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 黄岩中学郭杰老师整理 、基本要求 1.背诵18.5章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 见”、“丈人” 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5.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 任感和担当情怀。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长沮( )怃然( )食之( )击磬 )夫执舆( 砼砼( )荷篠( 耦而耕 )弑( )擾(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1)趋而辟之 k使子路反见之 2)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6)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植其杖而芸 k7今之从政者殆而 4)见其二子焉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 活用类型 句子 活用类型 1孔子沐浴而朝 (4)杀鸡为黍而食之 2)子路从而后 k⑤见其二子焉 3)止子路宿 6)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 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 (1)来者犹可追 3)子路从而后 (2)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4)遇丈人 5.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具体类型,并翻译句子。 (1)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句式 译 (2)子路行以告 句式 译 (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式 译 (4)鸟兽不可与同群 句式 翻 译
《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 黄岩中学郭杰老师整理 一、基本要求 1.背诵 l8.5 章和 l8.7 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 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5.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 任感和担当情怀。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长沮( ) 怃然( ) 食之( ) 击磬 ( ) 夫执舆 ( ) 硁硁 ( ) 荷蓧 ( )( )耦而耕 ( ) 弑( ) 耰(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⑴趋而辟之 ⑸使子路反见之 ⑵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⑶植其杖而芸 ⑺今之从政者殆而 ⑷见其二子焉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 活用类型 句子 活用类型 ⑴孔子沐浴而朝 ⑷杀鸡为黍而食之 ⑵子路从而后 ⑸见其二子焉 ⑶止子路宿 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 句中义 今义 句子 句中义 今义 ⑴来者犹可追 ⑶子路从而后 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⑷遇丈人 5.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具体类型,并翻译句子。 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句式 翻 译 ⑵子路行以告 句式 翻 译 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句式 翻 译 ⑷鸟兽不可与同群 句式 翻 译
(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式 翻 译 (5)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 翻 译 (6)子路宿于石门 句式 译 (7)而谁以易之 译 翻翻翻 (8)莫己知也 句式 译 (9)末之难矣 句式 译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过 (2)以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以吾从大夫之 后 无乃尔是过与 子路 行,以告 (4)见 鄙哉,砼砼乎 子见夫子 乎 蜀之鄙有二僧 见其二 子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使子路反见 之⑤殆 (6)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沐浴 而朝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子路拱而 思而不学则殆 且而与 其从辟人之士也 (7) 于 (8)之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君子之仕
⑷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句式 翻 译 ⑸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句式 翻 译 ⑹子路宿于石门 句式 翻 译 ⑺而谁以易之 句式 翻 译 ⑻莫己知也 句式 翻 译 ⑼末之难矣 句式 翻 译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 过 ⑵ 以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以吾从大夫之 后 无乃尔是过与 子路 行,以告 ⑶ 鄙 ⑷见 鄙哉,硁硁乎 子见夫子 乎 蜀之鄙有二僧 见其二 子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使子路反见 之 ⑸ 殆 ⑹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沐浴 而朝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子路拱而 立 思而不学则殆 且而与 其从辟人之士也 ⑺ 于 ⑻之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君子之仕 也
子路宿于石门 陈恒弑 其君,请讨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之三子 告 青,取之于蓝 (9)使子路问津焉 往者不可谏 陈成 子弑简公_ 7.成语解释 知其不可而为 之 四体不勤,五谷不 分 8.背诵自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已而!已 而! 子路曰:“不仕无义。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而乱大伦。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三、思考探究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 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2.(18.5中)“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 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3.阅读18.7章,回答下列问题 1)“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4.阅读14.39章,回答下列问题 (1)“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5.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 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
子路宿于石门 陈恒弑 其君,请讨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之三子 告 青,取之于蓝 ⑼使子路问津焉 往者不可谏 陈成 子弑简公 7.成语解释 知其不可而为 之: 四体不勤,五谷不 分: 8.背诵自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 而! !” 子路曰:“不仕无义。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 , 而乱大伦。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三、思考探究 1.对陈 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 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2.(18.5 中) “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 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3.阅读 18.7 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⑵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4.阅读 14.39 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⑵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5.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 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
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 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 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节选) 鲍鹏山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 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 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 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 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一种 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一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 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 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 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 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往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 魅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 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 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 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一一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 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 标就在前方。 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 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 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比得上喜爱美色的 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 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末闻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话不 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 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 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 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 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 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 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 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 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 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 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 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 从政者殆而!”(你过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追
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 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 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节选) 鲍鹏山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 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 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 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 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种 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 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 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 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 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往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 魅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 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 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 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 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 标就在前方。 ………… 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 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 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比得上喜爱美色的 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 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末闻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话不 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 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 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 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 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 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 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 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 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 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 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 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 从政者殆而!”(你过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追
随政治危险得很啦!)但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 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一一政治,就是对暴政 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 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宁武子“邦 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聪明别 人是比得上,他的糊涂别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 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 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自魏晋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了一种极古怪的现象,那就是人格理想与 伦理责任的分离。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卷而怀之、闭目养 神的隐君子!他们的伦理关怀哪里去了?他们的道德痛苦哪里去了?作为知识分 子,他们的基本人道精神哪里去了?难道我们不应该要求知识分子有起码的价值 关怀吗?但我们却偏偏认为他们是涵养最髙、道德最纯洁的人!鲁迅禁不住对这 些人怒形于色: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这种目不关注人间苦难, 耳不听弱者呻吟的人物,不就是饭桶酒囊茶壶甚至权势的尿壶么!现在不少人飘 飘然地要“告别鲁迅”,却又腻歪歪地对“茶壸”周作人大为钟情。这种人是难 以让人生出敬意的。一个人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在孔子那里,在他的学说之中, 那种古典的崇高确实让我们这些聪明机灵的后来人愈显扁平而单薄 《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参考答案 黄岩中学郭杰老师整理 基本要求 1.背诵18.5章和1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 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5.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 任感和担当情怀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长沮(j)怃然(w)食之(si)击磬(qing)夫执 舆(f) 砼砼(keng)荷篠(he (diao)耦而耕(如u)弑(shi)擾(you)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 通假字本字 句子 「通假字本字 (1)趋而辟之 辟避使子路反见之反返 (2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辟尔避6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与 欤 3)植其杖而芸 芸耘)今之从政者殆而而尔 4)见其二子焉 现
随政治危险得很啦!)但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 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 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 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宁武子“邦 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聪明别 人是比得上,他的糊涂别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 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 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自魏晋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了一种极古怪的现象,那就是人格理想与 伦理责任的分离。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卷而怀之、闭目养 神的隐君子!他们的伦理关怀哪里去了?他们的道德痛苦哪里去了?作为知识分 子,他们的基本人道精神哪里去了?难道我们不应该要求知识分子有起码的价值 关怀吗?但我们却偏偏认为他们是涵养最高、道德最纯洁的人!鲁迅禁不住对这 些人怒形于色: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这种目不关注人间苦难, 耳不听弱者呻吟的人物,不就是饭桶酒囊茶壶甚至权势的尿壶么!现在不少人飘 飘然地要“告别鲁迅”,却又腻歪歪地对“茶壶”周作人大为钟情。这种人是难 以让人生出敬意的。一个人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在孔子那里,在他的学说之中, 那种古典的崇高确实让我们这些聪明机灵的后来人愈显扁平而单薄。 《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参考答案 黄岩中学郭杰老师整理 一、基本要求 1.背诵 l8.5 章和 l8.7 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 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5.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 任感和担当情怀。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长沮(jū ) 怃然( wǔ ) 食之( sì ) 击磬(qìng ) 夫执 舆 ( fú ) 硁硁 ( kēng ) 荷蓧 ( hè ) ( diào )耦而耕( ǒu ) 弑( shì ) 耰( yōu )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⑴趋而辟之 辟 避 ⑸使子路反见之 反 返 ⑵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而 辟 尔 避 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与 与 欤 ⑶植其杖而芸 芸 耘 ⑺今之从政者殆而 而 尔 ⑷见其二子焉 见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