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化学》教学大纲 裸程名称(中文英文):基础化学(Bas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1501502 学分:5 学时:总学时80讲授学时80 开设学期:第12学期 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本科生 课程级别: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校级精品课程 课程负责人:周冬香 教学团队:周冬香、甘建红、邵则淮、薛斌、李立、孙涛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基础化学是大学第一门基础的化学课程,是面向全校理科、农科类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 设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以学习基础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计算、基本应用及基本 操作为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将基础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计 算等知识运用于定量分析之中,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及 毕业论文工作打下必备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物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化学平衡、误差的 概念及数据处理以及基本定量分析(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内 容。训练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木操作,特别是定量分析操作的基木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物质的 基本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熟练掌握误差的概念及数据处理的方法,掌握 运用化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定量分析(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的方 法和基本计算。熟练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特别是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能独 立进行分析实验操作,获得精确的分析结果。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1学时) 第一节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了解) 一、化学研究的内容 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
- 1 - 《基础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基础化学(Basic chemistry) 课程编号:1501502 学分:5 学时:总学时 80 讲授学时 80 开设学期:第 1-2 学期 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本科生 课程级别: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校级精品课程 课程负责人:周冬香 教学团队:周冬香、甘建红、邵则淮、薛斌、李立、孙涛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基础化学是大学第一门基础的化学课程,是面向全校理科、农科类专业一年级本科生开 设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以学习基础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计算、基本应用及基本 操作为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将基础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计 算等知识运用于定量分析之中,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为后继的专业课程学习及 毕业论文工作打下必备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二、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物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化学平衡、误差的 概念及数据处理以及基本定量分析(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内 容。训练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特别是定量分析操作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物质的 基本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熟练掌握误差的概念及数据处理的方法,掌握 运用化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定量分析(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的方 法和基本计算。熟练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特别是定量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能独 立进行分析实验操作,获得精确的分析结果。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1 学时) 第一节 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了解) 一、化学研究的内容 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三、化学的分支学科 四、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基础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了解) 第二章定量分析概论(6学时) 第一节定量分析的任务、方法及发展趋势(了解) 第二节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了解) 第三节定量分析的误差(掌握) 一、误差的表示方法 二、误差的来源和减免方法 第四节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掌握) 一、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二、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简介) 三、可疑值的取舍 第五节滴定分析(容量分析)(掌操) 一、滴定分析基本概念与方法 二、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与滴定方式 三、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四、滴定分析的计算 第三意化学反应的速度和限度(6学时)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了解)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理解) 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限度一一化学平衡(掌握》 一、化学平衡 二、根据反应商(Q)/Ke判断反应方向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四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13学时) 第一节酸碱质子理论(理解)》 一、质子酸碱的概念 二、酸碱反应 2
- 2 - 三、化学的分支学科 四、化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基础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任务(了解) 第二章 定量分析概论(6学时) 第一节 定量分析的任务、方法及发展趋势(了解)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了解) 第三节 定量分析的误差(掌握) 一、误差的表示方法 二、误差的来源和减免方法 第四节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掌握) 一、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二、置信区间与置信概率(简介) 三、可疑值的取舍 第五节 滴定分析(容量分析)(掌握) 一、滴定分析基本概念与方法 二、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与滴定方式 三、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四、滴定分析的计算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速度和限度(6学时)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了解) 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二、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理解) 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掌握) 一、化学平衡 二、根据反应商(Q)/Kθ 判断反应方向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四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13学时)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理解) 一、质子酸碱的概念 二、酸碱反应
三、水溶液中的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第二节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理解) 一、稀释作用 二、同离子效应 三、酸碱对弱酸(碱)型体分布的影响 第三节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掌握》 一、质子条件 二、一元弱酸(弱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最简式) 三、多元弱酸(弱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最简式) 四、两性物质水溶液酸度的计算(最简式) 五、缓冲溶液 第四节酸碱指示剂(理解)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二、使用酸碱指示剂应注意的问题 三、混合指示剂 第五节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掌握)》 一、一元强酸强碱滴定 二、一元弱酸(弱碱)滴定 三、多元弱酸(弱碱)滴定 第六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掌握)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二、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五章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法(8学时) 第一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掌握) 一、溶度积常数 二、溶度积与溶解度 三、溶度积规则 第二节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掌握) 一、沉淀的生成 二、分步沉淀 三、沉淀的溶解 四、沉淀的转化 第三节沉淀滴定法(掌握) 一、莫尔法 -3
- 3 - 三、水溶液中的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第二节 影响酸碱平衡的因素(理解) 一、稀释作用 二、同离子效应 三、酸碱对弱酸(碱)型体分布的影响 第三节 酸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掌握) 一、质子条件 二、一元弱酸(弱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最简式) 三、多元弱酸(弱碱)水溶液酸度的计算(最简式) 四、两性物质水溶液酸度的计算(最简式) 五、缓冲溶液 第四节 酸碱指示剂(理解)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二、使用酸碱指示剂应注意的问题 三、混合指示剂 第五节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掌握) 一、一元强酸强碱滴定 二、一元弱酸(弱碱)滴定 三、多元弱酸(弱碱)滴定 第六节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掌握)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二、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五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法(8学时) 第一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掌握) 一、溶度积常数 二、溶度积与溶解度 三、溶度积规则 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掌握) 一、沉淀的生成 二、分步沉淀 三、沉淀的溶解 四、沉淀的转化 第三节 沉淀滴定法(掌握) 一、莫尔法
二、佛尔哈德法(简介) 三、法扬司法(简介) 第六章物质结构(14学时) 第一节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简介)(了解) 一、氢原子光谱 二、玻尔理论 第二节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了解 一、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 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三、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象 第三节原子核外电子结构(掌握) 一、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二、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三、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四节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自学)(了解) 第五节离子键(理解) 一、离子键 第六节共价键(掌握) 一、价键理论 二、杂化轨道理论 第七节分子间力和氢键(理解) 一、分子间力 二、氢键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和配位滴定法(14学时) 第一节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理解) 一、配合物的组成 二、配合物的命名 第二节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简介)(了解) 第三节配位平衡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第四节EDTA的性质及配位滴定(理解) 一、EDTA的性质 二、EDTA配合物的特点 第五节配位滴定曲线(理解)
- 4 - 二、佛尔哈德法(简介) 三、法扬司法(简介) 第六章 物质结构(14学时) 第一节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简介)(了解) 一、氢原子光谱 二、玻尔理论 第二节 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了解) 一、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 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 三、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图象 第三节 原子核外电子结构(掌握) 一、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二、核外电子排布规则 三、原子的电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四节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自学)(了解) 第五节 离子键(理解) 一、离子键 第六节 共价键(掌握) 一、价键理论 二、杂化轨道理论 第七节 分子间力和氢键(理解) 一、分子间力 二、氢键 第七章 配位化合物和配位滴定法(14学时) 第一节 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和命名(理解) 一、配合物的组成 二、配合物的命名 第二节 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简介)(了解) 第三节 配位平衡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第四节 EDTA的性质及配位滴定(理解) 一、 EDTA的性质 二、 EDTA配合物的特点 第五节 配位滴定曲线(理解)
一、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及条件稳定常数 二、滴定曲线 三、准确滴定的条件 四、酸效应曲线(林旁曲线) 第六节金属指示剂(理解)》 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三、常用金屈指示剂 四、指示剂的封闭、僵化与变质 第七节提高指示剂选择性的方法(理解) 一、控制溶液酸度进行分步滴定 二、使用掩蔽剂提高选择性 第八节应用实例(掌握) 一、水的硬度及Ca”、Mg含量的测定 二、硫酸盐的测定 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14学时)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理解)》 一、基本概念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第二节原电池与电极电位(掌握) 一、原电池 二、电极电位 三、能斯特公式 四、电极物质浓度对电极电位的影响 五、电极电位的应用 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法(理解) 一、条件电极电位(p0) 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三、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四、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期中考查与期末考试各2学时 四、教学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基础化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 -5-
- 5 - 一、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及条件稳定常数 二、滴定曲线 三、准确滴定的条件 四、酸效应曲线(林旁曲线) 第六节 金属指示剂(理解) 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三、常用金属指示剂 四、指示剂的封闭、僵化与变质 第七节 提高指示剂选择性的方法(理解) 一、控制溶液酸度进行分步滴定 二、使用掩蔽剂提高选择性 第八节 应用实例(掌握) 一、水的硬度及Ca 2+、Mg 2+含量的测定 二、硫酸盐的测定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14学时)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理解) 一、基本概念 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第二节 原电池与电极电位(掌握) 一、原电池 二、电极电位 三、能斯特公式 四、电极物质浓度对电极电位的影响 五、电极电位的应用 第三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理解) 一、条件电极电位(ϕθ´) 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三、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四、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期中考查与期末考试各 2 学时 四、教学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基础化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