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 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 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 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5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 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 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新课 1.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 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11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 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 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 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2 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6 课时 2.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5 课时 3.整理和复习…………………………………………1 课时 第一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 12 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 1 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 10 张正方形卡片、15 个○卡片、20 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 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教学例 1,引入“平均分”。 师: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为二(1)班 的 5 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 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 (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 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O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 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 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 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
12 (2)动手分一分。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 各种食品同样多。说明: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科书第 13 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 5 份,是什么意 思。” (2)让学生用 10 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 是不是分成了 5 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科书第 14 页例 2 提出:把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 5 份。 (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卡片)分一分。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分的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 5 份,可以每次每份分 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把 12 瓶矿泉水平均分成 3 份的任 务。 (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 1 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 3 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 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 3 个花瓶里。 此题的“插花活动”为使学生对平均分的印象更深,开始可以让学生喜欢怎 么插就怎么插,以显示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时,还可让学生用画一画的方法,往
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2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 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 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 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 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 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 1.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12个苹果放在4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新授课
13 每个花瓶里插花。借助插花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练习三的第 2 题。 让学生根据“平均分”概念判断“谁分得对”。练习时,先让学生弄明白题 目要求,再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让学生在运用“平均分”概念进行判断的练习 活动中,巩固对“平均分”的认识。 3.练习三的第 3 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 4 个盘里的任务。 (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 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 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平均分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 样多。 2.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筷子、苹果、盘子、小棒、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 12 个苹果平均放在 4 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把 12 个苹果放在 4 个盘中,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比较:这两句话一样吗?不同点是什么?(强调“平均分) 二、新授课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15页的例题3 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4人,24人要租几 条船?) 教师:每4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4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4个人,所以每份是4人 那24人里包含有6个4人,所以应该租6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6人,那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15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12根筷子,每份 是2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12里面有几个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4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 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 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16个萝卜,按每只小兔4个萝卜分之后,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 学生说出“没4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 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18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 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18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 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 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14 1.出示教科书第 15 页的例题 3。计算机课件演示教科书第 15 页的例题 3 的画面。 请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面的内容。(每条船限乘 4 人,24 人要租几 条船?) 教师:每 4 人为一小组讨论一下,应该租几条船? 学生汇报:每条船限乘 4 人,就是每条船只能坐 4 个人,所以每份是 4 人; 那 24 人里包含有 6 个 4 人,所以应该租 6 条船。 教师:如果每条船限乘 6 人,那 24 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一分, 再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练习:科教科书第 15 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图上画的是什么? 提问:一共有几只小动物?每位一双,一双是几根?小熊有 12 根筷子,每份 是 2 根,可以分几份?够分吗? 教师:这一道题就是问 12 里面有几个 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 17 页练习三的第 4 题。 用情境图呈现分萝卜活动。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根据画面提供的 信息和问题,确定“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按每只小兔几个萝卜来分”, 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明白把 16 个萝卜,按每只小兔 4 个萝卜分之后,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完成分萝卜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比如 学生说出“没 4 个萝卜圈在一起……”通过圈和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 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完成教科书第 17 页练习三的第 5 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问:你是怎样想的?(有 18 个香蕉,平均分给 6 只小猴, 每只小猴可以分几个?就是把 18 平均分成 6 份每一份是多少?) 提问:香蕉的数量都是 18 个,为什么两次每只猴子分的数量不一样呢?(因 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每一份也就不同。总数相同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 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就越多。) 注意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 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次分完,再 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 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 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 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一一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 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 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 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15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 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的算式和写法。 教具准备:教科书第 18 页的例题 4 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1.出示 12 个竹笋和 4 个篮子。 再出示题目: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 1 个,每次分完,再 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 3 个。 小结:把 12 个竹笋,放在 4 个盘子里,就是把 12 个竹笋平均分成 4 份,每 份是 3 个。 教师:像这样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或把 15 个橘子平均分成 5 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 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新授课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 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 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 18 页的例题 4。 教师:“把 12 个竹笋平均放在 4 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 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 个)把 12 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 12 平均分成几份?(4 份)把 4 写在除号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