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只是由传者向众多受传者的单向扩散,如“传播力”、“对外传播”。 因此,“communication'”不仅有信息的传送、播散、disseminate、spread;、transmission、publicity 的问题,还有接受、反馈、交流问题。如“传播自由”包含接受自由、申辩自由、反批评自由问题。而 汉语“传播”一词在习惯性使用中的单向含义,则容易令人忽略接受、反馈、交流问题。这是我们新闻 工作和管理中的常见病。 2.传播的种类 人类传播可按传播主体,分为自我传播(或称内向传播,如内心矛盾斗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后四种传播中都有新闻内容。 人际传播指的是人际亲身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主要为两个人之间的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 也可以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 群体传播是社会群体的信息交流,如公共聚会,社区活动中的传播、演讲、通报、议论,网络社群 中的传播等。 组织传播是政党、政府、企业、文教机构、社会团体等组织,即有一定目的和任务、通过一定的形 式组合起来的群体结构,在其内部或与其他组织的传播交流。其中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纵向传播, 与等级、地位、权力相近的传播对象之间的横向传播,有正式的传播和非正式的传播一如餐桌上、路 途中的传播。 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介、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的传播。这里的“大众”指的是广大的受众,而不是 与精英人群、专业人士等概念相对应的普通大众。“大众”的“大”也是个相对的概念,现在随着大众媒 介的增多,其传播对象出现了分群化、或者说“小众化”,的趋势。但相对于人际传播等等的传播对象而 言,这种“小众”仍属于大众。 新媒体产生了混合传播,其中既有大众传播,又有人际、群体和组织传播。 传播还可按内容,分为新闻传播、政治传播、经济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以及公关传播、广 告传播、营销传播、环境传播、健康传播等。 四、传播的过程和环节 1.传播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有七个环节:信息源、即原始信息,→传送者(传者)、包括机构和人员→传 播内容、包括内容的形式问题,→传播渠道、包括媒介和传输系统,→受传者、包括直接和间接受众, →传播效果、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反馈、可影响传者。这些环节又有其自身的过程,如内容 的形成过程,媒介的制作过程、受众的接受过程。 并非每次传播都有这样完整的过程。有的传者自己就是信息源,有的没产生传播效果一一如报纸没 人看,有的没得到反馈信息一一这在新媒体诞生前是常态。但一个传播总有传者、内容、渠道和受者, 这四个环节被称为传播的四大要素,也是传播研究的主要对象。 2.传播的环节 传者不仅起传送作用,还选择和加工制作传播内容。大众媒介的传者把信息编制成符号系列,如一 系列文字符号组成文章 ,一系列声像符号组成电视节目。他们有“把关人”的作用,同时又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广义上说,传、受者也是信息传播渠道,狭义上说,传播渠道主要是物化的传播媒介,如通讯工具、 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也包括相应的发送、传输机构和设施。传播渠道处于传播的7个环节的最中 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传播理论与实践的重点。 受者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注意、理解和记忆。传播出去的符号到达受者以后,有 些被丢弃了,有些被解读出与传者的原意并不一致的含义,有些后来又被遗忘了。 没有被丢弃遗忘的部分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有的效果是即时的、明显的、直接表现出来的,有的是 2
12 则只是由传者向众多受传者的单向扩散,如“传播力”、“对外传播”。 因此,“communication”不仅有信息的传送、播散、disseminate、spread;、transmission、publicity 的问题,还有接受、反馈、交流问题。如“传播自由”包含接受自由、申辩自由、反批评自由问题。而 汉语“传播”一词在习惯性使用中的单向含义,则容易令人忽略接受、反馈、交流问题。这是我们新闻 工作和管理中的常见病。 2.传播的种类 人类传播可按传播主体,分为自我传播(或称内向传播,如内心矛盾斗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后四种传播中都有新闻内容。 人际传播指的是人际亲身传播,即个人与个人之间、主要为两个人之间的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 也可以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 群体传播是社会群体的信息交流,如公共聚会,社区活动中的传播、演讲、通报、议论,网络社群 中的传播等。 组织传播是政党、政府、企业、文教机构、社会团体等组织,即有一定目的和任务、通过一定的形 式组合起来的群体结构,在其内部或与其他组织的传播交流。其中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纵向传播, 与等级、地位、权力相近的传播对象之间的横向传播,有正式的传播和非正式的传播——如餐桌上、路 途中的传播。 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介、面向社会公众进行的传播。这里的“大众”指的是广大的受众,而不是 与精英人群、专业人士等概念相对应的普通大众。“大众”的“大”也是个相对的概念,现在随着大众媒 介的增多,其传播对象出现了分群化、或者说“小众化”,的趋势。但相对于人际传播等等的传播对象而 言,这种“小众”仍属于大众。 新媒体产生了混合传播,其中既有大众传播,又有人际、群体和组织传播。 传播还可按内容,分为新闻传播、政治传播、经济传播、文化传播、艺术传播,以及公关传播、广 告传播、营销传播、环境传播、健康传播等。 四、传播的过程和环节 1.传播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有七个环节:信息源、即原始信息, 传送者(传者)、包括机构和人员 传 播内容、包括内容的形式问题, 传播渠道、包括媒介和传输系统, 受传者、包括直接和间接受众, 传播效果、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 信息反馈、可影响传者。这些环节又有其自身的过程,如内容 的形成过程,媒介的制作过程、受众的接受过程。 并非每次传播都有这样完整的过程。有的传者自己就是信息源,有的没产生传播效果——如报纸没 人看,有的没得到反馈信息——这在新媒体诞生前是常态。但一个传播总有传者、内容、渠道和受者, 这四个环节被称为传播的四大要素,也是传播研究的主要对象。 2.传播的环节 传者不仅起传送作用,还选择和加工制作传播内容。大众媒介的传者把信息编制成符号系列,如一 系列文字符号组成文章 ,一系列声像符号组成电视节目。他们有“把关人”的作用,同时又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广义上说,传、受者也是信息传播渠道,狭义上说,传播渠道主要是物化的传播媒介,如通讯工具、 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也包括相应的发送、传输机构和设施。传播渠道处于传播的 7 个环节的最中 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传播理论与实践的重点。 受者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而是有选择地注意、理解和记忆。传播出去的符号到达受者以后,有 些被丢弃了,有些被解读出与传者的原意并不一致的含义,有些后来又被遗忘了。 没有被丢弃遗忘的部分会产生一定的效果。有的效果是即时的、明显的、直接表现出来的,有的是
长期的、潜在的、间接表现出来的。有的效果是与传者的意愿一致的,有的是与传者的意愿相反的。这 些效果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者的需求、愿望、能力等个性特征。 反馈是从直接或间接的受传者产生反馈信息,传送到传者,如读者给报社提建议或接受报社的读者 调查。许多反馈是无意中产生的,如读者购买或不买某种报纸,使报社感到了读者需要与否。有些反馈 又成为新的原始信息,进入新的传播过程。显然,反馈会影响传者及其再传播,包括引起相应的调节, 取得动态平衡,带来传播的高效,同时反馈也会产生误导信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给反馈提供了 很大的方便,越来越多的传播成为反馈之反馈。 3。对传播过程和环节的影响干扰 由于传播会有较大的社会影响,还有舆论监督、议题设置、授予地位等功能,因而从信息源到信息 反馈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都会受到许多人、尤其是政治、经济权力人物和机构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干扰、控制。其中有的是必要、有益的,有的则起妨碍作用,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对传播过程和 环节要有社会调控,以充分发挥传播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影响。 传播学者还借用通讯术语,把干扰传播过程的因素称为“噪音”。客观报道中如果掺入传者观点态度, 就会成为“噪音”。因此消息的写作要把新闻与评论分开。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要求 新闻传播的要求既是专业的要求,也是判断新闻媒介质量的主要标准。基本要求就是新闻价值要求 的真、新和受众需要,进一步的要求,则还有全面、客观、公正,以及传播质量和社会效益的要求。 一、新闻价值的要求 1.“真”的要求 新闻传播中“真”的要求有三个境界: 一是真相真实的反映,包括每个细节的真实准确。这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则不然。世界上的事情是 很复杂的,有时亲耳听到、亲眼看见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人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对自己有利的 方式进行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真实,犹如罗生门事件中。新闻采访对象和报道着自己都可能如此。 此外,报道者的知识、能力、工作态度,都可能使新闻报道被表相所惑,背离真相。报道者配合造假就 更糟糕了。 失真的原因还有很多。包括报道者为报道生动而加入“合理想象”,为赶时髦而牵强附会,为达到某 种宣传(包括广告)目的而不做细究、或以偏概全、甚至故意造假,受各种“把关人”的牵掣、或受工 作关系、人情关系的影响,为贪图私利而眼开眼闭,等等。 3
13 长期的、潜在的、间接表现出来的。有的效果是与传者的意愿一致的,有的是与传者的意愿相反的。这 些效果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者的需求、愿望、能力等个性特征。 反馈是从直接或间接的受传者产生反馈信息,传送到传者,如读者给报社提建议或接受报社的读者 调查。许多反馈是无意中产生的,如读者购买或不买某种报纸,使报社感到了读者需要与否。有些反馈 又成为新的原始信息,进入新的传播过程。显然,反馈会影响传者及其再传播,包括引起相应的调节, 取得动态平衡,带来传播的高效,同时反馈也会产生误导信息。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传播给反馈提供了 很大的方便,越来越多的传播成为反馈之反馈。 3。对传播过程和环节的影响干扰 由于传播会有较大的社会影响,还有舆论监督、议题设置、授予地位等功能,因而从信息源到信息 反馈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都会受到许多人、尤其是政治、经济权力人物和机构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干扰、控制。其中有的是必要、有益的,有的则起妨碍作用,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对传播过程和 环节要有社会调控,以充分发挥传播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影响。 传播学者还借用通讯术语,把干扰传播过程的因素称为“噪音”。客观报道中如果掺入传者观点态度, 就会成为“噪音”。因此消息的写作要把新闻与评论分开。 第二节 新闻传播的要求 新闻传播的要求既是专业的要求,也是判断新闻媒介质量的主要标准。基本要求就是新闻价值要求 的真、新和受众需要,进一步的要求,则还有全面、客观、公正,以及传播质量和社会效益的要求。 一、新闻价值的要求 1.“真”的要求 新闻传播中“真”的要求有三个境界: 一是真相真实的反映,包括每个细节的真实准确。这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则不然。世界上的事情是 很复杂的,有时亲耳听到、亲眼看见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人们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对自己有利的 方式进行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偏离真实,犹如罗生门事件中。新闻采访对象和报道着自己都可能如此。 此外,报道者的知识、能力、工作态度,都可能使新闻报道被表相所惑,背离真相。报道者配合造假就 更糟糕了。 失真的原因还有很多。包括报道者为报道生动而加入“合理想象”,为赶时髦而牵强附会,为达到某 种宣传(包括广告)目的而不做细究、或以偏概全、甚至故意造假,受各种“把关人”的牵掣、或受工 作关系、人情关系的影响,为贪图私利而眼开眼闭,等等
同一个人,可以给人不同的感觉。 但只要认真负责、严守新闻工作规范,对报道内容具有必要的知识、对弄虚作假者有必要的防范, 只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较强的专业能力,绝大多数失真都是可以避免的。 二是总体真实的反映,包括(1)单个报道的全面、不以偏概全(由于全面的重要,被单列为一种要 求):(2)众多报道的总和与现实中的总体情况一致。如果某个人群的生活很困难,而新闻媒介上只有他 们之中的幸运者,就不能反映出他们总体上的真实状况。 三是深层真实的反映,包括事物的因果、意义、影响和趋势。 要每篇报道都反映总体真实和深层真实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新闻报道的篇幅容量有限,还 要争抢时间,而认识、反映事物的总体和深层,需要有较多的篇幅和时间。受众对新闻也有不同的需要, 如大多数人只需知道出门后会不会下雨,并不在意那雨的来龙去脉。 但是一个记者、一个媒体、一个传媒集团、一个地方媒体群的所有相关报道,应大致符合总体和深 层情况。这对社会影响很大,因此既可以、也有必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在每次报道时,如有需要和可能, 也应尽力全面和深刻。 2.“新”的要求 这里的“新”即新鲜。除了时间上的锌,报道新的发生、发现、发展变化,反映新的情况、事物、 问题,还包括富有新意:找到新角度、新层面、新广度、新深度、新内涵,发掘出独特的、被他人所忽 视的新闻价值。 新鲜的要求又衍生出“快”的要求。一则新闻如果被别人先发表了出来,再发表就不新了,所以要 “抢”新闻。“快”又关系到新闻的及时性,如果没有足够的快,受众已经知道有关情况、或已经来不及 做出必要的反应,新闻价值和新闻的使用价值都会大打折扣。数字化传播使新闻报道稍有迟缓就会落后 过时,同步报道正在发生的事也成为常态。 3.受众需要的要求 报道者要能够迅速感觉到、发掘出事实中蕴含的受众需要的信息,甚至能够预见到某些受众关注的 事情可能出现,为此做好报道准备。 既然受众感兴趣的内容总是他们需要的,即使只是满足兴趣的需要,那么新闻报道者最简单的找新 闻,就是找新鲜的、受众感兴趣的人和事。然而如果仅此而已,便只能流于平庸,甚至还会趋于娱乐化、 刺激化、低俗化,媒介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也会相去甚远。作为报道者至少还要考虑到以下三点: (1)有些需要是不正当的、或低级趣味的,如窥探别人的隐私。报道者须有所区分,不能一味予以 g
14 同一个人,可以给人不同的感觉。 但只要认真负责、严守新闻工作规范,对报道内容具有必要的知识、对弄虚作假者有必要的防范, 只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较强的专业能力,绝大多数失真都是可以避免的。 二是总体真实的反映,包括(1)单个报道的全面、不以偏概全(由于全面的重要,被单列为一种要 求);(2)众多报道的总和与现实中的总体情况一致。如果某个人群的生活很困难,而新闻媒介上只有他 们之中的幸运者,就不能反映出他们总体上的真实状况。 三是深层真实的反映,包括事物的因果、意义、影响和趋势。 要每篇报道都反映总体真实和深层真实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新闻报道的篇幅容量有限,还 要争抢时间,而认识、反映事物的总体和深层,需要有较多的篇幅和时间。受众对新闻也有不同的需要, 如大多数人只需知道出门后会不会下雨,并不在意那雨的来龙去脉。 但是一个记者、一个媒体、一个传媒集团、一个地方媒体群的所有相关报道,应大致符合总体和深 层情况。这对社会影响很大,因此既可以、也有必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在每次报道时,如有需要和可能, 也应尽力全面和深刻。 2.“新”的要求 这里的“新”即新鲜。除了时间上的锌,报道新的发生、发现、发展变化,反映新的情况、事物、 问题,还包括富有新意:找到新角度、新层面、新广度、新深度、新内涵,发掘出独特的、被他人所忽 视的新闻价值。 新鲜的要求又衍生出 “快”的要求。一则新闻如果被别人先发表了出来,再发表就不新了,所以要 “抢”新闻。“快”又关系到新闻的及时性,如果没有足够的快,受众已经知道有关情况、或已经来不及 做出必要的反应,新闻价值和新闻的使用价值都会大打折扣。数字化传播使新闻报道稍有迟缓就会落后 过时,同步报道正在发生的事也成为常态。 3.受众需要的要求 报道者要能够迅速感觉到、发掘出事实中蕴含的受众需要的信息,甚至能够预见到某些受众关注的 事情可能出现,为此做好报道准备。 既然受众感兴趣的内容总是他们需要的,即使只是满足兴趣的需要,那么新闻报道者最简单的找新 闻,就是找新鲜的、受众感兴趣的人和事。然而如果仅此而已,便只能流于平庸,甚至还会趋于娱乐化、 刺激化、低俗化,媒介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也会相去甚远。作为报道者至少还要考虑到以下三点: (1)有些需要是不正当的、或低级趣味的,如窥探别人的隐私。报道者须有所区分,不能一味予以
满足。 (2)有些信息虽很吸引眼球,但并无多少意义,甚至副作用更大,如有些“星、腥、性”闻。报道 者须从传媒声誉和社会责任全面衡量。 (3)有些对受众很有价值的信息,起初并不令人很感兴趣,由于人们不相信,或不知其重要,或不 知其与自己有何关系。报道者不能轻易放弃或放在次要的位置,同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受众兴趣问题, 否则也就近于放弃。 然而什么是新鲜和重要的?对哪些人来说是新鲜和重要的?从哪些角度、哪些层次看是新鲜和重要 的?新鲜和重要的程度如何?对此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并不容易。对显著、接近、有味的把握也是如此。 新闻敏感性就是对事实性信息的新鲜和受众需要的感应能力,其基础是判断者所有的知识、经验、思想 水平和分析能力。 二、全面、客观、公正的要求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仅仅按新闻价值的要求,新闻报导就会负面新闻多于正面新闻,新闻媒 介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就会片面失真,从而对社会和民众造成损害。 2013年国内发生多起病人或其家属打伤、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有人怪罪媒体过多报道了医院的负 面新闻,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其实,如果那些报道是真实、新鲜、受众需要的,并没有故意添油加醋、 以偏盖全、耸人听闻,那么媒体的报道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引起社会关注,对于加强监督、减少类似事 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也是有好处的。然而又确实会使许多人过于看“黑”医方。这就需 要公众对新闻和媒介的特点有所了解,同时新闻传者也要顾及其他的新闻传播要求。 1.全面:事实和意见 新闻传播的全面包括事实的全面和意见的全面。前者是对报道对象的各个主要方面、过程、情节都 予以反映,不以报道者自己的偏向,故意隐去不合己意的情况:后者是对有争议人物和事情的各种主要 意见都予以反映,不以报道者自己的偏向,故意隐去不合己见的观点。否则就会成为片面的报道,误导 公众。 2014年9月新华网转载报道说: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 员的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 题的报告。工作人员怕出现意外专门搬了把椅子坐在报告台吴老身后。此情此景让不少与会的人动容。 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作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当天,台下坐 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5
15 满足。 (2)有些信息虽很吸引眼球,但并无多少意义,甚至副作用更大,如有些|“星、腥、性”闻。报道 者须从传媒声誉和社会责任全面衡量。 (3)有些对受众很有价值的信息,起初并不令人很感兴趣,由于人们不相信,或不知其重要,或不 知其与自己有何关系。报道者不能轻易放弃或放在次要的位置,同时又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受众兴趣问题, 否则也就近于放弃。 然而什么是新鲜和重要的?对哪些人来说是新鲜和重要的?从哪些角度、哪些层次看是新鲜和重要 的?新鲜和重要的程度如何?对此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并不容易。对显著、接近、有味的把握也是如此。 新闻敏感性就是对事实性信息的新鲜和受众需要的感应能力,其基础是判断者所有的知识、经验、思想 水平和分析能力。 二、全面、客观、公正的要求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仅仅按新闻价值的要求,新闻报导就会负面新闻多于正面新闻,新闻媒 介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就会片面失真,从而对社会和民众造成损害。 2013 年国内发生多起病人或其家属打伤、杀死医务人员的事件,有人怪罪媒体过多报道了医院的负 面新闻,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其实,如果那些报道是真实、新鲜、受众需要的,并没有故意添油加醋、 以偏盖全、耸人听闻,那么媒体的报道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引起社会关注,对于加强监督、减少类似事 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也是有好处的。然而又确实会使许多人过于看“黑”医方。这就需 要公众对新闻和媒介的特点有所了解,同时新闻传者也要顾及其他的新闻传播要求。 1.全面:事实和意见 新闻传播的全面包括事实的全面和意见的全面。前者是对报道对象的各个主要方面、过程、情节都 予以反映,不以报道者自己的偏向,故意隐去不合己意的情况;后者是对有争议人物和事情的各种主要 意见都予以反映,不以报道者自己的偏向,故意隐去不合己见的观点。否则就会成为片面的报道,误导 公众。 2014 年 9 月新华网转载报道说:92 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 员的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着 35 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为 题的报告。工作人员怕出现意外专门搬了把椅子坐在报告台吴老身后。此情此景让不少与会的人动容。 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作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当天,台下坐 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 6000 名新入学的研究生
这篇报道成功的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网友们评论说:“不听不是不尊重,但是睡觉就是不尊重。” “睡倒的是整个教育。”有的网友调侃道:这说明大学生“志不高远、身体不行”。(报告题是《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也有的网友分析说:“在越来越讲究小班教学、个性化教育以及慕课、网络教育日渐发达的 今天,如此声势浩大、上千人的报告会教育形式,还能吊起年轻人的胃口,讲到他们的心坎里去吗?” 然而事后有学生说:这场报告会一票难求,我们想去没机会。会场上睡觉的人并不多,许多学生有 睡午觉的习惯,而那天几个小时前就出发来会场。对报告者表示敬意的掌声很响,有些人还记笔记。看 来,上述报道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不全面的。 对某件事情,如果绝大多数人是否定的,但也有一些人肯定,如果只报道肯定者的意见,给人的印 象也会是大家都肯定。许多“强奸民意”的报道就是这么做的。 要每篇报道都全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但仍应对需要全面的报道尽可能全面,并对众多报 道的总和要求全面。网络传播给达到这种全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平衡报道是实现全面的有效方法。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 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平衡不是均 衡,不是做中庸的报道。现实事物中,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报道的手法追求的是更准 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①可使人们对事物的各方有更全面的了解,并避免有些受众对报道的反感 抵触。 2003年6月末,《成都商报》刊登《“皇上”提出怪要求》一文,称女歌手周璇在筹办其小说的签名 售书活动时,邀请一个影视大腕来担任签售嘉宾,对方提出以性作交易,并称该影视大腕以演皇帝而出 名。7月初,《成都商报》又发表《“皇阿玛”就是张铁林!》,称周璇在记者会上当众指出“皇阿玛”就 是张铁林,并提供了她和张铁林在北京名人饭店的合影作为证据。于是,张认为周与该商报的所为侵害 了他的名誉权,提起诉讼。法院认定:周璇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其散布的言论的真实性,因而构成了对张 的名誉权侵害。 作为《成都商报》,虽然报道的是周璇的真实叙述,法院也没判罚,但事实上扩大了这种陈述的影响, 即扩大了名誉权伤害。报道者应做出符合一般人理性的审慎判断与处理,包括进行核实和平衡报道,否 则很容易被人利用,或给报道者制造新闻留下空间。如果报道者没有核实的条件,如在此案中,周说的 内容只有天知地知周知张知,报道者仍当尽可能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第一,只对周的“说”做出客观 报道,而不对其说的内容有认可倾向:第二,明确指出消息来源,让人可以判断消息的可靠程度:第三, 让另一方如张铁林,有同等的申辩机会一一可随即采访、平衡报道,或给予相应的版面刊登申辩。 全面要求提供完整的信息,让受众了解各方面情况和意见,自己做出判断。用事实说话和“典型报 道”,则是按宣传的需要对事实、观点进行选择和处理。两者有一定的矛盾性。但前者是新闻传播的要求, 目的是反映、告知:后者是宣传的方法,目的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两者可各司其职。 2.客观:内容和形式 新闻传播的客观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新闻内容要尽可能排除主观的干扰,符合客观实际。即使是报道将要出现的事实,也必须有足够的 依据确认会出现,并在报道中交待这种依据。例如预告某天将出现日食,须有消息来源的交代,而且这 来源必须是可信赖的。 “纯客观”是达不到的。自然存在的信息中,新闻性信息往往与其他信息混杂在一起,需经过选择、 加工才能提炼出来,形成新闻报道作品。虽然也有并不需要加工的新闻作品,如一张偶然拍下的照片, 一段偶然摄取的录像,可以不加修改完全采用,但这种新闻作品的量不大,而且作者是否拿出来用于报 道,编辑是否采用,为什么选用这张而不是那张照片,都免不了主观参与的。即使是CNN这样的国际性 商业电视台,客观程度与他们的市场拓展、商业利益休戚相关,也会有意无意地在报道中流露出一定的 倾向性。如对以色列由强硬派的内塔尼亚胡、而不是温和派的佩雷斯当上总理表现出失望:对叶利钦能 不能参加总统竞选、俄共会不会重新上台执政表现出担忧:对东欧和非洲国家的“民主化”改革也以西 ①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07页。 16
16 这篇报道成功的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网友们评论说:“不听不是不尊重,但是睡觉就是不尊重。” “睡倒的是整个教育。”有的网友调侃道:这说明大学生“志不高远、身体不行”。(报告题是《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也有的网友分析说:“在越来越讲究小班教学、个性化教育以及慕课、网络教育日渐发达的 今天,如此声势浩大、上千人的报告会教育形式,还能吊起年轻人的胃口,讲到他们的心坎里去吗?” 然而事后有学生说:这场报告会一票难求,我们想去没机会。会场上睡觉的人并不多,许多学生有 睡午觉的习惯,而那天几个小时前就出发来会场。对报告者表示敬意的掌声很响, 有些人还记笔记。看 来,上述报道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不全面的。 对某件事情,如果绝大多数人是否定的,但也有一些人肯定,如果只报道肯定者的意见,给人的印 象也会是大家都肯定。许多“强奸民意”的报道就是这么做的。 要每篇报道都全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但仍应对需要全面的报道尽可能全面,并对众多报 道的总和要求全面。网络传播给达到这种全面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平衡报道是实现全面的有效方法。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 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平衡不是均 衡,不是做中庸的报道。现实事物中,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报道的手法追求的是更准 确地反映事物及其内外联系。① 可使人们对事物的各方有更全面的了解,并避免有些受众对报道的反感 抵触。 2003 年 6 月末,《成都商报》刊登《“皇上”提出怪要求》一文,称女歌手周璇在筹办其小说的签名 售书活动时,邀请一个影视大腕来担任签售嘉宾,对方提出以性作交易,并称该影视大腕以演皇帝而出 名。7 月初,《成都商报》又发表《“皇阿玛”就是张铁林!》,称周璇在记者会上当众指出“皇阿玛”就 是张铁林,并提供了她和张铁林在北京名人饭店的合影作为证据。于是,张认为周与该商报的所为侵害 了他的名誉权,提起诉讼。法院认定:周璇不能提供证据证明其散布的言论的真实性,因而构成了对张 的名誉权侵害。 作为《成都商报》,虽然报道的是周璇的真实叙述,法院也没判罚,但事实上扩大了这种陈述的影响, 即扩大了名誉权伤害。报道者应做出符合一般人理性的审慎判断与处理,包括进行核实和平衡报道,否 则很容易被人利用,或给报道者制造新闻留下空间。如果报道者没有核实的条件,如在此案中,周说的 内容只有天知地知周知张知,报道者仍当尽可能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第一,只对周的“说”做出客观 报道,而不对其说的内容有认可倾向;第二,明确指出消息来源,让人可以判断消息的可靠程度;第三, 让另一方如张铁林,有同等的申辩机会——可随即采访、平衡报道,或给予相应的版面刊登申辩。 全面要求提供完整的信息,让受众了解各方面情况和意见,自己做出判断。用事实说话和“典型报 道”,则是按宣传的需要对事实、观点进行选择和处理。两者有一定的矛盾性。但前者是新闻传播的要求, 目的是反映、告知;后者是宣传的方法,目的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点和行为。两者可各司其职。 2.客观:内容和形式 新闻传播的客观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新闻内容要尽可能排除主观的干扰,符合客观实际。即使是报道将要出现的事实,也必须有足够的 依据确认会出现,并在报道中交待这种依据。例如预告某天将出现日食,须有消息来源的交代,而且这 来源必须是可信赖的。 “纯客观”是达不到的。自然存在的信息中,新闻性信息往往与其他信息混杂在一起,需经过选择、 加工才能提炼出来,形成新闻报道作品。虽然也有并不需要加工的新闻作品,如一张偶然拍下的照片, 一段偶然摄取的录像,可以不加修改完全采用,但这种新闻作品的量不大,而且作者是否拿出来用于报 道,编辑是否采用,为什么选用这张而不是那张照片,都免不了主观参与的。即使是 CNN 这样的国际性 商业电视台,客观程度与他们的市场拓展、商业利益休戚相关,也会有意无意地在报道中流露出一定的 倾向性。如对以色列由强硬派的内塔尼亚胡、而不是温和派的佩雷斯当上总理表现出失望;对叶利钦能 不能参加总统竞选、俄共会不会重新上台执政表现出担忧;对东欧和非洲国家的“民主化”改革也以西 孙旭培:《当代中国新闻改革》,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 1 版,第 30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