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张春花年学期课程《人文地理学》专业地理科学班级教师张春花教室周次1日期节次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授课授课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2题目学时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特征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教学2.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目的3.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国内外人文地理学发展概况、人文地理学不同发展阶段特点要求及代表人物。授课方式方讲授法法手段1.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教学重点、2.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难点3.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绪论教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0.5学时)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学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基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本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0.5学时)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内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容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 张春花 年 学期 课程 《人文地理学》专业 地理科学 班级 教师 张春花 教室 周 次 1 日 期 节 次 授课 题目 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特征 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授课 学时 2 教学 目的 要求 1. 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2. 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3. 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国内外人文地理学发展概况、人文地理学不同发展阶段特点 及代表人物。 授课方式方 法手段 讲授法 教学重点、 难点 1. 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 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 3.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绪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0.5学时)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0.5学时)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特征(0.5学时)一、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二、人文地理学的特征。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0.5学时)一、传统方法。二、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作业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课外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训练教学反思1.左大康主编:《现代地理学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年7月参考2.宋保平编著:《理论人文地理学》陕西师大出版社1992年8月资料3.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第三版)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1年学期课程《人文地理学》专业地理科学班级教师张春花教室周次2-3日期节次第一章人地关系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回顾。人地关系理论发展。授课授课第二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6学时题目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人地矛盾的内涵。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教学1.使学生了解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目2.使学生掌握人地关系各理论的要点;的3.使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要求授课方式方1.讲授法法手段2.分析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和特征(0.5学时) 一、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第四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0.5学时) 一、传统方法。 二、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利用。 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 作业 课外 训练 1.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 反思 参考 资料 1.左大康主编:《现代地理学辞典》 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0年7月 2.宋保平编著:《理论人文地理学》 陕西师大出版社 1992年8月 3.张文奎主编:《人文地理学概论》(第三版)东北师大出版社 1993年1 年 学期 课程 《人文地理学》专业 地理科学 班级 教师 张春花 教室 周 次 2-3 日 期 节 次 授课 题目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回顾。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人地矛盾的内涵。人地系统 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授课 学时 6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使学生了解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 2.使学生掌握人地关系各理论的要点; 3.使学生理解人地关系的内涵。 授课方式方 法手段 1.讲授法 2.分析法
1.评价人地关系各理论的要点:教学重点难2.分析人地矛盾的内涵;点3.综合分析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第一章人地关系第一节人地关系理论(3学时)一、人地关系理论回顾。1.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terminism)。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2.可能论(possibilism)(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β.适应论(adjustmenttheory)(又称调整论)。该理论由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PereyRoxby,1880—1947年)提出。4.生态论。(humanecologu)该理论与适应论的观点很相似。生态论观点首先是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教(H.H.BarrowS,1877一1960年)在其”人类生态学”一文中提出来的。5.文化景观论。(culturallandscape)该理论由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arl0.Sauer,1889—1975年)在其《景观的形态》(1925年)(TheMorphologyofLandscape)一文中提出的。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1)生产关系决定论。(2)唯意识论(又称征服自然论)。7.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perception)8.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9.”天人合一”观。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①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人对地的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的地理环境只能容纳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而其人数和活动形式是随人的质量变化而变化。②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学件。所以,在人地关系中,主体是人类社会,地理环境是对主体而言。人具有能动性。人类可以认识、利用、改变和保护地理环境,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取决于地而取决于人。人类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强制,即人类在通过环境满足自己需要时也要满足地理环境结构要素的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途径复杂性等不遭到破坏。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实践对地理环境进行合理改造和有效利用,不断建立新的、符合人类愿望的、协调的人地关系。③协调是一种动态的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持续发展。追求人地关系协调是人类的目标,协调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可以说,协调论不但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本质。第二节人地关系地域系统(3学时)一、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人地系统”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基者)。作为生产者,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许多物质转化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作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并将废物返入自然环境中,总要与自然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地球气相、专化的场所,为人类提供了特定的生存空间,的概念,由于人类科技进步和A自然界与人类方面,在空间上可大可小。二是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或称文化环境、由人类改造或控制下的人为环境迅速社会环境)。人为环境的主扩大,其扩张性和力量已迫使整个要使人地系统协调,只有人类增强自觉自然环境大邮变化4性,实现普遍的道德共享。从人地系统的角度看,有以下属性:15地1.数量上的有限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以一定的数量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中,这种有限性表本首先,现在自然资源上特别明显,如热量、降水、森林和矿物都有一定的数量限额。第二,从人类利用程度说,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也有局限性。第三,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是经过千百年,乃至数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才形成的,它们的再生性远远赶不上人类目前消耗的程度,一些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等过度利用,也不能自然更新,最终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故不可更
教学重点难 点 1.评价人地关系各理论的要点; 2.分析人地矛盾的内涵; 3.综合分析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教 学 基 本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3学时) 一、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1.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 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2.可能论(possibilism)(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 3.适应论(adjustment theory)(又称调整论)。 该理论由英国地理学家罗士培(Perey Roxby,188 0—1947年)提出。 4.生态论。(human ecologu) 该理论与适应论的观点很相似。 生态论观点首先是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 (H.H.Barrows,1877—1960年)在其"人类生态学"一文中提出来的。 5.文化景观论。(cultural landscape.) 该理论由美国地理学家索尔(Carl O.Sauer,1889—1975年) 在其《景观的形态》(1925年)(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一文中提出的。 6.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1)生产关系决定论。(2)唯意识论(又称征服自然论)。 7.环境感知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8.文化决定论。(cultural determinism) 9."天人合一"观。 二、人地关系理论发展。 ①人对地有依赖性,地理环境影响人类的地域特征,制约着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和速度,甚至起到促进 或延缓社会发展的作用,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是随人对地的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变化而变化。一定的地理环 境只能容纳一定数量质量的人及其一定形式的活动,而其人数和活动形式是随人的质量变化而变化。 ②人地协调同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是互为条件的,人类间的合作是协调人类行动,解决人地矛盾的必要条 件。 所以,在人地关系中,主体是人类社会,地理环境是对主体而言。人具有能动性。人类可以认识、利 用、改变和保护地理环境, 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取决于地而取决于人。 人类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演化的基本 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强制,即人类在通过环境满足自己需要时也要满足地理环境结构要素的多样性,能量流 动、物质循环途径复杂性等不遭到破坏。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实践 对地理环境进行合理改造和有效利用,不断建立新的、符合人类愿望的、协调的人地关系。 ③协调是一种动态的协调,衡量人地关系是否协调,不仅要看人地协调的程度,而且要看它能否实现持 续发展。追求人地关系协调是人类的目标,协调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可以说,协调论不但反映了人们的愿 望和追求,也反映了人地关系的本质。 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3学时) 一、人地系统中的"人"和"地"。 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人地系统"中的"人",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在一定区域空间从事生产活动或社会 活动的人,即社会性的人。人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身份(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 者)。作为生产者,人类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许多物质转化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需品;作为消费者,人 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并将废物返入自然环境中,总要与自然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 人地系统中的"地"是指在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一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由自然诸要 素有规律结合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开放系 统,是地球气相、液相和固相3种物质的交界面,是有机界与无机界互相转化的场所,为人类提供了特定的 生存空间,是人类生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人类科技进步和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新形式的出现,它会扩及自然界的新的方面,在空间上可大可小。二是 指在人类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或在其影响力之下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等人为环境(或称文化环境、 社会环境)。人为环境的主体是人类,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和扩散,由人类改造或控制下的人为环境迅速 扩大,其扩张性和力量已迫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使人地系统协调,只有人类增强自觉 性,实现普遍的道德共享。从人地系统的角度看,该‘地’有以下属性: 1.数量上的有限性。 首先,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以一定的数量存在于一定的地域中,这种有限性表 现在自然资源上特别明显,如热量、降水、森林和矿物都有一定的数量限额。第二,从人类利用程度说,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也有局限性。第三,不可再生资源,如矿 产资源,是经过千百年,乃至数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才形成的,它们的再生性远远赶不上人类目前消耗的 程度,一些可再生资源,如生物资源等过度利用,也不能自然更新,最终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故不可更
新资源的数量可更新资源的承载力和自然环境的容量都是有限度的。第四,环境的人口客量也是有限度的,这是环境对人类自身繁衍作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2.地域上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所产生的不同特征,如有的地区环境士分严酷,有的则较为优越,尤其是自然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反映了地域的差异性。其次,各地区的经济、社会等人类文化在内容、结构、发展程度和水平上的差距,更反映了地域的差异性。3.制约性和可变性。地理环境是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各要素间密切关联,人类不可能改变环境要素中某一要素而又能使整个环境保持不变。只要人类从环境索取或向环境输出,环境都会按自已的方式作出相内应的反映,因而地理环境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除了火山、地震、洪水、干旱等人类还无法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外,环境变化对人类是”温和”、“友好”和”慷慨”,还是“发怒”、“报复”和”惩罚”,完全取决于人类对环境施加了什么样的作用。4.有限的稳定性。当地理环境通过复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结合为一个相对平衡的统一体时,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有自动调节能力,如超过环境自身的补偿、自净或调节能力,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系统瓦解和崩溃,因此地理环境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5.层次性和复杂性。从范围大小看,人类有全球环境、区域环境、居住环境等,不同范围的环境对人类影响程度不同,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是居住环境。从系统论的观点说,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该系统就有层次性:许许多多基本的,较简单的,范围较小的子系统,较小的子系统结合成大系统,许多大系统又复合成复杂的巨系统。地理环境由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等多种复杂的因素构成,故其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6.整体性。地理环境虽然有”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部分,但它们是组成地理环境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并通过自身的平衡机制对人类在其中的活动方式和规模作出根本性的限制。人为环境是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它通过生态环境的变化体现出来。地理容环境的发展和变化遵循自身特有的规律,其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一但改变,就要改变自身的结构和特点,同时反过来作用于地理环境的整体运动。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定数量的人口,也就谈不上利用环境。人地矛盾的内涵。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人地关系矛盾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与地理环境在空间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流关系上的对立与统一。对任何一个特定的区域R,其表面积S是一定的,其区域表面上层大气与地表面下层土、水和岩石组成的三维空间体积V是一定的,即:S人十S地=SV人十V地=VS人指人生存和活动所占有的R面积;S地表示自然环境元素占据的R面积:V人表示人所占据的三维空间体积:V地则表示自然元素所占据的三维空间的体积。对具体的区域R,其V和S都是定数,如S人增长,S地必然减少:V人增大,V地减少。人地关系矛盾表现在空间上就是指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有的矛盾。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图1-3),人地协调应遵循动态协调、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科学协调和主导协调的原则。作业: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课堂讨论作业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课外2.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训练三、社会调查: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作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教学反思
内 容 新资源的数量可更新资源的承载力和自然环境的容量都是有限度的。第四,环境的人口客量也是有限度 的,这是环境对人类自身繁衍作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 2.地域上的差异性。 首先表现为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所产生的不同特征,如有的地区环境十分 严酷,有的则较为优越,尤其是自然资源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均衡性,反映了地域的差异性。其次,各地区 的经济、社会等人类文化在内容、结构、发展程度和水平上的差距,更反映了地域的差异性。 3.制约性和可变性。 地理环境是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各要素间密切关联,人类不可能改变环境要素中 某一要素而又能使整个环境保持不变。只要人类从环境索取或向环境输出,环境都会按自己的方式作出相 应的反映,因而地理环境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除了火山、地震、洪水、干旱等人类还无法抗拒 的重大自然灾害外,环境变化对人类是"温和"、"友好"和"慷慨",还是"发怒"、"报复"和"惩罚",完全取 决于人类对环境施加了什么样的作用。 4.有限的稳定性。 当地理环境通过复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结合为一个相对平衡的统一体时,便具 有一定的稳定性,即有自动调节能力,如超过环境自身的补偿、自净或调节能力,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 系统瓦解和崩溃,因此地理环境的稳定性是有一定限度的。 5.层次性和复杂性。 从范围大小看,人类有全球环境、 区域环境、居住环境等,不同范围的环境对人 类影响程度不同,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是居住环境。从系统论的观点说,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 统"。该系统就有层次性:许许多多基本的,较简单的,范围较小的子系统,较小的子系统结合成大系统, 许多大系统又复合成复杂的巨系统。地理环境由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等多种复杂的 因素构成,故其复杂性是显而易见的。 6.整体性。 地理环境虽然有"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大部分,但它们是组成地理环境中相互作用、相互 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并通过自身的平衡机制对人类在其中的活动方式和规模作出 根本性的限制。人为环境是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它通过生态环境的变化体现出来。地理 环境的发展和变化遵循自身特有的规律,其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一但改变,就要改变自身的结构和特点, 同时反过来作用于地理环境的整体运动。 人地系统中的‘人’与‘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适度 人口是开发利用环境的基本动力,过量人口对环境是一个压力,是造成人地系统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无一 定数量的人口,也就谈不上利用环境。 人地矛盾的内涵。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人地关系矛盾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求与地理环境在空间以及物质、能量、信息交 流关系上的对立与统一。 对任何一个特定的区域R,其表面积S是一定的,其区域表面上层大气与地表面下层土、水和岩石组成的 三维空间体积V是一定的,即: S人十S地=S V人十V地=V S人指人生存和活动所占有的R面积;S地表示自然环境元素占据的R面积;V人表示人所占据的三维空 间体积;V地则表示自然元素所占据的三维空间的体积。对具体的区域R,其V和S都是定数,如S人增 长,S地必然减少;V人增大,V地减少。人地关系矛盾表现在空间上就是指人与自然要素对区域空间占 有的矛盾。 人地系统的结构演变和调控 人地系统调控的中心目标是协调人地关系(图1-3),人地协调应遵循动态协调、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 球协调、科学协调和主导协调的原则。 作业 课外 训练 作业: 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课堂讨论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人地关系有何变化? 2.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这些省区的人地关系将有何变化? 三、社会调查: 调查本校所在地区的人地关系现状,并作一幅本地区的人地系统示意图。 教学 反思
1.金其铭等《人地关系》1995年2.谢让态主编《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参考3.秦大河主编《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资料4.谢觉民主编《自然、文化、人地关系》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年学期课程《人文地理学》专业地理科学班级教师张春花教室周次日期节次3-4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授课第一节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授课4题目学时第二节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三节知识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教学1.使学生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的特点:目的2.使学生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求授课方式方1.讲授法法手段2.分析法1.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的特点:教学重点难2.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点第二章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2学时)教一、农业经济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和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出现了四次产业,人类从采猎文明进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人类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当今时代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时代。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和最早的经济活动。大约公元前200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是人类采猎文明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万年起,随着全球气候转暖和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学渡,农业文明开始出现。主要特点强烈的地域性。明显的阶段性。(二)农业经济类型1.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一类是多数发达国家,另一类是草场条件非常好的国家,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二、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基(一)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候,充足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1)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土地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2)土地适宜性
参考 资料 1.金其铭等 《人地关系》 1995年 2.谢让态主编 《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7年9月 3.秦大河主编 《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年7月 4.谢觉民主编 《自然、文化、人地关系》 科学出版社 1999年3月 年 学期 课程 《人文地理学》专业 地理科学 班级 教师 张春花 教室 周 次 3-4 日 期 节 次 授课 题目 第二章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知识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授课 学时 4 教学 目的 要求 1.使学生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的特点; 2.使学生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授课方式方 法手段 1.讲授法 2.分析法 教学重点难 点 1.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的特点; 2.理解农业、工业、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 学 基 第二章 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2学时) 一、 农业经济活动。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经济活动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和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出现了四次产业, 人类从采猎文明进入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人类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 济迈进。当今时代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并存且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时代。 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和最早的经济活动。大约公元前200万年至公元前1万年,是人类 采猎文明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万年起,随着全球气候转暖和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 渡,农业文明开始出现。 主要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明显的阶段性。 (二)农业经济类型 1.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一类是多数发达国家,另一类是草场条件非常好的国家, 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 二、农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平坦的地形,肥沃的土壤,可以灌溉的河水,温暖的气候,充足 的日照,是农业社会的自然基础。 (1)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土地资源的质量直接影 响农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2)土地适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