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审议专家(以姓氏笔画为序)王伟光王晓晖王梦奎王维澄韦建桦尹汉宁左中一宁吉喆龙新民邢思曲青山曲爱国刘永治刘国光江金权江流汝信孙业礼孙英孙谦李伟苏星李君如李忠杰李宝善李捷李景田李慎明吴杰明吴德刚张宇何毅亭冷溶沈春耀张文显张研农陈宝生陈晋邵华泽欧阳淞周济金冲及金炳华郑必坚郑科扬赵长茂南振中侯树栋郑富芝信春鹰姜辉袁贵仁袁曙宏逢先知逢锦聚贾高建夏伟东顾海良徐光春高永中高翔龚育之隆国强蒋乾麟韩文秀韩震甄占民虞云耀蔡防谢伏瞻雒树刚颜晓峰魏礼群滕文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年版)》课题组首席专家秦宣郑传芳孙蚌珠刘先春肖贵清韩喜平主要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王衡孙贺杜玉华白显良宋友文杨军陈培永陈锡喜陶文昭凌胜银程美东1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审议专家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伟光 王晓晖 王梦奎 王维澄 韦建桦 尹汉宁 左中一 龙新民 宁吉喆 邢贲思 曲青山 曲爱国 刘永治 刘国光 江金权 江 流 汝 信 孙业礼 孙 英 孙 谦 苏 星 李 伟 李君如 李忠杰 李宝善 李 捷 李景田 李慎明 吴杰明 吴德刚 何毅亭 冷 溶 沈春耀 张文显 张 宇 张研农 陈宝生 陈 晋 邵华泽 欧阳淞 金冲及 金炳华 周 济 郑必坚 郑科扬 郑富芝 赵长茂 南振中 信春鹰 侯树栋 逄先知 逢锦聚 姜 辉 袁贵仁 袁曙宏 贾高建 夏伟东 顾海良 徐光春 高永中 高 翔 龚育之 隆国强 蒋乾麟 韩文秀 韩 震 谢伏瞻 甄占民 虞云耀 蔡 昉 雒树刚 滕文生 颜晓峰 魏礼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 年版)》课题组 首席专家 秦 宣 肖贵清 郑传芳 孙蚌珠 刘先春 韩喜平 主要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 衡 白显良 孙 贺 杜玉华 宋友文 杨 军 陈培永 陈锡喜 陶文昭 凌胜银 程美东
目录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三、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4毛泽东思想6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9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9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12第三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5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16、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6.19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19..19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2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23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2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2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29第三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2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3134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3737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37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3842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4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46、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三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48..48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49、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52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52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5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55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58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612
2 目录 导 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内涵. 1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 三、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4 毛泽东思想.6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7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7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7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7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9 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9 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2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15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15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16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16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依据. 19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9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21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3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23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27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29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31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34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7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37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7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38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42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2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4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48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48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4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52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52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52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55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58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61
61一、初步探索的意义62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66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五章邓小平理论67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67..67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69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第二节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72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72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73..85第三节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85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86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87.89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9第一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89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91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94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98第三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104.10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105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108第七章科学发展观..108第一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08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110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113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113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118..123第三节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1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12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27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28..128第一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1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30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131第二节.13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13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133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134第三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137..137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38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3
3 一、初步探索的意义. 61 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62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66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67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67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67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69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72 一、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72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73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85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8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86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87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89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8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8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91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94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 94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98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10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104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105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108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08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08 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110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113 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113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18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12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123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1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27 第八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128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128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28 二、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30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131 第二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133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133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133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134 第三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137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137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138
..138三、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41第九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41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41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42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三、奋力实现中国梦..143第二节...145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145.146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148第三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148、立足新发展阶段,.149二、贯彻新发展理念三、构建新发展格局.150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52..152第一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152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3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55第二节.157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57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58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三、巩同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60第三节.16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6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63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165第四节..166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166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168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169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169一、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71.174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74第一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74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176..177第二节全面深化改革.177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178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180第三节全面依法治国...181.181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183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184第四节全面从严治党..186..186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187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4
4 三、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38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141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41 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41 二、中国梦的科学内涵. 142 三、奋力实现中国梦. 143 第二节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145 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145 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目标要求.146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导向.148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 148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149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 150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152 第一节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52 一、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 152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53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55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57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57 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158 三、巩同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60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62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62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63 三、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165 第四节 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66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66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68 第五节 建设美丽中国. 169 一、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169 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71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74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74 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74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176 第二节 全面深化改革. 177 一、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77 二、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178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180 第三节 全面依法治国. 181 一、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 181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83 三、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184 第四节 全面从严治党. 186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186 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187
.188三、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192第十二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192第一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一、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192.193二、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三、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194第二节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195、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195.二、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197三、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198.199第三节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199、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201二、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三、实现祖国完全统202.206第十三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第一节..206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206二、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208.209第二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209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210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第三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11.21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214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216第十四章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216第一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21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17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219.220第二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220、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221二、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223三、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226结束语坚定“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后记.228
5 三、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188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192 第一节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92 一、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192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93 三、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194 第二节 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195 一、坚持习近平强军思想. 195 二、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197 三、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198 第三节 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99 一、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199 二、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 201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202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206 第一节 坚持习近平外交思想. 206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 206 二、新时代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 208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209 一、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09 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210 第三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1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211 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14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216 第一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216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21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17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219 第二节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20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220 二、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221 三、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23 结束语 坚定“四个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 226 后 记.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