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柱修正试验法:试验方法同前,在每根沉降柱 上开多个取样口,取H以上所有取样口的水样。设 水样中的SS浓度为C;,则出水中的剩余SS的比例为 P1=C/C0,SS实际在t时的去除率为1-P,作的 P~u曲线,凡沉速u≡u0=H的所有颗粒都可能 去除,其去除率为1-P0;而沉速u<u=H的颗粒 能被去除的比例为u1/u,其在时刻去除该颗粒的 效率为u1/udp;故总去除率为(1-P0计+ju1/uodp 所以m%=(100-P0)+100 uo ju, dp 例题(见p65例3-2)
• 沉降柱修正试验法:试验方法同前,在每根沉降柱 上开多个取样口,取H以上所有取样口的水样。设 水样中的SS浓度为Ci ,则出水中的剩余SS的比例为 Pi =Ci / C0 ,SS实际在t i时的去除率为1- Pi,作的 P0 ~ ut曲线,凡沉速ut≧ u0 =H/t的所有颗粒都可能 去除,其去除率为1- P0 ;而沉速ut< u0 =H/t的颗粒 能被去除的比例为ut / u0 ,其在t时刻去除该颗粒的 效率为∫ut / u0 dp;故总去除率为(1- P0 )+ ∫ ut / u0 dp 。 • 所以η%= (100- P0 )+ 100/ u0 ∫ ut dp 。 • 例题 (见p65例3-2)
2)絮凝沉淀 试验思路同前,柱略高略粗,取样口间距500mm,取样时 间间隔5或10min,则S在t时的去除率为n=(1-C/Co) 100%。记算去除率,并记录与表中(见表3-6) 0.25 0.5 0.7 1.00 59禁 73 1.25 1.5 2.0 47 65 10 20 30 50 60 (a) 时间(min) (b) 具体计算见例3-3,首先计算临界沉速,后在图上作中间曲 线,找出其与时刻的交点,计算对应沉速,后计算去除率。 n=n1+u1/u(n1-12 3)区域沉淀和压缩沉淀安排在第八章讲解
• 2)絮凝沉淀 • 试验思路同前,柱略高略粗,取样口间距500mm,取样时 间间隔5或10min,则SS在t i时的去除率为η=(1- Ci / C0 )× 100% 。记算去除率,并记录与表中(见表3-6)。 • 具体计算见例3-3,首先计算临界沉速,后在图上作中间曲 线,找出其与t时刻的交点,计算对应沉速,后计算去除率。 η= η1+ u1 / u0 (η1- η2)+ u2 / u0 (η2- η3)+…. • 3)区域沉淀和压缩沉淀安排在第八章讲解
3理想沉淀池原理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沉淀理论与实际沉淀池的运动规律有所 差距,为合理表征实际沉淀状态,提出了“理想沉淀池”概念 理论假设条件: a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作等速流动,速度为v。 b.在流入区颗粒沿AB断面均匀分布,并处于自由沉淀状态, 其水平分速等于v。 c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被去除。 入区 一沉淀区一 十流出区十 u< u II h 污泥区
3.理想沉淀池原理 •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沉淀理论与实际沉淀池的运动规律有所 差距,为合理表征实际沉淀状态,提出了“理想沉淀池”概念。 • 理论假设条件: a.污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作等速流动,速度为v。 b.在流入区颗粒沿AB断面均匀分布,并处于自由沉淀状态, 其水平分速等于v。 c.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被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