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 适用于祸福相依,转换;不利和有利,不幸和幸运。原诗为明朝高启《叹 墙下草》:“青青墙下草,经霜未枯槁。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墙下 草经霜后还是“青青〃的,“经霜″说明秋已深。诗人缘此慨叹“虽是见春迟, 还免逢秋早〃。如果没有“墙”的条件,而是一般的原上草,那它们的“见春” 和“逢秋”都是同时的。因了“墙”,所受光照少、地温低,则它感受春的气 息便迟,陆游的《梅花》诗中也曾说:“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 迟”。也是这个道理。“见春迟”是不幸,秋来晚则是大幸。这首诗说明了 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着的双方都能向其对立方面 转化。墙下草虽不得先占春光,可免却早枯槁的命运。有了这认识,就 能正确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不利条件,尽量使之转化为积极 的因素。 【11】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适用于志向,每个人都发光。原诗为明代张羽的《兰》:“能白更兼黄, 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寸心,区区之心,言兰花极小。这看去似有贬意,实乃是为了下句的“扬” 区区之心却容纳着散不尽的香气,那阵香气,乃是由其“寸心”习习飘出 啊,真是令人心醉神怡!这一笔,跌宕成趣 【12】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适用于志向,自信,自强等。原诗是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自是低等植物,多寄生于 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 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 【1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适用于不自量力,不自知等。原诗为韩愈的《调张籍》:“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诗人将它拟人化了,目的化了,似乎蚍蜉想要撼动、摧倒大树。于是 展现出一幅大自然的奇妙景观:大树参天、枝叶怒放、郁郁苍苍!如此高
【 10】 虽 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 适用于祸福相依,转换;不利和有利,不幸和幸运。原诗为明朝高启《叹 墙下草》:“青青墙下草,经霜未枯槁。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墙下 草经霜后还是“青青”的,“经霜”说明秋已深。诗人缘此慨叹“虽是见春迟, 还免逢秋早”。如果没有“墙”的条件,而是一般的原上草,那它们的“见春” 和“逢秋”都是同时的。因了“墙”,所受光照少、地温低,则它感受春的气 息便迟,陆游的《梅花》诗中也曾说:“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 迟”。也是这个道理。“见春迟”是不幸 ,秋来晚则是大幸。这首诗说明了 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着的双方都能向其对立方面 转化。墙下草虽不得先占春光,可免却早枯槁的命运。有了这认识,就 能正确对待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不利条件,尽量使之转化为积极 的因素。 【 11】 寸 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适用于志向,每个人都发光。原诗为明代张羽的《兰》:“能白更兼黄, 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寸心,区区之心,言兰花极小。这看去似有贬意,实乃是为了下句的“扬”: 区区之心却容纳着散不尽的香气,那阵香气,乃是由其“寸心”习习飘出。 啊,真是令人心醉神怡!这一笔,跌宕成趣。 【 12】 苔 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适用于志向,自信,自强等。原诗是清代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苔藓自是低等植物,多寄生于 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 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 【 13】 蚍 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适用于不自量力,不自知等。原诗为韩愈的《调张籍》:“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 ,可笑不自量。” 诗人将它拟人化了,目的化了,似乎蚍蜉想要撼动、摧倒大树。于是, 展现出一幅大自然的奇妙景观:大树参天、枝叶怒放、郁郁苍苍! 如此高
大,如此青翠,如此劲挺,如此充满生命的活力!而树阴之下,局处一隅 的小小的蚂蚁居然奔波劳形地钻穴打洞,想要扳动树根。多么可笑的对 比! 这里展现的是大与小的尖锐对比,是力量的不协调。诗人又用了一个“撼” 字,充满了嘲弄意味,更加浓了这种不协调。由此得出结论:“可笑不自 量!″这就一笔骂倒了那些在李杜文章光焰面前摇唇鼓舌的群儿。 【14】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1 适用于磨难,困难等,出处唐·孟郊《古意赠梁肃补阙》,意思是不经过 千百次冶炼,怎么会知道寸金的精纯! 【15】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适用于熟能生巧,练习,勤习苦练等,出处唐·储光羲《江南曲》其一, 意思是惯在湖边居住,船小不怕风浪 【16】英雄不失路,何以成功名1 适用见意思,出处清·屈绍隆《赠朱士稚》,意思是英雄如果不经受挫折, 怎么能成就功名 【17】不遇阴雨后,岂知明月好 出处清·孙枝蔚《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释义是不遭遇阴雨,怎能知道 明月的美好呢! 【18】此生泰山重,勿作鸿毛遗 适用于有价值地生活,奉献等,出处宋·苏轼《和陶咏三良》,意思是生 命像泰山一样重,别把自己像鸿毛那样轻易遗弃 【19】欲穷大地三千里,须上高峰八百盘。 适用于不断攀登,不断奋斗,自强不息等。出处明·刘基《登白云绝顶》, 意思是想把数千里之外的大地尽收眼底,必须登上盘旋曲折的高峻山峰
大,如此青翠,如此劲挺,如此充满生命的活力! 而树阴之下,局处一隅 的小小的蚂蚁居然奔波劳形地钻穴打洞,想要扳动树根。多么可笑的对 比! 这里展现的是大与小的尖锐对比,是力量的不协调。诗人又用了一个“撼” 字,充满了嘲弄意味,更加浓了这种不协调。由此得出结论:“可笑不自 量!”这就一笔骂倒了那些在李杜文章光焰面前摇唇鼓舌的群儿。 【 14】 不 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适用于磨难,困难等,出处唐·孟郊《古意赠梁肃补阙》,意思是不经过 千百次冶炼,怎么会知道寸金的精纯! 【 15】 惯 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适用于熟能生巧,练习,勤习苦练等,出处唐·储光羲《江南曲》其一, 意思是惯在湖边居住,船小不怕风浪。 【 16】 英 雄不失路,何以成功名! 适用见意思,出处清·屈绍隆《赠朱士稚》,意思是英雄如果不经受挫折, 怎么能成就功名! 【 17】 不 遇阴雨后,岂知明月好! 出处清·孙枝蔚《田家杂兴次储光羲韵》,释义是不遭遇阴雨,怎能知道 明月的美好呢! 【 18】 此 生泰山重,勿作鸿毛遗。 适用于有价值地生活,奉献等,出处宋·苏轼《和陶咏三良》,意思是生 命像泰山一样重,别把自己像鸿毛那样轻易遗弃。 【 19】 欲 穷大地三千里,须上高峰八百盘。 适用于不断攀登,不断奋斗,自强不息等。出处明·刘基《登白云绝顶》, 意思是想把数千里之外的大地尽收眼底,必须登上盘旋曲折的高峻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