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测试555第2、6脚的波形 用示波器通道2输入探头的中心头接555第2、6脚,“地” 与“地”相接。按下按键,此时,我们可以观测到如图4-2(b) 所示的锯齿状波形。如将示波器的输入状态设置为直流,我们 可以读出其幅度最小值约为电源电压的1/3,其最大值约为电源 电压的2/3 在荧光屏上比较通道1与通道2的波形我们可以发现,锯齿 波的最小值与输出波形从低电平向高电平过渡对应,锯齿波的 最大值与输出波形从高电平向低电平过渡对应
4) 测试555第2、 6脚的波形 用示波器通道2输入探头的中心头接555第2、 6脚, “地” 与“地”相接。 按下按键,此时,我们可以观测到如图4 - 2(b) 所示的锯齿状波形。 如将示波器的输入状态设置为直流,我们 可以读出其幅度最小值约为电源电压的1/3, 其最大值约为电源 电压的2/3。 在荧光屏上比较通道1与通道2的波形我们可以发现,锯齿 波的最小值与输出波形从低电平向高电平过渡对应,锯齿波的 最大值与输出波形从高电平向低电平过渡对应
T E 2E/3 E/3 (b)
T T1 uo E t (a) t 2E/3 E/3 u C1 0 t 1 t 2 t 3 (b)
5)试验电容C1对输出信号周期的影响 将电容器C1由10F替换为20F,再次测试步骤3)与4) 中测试到的波形,并记录周期7与脉冲宽度T1。在这一步骤 中我们可以发现,波形的形状基本没有改变,但波形的周期 与脉冲宽度却变大了。 6)试验电阻R1对输出信号周期的影响 在步骤5)的基础上,将电阻R1由10kΩ替换为20kQ,再 次测试上面两处的波形,同时记录7与71。可以发现,T与T1 又变大了
5)试验电容C1对输出信号周期的影响 将电容器C1由10 μF替换为20μF,再次测试步骤3)与4) 中测试到的波形,并记录周期T与脉冲宽度T1。在这一步骤 中我们可以发现,波形的形状基本没有改变,但波形的周期 与脉冲宽度却变大了。 6) 试验电阻R1对输出信号周期的影响 在步骤5)的基础上,将电阻R1由10kΩ替换为20kΩ,再 次测试上面两处的波形,同时记录T与T1。可以发现,T与T1 又变大了
4.实训总结与分析 1)音频信号产生的原理 从上面的实训中,我们在扬声器测得如图4-2(a)所示 的输出波形,它的频率恰落在音频范围内,因此可以推动扬 声器发出声音。我们知道,电路中并没有音频信号源,显然, 加至扬声器的音频信号是电路自己产生的。音频信号产生的 过程,涉及到电路的过渡过程,我们可以按如下过程来定性 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4. 1) 从上面的实训中,我们在扬声器测得如图4 - 2(a)所示 的输出波形,它的频率恰落在音频范围内,因此可以推动扬 声器发出声音。我们知道,电路中并没有音频信号源,显然, 加至扬声器的音频信号是电路自己产生的。音频信号产生的 过程,涉及到电路的过渡过程,我们可以按如下过程来定性 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
(1)从接通电源到C两端电压升高至2E/3。 接通电源后的瞬间,由于电容C1内部原先没有储存电荷, 由物理学知识我们知道,其两端电压为0。根据555的性质, 其3脚电压等于电源电压,7脚对地开路。这以后,电源E要通 过电阻R1与R2对电容C1充电,使C1两端电压升高。当C1两 端电压高于2E/3时,根据55的性质,其输出电压立即跳变至0 V,7脚对地短路。由于7脚对地短路,电源E无法再通过R2 对C1充电,C1两端电压不可能再升高。这一段时间,与图4 2中0t1时间段对应,从(b)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充电过程 中,电容器两端电压逐渐升高的情况
(1) 从接通电源到C1两端电压升高至2E/3。 接通电源后的瞬间,由于电容C1内部原先没有储存电荷, 由物理学知识我们知道,其两端电压为0。根据555的性质, 其3脚电压等于电源电压,7脚对地开路。这以后,电源E要通 过电阻R1与R2对电容C1充电,使C1两端电压升高。当C 1两 端电压高于2E/3时,根据555的性质,其输出电压立即跳变至0 V,7脚对地短路。由于7脚对地短路,电源E无法再通过R2 对C1充电,C1两端电压不可能再升高。这一段时间,与图4 - 2中0~t1时间段对应,从(b)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充电过程 中, 电容器两端电压逐渐升高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