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全文共12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5~11段),领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12段),离开青海湖。 结构图表如下: 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 湖水蓝 梦幻的湖K青海湖梦幻般的境界环境美梦一般的景 传说奇 物产丰 担心梦幻般的境界遭到破坏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 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第二课时 、赏析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一)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青海湖美在: A、湖水蓝得醉人 B、环境氛围清新幽静; C、神话传说神奇迷人 D、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藍色。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的 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 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 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 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 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第11页
第 11 页 明确:(1)本文按游前、游中、游后自然分为三部分。 全文共 12 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4 段),写去青海湖。 第二部分(第 5~11 段),领略青海湖的美。 第三部分(第 12 段),离开青海湖。 结构图表如下: 六、小结 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了解什么知识,培养什么能力? 要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想像能力,以及体会作者 情感的能力,并能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 第二课时 一、赏析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一)文中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青海湖美在: A、湖水蓝得醉人; B、环境氛围清新幽静; C、神话传说神奇迷人; D、鸟岛神奇鱼类丰富。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的 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 蓝得温柔恬雅。”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 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 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 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 梦幻的湖 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境界 梦一般的景色 湖水蓝 环境美 传说奇 物产丰 担心梦幻般的境界遭到破坏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 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 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 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 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道到破坏, 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二)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 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 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 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髙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 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 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 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 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 线 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同学们,刚刚我们随着冯君莉一起神游了青海湖:(多媒体配乐展示青海湖风光)浩浩青海 湖,湛藍的湖水,烟波万顷;碧绿的草滩,羊群如云:金黄的油菜花,迎风飘香:雪山倒映, 鱼群欢跃,万鸟翱翔…… 梦幻般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心驰神往。现在,我们就来品味本文生动优 美的语言,领会作者是怎样营造这梦幻般的意境的。 1、读美文 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描写得最好的语段,大声地、动情地朗读,并 揣摩你找到的语句好在哪里?(用了哪个词或哪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品美点 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欣赏到的美与大家共同分享? 第12页
第 12 页 写环境氛围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金灿灿的油菜 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 写神奇的鸟岛及丰富的鱼类。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 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 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丰富。写夏季与冬天的 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类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 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则从环保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二)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 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是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 湖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是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 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 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 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谁能相 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 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因而“梦幻”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是暗 线。 二、品读赏析,揣摩语言 同学们,刚刚我们随着冯君莉一起神游了青海湖:(多媒体配乐展示青海湖风光)浩浩青海 湖,湛蓝的湖水,烟波万顷;碧绿的草滩,羊群如云;金黄的油菜花,迎风飘香;雪山倒映, 鱼群欢跃,万鸟翱翔…… 梦幻般的青海湖经过作者生动的描述,更加令人心驰神往。现在,我们就来品味本文生动优 美的语言,领会作者是怎样营造这梦幻般的意境的。 1、读美文 下面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你认为描写得最好的语段,大声地、动情地朗读,并 揣摩你找到的语句好在哪里?(用了哪个词或哪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 品美点 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欣赏到的美与大家共同分享?
学生活动:(班内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示例: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 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句中运用叠词“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 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 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句中连续运用比喻写岀了湖水的特点,生动贴切。玻璃 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顺滑、透明洁净 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 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同时运用叠词“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 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 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运用排比写出了雨后的青海湖到处都是清新 的空气。句中运用叠词“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 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4)“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 极了。”句中“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鱼的黄与红的 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5)“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运用比喻, 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6)“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 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 深沉 7)“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排比写出了湖水的特点: 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三、写作特色 1、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课文标题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 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 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 第13页
第 13 页 学生活动:(班内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好在哪里。 示例: 1)“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 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句中运用叠词“绿茵茵”“黄灿灿”,突出了 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2)“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 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句中连续运用比喻写出了湖水的特点,生动贴切。玻璃 是透明、极少杂质的,用“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来比喻涟漪,突出了它柔软顺滑、透明洁净 的特点;小姑娘的眼睛是闪亮、富有生气的,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涟漪,写出 了湖水富有动感、蓝得发亮的特点。同时运用叠词“水灵灵”写出了水面波动的情景,“蓝晶晶” 恰当表现了湖水蓝得发亮的特点,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3)“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 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运用排比写出了雨后的青海湖到处都是清新 的空气。句中运用叠词“甜丝丝”“凉爽爽”既摹写出了空气的性状,又表现出了作者心情舒畅, 心旷神怡的心理感受。 4)“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 极了。”句中“一群群”“一层层”写出了鱼儿之多;“金灿灿”“红艳艳”描绘出鱼的黄与红的 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 5)“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运用比喻, 以“奔腾的骏马”比喻乌云,生动地表现出了乌云的动态美。 6)“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 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将湖水的蓝与“海洋”“天空”的蓝作对比,突出了湖水蓝得纯正、 深沉。 7)“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运用排比写出了湖水的特点: 纯净、深湛、温柔恬雅。 三、写作特色 1、课文前后呼应,结构紧密。 课文标题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 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 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
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 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 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 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2、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梦一般的美景,文中有许多地方语言相当优美,读起来清凉爽口 沁人心脾。“青海湖的蓝,蓝得纯浄,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 “那蓝锦缎似的湖面 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亮 晶晶的眸子。”这些语言乍一读优美而不乏朴素,娴雅而又有生机,细细品味,则又韵味无穷, 意义深远。(参照结构分析) 善用叠词也是作者语言的一大特色。“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 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蓬勃生气的景象。“甜丝丝”、“凉爽爽”表 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另外还有“水灵灵”、“亮晶晶”、“金灿灿” “红艳艳”等,这些叠词点缀在文中,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灵气,使事物可爱、动人, 也将意思表达得更加贴切 四、拓展延伸 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 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附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 湖水蓝 梦幻的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境界K传说奇 环境美梦一般的景色 物产丰 担心梦幻般的境界遭到破坏 课后反思 第14页
第 14 页 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 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 境的继续?”、“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 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青海湖的幽美可爱。 2、语言优美柔和,含蓄深远,善用叠词。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梦一般的美景,文中有许多地方语言相当优美,读起来清凉爽口, 沁人心脾。“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静。”、“那蓝锦缎似的湖面 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亮 晶晶的眸子。”这些语言乍一读优美而不乏朴素,娴雅而又有生机,细细品味,则又韵味无穷, 意义深远。(参照结构分析) 善用叠词也是作者语言的一大特色。“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了草滩黄绿相间、 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蓬勃生气的景象。“甜丝丝”、“凉爽爽”表 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另外还有“水灵灵”、“亮晶晶”、“金灿灿”、 “红艳艳”等,这些叠词点缀在文中,使语言显得活泼生动、富有灵气,使事物可爱、动人, 同时也将意思表达得更加贴切。 四、拓展延伸 作者希望青海湖为更多的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想一 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附板书设计 4、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课后反思 梦幻的湖 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境界 梦一般的景色 湖水蓝 环境美 传说奇 物产丰 担心梦幻般的境界遭到破坏
4.走进纽约 教学目标: 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 用 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 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 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纽约市区人口732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 人口约1809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828平方公里。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 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500多米,集中了全美10家最大银行中的6家总行,为 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 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公路网稠密,长达630万公里,高速公路约7万公里。70%公路网 集中在北部。汽车保有量约1.7亿辆,其中80%以上为小汽车。汽车在客运中占8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 明确: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要求学生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 俯首望去(俯视) 环顾四周(平视) 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三、细读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反映出来的节奏和思想情感。思考并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 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 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填写下表 段落描写对象原句静或动这样写的好处 1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静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 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实况 2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俯首望去静 第15页
第 15 页 4.走进纽约 教学目标: 1. 学习和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2. 学习和掌握修辞方法的运用。 3. 学习和掌握节奏急促的语言和句式变换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修辞方法、句式变换的运 用。 难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体会文中反映出来的作者在纽约生活的心理状 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9·11”事件导入,简介纽约: 纽约是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 濒临大西洋,有“美国的门户”之称。纽约市区人口 732 万,加上连在一起的都市及卫星城市, 人口约 1809 万,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面积约 828 平方公里。分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丝、 昆斯和里士满五个区。市中心在曼哈顿区,多摩天大楼,故纽约有“站着的城市”之称。 华尔街,位于曼哈顿区南端,长 500 多米,集中了全美 10 家最大银行中的 6 家总行,为 美国金融帝国的象征。 百老汇大街,为娱乐场所集中地。市内还有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科研机构和 艺术中心。 纽约是重要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地铁四通八达。肯尼迪国际机场名扬全球。 美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公路网稠密,长达 630 万公里,高速公路约 7 万公里。70%公路网 集中在北部。汽车保有量约 1.7 亿辆,其中 80%以上为小汽车。汽车在客运中占 84%。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纽约的? 明确:看纽约,观察视角有平视、俯视和仰视。 要求学生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仰视) 俯首望去(俯视) 环顾四周(平视) ---------立体反映描写对象。 三、细读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反映出来的节奏和思想情感。思考并以四人为小组进行讨论: 1. 描写景物,哪些段落用了静态描写?哪些段落用了动态描写?试 把相关语句勾画出来,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填写下表 段落描写对象原句静或动这样写的好处 1 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之中……静勾勒出纽约景物的轮廓,让读者比较完 整清晰地看到客观景物实况 2 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上俯首望去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