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课程主要概念的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出勤、实验、作业占30%、闭卷考试占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有出版处,2002年。 2.诸葛健、李华钟主编,《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 3.闵航主编,《微生物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4.张文治编著,《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处,2005年。 5.刘慧主编,《现代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6.何国庆主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 7.James M.Jay主编,徐岩等译,《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五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包装工程类课程的前导课,主要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 对微生物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八、说明: 主撰人:欧杰 审核人:包斌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6月8日 -21-
- 21 - 门课程主要概念的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出勤、实验、作业占 30%、闭卷考试占 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处,2002 年。 2.诸葛健、李华钟主编,《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4 年。 3.闵航主编,《微生物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张文治编著,《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处,2005 年。 5.刘慧主编,《现代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年。 6.何国庆主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年。 7. James M.Jay 主编,徐岩等译,《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五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包装工程类课程的前导课,主要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 对微生物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八、说明: 主撰人: 欧杰 审核人:包斌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 年 6 月 8 日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食品微生物学(Food Microbioloy) 课程编号:1806115 学分:3学分 学时:总学时48学时分配(讲授学时:48) 开设学期:第5学期 授课对象: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宁喜斌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食品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在细 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 活动基本规律,并侧重于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 习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同 时对微生物学最新发展动态有一定了解,从而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简介(200字左右) 本课程主要讲授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 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食品中存在的各 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引起的腐败、预防和消除:有益微生 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 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了解食品防腐、保藏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措施,为 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控制学、食品保藏学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二章徽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8学时) 第一节、原核微生物 第二节、真核微生物 第三章徽生物的纯培养技术(2学时) 第四章徽生物的营养(8学时)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22
- 22 -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食品微生物学(Food Microbiology) 课程编号:1806115 学 分:3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48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48 ) 开设学期: 第 5 学期 授课对象:食品质量与安全 课程级别: 课程负责人:宁喜斌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食品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在细 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 活动基本规律,并侧重于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 习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掌握微生物学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同 时对微生物学最新发展动态有一定了解,从而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简介(200 字左右) 本课程主要讲授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 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食品中存在的各 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引起的腐败、预防和消除;有益微生 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 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了解食品防腐、保藏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措施,为 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控制学、食品保藏学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第二章 微生物细胞结构与功能 (8 学时) 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 第二节、真核微生物 第三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2 学时)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 (8 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第二节、培养基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第五章徽生物的代谢(2学时) 第六章徽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6学时) 第一节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二节真菌的生长繁殖 第三节环墙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四节食品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第七章病毒(4学时)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毒粒的性质 第三节病毒的复制 第四节病毒的非增殖感染 第八章徽生物的遗传和变异(4学时) 第一节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基因突变 第三节基因的转移 第九章徽生物生态(4学时) 第一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节环境微生物 第十章微生物分类(4学时 第一节进化 第二节细菌分类 第三节微生物分类、鉴定技术 第十一章微生物与食品安全(2学时) 复习 (2学时)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弹细讲授每章的重点, 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实例阐述,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 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信总量。 教师应适时推荐教学参考书,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基础理论学习。 五、教学方法 实行传统理论授课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C!课件)方式进行教学,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 -23-
- 23 - 第二节、培养基 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2 学时)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6 学时)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第二节 真菌的生长繁殖 第三节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四节 食品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第七章 病毒(4 学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毒粒的性质 第三节 病毒的复制 第四节 病毒的非增殖感染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4 学时) 第一节 遗传和变异 第二节 基因突变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4 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二节 环境微生物 第十章 微生物分类(4 学时) 第一节 进化 第二节 细菌分类 第三节 微生物分类、鉴定技术 第十一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2 学时) 复习 (2 学时)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 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实例阐述,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 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信息量。 教师应适时推荐教学参考书,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基础理论学习。 五、教学方法 实行传统理论授课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CAI 课件)方式进行教学,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
结构划分为七个,每个章节再由理论授课、实例分析、讨论、作业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 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L 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 门课程主要概念的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20%、出勤占10%、闭卷考试占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有出版社,2010年 2.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3.诸葛健、李华钟主编,《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9年。 4.闵航主编,《微生物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张文治编著,《微生物学》,高等教有出版处,2005年。 7刘慧主编,《现代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8何国庆主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9.James MJay主编.何国庆等译,《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7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0.BrianJ.B.Wood主编,徐岩等译,《发酵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中国经工业出版社,2001 年。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所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前导课,主要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 学生对微生物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主撰人:宁喜斌 审核人:包斌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年6月5日 -24
- 24 - 结构划分为七个,每个章节再由理论授课、实例分析、讨论、作业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 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 E-MAIL 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 门课程主要概念的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 20%、出勤占 10%、闭卷考试占 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2.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诸葛健、李华钟主编,《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9 年。 4.闵航主编,《微生物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张文治编著,《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处,2005 年。 7.刘慧主编,《现代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年。 8.何国庆主编,《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年。 9. James M.Jay 主编,何国庆等译,《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 7 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年。 10. Brian J.B.Wood 主编,徐岩等译,《发酵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年。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所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前导课,主要讲授食品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 学生对微生物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主撰人:宁喜斌 审核人:包斌 分管教学院长:李燕 2011 年 6 月 5 日
《现代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现代生物检测技术(Modern biotechnology for Microbial Detection) 课程编号:1807113 学分:2学分 学时:总学时32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32实验学时:0) 开设学期:第7学期 授课对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级别:专业方向课程 课程负责人:赵勇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现代生物检测技术是全面介绍用现代的生物技术方法检测各种各样样品的学科,课程从多个角 度向学生全方位的介绍现代生物检测技术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实例,内容涉及现代免疫 学技术,核酸检测技术,核酸技术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以及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环境、医药等各领域的应用前景。本课程体现原理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内 容具有全、新的特点。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后续的业务学习及以后从事相关研究和 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个大时代背景对当代生命科学人才知识结构的 需求。 二、课程简介(200字左右) 本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免疫学技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在食 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这些内容各成章节又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一章中,首先就各种技术的基本原 理及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叙述,然后就它们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具体应用或者应用前景进 行了叙述或展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 二、现代食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免疫学检测技术(4学时 第一节抗原与抗体 一、抗原 二、抗体 第二节抗原的准备 .25
- 25 - 《现代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现代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现代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现代生物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现代生物检测技术(Modern biotechnology for Microbial Detection) 课程编号:1807113 学 分:2 学分 学 时:总学时 32 学时分配(讲授学时:32 实验学时:0 ) 开设学期:第 7 学期 授课对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级别:专业方向课程 课程负责人:赵勇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现代生物检测技术是全面介绍用现代的生物技术方法检测各种各样样品的学科,课程从多个角 度向学生全方位的介绍现代生物检测技术的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和应用实例,内容涉及现代免疫 学技术,核酸检测技术,核酸技术与免疫学技术相结合的技术方法(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以及 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环境、医药等各领域的应用前景。本课程体现原理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内 容具有全、新的特点。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在后续的业务学习及以后从事相关研究和 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适应 21 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个大时代背景对当代生命科学人才知识结构的 需求。 二、课程简介(200 字左右) 本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免疫学技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在食 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这些内容各成章节又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一章中,首先就各种技术的基本原 理及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叙述,然后就它们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具体应用或者应用前景进 行了叙述或展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一、食品安全问题的历史 二、现代食品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 免疫学检测技术(4 学时) 第一节抗原与抗体 一、抗原 二、抗体 第二节抗原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