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棘发达,端部生1丛钩刺 缺臀模,末端背面有黑色 制状突起4个,排在横线上 第8节骤变削瘦 17节背面前缘粗洁,有 5、6、7节周用有数个揭 背面 1-7节背面前缘多横戟纹 不规则突起纹,愈向后愈明显 色突起 8.玉米蚜、高粱蚜 玉米蚜和高粱蚜均属半翅目,蚜科, 者形态特征及区别特征见图2-2-6和表2-25。 图2-2-6玉米蚜和高粱蚜 天米好:L.有翅孤雄型2无翔孤睢型 高蚜:3,有翅孤雌型4无翅孤型 (仿张广学) 表2-25玉米蚜和高粱蚜的主要形态区别 虫态 特征 玉米好 高粱蚜 体长(mm) 约2.2 约1.8 体色 活体深绿色:玻片标本淡色,节问 活体黄色,少数紫红色:玻片标本 斑不显 淡色,节间斑明显 无翅孤雌蚜 触角 长度不及体之半 触角为体长的06倍 腹管 长圆筒形,为尾片1.50倍 圆筒形,短于尾片 较短,圆锥形,有毛45根 维形,中部明显收缩。有长曲毛816 尾片 体色 活体腹部深绿色 活体腹部黄色 有翅孤雌蚜 第35节分刚有小圆形次生感觉圈 触角 仅第3节有感觉圈8-13个 12.19个,1-5个,0-2个 9.黏由虫 黏虫属鳞翅目,夜城科。在我国发生的黏虫有60多种,除黏虫外,常见种类还有劳氏黏虫 Mythimna loreyi(Duponchel)、白脉黏虫M.venalba(Moore、谷黏虫M.aeae Duponchel等。但这 几种仅在局部地区分布,如谷黏虫主要在新疆发生较多,其他几种多在南方与黏虫混合发生,但 多以黏虫为主。黏虫的形态特征见图2-2-7, 成虫体灰褐色至淡黄褐色,雄虫较雌虫色深,体15-20mm,翅展36-40mm:前翅中央近前 缘处具2个淡黄色圆斑,其中外侧斑下方有1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自顶角有1条暗 褐色纹向后缘斜伸,到达翅中部即成点线,沿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基部淡灰色,端部深灰色
纵纹,腹部黄色;雌、雄区别除生殖器和体色外,可以从翅缰辨别,雄虫1根,雌虫3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0-35mm:体色变化很大。密度小时,4龄以上幼虫多呈淡黄褐至黄绿 色不等,密度大时,多为灰黑至黑色。头黄褐至红褐色。有暗色网纹,沿蜕裂线有黑褐色纵纹, 似“八”字形:幼虫体表有许多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边缘懷细黑线,两侧各有2条红褐色纵条纹 两纵线间均有灰白色纵行细纹:腹部污黄色,腹足有黑褐色斑:趾钩单序半环形。 图2-2-7黏虫 1.成虫2幼虫3.幼虫头部正面4.卵5.蛹(仿浙江农业大学) 10.双斑莹叶甲 双斑萤叶甲又叫二斑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 成虫体长3.6-4.8mm,宽2-2.5mm,体长卵形,棕黄色,具光泽。头、前胸背板色较深,有 时呈橙红色。鞘翅淡黄色,有一个近于圆形的淡色斑,周缘为黑色,淡色斑的后外侧常不完全封 闭,它后面的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色带纹模糊不清或完全消失。触角丝状,1 节,长度约为体长的23。 卵椭圆形,长0.6mm,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 幼虫体长5-6.2mm,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 蛹长2.8-3.5mm,宽2mm,白色,表面具刚毛。 11.东亚飞蝗 东亚飞蝗为飞蝗的1个亚种,属直翅目,斑翅蝗科。飞蝗全世界已知10亚种,我国主要分布 有3个亚种,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L.migratoriamigratoria Linnacus和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该种又分为群居型L.migrataria manilensis Lph gregaria和散居型L.migrataria mahilenis Lph solitaria,二者在形态上的区别见图2-2-8和表2-2-6。 图2-2-8东亚飞埤 1.散居型2.群居型(仿郭邪) 成虫雄虫体长32.4-48.1mm,前翅长34.0-43.8mm,后足腿节长19.2-28.2mm:雌虫体长 38.652.8mm,前翅长44.65-55.9mm,后足腿节长22.0-30.0mm。体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因类型 和环境不同而有所变异,颜面垂直,与头顶形成圆弧状。无头侧窝。触角丝状,淡黄色。上额青 蓝色。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略呈弧状隆起(散居型)或较平直(群居型),两侧常具棕色纵脊。 群居型更显著。前翅褐色,具许多暗色斑纹,后翅本色。后足胫节淡黄色,略带红色,外缘具刺 10-11个。 表2-26东亚飞蝗两型成虫形态比较 特征 散居型 群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