少年毛泽东的哪些主要经历,同桌间可相互交流, 注意文中交代年龄的词 (三)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主要内容布置全班讨论、交流 1提炼概括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段)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21段)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第1层(4~8段)少年毛泽东八岁到十三岁的经历:在小学堂,反对老师体罚学生;在 家里,联合反抗“执政”的父亲 第2层(9~19段)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经历: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 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如饥似渴地读“禁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 第3层(20~21段)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的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 西学的新学科。 2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 对同学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适当点拨。 (四)自主阅读,把握细节 请同学选读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挑选其中的某个或某些细节作简要的分析。 示例:有同学对少年毛泽东喜欢读的书较感兴趣,可点拔提问:为什么毛泽东认为休待 传《西游记》这些“禁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仅仅是“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 的”吗? 点拨:这些所谓“禁书″正培养了少年毛泽东对旧社会的造反精神。此外,像《盛世危 言》这本书,使他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 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从而激起了他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这些都可以看出读书对少 年毛泽东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后附文,进一步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读书经历。 第2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品味语言 请同学从文中寻找、品味用得好、有特色的词语,将它们圈起来,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示例:“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 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这段话中“党”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代某一阶级、阶层或 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执政党指在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指家中的其他
30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3 段,注意语调的控制。 明确:应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舒缓语调,可想象毛泽东在向斯诺自述生平时的安详神情。 3 默读课文 4~21 段,了解课文写了少年毛泽东的哪些主要经历,同桌间可相互交流, 注意文中交代年龄的词。 (三)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主要内容布置全班讨论、交流: 1 提炼概括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3 段) 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21 段)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第 1 层(4~8 段)少年毛泽东八岁到十三岁的经历:在小学堂,反对老师体罚学生;在 家里,联合反抗“执政”的父亲。 第 2 层(9~19 段)少年毛泽东十三岁到十六岁的经历: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 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如饥似渴地读“禁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 第 3 层(20~21 段)少年毛泽东十六岁时的经历: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 西学的新学科。 2 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少年毛泽东是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勤奋读书。独立思考、有独立见解的人。 对同学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应给予充分肯定并适当点拨。 (四)自主阅读,把握细节 请同学选读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挑选其中的某个或某些细节作简要的分析。 示例:有同学对少年毛泽东喜欢读的书较感兴趣,可点拨提问:为什么毛泽东认为休待 传《西游记》这些“禁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仅仅是“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 的”吗? 点拨:这些所谓“禁书”正培养了少年毛泽东对旧社会的造反精神。此外,像《盛世危 言》这本书,使他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 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从而激起了他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这些都可以看出读书对少 年毛泽东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后附文,进一步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读书经历。 第 2 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品味语言 请同学从文中寻找、品味用得好、有特色的词语,将它们圈起来,再想想为什么用得好。 示例:“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 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这段话中“党”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代某一阶级、阶层或 集团并为维护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执政党指在家中掌权的父亲,反对党指家中的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