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而衰:藩镇与宣官 年代表示皇帝的在位时间 表示被宦官杀害的皇帝 *表示由宦官拥立的皇帝 落之、 唐玄宗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示 一杜甫:《忆昔》 云 安史之乱 唐玄宗后期,朝政逐渐败坏, 八穆@ 安禄山趁机在范阳起兵, 西 反抗唐朝。 四武西 公文① 藩镇在外,宦官在内 宗 示米 示* 个宗* 八敬⑧ 九-九0七 52唐代后期皇帝系统图
唐玄宗开元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杜甫:《忆昔》 安史之乱 唐玄宗后期,朝政逐渐败坏, 安禄山趁机在范阳起兵, 反抗唐朝。 藩镇在外,宦官在内
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时间 ·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至763年2月) 性质 ·唐朝藩镇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中央政府发动的战争, 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民族、阶级、中央与地方矛盾的交织 影响 ·唐由盛而衰转折点,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 时间 • 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至763年2月) • 性质 • 唐朝藩镇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中央政府发动的战争, 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 民族、阶级、中央与地方矛盾的交织 • 影响 • 唐由盛而衰转折点,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范阳(幽州) 755.1 6灵武(灵州) 常山 756.7 子原 太原(并州) 渠 黄 年 安阳 河 安史之乱 渭 汴州 水 奉天 洛 雕阳 风 马长 安 755.12 756.6 面济 o蔡州 令南阳 安禄山进军路线 皇太子(肃宗)撤退路线 6襄阳 756.7 玄宗撒退路线 成都 40安史之乱叛军进攻路线、唐朝方面的撤退路线图
安史之乱
节度使制度的设立及其意外后杲 方镇制度 ·缘边节度使处理西边的少数民族问题 综合封建与郡县两种因素的边政制度,分割附近州县而集中确立的 边疆治理体系。 “内足自立,外足捍患”,保有足够的钱粮兵马,可自行征收田赋 商税,在发生战争的紧迫之际及时调动充用。 权力有一个扩张的过程(从军权到兼任军权和行政权) 优势 。 “一切政教张弛,不从中制”,中朝不能有太多的顾忌,总督、巡 抚和总兵之间不能过度牵制和推诿,特别在变乱之际,应事权专一, “战守自固”,“兵食不出于外”,做到“一方不宁,他方宴如 问题 ·拥兵自重、节度使的权力逐渐不受地方限制、世袭地位
• 方镇制度 • 缘边节度使处理西边的少数民族问题 • 综合封建与郡县两种因素的边政制度,分割附近州县而集中确立的 边疆治理体系。 • “内足自立,外足捍患”,保有足够的钱粮兵马,可自行征收田赋 商税,在发生战争的紧迫之际及时调动充用。 • 权力有一个扩张的过程(从军权到兼任军权和行政权) • 优势 • “一切政教张弛,不从中制”,中朝不能有太多的顾忌,总督、巡 抚和总兵之间不能过度牵制和推诿,特别在变乱之际,应事权专一, “战守自固”,“兵食不出于外”,做到“一方不宁,他方宴如”。 • 问题 • 拥兵自重、节度使的权力逐渐不受地方限制、世袭地位
安史之乱的民族特点 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 荤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师 《旧唐书安禄山传》 安禄山与史思明均为粟特人后裔 粟特人:发源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今乌兹别克 斯坦境内),隋唐时代活跃于丝绸之路的商业民族,善 战,能歌善舞,信仰袄(xian)教(zoroastrianism)。促进 了袄教、景教、摩尼教在唐朝的传播。袄教艺术由此对 唐代艺术产生广泛影响
• 安禄山,营州柳城杂种胡人也。本无姓氏,名轧 荤山。母阿史德氏,亦突厥巫师。 ——《旧唐书·安禄山传》 • 安禄山与史思明均为粟特人后裔 • 粟特人:发源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今乌兹别克 斯坦境内),隋唐时代活跃于丝绸之路的商业民族,善 战,能歌善舞,信仰祆(xian)教(zoroastrianism)。促进 了祆教、景教、摩尼教在唐朝的传播。祆教艺术由此对 唐代艺术产生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