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页
第 6 页
2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硏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 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 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 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我”印象最深的 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仲春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7页
第 7 页 2.周庄水韵 教学目标 1、 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 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 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 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 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 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 家”,虽说历经 900 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 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 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晶莹 光亮透明 参差 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 仔细听 娴熟 熟练 摇曳 摇动 如诉如泣 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 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 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 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 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 是什么? 2、 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 仲春 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 冬天 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 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 细细品味 第2课时 、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 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 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 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练习 附板书设计 第8页
第 8 页 第二次 冬天 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 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 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 细细品味。 第 2 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 默读第 5 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 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 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 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 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 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 ,~~~~~~~~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思考练习 附板书设计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2、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 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 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 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 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 第9页
第 9 页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述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朗读品位赏析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 2、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 1、了解青海湖的美丽,使学生更加热爱多姿多彩的祖国。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描写,从中体会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2、品味赏析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里到处都有令我们陶醉的美景。在美丽的西部,有一个被世人称为“梦之湖” 的湖泊,有一首歌就是赞美这“梦之湖”的,歌名就叫《青海湖》。上周末我让大家去学这首歌, 同学们学得怎么样啊?现在就把我们的歌声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好吗? 二、简介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 150 公里,南北宽约 63 公 里,周长 360 多公里,面积 4500 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 3200 米,平均水深近 20 米,蓄水量 754
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 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 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 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观赏草滩与山峦 的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 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 第
第 10 页 亿立方米。含盐量 6‰。矿化度 15 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 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 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 三、作者简介 冯君莉,女,天津人,1956 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 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边读边思考: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青海湖风光的? 明确: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 明确: 相关语句 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 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 观赏草滩 在着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 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 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 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 的山峦。 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 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草滩,沿着蓝色的湖畔,继续赶路了。 观赏结束 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 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五、细读课文,分析结构 1、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1)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从哪几个部分具体描写了青海湖? (3)如何理解题目中的“梦幻”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