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地形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最为明显。(4)土壤结构、肥力、深度、化学成分、酸碱度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布局都有一定的影响。(5)气候是一种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的光合作用依赖于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2.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1)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2)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缩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布局的限制,减少了农业生产对主地的依赖性,使本人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性地进行农业布局。(3)生产力水平高低既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又影响农业生产水平。(4)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5)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6)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与布局起调控作用。(二)农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节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学时)内一、工业经济活动。(一)基本特点1.无明显的季节性。2.专业化与协作化。3.技术性强,精密度高。4.分布集中。(二)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按照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力、资源、资本和知识等)在生产中投入量的相对大小,人们通常把工业经济活动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劳动密集型工业是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如轻纺容工业、手工业等。特点是:(1)就业机会多;(2)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3)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主,科技含量低;(4)一般地,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特别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等原材料工业部门,以生产中间产品居多。资本密集型工业是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较少。如机械制造业等。一个经济地域所拥有的资本密集型工业数量和规模,是工业经济时期衡量一个经济地域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是指需要投入很多知识和智力,需要大量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的科学手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品的工业部门。(三)工业布局1.工业布局原则。一般地,工业布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场以及交通枢纽,以节约生产和流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按照规模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促进大、中、小经济中心的形成。(3)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4)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5)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2.工业布局类型。根据工业部门或工业企业与资源或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工业布局可以划分为资源型、河湖水域型、临海型、临空型等类型。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如没有煤炭资源不可能有采煤工业;有的是间接的,以农业经济活动等为中介,进而影响工业经济活动,如温带和寒带不可能有蔗糖工业:有的影响非常不明显,如气候等条件不适合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地方,通过输入该种农产品,同样可以发展以该种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
本 内 容 (3) 地形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高度、坡度、坡向、地面切割程度最为明显。 (4)土壤结构、肥力、深度、化学成分、酸碱度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布局都有一定的影响。 (5)气候是一种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的光合作用依赖于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 2.人文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1)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 (2)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缩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布局的限制,减少了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使 人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性地进行农业布局。 (3) 生产力水平高低既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又影响农业生产水平。 (4) 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 (5) 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6)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与布局起调控作用。 (二)农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1学时) 一、 工业经济活动。 (一)基本特点 1.无明显的季节性。 2.专业化与协作化。 3.技术性强,精密度高。 4.分布集中。 (二)工业部门结构的演变 按照生产力各要素(如劳动力、资源、资本和知识等)在生产中投入量的相对大小,人们通常把工业 经济活动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四类。 劳动密集型工业是指技术装备程度低、用人多、产品成本中活劳动消耗比重大的工业部门,如轻纺 工业、手工业等。特点是:(1)就业机会多; (2)单位就业人口固定资产投资少; (3)产品以生活消费品为 主,科技含量低;(4)一般地,能源、原料消耗少,原料来源广泛,可以就地取材,产品成本低,特别 适合于资本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资源密集型工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能源、原料的工业部门,如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水泥 工业等原材料工业部门,以生产中间产品居多。 资本密集型工业是指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较少的工业部门, 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物资消耗较少。如机械制造业等。一个经济地域所拥有的资本密集型工业数 量和规模,是工业经济时期衡量一个经济地域经济实力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 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是指需要投入很多知识和智力,需要大量科学家和专家综合运用现代的科学手 段,开发和生产高精尖产品的工业部门。 (三)工业布局 1.工业布局原则。一般地,工业布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动力产地和产品市 场以及交通枢纽,以节约生产和流通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按照规模经济、保护环境的要求,确定工业基地的合理规模,防止工业过度集中或分散,促进大、 中、小经济中心的形成。 (3)正确处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矛盾, (4)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确定各自合理的工业部门结构,实现优势互补。 (5)充分考虑国家安全的需要。 2.工业布局类型。 根据工业部门或工业企业与资源或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工业布局可以划分为资源型、河湖水域型、临 海型、临空型等类型。 工业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有的是直接的,如没有煤炭资源 不可能有采煤工业;有的是间接的,以农业经济活动等为中介,进而影响工业经济活动,如温带和寒带 不可能有蔗糖工业;有的影响非常不明显,如气候等条件不适合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地方,通过输入该种 农产品,同样可以发展以该种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
2.人文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次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都给工业布高产生重要影响,改变着工业布局对工业原料、能源等的需求,扩大着可开展工业经济活动的地域范围。科学技术进步还扩大着可利用资源的范围,提高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原本非工业资源成为工业资源,不可利用的工业资源成为可利用工业资源。(二)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经济活动前所未有地改造着世界,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塑造着工业文明,但工业经济活动带来的消极影响,特别是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破坏,也是人类始料不及的。第三节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1学时)一、知识经济。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这里的知识是指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主要的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知识。二、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一)地理环境对知识经济的影响1.智力资源空间配置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2.自然资源对知识经济的影响相对减弱,知识、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对知识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3.人口劳动力的影响。第四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群体,包括研究、开发、信息、管理、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全套人才。(二)知识经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主导产业知识密集化。2.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3.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优势逐渐削弱或丧失。4.传统产业结构知识化。5.就业结构知识化。6.智力型经济地域将会出现。7.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原本落后的区域因知识密集型工业的布局展现出新的面貌。8.对企业规模的影响。9.临空型布局将日益突出,太空型布局将会出现。·科技工业园布局科技工业园始于美国的”硅谷,以后波及到世界各地。创建科技工业园,一般必须考虑以下条件:(1)以地理位置非常临近的一所以上的名牌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学是科技工业园的技术源和人才源。如美国硅谷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法国巴黎马恩科技工业园以巴黎南郊的大学区为依托。(2)有片具备必要基础设施的园区场地,且位于城市近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信息方便。(3)有一批科技创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型和技术开发型人才。(4)有一批以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5)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廉政,不仅能行使地方政府的许多行政职能,而且是一个协调技术、金融、培训和市场等各方面为企业咨询和服务的机构。(6)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心,扶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业。“孵化器”必须具备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各项优惠政策,为科技产业创立者提供舒适便捷的"孵化成长"空间,必须有风险创业基金,以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7)不破坏周围环境,并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业1.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课外2.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训练
2.人文环境对工业经济活动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每次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都给工业布 局产生重要影响,改变着工业布局对工业原料、能源等的需求,扩大着可开展工业经济活动的地域范 围。科学技术进步还扩大着可利用资源的范围,提高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原本非工业资源成为工 业资源,不可利用的工业资源成为可利用工业资源。 (二)工业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工业经济活动前所未有地改造着世界,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 力,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塑造着工业文明,但工业经济活动带来的消极 影响,特别是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破坏,也是人类始料不及的。 第三节 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1学时) 一、 知识经济。 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 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以知 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这里的知识是指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全部知识,其中最主要的是科学技术、管 理和行为科学知识。 二、知识经济与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知识经济的影响 1.智力资源空间配置对知识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2.自然资源对知识经济的影响相对减弱,知识、智力、技术和信息资源对知识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强。 3.人口劳动力的影响。第四产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群 体,包括研究、开发、信息、管理、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全套人才。 (二)知识经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主导产业知识密集化。 2.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3.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优势逐渐削弱或丧失。 4.传统产业结构知识化。 5.就业结构知识化。 6.智力型经济地域将会出现。 7.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原本落后的区域因知识密集型工业的布局展现出新的面貌。 8.对企业规模的影响。 9.临空型布局将日益突出,太空型布局将会出现。 科技工业园布局 科技工业园始于美国的"硅谷",以后波及到世界各地。创建科技工业园,一般必须考虑以下条件: (1)以地理位置非常临近的一所以上的名牌大学或科研院所为依托。大学是科技工业园的技术源和人才 源。如美国硅谷以斯坦福大学为依托,法国巴黎马恩科技工业园以巴黎南郊的大学区为依托。(2)有一 片具备必要基础设施的园区场地,且位于城市近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信息方便。(3)有一批科技 创业人才,包括经营管理型和技术开发型人才。(4)有一批以产品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新技术 企业。(5)管理机构必须高效、精干、廉政,不仅能行使地方政府的许多行政职能,而且是一个协调技 术、金融、培训和市场等各方面为企业咨询和服务的机构。(6)有一个以上的"孵化器"或技术创新中 心,扶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创业。"孵化器"必须具备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各项优惠政策,为科技产业创 立者提供舒适便捷的"孵化成长"空间,必须有风险创业基金,以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7) 不破坏周围环境,并逐步带动周围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提高周围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周围地区的 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作业 课外 训练 1.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何不同? 2.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
3.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教学反思1.陈才等著.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2.华东师范大学等.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三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3.胡兆量等.地理环境概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4.刘成武等.自然资源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参考资料5.任建兰.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年.6.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年学期课程《人文地理学》专业地理科学班级教师张春花教室周次3-4期节次日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授课授课第一节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4题目学时第二节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教学1.掌握世界人口分布、增长、构成、迁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目的2.使学生了解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人口观:要求授课方式方讲授法法手段2.分析法1.世界人口分布、增长、构成、迁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重点难2.人口合理容量点3.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人口观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2学时)、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教一)世界人口增长一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公布,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学1.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率空前提高。2.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高,此后则稍有下降。但由于基数迅速加大,绝对数基量仍在增加。本3.除因移民而使新大陆人口迅速增加之外,1650一1950年的人口增加率以欧洲最高。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生率便迅速下降,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内4.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的某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势头颇为强劲。将世界人口作为一个整体预测,公元2030年约为86.7亿,公元2050年约为98.3亿。容(二)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增长1.经济因素
3.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1.陈才等著.区域经济地理学原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2.华东师范大学等.经济地理学导论(修订三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3.胡兆量等.地理环境概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年. 4.刘成武等.自然资源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5.任建兰.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年. 6.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年 学期 课程 《人文地理学》专业 地理科学 班级 教师 张春花 教室 周 次 3-4 日 期 节 次 授课 题目 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 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 第三节 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授课 学时 4 教学 目的 要求 1.掌握世界人口分布、增长、构成、迁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使学生了解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人口观; 授课方式方 法手段 1. 讲授法 2. 分析法 教学重点难 点 1.世界人口分布、增长、构成、迁移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人口合理容量 3.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人口观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第三章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分布与地理环境(2学时) 一、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 (一)世界人口增长 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公布,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 1.资产阶级革命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率空前提高。 2.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以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最高,此后则稍有下降。但由于基数迅速加大,绝对数 量仍在增加。 3.除因移民而使新大陆人口迅速增加之外,1650—1950年的人口增加率以欧洲最高。20世纪60年代 以后出生率便迅速下降,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4.20世纪60年代以来,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的某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势头颇为强劲。将世界人 口作为一个整体预测,公元2030年约为86.7亿,公元2050年约为98.3亿。 (二)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增长 1.经济因素
2.政治状况。3.医疗卫生状况。4.文化教育。5.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6.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三)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1.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1)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适度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影响(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2)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3)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4)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二、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称之为人口的空间形式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的总特征。1.人口纬向分布。按纬度分布来看,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20°~60°之间(表3一4)。这种分布状况主要反映了气候地带性分布和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的影响。2.沿海分布。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沿海是一个显著特点,各大洲沿海地区往往人口稠密,离海愈远则人口愈稀。3.人口垂直分布。4.人口城乡分布。(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自然基础。2.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二节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1学时)一、人口结构与地理环境。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一经济的、地域的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和地域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根据人口自然生理特征划分,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性别、种族结构等。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男女人口数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尤其是特定年龄段的性别结构,直接影响人们组织家庭,生育子女等社会生活,因此是人口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人口性别结构状况常用性比例和性别比来表示。性比例是指男性(或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多用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为:男性比例=男性人口/总人口×100%女性比例=女性人口/总人口×100%性别比是反映两性人口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通常定义为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即:性别比=人口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产业结构的指按产业部门划分的在业人口所形成的比例关系,通常以就业人口总数为100,计算各个产业部门就业人口所占的百分比。二、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一)人口素质的内容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二)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
2.政治状况。 3.医疗卫生状况。 4.文化教育。 5.婚姻、宗教、风俗等因素。 6.自然环境与自然灾害。 (三)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增加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包括各种优秀人才。 适度人口增长对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 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产生消极影响 (1)人口增长过快导致资源紧张。 (2)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3)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产生极大压力,抵消经济发展成就。 (4)人口过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 (一)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或称之为人口的空间形式。 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的总特征。 1.人口纬向分布。按纬度分布来看,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20°~60°之间(表3 —4)。这种分布状况主要反映了气候地带性分布和北半球陆地面积广大的影响。 2.沿海分布。世界人口分布趋向沿海是一个显著特点,各大洲沿海地区往往人口稠密,离海愈远则人 口愈稀。 3.人口垂直分布。 4.人口城乡分布。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是人口分布的客观自然基础。 2.社会经济环境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节 人口结构、素质与地理环境(1学时) 一、人口结构与地理环境。 人口结构是指在人口整体中,具有不同自然的、社会—经济的、地域的特征(或标志)的人口之间 的比例关系,即各特征的人口数在人口总数中的百分比,也称人口构成。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社 会经济结构和地域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根据人口自然生理特征划分,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性别、 种族结构等。 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 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一个地区男女人口数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尤其是特定年龄段的性别结 构,直接影响人们组织家庭,生育子女等社会生活,因此是人口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人口性别结构状况常用性比例和性别比来表示。 性比例是指男性(或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般多用百分比表示,计算公式为: 男性比例=男性人口/总人口×100% 女性比例=女性人口/总人口×100% 性别比是反映两性人口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通常定义为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人数,即: 性别比= 人口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产业结构的指按产业部门划分的在业人口所形成的比例关系,通常以就业人口总数为100,计算 各个产业部门就业人口所占的百分比。 二、人口素质与地理环境 (一)人口素质的内容 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素质主要包括 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
(三)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第三节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1学时)一、人口移动。凡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改变统称为人口移动。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一)近代社会以前的人口移动(二)近代社会的人口移动(三)现代社会的人口移动三、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后果。1.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作业2.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课外3.举一实例分析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后果?训练教学反思1.刘铮,人口学辞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胡焕、张善余,世界人口地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3.周之桐、王桂新,人口地理学简明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参考资料4.祝卓,人口地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5.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田雪原,大国之难一一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学期课程《人文地理学》专业地理科学班级教师张春花教室周次5-6日期节次授课授课6第四章人类活动的中心一一聚落题目学时第一节城市第二节村落第三节城市与区域协调发
(三)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第三节 人口移动与社会经济发展(1学时) 一、人口移动。 凡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改变统称为人口移动。 人口移动的历史演变 (一)近代社会以前的人口移动 (二)近代社会的人口移动 (三)现代社会的人口移动 三、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后果。 作业 课外 训练 1.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 2.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3.举一实例分析人口移动的原因及后果?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1.刘铮,人口学辞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胡焕庸、张善余,世界人口地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2 3.周之桐、王桂新,人口地理学简明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祝卓,人口地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王桂新,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田雪原,大国之难——当代中国的人口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年 学期 课程 《人文地理学》专业 地理科学 班级 教师 张春花 教室 周 次 5-6 日 期 节 次 授课 题目 第四章 人类活动的中心——聚落 第一节 城市 第二节 村落 第三节 城市与区域协调发 授课 学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