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杀虫双大粒剂施药时,田中保持 3-5cm 水层。 此外,采用 25%杀虫双水剂 400 倍液,40%乐果乳油 800 倍液浸秧苗1分钟,随后堆 闷1小时,能杀死秧苗所带幼虫和卵,效果显著。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水稻螟虫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次课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课堂讲授系统讲授以上内容,归纳 本部分的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同学积极思考。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 所学知识。 作业: 1.如何识别水稻螟虫? 2.根据当地二化螟、大螟的为害特点,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稻 飞 虱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虫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治 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稻飞虱识别要点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 引入稻飞虱识别要点-分析稻飞虱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稻飞虱
5%杀虫双大粒剂施药时,田中保持 3-5cm 水层。 此外,采用 25%杀虫双水剂 400 倍液,40%乐果乳油 800 倍液浸秧苗1分钟,随后堆 闷1小时,能杀死秧苗所带幼虫和卵,效果显著。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水稻螟虫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次课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课堂讲授系统讲授以上内容,归纳 本部分的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同学积极思考。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 所学知识。 作业: 1.如何识别水稻螟虫? 2.根据当地二化螟、大螟的为害特点,制定综合防治措施。 第二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稻 飞 虱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虫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治 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稻飞虱识别要点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 引入稻飞虱识别要点-分析稻飞虱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稻飞虱
稻飞虱俗名火蠓、响虫、火旋、稻虱子等。属同翅目、飞虱科。四川省稻飞虱常见的有 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稻飞虱在盆地边缘和金沙江及支流河谷稻区为常发区, 常年危害成灾。而其它地区为间歇危害。三种飞虱以褐飞虱为主,白背飞虱次之,灰飞虱更 次之。这类害虫在一般年份危害,可使水稻减产1成以上,大发生年可减产 2-3 成。 稻飞虱以刺吸式口器刺入稻株组织吸取汁液,造成各种不规则的白色或褐色条斑,并以 产卵器刺伤叶鞘、嫩茎和叶中脉等组织,产卵于其中,使稻株枯黄或倒伏,严重为害时,可 在短期内导致全田叶片焦枯,状似火烧,稻丛基部变黑发臭,常引起烂杆倒伏。秕谷粒增加, 千料重显著下降,群众比喻为:“远看似火烧,近看禾杆倒,镰刀割不起,吊吊轻飘飘”。 褐飞虱只为害水稻。而白背飞虱和灰飞虱除为害水稻外,尚可为害麦类、甘蔗、玉米、 茭白、紫云英、稗草、看麦娘和游草等。灰飞虱还能传播水稻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小麦丛 矮病和玉米矮缩病等。 一、形态特征 稻飞虱体小,长度均在5mm 以下。触角短小、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活动的大距, 善跳,易与稻叶蝉相区别。一生中有卵、若虫、成虫3个虫态,成虫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 (一)褐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 4-5mm,体黄褐色或黑褐色。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3条明显的凸起纵线。短翅型和长翅型相似,但翅短, 长度不到腹 部末端,体型粗短,长约 3.5-4mm。卵前期丝瓜形,后期弯弓形,10-20 粒成行排列,前部 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稍露出产卵痕。若虫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 龄若虫腹部第三、第四腹节背面各有1个白色“山”字形纹。若虫落于水面后足伸展成一直 线。 (二)白背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 3.8-4.6mm。淡黄色具褐斑, 前胸背板黄白色,小盾片中间淡黄色,雄虫两侧黑色,雌虫两侧深褐色。短翅型雌虫体肥大, 灰黄色或淡黄色,体长 3.5mm 左右,短翅仅及腹部的一半。卵前期新月形,中后期长辣椒形, 3-10 余粒单行排列,卵帽不露出产卵痕。若虫橄榄形,初孵时乳白色有灰斑,2龄后灰白 色或灰褐色,落于水面后足平伸成“一”字形。 (三)灰飞虱 长翅型雌虫体长 4-4.2mm,短翅型 2.4-2.8mm。 全体淡黄褐或灰褐色,小盾片中央黄白色、土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褐色斑纹。 短翅型雌虫翅伸达腹末。 长翅型雄虫体长 3.5-3.8mm,短翅型 2.1-2.3mm,色较雌虫深, 小盾片黑色。卵前期为香蕉形,中后期为长茄子形,通常 3-5 粒到 20 余粒排列成串、成簇, 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若虫近椭圆形,1-2 龄时乳白或黄白色,3 龄后灰褐相嵌,落于水 面后足向后斜伸成“八”定形。 二、生活史及习性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四川一年发生 4-6 代,川西平原 1-4 代的发生期,分别为7、8、 9、10 月份。两种飞虱在四川均不能越冬,其虫源来自南方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是迁 飞性害虫,盆地边缘东南部稻区,4月中旬至7月中旬随西南、东南季风迁入稻田,盆地内 5月中旬至8月迁入稻田,全年以 7-8 月危害最重,严重危害乳熟期早稻和中稻。 灰飞虱在省内一年发生6代,以 3、4 龄若虫在麦田及游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四川 盆地短翅期型成虫,一般在稻田5月开始出现,6月下旬发生数量较多,全年以7月上旬第 三代若虫期口数量最多,严重为害乳期量稻。7月下旬后,因气温高,虫口数量下降。 三种飞虱田间混合发生,一般以灰飞虱发生最早,白背飞虱次之,褐飞虱最晚。三种飞 虱都具有趋光性、趋嫩绿性和喜阴湿。成、若虫喜在稻丛下部叶鞘上取食、产卵、栖息,最
稻飞虱俗名火蠓、响虫、火旋、稻虱子等。属同翅目、飞虱科。四川省稻飞虱常见的有 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稻飞虱在盆地边缘和金沙江及支流河谷稻区为常发区, 常年危害成灾。而其它地区为间歇危害。三种飞虱以褐飞虱为主,白背飞虱次之,灰飞虱更 次之。这类害虫在一般年份危害,可使水稻减产1成以上,大发生年可减产 2-3 成。 稻飞虱以刺吸式口器刺入稻株组织吸取汁液,造成各种不规则的白色或褐色条斑,并以 产卵器刺伤叶鞘、嫩茎和叶中脉等组织,产卵于其中,使稻株枯黄或倒伏,严重为害时,可 在短期内导致全田叶片焦枯,状似火烧,稻丛基部变黑发臭,常引起烂杆倒伏。秕谷粒增加, 千料重显著下降,群众比喻为:“远看似火烧,近看禾杆倒,镰刀割不起,吊吊轻飘飘”。 褐飞虱只为害水稻。而白背飞虱和灰飞虱除为害水稻外,尚可为害麦类、甘蔗、玉米、 茭白、紫云英、稗草、看麦娘和游草等。灰飞虱还能传播水稻矮缩病和条纹叶枯病、小麦丛 矮病和玉米矮缩病等。 一、形态特征 稻飞虱体小,长度均在5mm 以下。触角短小、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可活动的大距, 善跳,易与稻叶蝉相区别。一生中有卵、若虫、成虫3个虫态,成虫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 (一)褐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 4-5mm,体黄褐色或黑褐色。 前胸背板和小盾片都有3条明显的凸起纵线。短翅型和长翅型相似,但翅短, 长度不到腹 部末端,体型粗短,长约 3.5-4mm。卵前期丝瓜形,后期弯弓形,10-20 粒成行排列,前部 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稍露出产卵痕。若虫初孵时淡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 龄若虫腹部第三、第四腹节背面各有1个白色“山”字形纹。若虫落于水面后足伸展成一直 线。 (二)白背飞虱 长翅型成虫体长 3.8-4.6mm。淡黄色具褐斑, 前胸背板黄白色,小盾片中间淡黄色,雄虫两侧黑色,雌虫两侧深褐色。短翅型雌虫体肥大, 灰黄色或淡黄色,体长 3.5mm 左右,短翅仅及腹部的一半。卵前期新月形,中后期长辣椒形, 3-10 余粒单行排列,卵帽不露出产卵痕。若虫橄榄形,初孵时乳白色有灰斑,2龄后灰白 色或灰褐色,落于水面后足平伸成“一”字形。 (三)灰飞虱 长翅型雌虫体长 4-4.2mm,短翅型 2.4-2.8mm。 全体淡黄褐或灰褐色,小盾片中央黄白色、土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褐色斑纹。 短翅型雌虫翅伸达腹末。 长翅型雄虫体长 3.5-3.8mm,短翅型 2.1-2.3mm,色较雌虫深, 小盾片黑色。卵前期为香蕉形,中后期为长茄子形,通常 3-5 粒到 20 余粒排列成串、成簇, 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若虫近椭圆形,1-2 龄时乳白或黄白色,3 龄后灰褐相嵌,落于水 面后足向后斜伸成“八”定形。 二、生活史及习性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四川一年发生 4-6 代,川西平原 1-4 代的发生期,分别为7、8、 9、10 月份。两种飞虱在四川均不能越冬,其虫源来自南方稻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是迁 飞性害虫,盆地边缘东南部稻区,4月中旬至7月中旬随西南、东南季风迁入稻田,盆地内 5月中旬至8月迁入稻田,全年以 7-8 月危害最重,严重危害乳熟期早稻和中稻。 灰飞虱在省内一年发生6代,以 3、4 龄若虫在麦田及游草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四川 盆地短翅期型成虫,一般在稻田5月开始出现,6月下旬发生数量较多,全年以7月上旬第 三代若虫期口数量最多,严重为害乳期量稻。7月下旬后,因气温高,虫口数量下降。 三种飞虱田间混合发生,一般以灰飞虱发生最早,白背飞虱次之,褐飞虱最晚。三种飞 虱都具有趋光性、趋嫩绿性和喜阴湿。成、若虫喜在稻丛下部叶鞘上取食、产卵、栖息,最
喜在孕穗至扬花期的稻株上产卵,成虫产卵痕初为黄白色,后变为褐色条斑。白背飞虱和灰 飞虱具有趋稗产卵性。 三、发生条件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影响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迁入虫量的多少。如果虫源基 地有大量虫源,迁入季节又雨日频繁,雨量大,降落的虫量就多。 一般初见虫源到主要为 害期有 50-60 天,以主害期前 10-20 天迁入虫量最多。 灰多虱则主要靠当地虫源。在一定 的虫源基数下,充足的食料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飞虱的大量繁殖。害虫天敌和良好的栽 培管理技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一) 生育期与品种 发生量与水稻生育期关系密切,水稻孕穗至开花期对褐飞虱繁殖 为害最为有利,而白背飞虱则以分蘖和拔节期为其繁殖盛期。成熟期和苗期不适于成虫繁殖。 水稻品种不同,对飞虱抗性有明显差异,抗性品种不利于飞虱的取食繁殖。 (二)气象因素 1、温度: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 20-30℃,最适温度 26-28℃,高于 30℃或低 于 20℃对成虫繁殖、若虫孵化和存活有不利影响。长江流域,如遇盛夏不热,晚秋温度偏 高的年份,则有利于发生。 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范围广,•15-30℃的温度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灰飞 虱耐低温,但夏季高温影响其生存和繁殖。 2、雨量和湿度:多雨高湿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有利,每年6-7月份降雨过程与 飞虱迁入关系极大,各个迁入峰几乎都是伴随着降雨天气过程。湿度偏低有利于灰飞虱的发 生。 (三)栽培管理技术 重施或偏施氮肥,密植和长期灌深水等,都有利褐飞虱和白背 飞虱的发生。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大量杀伤天敌,也可导致种群数量迅速上升。 (四)天敌 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卵期主要有寄生蜂和黑 肩绿盲蝽;成虫和若虫期主要有螯蜂、蜘蛛(如拟水狼蛛)和寄生菌等对飞虱有较大的控制 作用。 四、虫情调查 查成虫 从防治代的上一代成虫初羽化时开始,选有代表性的 类型田各2-3丘,逢五、逢十调查,采用平行多点跳跃取样法,定田不定点,随机取样。 水稻分蘖期,每丘田查 25 点,每点查4丛,共查 20-40 丛。调查时用盘拍法较好,即在长 方形白搪瓷盘(33×45cm)内涂一薄层机油,将盘轻轻地倾斜立放在稻丛旁,块速拍动稻株, 一般重拍三次,立即端起检查。 此外,还可查卵、查低龄若虫。 五、防治方法 各地防治稻飞虱的经验,可概括为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天敌压基地数,压前控后争主 动,合理用药保丰收。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虫高产良种 水稻不同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抗虫高产的 品种可以防治或减轻为害,大大有利于减少用药,保护天敌等。 2、消灭越冬虫源 针对灰飞虱的越冬场所, 冬春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的杂草, 消灭越冬虫源。 3、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除稗,干 干湿湿,可起到抑虫增产的作用。 (二)生物防治 合理用药,保护利用稻田蜘蛛、青蛙、寄生 蜂等自然天敌。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改进施药方法,减少用药次数等,尽量避免杀
喜在孕穗至扬花期的稻株上产卵,成虫产卵痕初为黄白色,后变为褐色条斑。白背飞虱和灰 飞虱具有趋稗产卵性。 三、发生条件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影响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迁入虫量的多少。如果虫源基 地有大量虫源,迁入季节又雨日频繁,雨量大,降落的虫量就多。 一般初见虫源到主要为 害期有 50-60 天,以主害期前 10-20 天迁入虫量最多。 灰多虱则主要靠当地虫源。在一定 的虫源基数下,充足的食料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飞虱的大量繁殖。害虫天敌和良好的栽 培管理技术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一) 生育期与品种 发生量与水稻生育期关系密切,水稻孕穗至开花期对褐飞虱繁殖 为害最为有利,而白背飞虱则以分蘖和拔节期为其繁殖盛期。成熟期和苗期不适于成虫繁殖。 水稻品种不同,对飞虱抗性有明显差异,抗性品种不利于飞虱的取食繁殖。 (二)气象因素 1、温度:褐飞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 20-30℃,最适温度 26-28℃,高于 30℃或低 于 20℃对成虫繁殖、若虫孵化和存活有不利影响。长江流域,如遇盛夏不热,晚秋温度偏 高的年份,则有利于发生。 白背飞虱对温度适应范围广,•15-30℃的温度范围内都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灰飞 虱耐低温,但夏季高温影响其生存和繁殖。 2、雨量和湿度:多雨高湿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发生有利,每年6-7月份降雨过程与 飞虱迁入关系极大,各个迁入峰几乎都是伴随着降雨天气过程。湿度偏低有利于灰飞虱的发 生。 (三)栽培管理技术 重施或偏施氮肥,密植和长期灌深水等,都有利褐飞虱和白背 飞虱的发生。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大量杀伤天敌,也可导致种群数量迅速上升。 (四)天敌 稻飞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卵期主要有寄生蜂和黑 肩绿盲蝽;成虫和若虫期主要有螯蜂、蜘蛛(如拟水狼蛛)和寄生菌等对飞虱有较大的控制 作用。 四、虫情调查 查成虫 从防治代的上一代成虫初羽化时开始,选有代表性的 类型田各2-3丘,逢五、逢十调查,采用平行多点跳跃取样法,定田不定点,随机取样。 水稻分蘖期,每丘田查 25 点,每点查4丛,共查 20-40 丛。调查时用盘拍法较好,即在长 方形白搪瓷盘(33×45cm)内涂一薄层机油,将盘轻轻地倾斜立放在稻丛旁,块速拍动稻株, 一般重拍三次,立即端起检查。 此外,还可查卵、查低龄若虫。 五、防治方法 各地防治稻飞虱的经验,可概括为农业防治为基础;保护天敌压基地数,压前控后争主 动,合理用药保丰收。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虫高产良种 水稻不同品种对稻飞虱的抗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抗虫高产的 品种可以防治或减轻为害,大大有利于减少用药,保护天敌等。 2、消灭越冬虫源 针对灰飞虱的越冬场所, 冬春结合积肥,铲除田边、沟边的杂草, 消灭越冬虫源。 3、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及时追肥,浅水勤灌,适时晒田,除稗,干 干湿湿,可起到抑虫增产的作用。 (二)生物防治 合理用药,保护利用稻田蜘蛛、青蛙、寄生 蜂等自然天敌。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改进施药方法,减少用药次数等,尽量避免杀
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飞虱的控制作用,此外,还可结合放鸭吃虫。 (三)药剂防治 各地实践证明,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 略(即抓主害代前一代的防治,以控制主要代的发生数量),主治7月稻飞虱,能及时有效 控制其危害。防治适期,掌握7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凡百丛有虫 1000-1500 头,应立 即用药防治。 1、每亩用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25-30g,若成虫量大则再加入 80%敌敌畏乳油 100 毫升。 2、每亩用 10%多来宝悬浮液 50-100ml。 3、每亩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0g。 任选以上药剂,按亩用药量加水 50-75kg 常量喷雾,或加水 7.5-10kg 进行低容量喷雾。 施药方法:先以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并对准稻株中下部。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稻飞虱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次课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课堂讲授系统讲授以上内容,归纳 本部分的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同学积极思考。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 所学知识。 作业: 1.当地稻飞虱有哪些种类? 比较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头胸部特征。 2.如何防治稻飞虱? 第三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小麦主要虫害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虫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治 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小麦主要虫害识别要点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
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飞虱的控制作用,此外,还可结合放鸭吃虫。 (三)药剂防治 各地实践证明,采取“压前控后”的防治策 略(即抓主害代前一代的防治,以控制主要代的发生数量),主治7月稻飞虱,能及时有效 控制其危害。防治适期,掌握7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凡百丛有虫 1000-1500 头,应立 即用药防治。 1、每亩用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25-30g,若成虫量大则再加入 80%敌敌畏乳油 100 毫升。 2、每亩用 10%多来宝悬浮液 50-100ml。 3、每亩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0g。 任选以上药剂,按亩用药量加水 50-75kg 常量喷雾,或加水 7.5-10kg 进行低容量喷雾。 施药方法:先以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并对准稻株中下部。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稻飞虱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次课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课堂讲授系统讲授以上内容,归纳 本部分的内容。通过提问启发同学积极思考。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 2 学时完成,下课前 3 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 所学知识。 作业: 1.当地稻飞虱有哪些种类? 比较褐稻虱和白背飞虱头胸部特征。 2.如何防治稻飞虱? 第三次课(2 学时) 本次课讲授:小麦主要虫害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虫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治 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小麦主要虫害识别要点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