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 D、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对人不能心存偏见,只要诚心向善学 好,都应该给予鼓励支持 (2)孔子又说:“有教无类。”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阅读回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认为孝悌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他勉励弟子们要努力践行孝悌 B、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对弟子进德修业的谆谆教诲 C、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忠诚老实、讲究信用 D、孔子始终把仁政放在首要位置,认为文的教育要先于行忠信的教育。 (2)前两个选段把道德内容放在前面,后面选段把知识的吸收放在最前面,请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两个方面谈谈这样做的原因 3、阅读回答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1)不正确的一项() A、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告诉他,得民心最为重要,其次是要有充足的粮食,再次才是拥有充足的 军备 B、孔子告诉子路,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勤于政事,只有永不懈怠地敦促老百姓勤劳地干活,才能取得政 治上的成功。 C、孔子告诉仲弓,为政者要责成手下官员各尽其责,要宽赦他们的小错误,要选拔贤才。孔子还告诉他 应如何选拔贤才。 D、孔子告诉子夏,为政者不可急求近功,要从远大处循序渐进;也不可贪图小利,而要从根本处贯彻始 (2)同样问为政之道,孔子却做出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说 明 5、阅读回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里仁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嗲。先进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认为他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而贯彻始终的。 B、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讲那些高深的学问 C、从孔子对四弟子的评述中,可看出孔子对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了然于心 D、孔子认为髙柴曾参颛孙师仲由等弟子都有各自的缺点,皆属中人以下 (2)根据上面的选段,你认为曾参属于中人以上还是中人以下。请简要说明。 4、阅读回答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6 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 D、 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对人不能心存偏见,只要诚心向善学 好,都应该给予鼓励支持。 (2) 孔子又说:“有教无类。”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 阅读回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认为孝悌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他勉励弟子们要努力践行孝悌。 B、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对弟子进德修业的谆谆教诲。 C、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忠诚老实、讲究信用。 D、 孔子始终把仁政放在首要位置,认为文的教育要先于行忠信的教育。 (2) 前两个选段把道德内容放在前面,后面选段把知识的吸收放在最前面,请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两个方面谈谈这样做的原因。 3、 阅读回答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1) 不正确的一项() A、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告诉他,得民心最为重要,其次是要有充足的粮食,再次才是拥有充足的 军备。 B、孔子告诉子路,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勤于政事,只有永不懈怠地敦促老百姓勤劳地干活,才能取得政 治上的成功。 C、孔子告诉仲弓,为政者要责成手下官员各尽其责,要宽赦他们的小错误,要选拔贤才。孔子还告诉他 应如何选拔贤才。 D、孔子告诉子夏,为政者不可急求近功,要从远大处循序渐进;也不可贪图小利,而要从根本处贯彻始 终。 (2)同样问为政之道,孔子却做出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说 明。 5、阅读回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里仁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认为他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而贯彻始终的。 B、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讲那些高深的学问。 C、 从孔子对四弟子的评述中,可看出孔子对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了然于心。 D、 孔子认为髙柴曾参颛孙师仲由等弟子都有各自的缺点,皆属中人以下。 (2) 根据上面的选段,你认为曾参属于中人以上还是中人以下。请简要说明。 4、 阅读回答。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 何言哉?”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 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启发的时机是学生要达到“愤”“悱”的状态 B、孔子追求的教育效果是学生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C、对教师来说,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D、孔子欲无言,那是因为子贡未达到愤悱的状态 (2)孔子以“天何言哉”回答子贡的问题,意在告诉他什么道理?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本章孔子用含蓄的语言,教育学生学习主要靠主观努力,靠自己领悟,靠独立观察思考。现代教育有一句 话:“教是为了不教。”这个“不教”之时,正是学生真正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日。孔 子用“天何言哉?”这句话启发子贡,子贡应该领会老师的用意吧。 7阅读回答。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已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 1)错误的一项() A、孔子教育子路,求学进德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 智的 B、季氏聚敛财富,季氏家臣冉求却帮他搜刮钱财,孔子很气愤,宣布与冉求断绝师徒关系,并号召弟子 们攻击冉求。 C、孑贡告诉子禽,老师孔子了解别国政事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是靠温和善良恭敬分寸谦让这些美德去获 取的。 D、孺悲想求见孔子,孔子托病不见他:等到孺悲刚要离开,孔子就鼓瑟唱歌让他知道是故意不见,这种 无言的批评不留情面。 2)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请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谈谈孔子诲人的方法有哪些 8阅读回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1)错误的一项( A、孔子认为任何人都有优缺点,别人的优点可供我学习效法,别人的缺点可引起我反省改正,因此别人 都可说是我的老师 B、在孔子看来,老师不必一定在学校,任何人都可成为让我学习或让我反省改正的老师,只要虚心求教, 何患德业无成 C、《诗经》中的诗句是说这个女子本身长得就很美,再加上纹饰就更美。孔子解读说,这就好比有白底 子才能画出好画一样 D、子夏理解了孔子的解读,还联想到完成礼仪之后要行仁德。孔子认为他对诗经有所领悟,能够举一反 三,便大加赞扬 (2)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你认为上面的选段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 想?请简要说明。 论礼乐
7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 何言哉?”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 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启发的时机是学生要达到“愤”“悱”的状态。 B、 孔子追求的教育效果是学生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C、 对教师来说,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D、 孔子欲无言,那是因为子贡未达到愤悱的状态。 (2)孔子以“天何言哉”回答子贡的问题,意在告诉他什么道理?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本章孔子用含蓄的语言,教育学生学习主要靠主观努力,靠自己领悟,靠独立观察思考。现代教育有一句 话:“教是为了不教。”这个“不教”之时,正是学生真正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日。孔 子用“天何言哉?”这句话启发子贡,子贡应该领会老师的用意吧。 7 阅读回答。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已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 (1) 错误的一项() A、 孔子教育子路,求学进德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 智的。 B、 季氏聚敛财富,季氏家臣冉求却帮他搜刮钱财,孔子很气愤,宣布与冉求断绝师徒关系,并号召弟子 们攻击冉求。 C、 子贡告诉子禽,老师孔子了解别国政事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是靠温和善良恭敬分寸谦让这些美德去获 取的。 D、 孺悲想求见孔子,孔子托病不见他;等到孺悲刚要离开,孔子就鼓瑟唱歌让他知道是故意不见,这种 无言的批评不留情面。 (2) 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请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谈谈孔子诲人的方法有哪些。 8 阅读回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1) 错误的一项() A、 孔子认为任何人都有优缺点,别人的优点可供我学习效法,别人的缺点可引起我反省改正,因此别人 都可说是我的老师。 B、 在孔子看来,老师不必一定在学校,任何人都可成为让我学习或让我反省改正的老师,只要虚心求教, 何患德业无成。 C、 《诗经》中的诗句是说这个女子本身长得就很美,再加上纹饰就更美。孔子解读说,这就好比有白底 子才能画出好画一样。 D、 子夏理解了孔子的解读,还联想到完成礼仪之后要行仁德。孔子认为他对诗经有所领悟,能够举一反 三,便大加赞扬。 (2) 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你认为上面的选段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 想?请简要说明。 论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