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教案 《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 情。[学习内容与步骤 、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 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 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 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 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 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 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 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一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 (《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 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 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 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 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 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 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 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 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 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 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前三项 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 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 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 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导入新课
必修三教案 《祖国山川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1 课时。 [学习方法]:文本研习。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 情。[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 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 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 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 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 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 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 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 (《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 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 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 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捍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 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 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 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 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 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 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 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 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前三项 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 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 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 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了解作者 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一一是文章的内容颂一一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 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 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 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 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 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 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 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2段 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 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一一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 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第 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 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第13-25段是第三层, 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 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 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 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 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 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 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 “文化”“语言”。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 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 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 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 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捍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 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 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 34 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 1、2 段为第一部分,第 3—3 2 段 为第二部分,第 33—34 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 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 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第 3-7 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第 8-12 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 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 12 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第 13-25 段是第三层, 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 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第 26-32 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 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 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 33-34 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 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 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 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抒情的语 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 为什么?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 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②直抒胸臆: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 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 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 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肖邦故园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 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 听写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缱绻 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 三、关于作者、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 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 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 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 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 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 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 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抒情的语 句如:第 1、2 节,第 5、8、9、10 节开头,第 34 节等。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 为什么?第 34 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 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②直抒胸臆;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 丰富和成功,比如第 4、5、13、29 段的排比手法,第 13、23、24 段的拟人手法,第 26、 31 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 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让情感尽情地抒发。 肖邦故园 雅—伊瓦什凯维奇 【学习目标】 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 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 听写下列词语: 荒诞不经 茕茕孑立 玲珑剔透 浪迹天涯 通衢大道 寥寥无几 缱绻 雾缭烟绕 促膝谈心 蕴藏 三、关于作者、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 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他二十九岁那年, 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 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 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肖邦的音乐成为最 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
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 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 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 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 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 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 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长江三峡》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长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3、掌握“引用”修辞格。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掌握“引用”的作用 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关于李健吾。 三、新课讲授程序 (一)导入新课 前课《雨中登泰山》登临五岳之尊,雄奇壮美,本课《长江三峡》放舟“母亲河流”, 隽秀瑰丽。 (二)解题与作者: 1、读预习提示。 2、解题: (1)《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 《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2)《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 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 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 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 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 穿过茫茫雾夜——一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一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3)读《长江三日》 (4)三峡: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 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 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 巫山十二峰。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动人
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 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 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 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 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 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 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 《长江三峡》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长江三峡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富于变化的表现手法。 3、掌握“引用”修辞格。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抓住特点描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2、掌握“引用”的作用。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复习: 关于李健吾。 三、新课讲授程序: (一)导入新课: 前课《雨中登泰山》登临五岳之尊,雄奇壮美,本课《长江三峡》放舟“母亲河流”, 隽秀瑰丽。 (二)解题与作者: 1、读预习提示。 2、解题: (1)《长江三峡》是写景抒情的游记名篇《长江三日》的第二部分,题目是编者加的。 《长江三日》收在《刘白羽散文选》中。 (2)《长江三日》是一篇日记体游记,记叙的是1960年11月中旬,作者从重庆 乘“江津号”轮船沿江驶往武汉的一段航程。作品第一节,写11月17日雾夜在长江上航 行穿过崇山峻岭的情景;第二节,写11月18日穿过三峡时在激流险滩中前进的情景;第 三节写11月19日出峡后航行在风和日丽、柔和宁静的大江上的情景;最后以武汉长江大 桥的壮观图景作结尾。整篇文章构成这样一个意境: 穿过茫茫雾夜━━在激流险滩中战斗、航行━━迎来明朗开阔、光华灿烂的图景。 (3)读《长江三日》。 (4)三峡:长江的一段,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 3公里,由西往东,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江段迂回曲折,江中滩峡相间,两岸 危崖耸立,如层层围屏,高出江面500米以上,江面最窄处仅百米左右,在巫峡有著名的 巫山十二峰。巫山神女,于云雾之中,楚动人
杜甫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绝句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3、作者: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 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 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巍巍太行 山》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 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者板书字词,学生给课文分段,各段大意也要概括出来。 碇:系船的石礅。 雷霆万钧:雷霆,霹雳;钧,古重量单位,约合当时三十斤。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层峦叠嶂:嶂,象屏障一样的山峰。形容山峦重叠 绛:大红色。 亭亭笔立:亭亭,耸起的样子:笔立,笔直地挺立。高高地耸起,笔直地挺立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蒸,升腾;蔚,聚集 隽秀:秀丽。 婀娜:柔美的样子 神妙莫测:非常高明、巧妙,不可推测 灭顶:水漫过头顶,指淹死,灭顶之灾,比喻致命的灾祸。 浸泡:使渗透。 绎:抽出头绪。 怪诞:奇怪,古怪。 (四)解析字词并分段,概括大意。 全文分四段 (1-1)总写游历三峡的感受 二(2一2)描绘瞿塘峡的雄奇。 三(3-5)描写巫峡的秀美。 四(6-9)描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感想 四、小结: 作者、字词 五、作业 1、三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抓住特色来写景的? 六、下课 第二节: 、组织教学
杜甫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绝句: 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 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3、作者: 刘白羽,现代作家,1916年生,北京人,1936年开始创作。1950年参加编 摄电影《中国人民的胜利》,该片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有散文集《早 晨的太阳》《万炮震金门》《红玛瑙集》《长江三日》《红太阳颂》《伟大的创业者》《巍巍太行 山》等,亦有小说《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等。 刘白羽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充满着强烈的战斗气息,感情炽热,气势雄伟,语 言丰富畅达,色彩绚丽,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者板书字词,学生给课文分段,各段大意也要概括出来。 碇:系船的石礅。 雷霆万钧:雷霆,霹雳;钧,古重量单位,约合当时三十斤。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层峦叠嶂:嶂,象屏障一样的山峰。形容山峦重叠。 绛:大红色。 亭亭笔立:亭亭,耸起的样子;笔立,笔直地挺立。高高地耸起,笔直地挺立。 云蒸霞蔚:形容云霞绚烂美丽。 蒸,升腾;蔚,聚集。 隽秀:秀丽。 婀娜:柔美的样子。 神妙莫测:非常高明、巧妙,不可推测。 灭顶:水漫过头顶,指淹死,灭顶之灾,比喻致命的灾祸。 浸泡:使渗透。 绎:抽出头绪。 怪诞:奇怪,古怪。 (四)解析字词并分段,概括大意。 全文分四段: 一(1-1)总写游历三峡的感受。 二(2-2)描绘瞿塘峡的雄奇。 三(3-5)描写巫峡的秀美。 四(6-9)描写西陵峡的凶险和作者的感想。 四、小结: 作者、字词。 五、作业: 1、三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2、文章是怎样抓住特色来写景的? 六、下课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