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每个菌群钟,再按%d值大小顺序重新排列。将未知菌单 次总发生频率除以最典型反应模式单次总发生频率,得到模式频率 T值,代表个体与总体的近似值。T值越接近1,个体与总体越接近 鉴定价值越大。按%id大小排序,将相邻两项的%id之比为R,代 表着首选条目与次选条目的差距差距越大价值越大。如果%d280, 参考T及R值可作出鉴定 (二)在编码检素本中检索数据谱得出的结果有以下几种形式(以API 鉴定系统为例 1.有此数码谱①有一个或几个菌名条目及相应的鉴定值 (%d和T值)。②对鉴定结果好坏的评价,最佳.等。③用小 括号列出关键的生化结果及阳性百分率。④有时,鉴定结果不佳或 有多条菌名条目,需进一步补充试验项目才能得出良好的鉴定结果。 ⑤指出某些注意要点,需用“"推测性鉴定”,并将此菌送至参考实验 室;需用“血清学鉴定”,作进一步的证实等。 2.无此数码谱可能有以下原因:①此生化谱太不典型。②不 能接受,鉴定值低(%id<80.0)。③可疑。需进一步确认是否纯培养, 重新鉴定,可与供应商技术服务部联系。 (三)结果解释 1.如果排序第一的细菌%i心80.0,则可将未知菌鉴定在此条目 中,并按%id值的大小对鉴定的可信度作出评价。%id299.9和 T≥0.75为最佳的鉴定;%id99.0-98.9之间,T≥0.5为很好的鉴 定;%id90.0-98.9之间,T≥0.25为好的鉴定;%id80.0-89.9之间
4.在每个菌群中,再按%id 值大小顺序重新排列。将未知菌单 次总发生频率除以最典型反应模式单次总发生频率,得到模式频率 T 值,代表个体与总体的近似值。T 值越接近 1,个体与总体越接近, 鉴定价值越大。按%id 大小排序,将相邻两项的%id 之比为 R, 代 表着首选条目与次选条目的差距,差距越大,价值越大。如果%id≥80, 参考 T 及 R 值可作出鉴定。 (二)在编码检索本中检索数据谱得出的结果有以下几种形式(以 API 鉴定系统为例)。 1.有此数码谱 ①有一个或几个菌名条目及相应的鉴定值 (%id 和 T 值)。②对鉴定结果好坏的评价,最佳.等。 ③用小 括号列出关键的生化结果及阳性百分率。④有时,鉴定结果不佳或 有多条菌名条目,需进一步补充试验项目才能得出良好的鉴定结 果。 ⑤指出某些注意要点,需用“推测性鉴定”,并将此菌送至参考实验 室;需用“血清学鉴定”,作进一步的证实等。 2.无此数码谱 可能有以下原因:①此生化谱太不典型。②不 能接受,鉴定值低(%id<80.0)。③可疑。需进一步确认是否纯培养, 重新鉴定,可与供应商技术服务部联系。 (三)结果解释 1.如果排序第一的细菌%id≥80.0,则可将未知菌鉴定在此条目 中,并按%id 值的大小对鉴定的可信度作出评价。%id≥ 99.9 和 T≥0.75 为最佳的鉴定;%id 99.0~98.9 之间,T≥0.5 为很好的鉴 定;%id 90.0~98.9 之间,T≥0.25 为好的鉴定;%id 80.0~89.9 之间
为可接受的鉴定 2.如果第一条目的%id<80.0,则将前2个条目的%id加在一 起,若仍不足80.0,则将前3个%id相加。若≥80.0,则有2种可能: ①为同种细菌,可能是不同生物型。②为同一菌属的不同种 如果相加的几个条目既不属于同一细菌种,又不属于同一细菌 属,在评价中会指出”补充生化反应”的项目及阳性反应率,可通 过这些生化反应将几种菌区分开来。若前3个条目的和<80.0,则为 不可接受的结果。 二、自动化的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系统 自动化的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系统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的应用,为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对病原菌的快速诊断和药敏试验提供 了有力工具。鉴定系统的工作原理因不同的仪器和系统而异。不同 的细菌对底物的反应不同是生化反应鉴定细菌的基础,而试验结果 的准确度取决于鉴定系统配套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培养物浓度、孵 育条件和结果判定等。大多鉴定系统采用细菌分解底物后反应液中 pH值的变化,色原性或荧光原性底物的酶解,测定挥发或不挥发酸 或识别是否生长等方法来分析鉴定细菌。 药敏试验分析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将抗生素微量稀释在条孔或条 板中,加入菌悬液孵育后放入仪器或在仪器中直接孵育,通过测定 细菌生长的浊度,或测定培养基中荧光指示剂的强度或荧光原性物 质的水解,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浊度 的增加提示细菌生长,根据判断标准解释敏感或耐药
为可接受的鉴定。 2.如果第一条目的%id<80.0,则将前 2 个条目的%id 加在一 起,若仍不足 80.0,则将前 3 个%id 相加。若≥80. 0,则有 2 种可能: ①为同种细菌,可能是不同生物型。②为同一菌属的不同种。 如果相加的几个条目既不属于同一细菌种,又不属于同一细菌 属,在评价中会指出“补充生化反应”的项目及阳性反应率,可通 过这些生化反应将几种菌区分开来。若前 3 个条目的和<80.0,则为 不可接受的结果。 二、自动化的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系统 自动化的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系统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的应用,为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对病原菌的快速诊断和药敏试验提供 了有力工具。鉴定系统的工作原理因不同的仪器和系统而异。不同 的细菌对底物的反应不同是生化反应鉴定细菌的基础,而试验结果 的准确度取决 于鉴定系统配套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培养物浓度、孵 育条件和结果判定等。大多鉴定系统采用细菌分解底物后反应液中 pH 值的变化,色原性或荧光原性底物的酶解,测定挥发或不挥发酸, 或识别是否生长等方法来分析鉴定细菌。 药敏试验分析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将抗生素微量稀释在条孔或条 板中,加入菌悬液孵育后放入仪器或在仪器中直接孵育,通过测定 细菌生长的浊度,或测定培养基中荧光指示剂的强度或荧光原性物 质的水解,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浊度 的增加提示细 菌生长,根据判断标准解释敏感或耐药
三、使用自动化鉴定仪的局限性 1自动化鉴定系统是根据数据库中所提供的背景资料鉴定细菌, 数据库资料的不完整将直接影响鉴定的准确性。目前为止,尚无一 个鉴定系统能包括所有的细菌鉴定资料。对细菌的分类是根据传统 的分类方法,因此鉴定也以传统的手工鉴定方法为“”金标准”。使 用自动化鉴定仪的实验室,应对技术人员进行手工鉴定基础与操作 技能培训。 2细菌的分类系统随着人们对细菌本质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演变 使用自动化鉴定仪的实验室应经常与生产厂家联系,及时更新数据 库。实验室技术人员应了解细菌分类的最新变化,便于在系统更新 之前即可进行手工修改。 3.通过自动化鉴定仪得出的结果,必须与其它已获得的生物性 状(如标本来源、菌落特征及其它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核对,以 避免错误的鉴定 细菌自动鉴定及药敏华统的研究进展 一、细菌自动鉴定及药敏系统的发展史 细菌的鉴定是细菌分类的实验过程。长期以来,临床微生物实 验室一直沿用1O0多年前由Gram、Pasteur、Koch、Petri等创造的 传统的微生物学鉴定方法,这些传统的鉴定方法不仅过程烦琐,费 时费力,且在方法学和结果的判定、解释等方面易发生主观片面而 引起的错误,难以进行质量控制。 20世纪60年代以后,微生物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
三、使用自动化鉴定仪的局限性 1.自动化鉴定系统是根据数据库中所提供的背景资料鉴定细菌, 数据库资料的不完整将直接影响鉴定的准确性。目前为止 ,尚无一 个鉴定系统能包括所有的细菌鉴定资料。对细菌的分类是根据传统 的分类方法,因此鉴定也以传统的手工鉴定方法为“金标准” 。使 用自动化鉴定仪的实验室,应对技术人员进行手工鉴定基础与操作 技能培训。 2.细菌的分类系统随着人们对细菌本质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演变, 使用自动化鉴定仪的实验室应经常与生产厂家联系,及时更新数据 库。实验室技术人员应了解细菌分类的最新变化,便于在系统更新 之前即可进行手工修改。 3.通过自动化鉴定仪得出的结果,必须与其它已获得的生物性 状(如标本来源、菌落特征及其它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核对,以 避免错误的鉴定。 细菌自动鉴定及药敏系统的研究进展 一、细菌自动鉴定及药敏系统的发展史 细菌的鉴定是细菌分类的实验过程。长期以来,临床微生物实 验室一直沿用 100 多年前由 Gram、Pasteur、Koch、Petri 等创造的 传统的微生物学鉴定方法,这些传统的鉴定方法不仅过程烦琐,费 时费力,且在方法学和结果的判定、解释等方面易发生主观片面而 引起的错误,难以进行质量控制。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微生物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