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型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 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教学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目标|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 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 重点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 难点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第一课时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 教学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目标|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 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由学生熟知的事 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物入手,易于激发学 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出示调的兴趣,及时认读词 导入|件2 欣赏画面,易于强化讠 分钟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知。 解词语。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 走进那狭窄的双龙洞。(板书:17记金华的双龙洞)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 了解作者,有助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学生理解课文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浙、簇”6 个生字,会写“浙、罗”15 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 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 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 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 难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认识“浙、簇”6 个生字,会写“浙、罗”15 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 鹃、 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 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 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出示课 件 2】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 解词语。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 走进那狭窄的双龙洞。(板书: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3】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 年 10 月 由学生熟知的事 物入手,易于激发学习 的兴趣,及时认读词语 欣赏画面,易于强化认 知。 了解作者,有助于 学生理解课文
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 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 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 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 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也可以 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5】 浙江一簇臀部漆黑蜿蜒 杜鹃宽窄肩背移动额角陆续石钟乳石笋变 化多端上源 充分发挥学生的 自由读,指名读。 主体作用,充分自学 师生共同正音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 新课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翘舌音“浙窄乳”等主理解词语,质疑问对 教学 (2)指导书写 的能力,让学生成为 )分钟重点指导“臀窄” 主学习的主人。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 分 “窄”上窄下宽,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 它们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6、7】 (1)拥挤:(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地方相对较小 人或车船等相对较多 (2)空隙:指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 旷间隙;相似的情况或状态再现的时间间隔。 (3)稍微:表示数量少或程度浅
28 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 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 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 年,进上海商务印书 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 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 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也可以 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 4、5】 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蜒 杜鹃 宽窄 肩背 移动 额角 陆续 石钟乳 石笋 变 化多端 上源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 笋”,翘舌音“浙 窄 乳”等。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臀 窄”。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 分。 “窄”上窄下宽,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 它们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课件 6、7】 (1)拥挤:(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地方相对较小而 人或车船等相对较多。 (2)空隙:指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空 旷间隙;相似的情况或状态再现的时间间隔。 (3)稍微:表示数量少或程度浅。 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充分自学,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自 主理解词语,质疑问难 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自 主学习的主人
4)蜿蜒:上下起伏前曲折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5)依据:基础,按照 (6)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突兀,山u 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7)石钟乳:在溶洞里常见到,形如寺庙里的大钟, 通过读书、画线 也叫钟乳石。 图,学生整体感知了课 (8)石笋: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 文,理清了文章的叙 顺序,对理解课文, 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习写法做好了铺垫。 (9)名目:事物的名称。 4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 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出示课件8】(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 完成。)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 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四、课堂总结。 课堂小 结及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叶圣陶先生 展延伸道欣赏了美丽的溶洞景色,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 分钟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溶洞里面去看一看,看看那里到底有 多么神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那里看看! 课堂作业新设计【出示课件9/10】
(4)蜿蜒:上下起伏前曲折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5)依据:基础,按照。 (6)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突兀,山峰 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7)石钟乳:在溶洞里常见到,形如寺庙里的大钟, 也也叫钟乳石。 (8)石笋: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形 成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9)名目:事物的名称。 4.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 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出示课件 8】(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 完成。)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 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通过读书、画线路 图,学生整体感知了课 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 顺序,对理解课文,学 习写法做好了铺垫。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叶圣陶先生一 道欣赏了美丽的溶洞景色,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 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溶洞里面去看一看,看看那里到底有 多么神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那里看看! 课堂作业新设计【出示课件 9/10】
、看拼音写词语。 du juan he shi jian bei yi dong shao wei () 、在正确的读音上面打“√” 系(jxi)绳子稍( shao sao)微蜿( wan wan)蜒 漆(q1xi)黑上源( yuan yan)盘曲(qqa)而上 浙( zhe ze)江仿佛(ff6)呈( cheng ceng)粉红色 、给下列句子中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项目方面④事情的开头⑤仔细地看⑥用手平正地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异:①不同的②分开③另外的,别的④特别的⑤奇怪 4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 5.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6.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 【答案】 杜鹃合适肩背移动稍微 (j√)(shao√) (wan√) (qi√) (yudn√)盘曲(qu√) (zhe√) (fu√)( cheng√) 三、1.③2.⑤3.⑥4.①5.④6.⑤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 目标 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ù juān hé shì jiān bèi yí dònɡ shāo wēi ( ) ( ) ( ) ( ) ( ) 二、在正确的读音上面打“√”。 系(jì xì)绳子 稍(shāo sāo)微 蜿(wān wǎn)蜒 漆(qī xī)黑 上源(yuán yán) 盘曲(qū qǎ)而上 浙(zhè zè )江 仿佛(fú fó ) 呈(chéng céng)粉红色 三、给下列句子中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端:①端正,不歪斜②东西的一头③项目方面④事情的开头⑤仔细地看 ⑥用手平正地拿 着 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2.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3.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异:①不同的②分开③另外的,别的④特别的⑤奇怪 4.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 5.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6.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 【答案】 一、杜 鹃 合 适 肩 背 移 动 稍 微 二、 (jì√ ) (shāo√ ) (wān√ ) (qī√ ) (yuán √) 盘曲(qū√ ) (zhè√ ) (fú√ ) (chéng√ ) 三、1.③2.⑤3.⑥4.①5.④6.⑤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 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 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具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检查复习环节的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计,让学生重温溶洞 导入 身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美丽景色,激发情感 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出示 课件12】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 些?【出示课件13】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 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 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抓住重点词语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 “明艳、迎、时而”等 窄……时时变换调子 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 新课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 教学 是让学生了解在去双 )|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龙洞的路上见到的美 分钟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 丽景色,训练学生理解 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出示课件14词语的能力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1)“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 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 同。 (2)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 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 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 钟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 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 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出示 课件 12】 检查复习环节的设 计,让学生重温溶洞的 美丽景色,激发情感, 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新课 教学 ( ) 分钟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 些?【出示课件 13】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 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 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 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 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 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出示课件 14】 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1)“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 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 同。 (2)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 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 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 子”。 抓住重点词语 “明艳、迎、时而”等 来理解课文这一环节 是让学生了解在去双 龙洞的路上见到的美 丽景色,训练学生理解 词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