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 谛听天魑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3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设想】 1.本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的特点,在学习时,主要采用文本研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讨论来理解、体会。 2.文章利用多处对比来突出江南冬景之美,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联想的思路 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使用 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明确单元学习重点 谛听天籁:表述自然之美 感悟自然: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 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 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 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 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 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 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 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 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 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 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 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 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思路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冬天很好,阅读之后, 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 2.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 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 明确: 1.晴暖温和可爱明朗的情调优美闲适和煦温润 2.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 突出了江南冬天的睛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 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 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 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3.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其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 特征
1 像山那样思考 谛听天籁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对比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3 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设想】 1.本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的特点,在学习时,主要采用文本研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讨论来理解、体会。 2.文章利用多处对比来突出江南冬景之美,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联想的思路 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使用。 3.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明确单元学习重点 谛听天籁 : 表述自然之美; 感悟自然 :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 湖山沉思 : 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 年 12 月 7 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 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 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 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 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 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 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 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 年 8 月 29 日, 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 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 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 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 1935 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 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 1936 年 1 月 1 日《文学》第 6 卷第 1 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 1936 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思路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冬天很好,阅读之后, 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 2.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 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学生讨论。 明确: 1.晴暖温和 可爱 明朗的情调 优美闲适 和煦温润 2.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 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 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 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 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3. 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其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 特征
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 第7段,写了江南的微雨 第8段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写到了江南的雨雪 第9段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将话题引到“散步”上来。 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 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 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 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 四、研读重点段落(5-9),深入思考 1.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读完这部分,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 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找出这些诗文名句并体会: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替换 这些名句?如果替换以后,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 3.这篇散文写景时做到了语言风格与景物特征的和谐,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1.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实写)。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 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 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第7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虚写)。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 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 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 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第8段写到了江南的雪(虚写)。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避实就虚地引 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 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 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 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 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 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 2.不能,作者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 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江南雪景推向一个新的意境,增强了散文的意趣,也更能体 现出作者的心境闲适。 3.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 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 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 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 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 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附:文中引用的部分古诗 1.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 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皖 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 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
2 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 第7段,写了江南的微雨。 第8段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写到了江南的雨雪。 第9段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将话题引到“散步”上来。 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 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 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 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 四、研读重点段落(5—9),深入思考 讨论: 1.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读完这部分,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 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2.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找出这些诗文名句并体会: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替换 这些名句?如果替换以后,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 3.这篇散文写景时做到了语言风格与景物特征的和谐,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1.第 5 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实写)。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 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 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 第 7 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虚写)。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 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 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 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 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第 8 段写到了江南的雪(虚写)。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避实就虚地引 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 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 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 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 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 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 境。 2.不能,作者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 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江南雪景推向一个新的意境,增强了散文的意趣,也更能体 现出作者的心境闲适。 3.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 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 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 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 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 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附:文中引用的部分古诗 1.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 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皖 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 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
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 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一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 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 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 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 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 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 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 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 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四两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 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 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 从身世两相遗 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 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 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 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 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 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 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 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 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 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 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 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 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2.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 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于是有了这首脍炙人口、 音韵和律的诗作。这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后所作,他邀请的刘十九就是刘轲,当时隐居 庐山,因为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结为好友。白居易这首诗歌怡然自适、情趣盎然 里行间看到了诗人平和舒缓的心情,确实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 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遂意和适意。 面对充满无数坎坷与磨难的现实人生,怎样立身处世,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回 答的问题。白居易做为古代一个文人,他面对“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冲突。白居 易的态度是: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 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 也,为零豹、为冥鸿,寂兮廖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这里,白 居易表白了自己对穷达进退、立身处世的人生见解,现在看来,他把儒学的“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佛学看穿忧患超然物外的心灵境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行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生存观念,并固守着自己营造的心灵家园,以此来遮蔽人世间 的狂风暴雨。 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 夜归人 刘长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工五言,描写个人生活和自然风景 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诗的风格以工整清丽出名。 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
3 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 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 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 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江上村”,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 闻”,即“久闻诗名”。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 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 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 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夜知闻”,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 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 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 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逃名姓”即“逃名”、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 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 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一自无名身事闲”、“一从身世两相遗, 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 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 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 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 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脱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 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 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 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 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 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 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 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 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2.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 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于是有了这首脍炙人口、 音韵和律的诗作。这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后所作,他邀请的刘十九就是刘轲,当时隐居 庐山,因为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结为好友。白居易这首诗歌怡然自适、情趣盎然,字 里行间看到了诗人平和舒缓的心情,确实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 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遂意和适意。 面对充满无数坎坷与磨难的现实人生,怎样立身处世,是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回 答的问题。白居易做为古代一个文人,他面对“兼济”与“独善”的矛盾冲突。白居 易的态度是: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 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 也,为零豹、为冥鸿,寂兮廖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这里,白 居易表白了自己对穷达进退、立身处世的人生见解,现在看来,他把儒学的“知其不 可为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和佛学看穿忧患超然物外的心灵境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行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生存观念,并固守着自己营造的心灵家园,以此来遮蔽人世间 的狂风暴雨。 3.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 夜归人。 刘长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工五言,描写个人生活和自然风景 的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诗的风格以工整清丽出名。 此诗为刘长卿山水诗的名篇。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
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 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 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 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 4,.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 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舂台。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 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 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舂台来。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 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 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 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亳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 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本课意义】 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本课属于“欣赏自然”板块中的 另一篇,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 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 个很大的未知数”。高建群这个谜什么时候能够被完全解析、彻头彻尾地浮出水面 呢?今天我们就让这篇文章走近他的世界 、文章解读: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 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 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 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 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 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 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西部景 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领略西地平线上的 三次落日景象 3、文本探讨 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 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地作用 第一次落日地点:定西高原 发现落日 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 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其中几个字眼: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 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挖掘出他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的观察 观察落日没有火焰(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柔和、美丽、安谧(不真实) 惊呆了!
4 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开篇即是一组静 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空旷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风雪之中。诗人极尽旅途 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顿时带来一股温暖的气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 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 4.齐己《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 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 了生气。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独开。它的幽香随风飘散,一只鸟儿 惊异地看着这枝素艳的早梅。我想寄语梅花,如果明年按时开花,请先开到望春台来。 齐已是乡下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几年后, 能够吟诗作赋,被寺院长老发现,收进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刚刚下过一场大雪, 清晨齐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几只报春的蜡梅花引来了报 春鸟围着梅花唱歌,齐已被这景色惊呆了,回寺后,马上写下了《早梅》这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 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作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 西地平线上 高建群 【本课意义】 亲近大自然,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途径。本课属于“欣赏自然”板块中的 另一篇,主要任务便是让学生欣赏与表述自然之美,并启发学生:自然之美来自 于个人感情的直接参与,同时让学生了解想象、联想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 1、 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 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20 年前,当代著名作家路遥曾经说过“我劝你们注意高建群,这是一个很大的谜、 一个很大的未知数”。高建群这个谜什么时候能够被完全解析、彻头彻尾地浮出水面 呢?今天我们就让这篇文章走近他的世界。 2、文章解读: 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 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 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 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 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 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 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西部景 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领略西地平线上的 三次落日景象。 3、文本探讨: 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 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地作用。 第一次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 发现落日 “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地落日像一辆勒勒 车地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其中几个字眼: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 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 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挖掘出他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的观察。 观察落日 没有火焰 (没有灼热感) 像红纸 柔和、美丽、安谧 (不真实) 惊呆了!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 悬挂群山托扶 (想象之景) 托树拍照联想 左公柳 〖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 〖参考〗摆文弄墨无可厚非,在写作时适时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一种文化涵 养。但从另一个角度,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下寻求一些与自我认知熟悉的东西 也是可以理解的。 〖经验总结〗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 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 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 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 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 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 〖参考〗至少,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 的 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 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 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 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 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 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 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 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 沌、灰蒙蒙 被遗忘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血红的落日、停滞 我们震 脸上泛着红光 像在画月掉下泪水 〖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 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 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 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 〖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 〖参考〗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 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 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 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讨论〗面对死亡,假如仍有时间去做些事情,你会如何安排? 〖思考〗第十五段的内容是关于日出给作家罗曼·罗兰带来了创作的灵感,那么 写这一段与上文有联系吗? 〖参考〗这一段写了日出对人的影响,而上文则是日落让作者带来的人生感悟
5 太大(较轮子大得多) 悬挂 群山托扶 (想象之景) 托树拍照 联想 左公柳 〖探讨〗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 排? 〖参考〗摆文弄墨无可厚非,在写作时适时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体现一种文化涵 养。但从另一个角度,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下寻求一些与自我认知熟悉的东西, 也是可以理解的。 〖经验总结〗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 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 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 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日落 跳跃、颤抖 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 依恋、慈爱、贪恋、不愿离去 〖探讨〗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 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 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 〖参考〗至少,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 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 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 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 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 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 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 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 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第二次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 大地、天空 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 辉煌的罗布泊落日: 血红的落日、停滞 我们震撼了 脸上泛着红光 像在画中 〖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 〖参考〗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 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 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 是一种活力的体现,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 励。 〖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 解? 〖参考〗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 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 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 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 〖讨论〗面对死亡,假如仍有时间去做些事情,你会如何安排? 〖思考〗第十五段的内容是关于日出给作家罗曼·罗兰带来了创作的灵感,那么 写这一段与上文有联系吗? 〖参考〗这一段写了日出对人的影响,而上文则是日落让作者带来的人生感悟, 被遗忘 掉下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