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关于本书 从报刊到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新闻媒介的信息量和传播力越来越大,并越来越多地融入文艺、生 活、娱乐等内容,网络、手机媒体还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相应地,新闻媒介对人和 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个人的修养和成就很大程度上与其媒介使用相关。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于是, 如何认识和利用这些媒介,对人和社会也就越来越重要。 新闻媒介是新闻传播过程的中间环节,然而对新闻传播的许多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新闻、新闻与宣 传、与舆论有什么区别,新闻传播有什么要求等,仍流行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本书需首先厘清,也 使读者快速地成为新闻传播的内行。 新闻媒介和社会的价值因人而存在,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因人而产生,因此本书以专门章节讨论 新闻媒介与人的关系,包括对人的直接影响,对社会群体心理的影响,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新闻媒介是社会的神经和淋巴结,还有许多其他作用。本书从功能、表现、方式三个维度来考察新 闻媒介的社会作用,并放在社会系统中来考察,揭示内部所以然和外部联系性,也使对新闻媒介的深入 认识同时成为对社会的深入认识。 新闻媒介取决于社会需要和条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新闻媒介,反过来,新闻媒介 又对社会有很大影响,因而新闻媒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人们不仅能从新闻媒介的内容、而 且能从新闻媒介本身看社会。也能从社会的目标、途径、任务、问题等,深入把握新闻媒介。 中国封建社会具有长期不变的“超稳定性”,更确切地说是超凝固性,新闻媒介的状况是重要原因之 一,而这种状况又主要是封建政治和文化的结果。 西方有较长的近现代社会历史,较早和较多的相关经验,包括新闻媒介方面的,从中可找到对我们 今天也有用的东西。苏联曾影响了许多国家,包括当代中国,苏联的大起大落更值得我们关注,包括新 闻媒介的经验和教训。有人从苏共亡党得出媒介控制不能放松的结论,却没有想过几十年里的媒介控制 与苏共变质、苏联失败的关系。中国曾完全模仿苏联,也有过成功的喜悦和惨痛的教训,现在仍然任重 而道远,新闻媒介也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全球化使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新闻媒介与全球化互动,又直接影响国际舆论、国 际关系。需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新闻媒介提升国家形象,承载、打造、实现国家软实力。中国新闻媒 介的国际竞争力还很有限,需要采用新方法扩大对外传播。 上述想法使本书有学术专著的性质,同时本书又深入浅出,可用于通识教育等课程。所谓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应是具有涵盖性、根本性的教育,培养根本素质,也可说是元素质,犹如人的元气, 能贯通到其它各种认识、思想和行为。包括重要常识,思维方式,人文、社会、审美等基本素养。通识 教育课当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既不是简单的通俗课、概论课、娱乐课:又能被非有关专业的学生 也顺畅地理解接受。 二、关于《新闻媒介与社会》课程 1。课程的总体目标或学习意义 该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传媒素养、社会素养和公民素养,培养真正的“大”学生。 所谓传媒素养,就是对大众传媒、尤其是新闻媒介的认识和利用方面的素养。新闻媒介是社会发展 的重要标志和动力,也是个人和组织机构的重要工具。马嗯列斯毛周邓,都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社会作 用,且都是从报刊开始从事革命工作的。当今新闻媒介更发达,社会影响更广泛和深远,与我们每个人 7
7 前 言 一、关于本书 从报刊到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新闻媒介的信息量和传播力越来越大,并越来越多地融入文艺、生 活、娱乐等内容,网络、手机媒体还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相应地,新闻媒介对人和 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个人的修养和成就很大程度上与其媒介使用相关。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于是, 如何认识和利用这些媒介,对人和社会也就越来越重要。 新闻媒介是新闻传播过程的中间环节,然而对新闻传播的许多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新闻、新闻与宣 传、与舆论有什么区别,新闻传播有什么要求等,仍流行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看法,本书需首先厘清,也 使读者快速地成为新闻传播的内行。 新闻媒介和社会的价值因人而存在,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因人而产生,因此本书以专门章节讨论 新闻媒介与人的关系,包括对人的直接影响,对社会群体心理的影响,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 新闻媒介是社会的神经和淋巴结,还有许多其他作用。本书从功能、表现、方式三个维度来考察新 闻媒介的社会作用,并放在社会系统中来考察,揭示内部所以然和外部联系性,也使对新闻媒介的深入 认识同时成为对社会的深入认识。 新闻媒介取决于社会需要和条件,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新闻媒介,反过来,新闻媒介 又对社会有很大影响,因而新闻媒介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人们不仅能从新闻媒介的内容、而 且能从新闻媒介本身看社会。也能从社会的目标、途径、任务、问题等,深入把握新闻媒介。 中国封建社会具有长期不变的“超稳定性”,更确切地说是超凝固性,新闻媒介的状况是重要原因之 一,而这种状况又主要是封建政治和文化的结果。 西方有较长的近现代社会历史,较早和较多的相关经验,包括新闻媒介方面的,从中可找到对我们 今天也有用的东西。苏联曾影响了许多国家,包括当代中国,苏联的大起大落更值得我们关注,包括新 闻媒介的经验和教训。有人从苏共亡党得出媒介控制不能放松的结论,却没有想过几十年里的媒介控制 与苏共变质、苏联失败的关系。中国曾完全模仿苏联,也有过成功的喜悦和惨痛的教训,现在仍然任重 而道远,新闻媒介也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全球化使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的影响越来越大。新闻媒介与全球化互动,又直接影响国际舆论、国 际关系。需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新闻媒介提升国家形象, 承载、打造、实现国家软实力。中国新闻媒 介的国际竞争力还很有限,需要采用新方法扩大对外传播。 上述想法使本书有学术专著的性质,同时本书又深入浅出, 可用于通识教育等课程。所谓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应是具有涵盖性、根本性的教育,培养根本素质,也可说是元素质,犹如人的元气, 能贯通到其它各种认识、思想和行为。包括重要常识,思维方式,人文、社会、审美等基本素养。通识 教育课当内行不觉浅、外行不觉深,既不是简单的通俗课、概论课、娱乐课;又能被非有关专业的学生 也顺畅地理解接受。 二、关于《新闻媒介与社会》课程 1。课程的总体目标或学习意义 该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高传媒素养、社会素养和公民素养,培养真正的“大”学生。 所谓传媒素养,就是对大众传媒、尤其 是新闻媒介的认识和利用方面的素养。新闻媒介是社会发展 的重要标志和动力,也是个人和组织机构的重要工具。马嗯列斯毛周邓,都十分重视新闻媒介的社会作 用,且都是从报刊开始从事革命工作的。当今新闻媒介更发达,社会影响更广泛和深远,与我们每个人
的关系也更加密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组织机构的决策、宣传、公关,个人的学习、工作、健 康、修养,都离不开新闻媒介,也都可能受到新闻媒介的误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内容和 渠道更为庞杂,且普通公众也更多的参与内容发送,传媒素养就更为重要了。总之,现在人的一生与用 什么、怎么用传媒关系很大,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传媒素养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素养。 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都开设了传媒素养教育课程。在中国,人们一般都知道新闻媒介有宣传引导作 用和文化娱乐作用,而对于新闻媒介的瞭望、沟通、整合、革新社会等作用,对新闻媒介与客观世界和 主观世界的关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则知之甚少或基本不知,对新闻自由和传媒责任等问题的 认识,也大都是模糊、残缺、甚至错误的。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的传媒素养,关乎传媒的体制改 进,质量提高,利用合理,全面、充分地发挥传媒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影响,也有利于个人科学、高 效地利用传媒,趋利避害,全面发展。 社会素养包括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对传媒的认识也是其中之一。大学生将越来越直面社 会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重要成员,乃至社会栋梁,社会素养是必要的准备。 社会素养又是公民素养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有一系列权利,同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包括 享有自由的权利和承担责任的义务,如新闻自由和传媒责任。了解这些权利和义务,并为之积极努力, 即有较高的公民素养,加上较高的社会素养,就有望成为真正的“大”学生。 何谓真正的“大”学生?1931年12月2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说:“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套用一下梅先生的句式,窃以为所谓大学生者,非谓人高马大也, 有大志向、大视野、大胸怀,大智慧、大思维、大格局、大能力,可成大器者也。 此外,新闻机构越来越多地从非新闻专业挑选人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增加社会知识和新闻 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本课程也可以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增加就业机会。现在新闻机构还可利用移动互 联网的便利,让记者编辑更多地在采访现场,乃至可大量聘用非在编的新闻采集人员,如签约撰稿人、 签约摄影师等,既提高时效性和现场感,又降低成本。于是本课程的学习者又可成为这样的签约合作 者。 当然,新闻媒介与社会不仅仅与大学生有关,干部、媒介人、其他公众都可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 了解、学习本课程内容。这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我们有些干部仍把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我们有的网民 对举报者也进行“人肉搜索”,可见这方面的“脑补”还是很有必要的。 2.课程的具体目标和实现途径 该课程的具体目标、也是学习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1)深入了解新闻媒介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增加历史眼光、全球视野和公民意识(涉及时、空、 我)。 (2)能系统、辩证地分析新闻媒介和社会,增加批判意识和建构精神。 (3)全面认识新媒体的利与弊,能科学的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趋其利而避其害。 上述目标的实现途径是寓道理于知识,解问题以启智,具体为: (1)系统地认识新闻传播和新闻媒介。包括新闻传播的要求、新闻媒介的特点和对人的影响,例如 新闻媒介国有、公有、私有的利弊,为何主观世界很大程度上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媒介世界的反 应,为何人们对伟人的私生活感到特别意外… (2)深入地认识新闻媒介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包括新闻媒介的社会角色和作用,新闻自由与传媒责 任,新闻法治和传媒素养等。 (3)进一步认识新闻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新闻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与西方社会 和社会主义社会。涉及社会指标、发展难题等。案例有希特勒上台、海湾战争发动、水门事件、苏联解 体、美国有线电视网CNN的成败等,问题有为何中国封建社会“超凝固”、彭德怀被指反党、官员不被 信任、“小道消息”多…。国际社会与新闻媒介有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对有关国家、尤其是对第三世 界的发展很重要,在全球化时代日益值得关注,本书列为压轴的尾声。 8
8 的关系也更加密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组织机构的决策、宣传、公关,个人的学习、工作、健 康、修养,都离不开新闻媒介,也都可能受到新闻媒介的误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内容和 渠道更为庞杂,且普通公众也更多的参与内容发送,传媒素养就更为重要了。 总之,现在人的一生与用 什么、怎么用传媒关系很大,一个社会也是如此,传媒素养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素养。 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都开设了传媒素养教育课程。在中国,人们一般都知道新闻媒介有宣传引导作 用和文化娱乐作用,而对于新闻媒介的瞭望、沟通、整合、革新社会等作用,对新闻媒介与客观世界和 主观世界的关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则知之甚少或基本不知,对新闻自由和传媒责任等问题的 认识,也大都是模糊、残缺、甚至错误的。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的传媒素养,关乎传媒的体制改 进,质量提高,利用合理,全面、充分地发挥传媒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影响,也有利于个人科学、高 效地利用传媒,趋利避害,全面发展。 社会素养包括对社会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对传媒的认识也是其中之一。大学生将越来越直面社 会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重要成员,乃至社会栋梁,社会素养是必要的准备。 社会素养又是公民素养的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有一系列权利,同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包括 享有自由的权利和承担责任的义务,如新闻自由和传媒责任。了解这些权利和义务,并为之积极努力, 即有较高的公民素养,加上较高的社会素养,就有望成为真正的“大”学生。 何谓真正的“大”学生?1931 年 12 月 2 日,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说:“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套用一下梅先生的句式,窃以为所谓大学生者,非谓人高马大也, 有大志向、大视野、大胸怀,大智慧、大思维、大格局、大能力,可成大器者也。 此外,新闻机构越来越多地从非新闻专业挑选人才,新闻教育的改革方向是增加社会知识和新闻 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本课程也可以给不同专业的学生增加就业机会。现在新闻机构还可利用移动互 联网的便利,让记者编辑更多地在采访现场,乃至可大量聘用非在编的新闻采集人员,如签约撰稿人、 签约摄影师等,既提高时效性和现场感,又降低成本。于是本课程的学习者又可成为这样的签约合作 者。 当然,新闻媒介与社会不仅仅与大学生有关,干部、媒介人、其他公众都可通过自学、培训等方式 了解、学习本课程内容。这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我们有些干部仍把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我们有的网民 对举报者也进行“人肉搜索”,可见这方面的“脑补”还是很有必要的。 2.课程的具体目标和实现途径 该课程的具体目标、也是学习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1)深入了解新闻媒介和社会及其相互关系,增加历史眼光、全球视野和公民意识(涉及时、空、 我)。 (2)能系统、辩证地分析新闻媒介和社会,增加批判意识和建构精神。 (3)全面认识新媒体的利与弊,能科学的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趋其利而避其害。 上述目标的实现途径是寓道理于知识,解问题以启智,具体为: (1)系统地认识新闻传播和新闻媒介。包括新闻传播的要求、新闻媒介的特点和对人的影响,例如 新闻媒介国有、公有、私有的利弊,为何主观世界很大程度上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媒介世界的反 应,为何人们对伟人的私生活感到特别意外…… (2)深入地认识新闻媒介与社会系统的关系。包括新闻媒介的社会角色和作用,新闻自由与传媒责 任,新闻法治和传媒素养等。 (3)进一步认识新闻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包括新闻媒介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途径,与西方社会 和社会主义社会。涉及社会指标、发展难题等。案例有希特勒上台、海湾战争发动、水门事件、苏联解 体、美国有线电视网 CNN 的成败等,问题有为何中国封建社会 “超凝固”、彭德怀被指反党、官员不被 信任、“小道消息”多……。国际社会与新闻媒介有特殊的关系,这种关系对有关国家、尤其是对第三世 界的发展很重要,在全球化时代日益值得关注,本书列为压轴的尾声
谢金文 2015年12月 第一部分 新闻媒介 第一章新闻传播与新闻媒介 要了解新闻传播的中间环节一一新闻媒介,首先要了解新闻及其传播。对新闻传播的认识又关系到 怎样办新闻媒介,关系到新闻媒介能否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防止消极影响。为什么1969年美国人登上月 球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为什么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了多少人,绝大多数中国人要到1980年 代才知道?为什么2003年“非典”使医生护士也被击倒时,我们的新闻媒介仍然“集体失语”?为什么 我们很少知道党政领导人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到出事了,境外媒体大量报道了,我们仍只有在小道消息 中听到?这些都与我们对新闻传播和新闻媒介的认识有关。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内涵 一、什么是新闻 1..常识有误 有许多常识,不问时人们很明白,一问就不明白了。比如,什么是时间?再如,什么是新闻?或曰, 时间就是不断流逝的东西。然而那东西也可能是河水。或曰,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在印 刷媒体时代大体是对的,然而在电子媒体时代、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就不那么对了。我们在电视里、 手机中经常看到正在发生、乃至即将发生的新闻,而且不一定是报道,可能只是一句话,一张图片。 有人说,新闻就是news”,是英文词汇北、东、西、南的首字母n、e、w、s的组合,意为东西南 北各方面的消息。不论这个词是否巧合,这一说法倒是道出了新闻的根本性质一一信息。 2.新闻是一种信息 (1)新闻是狭义上的信息 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所发出的各种讯 号,以及观点、知识、经验等经过大脑处理的产物。信息与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 基本因素。各种声音、图像、语言、文字等,都是信息的形式。知识、经验和思想,音乐、电影和小说 等,都是信息流。 狭义上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是减少、消除人们对事物了解、认识上不确定性的东西。例如 关于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的报道,消除了人们对这方面的不了解、不确定。这种信息越是明确,就越能 消除不确定性,质量就越高。 新闻正属于狭义上的信息。因而新闻报道中,“日前”、“闹市中心”、“一个中年人”等,就不如“昨 天”、“南京路上”、“一个中年男子”等来得信息质量高。 (2)新闻是事实性信息 信息有事实性、观点(意见)性、情感性信息之分。事实性信息是关于事实的存在,观点性信息包 括学术论著、理论文章、杂文时评、演讲报告等等里面的各种观点,情感性信息包括感情、态度和情绪。 新闻是事实性信息。观点和情感作为一种事实也可进入新闻,但其本身不是新闻。 9
9 谢金文 2015 年 12 月 第一部分 新闻媒介 第一章 新闻传播与新闻媒介 要了解新闻传播的中间环节——新闻媒介,首先要了解新闻及其传播。对新闻传播的认识又关系到 怎样办新闻媒介,关系到新闻媒介能否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防止消极影响。为什么 1969 年美国人登上月 球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为什么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死了多少人,绝大多数中国人要到 1980 年 代才知道?为什么 2003 年“非典”使医生护士也被击倒时,我们的新闻媒介仍然“集体失语”?为什么 我们很少知道党政领导人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到出事了,境外媒体大量报道了,我们仍只有在小道消息 中听到?这些都与我们对新闻传播和新闻媒介的认识有关。 第一节 新闻传播的内涵 一、什么是新闻 1..常识有误 有许多常识,不问时人们很明白,一问就不明白了。比如,什么是时间?再如,什么是新闻?或曰, 时间就是不断流逝的东西。然而那东西也可能是河水。或曰,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在印 刷媒体时代大体是对的,然而在电子媒体时代、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就不那么对了。我们在电视里、 手机中经常看到正在发生、乃至即将发生的新闻,而且不一定是报道,可能只是一句话,一张图片。 有人说,新闻就是“news”, 是英文词汇北、东、西、南的首字母 n、e、w、s 的组合,意为东西南 北各方面的消息。不论这个词是否巧合,这一说法倒是道出了新闻的根本性质——信息。 2.新闻是一种信息 (1)新闻是狭义上的信息 信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信息(information)是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和运动所发出的各种讯 号,以及观点、知识、经验等经过大脑处理的产物。信息与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 基本因素。各种声音、图像、语言、文字等,都是信息的形式。知识、经验和思想,音乐、电影和小说 等,都是信息流。 狭义上说,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是减少、消除人们对事物了解、认识上不确定性的东西。例如 关于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的报道,消除了人们对这方面的不了解、不确定。这种信息越是明确,就越能 消除不确定性,质量就越高。 新闻正属于狭义上的信息。因而新闻报道中,“日前”、“闹市中心”、“一个中年人”等,就不如“昨 天”、“南京路上”、“一个中年男子”等来得信息质量高。 (2)新闻是事实性信息 信息有事实性、观点(意见)性、情感性信息之分。事实性信息是关于事实的存在,观点性信息包 括学术论著、理论文章、杂文时评、演讲报告等等里面的各种观点,情感性信息包括感情、态度和情绪。 新闻是事实性信息。观点和情感作为一种事实也可进入新闻,但其本身不是新闻
新闻还必须完全符合事实,不能在事实的信息上添油加醋,不能有任何虚构,否则即使不完全是假 新闻,也是虚的,也属虚假之列。 可见新闻的本源,即根本源头,就是事实。事实没有正确错误之分,而有真假之别,准确不准确之 别。因而我们强调新闻必须真实准确,而不是正确。 (3)新闻是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新闻价值是由信息中含有的“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素质所构成。由此可得出新闻的定义。 3.新闻的定义 广义上的新闻是指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或者说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 这里的“各种形式”包括口头、书信、文件、微信或大众传媒等各种媒介中的,演讲、新闻发布会、新 闻公报、时事评论、报道作品等各种形式中的,经过或未经公开传播的。“汶川地震了!”“拉登死了!” 这样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出时,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短信的还是视频的,不论是通过手机、互联 网还是广播电视,都是新闻。许多人不看不听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中的新闻,不是他们不要任何 新闻,而是从其他渠道得到了获取成本(包括钱和时间精力)更低、或令他们更感兴趣的新闻。 狭义上的新闻是指大众媒介上以新闻样式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包括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 及其它各种报道,如我们常说的头版头条新闻、新闻写作、新闻奖等。它们是广义新闻的一部分,但其 传播对象不是很少、个别人,而是广大受众,因而其定义应该是: 真实、新鲜、受众需要的信息。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大众媒介中的新闻更关注,而在此之前和之后一一新媒体时代,大众媒介 以外的新闻经常与人相伴,其数量和影响与日俱增。这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二、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就是新闻性信息中含有的、使信息成为新闻的素质:真实、新鲜、传播对象(或受众)需 要。新闻价值应是报道者选择新闻的重要标准(否则就不是选择新闻,而是选择宣传材料之类),因而也 是新闻作品及其传播媒介的主要质量标准。 1.新闻的真实和新鲜 “事实”及其“表相”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概念,而新闻报道的“真实”乃认识论意义上的概念,是 主观认识基础上的反映与客观存在的吻合。表相可能是呈现了事实的真相,即符合事实本真之相,但也 可能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合相。 近年来频频出现“反转新闻”,即与初始的新闻相反的新闻,且后者才是真相。究其原因,有的是见 了表相就匆匆发布,没做细究:有的是故意造假,以表相惑众。 除了要区分表相真实和真相真实,还要区分局部真实和总体真实、表层真实和深层真实。(参见拙作 《新闻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真实和新鲜是新闻价值的基础,只有既真实又新鲜的信息,才有新闻价值,才能是新闻。否则就只 有宣传价值、广告价值、欺骗价值、游戏价值或其他什么价值,就只能是文学、宣传、广告作品或其他 什么东西。而只要是真实而又新鲜的,一般就有新闻价值了。 “受众需要”决定新闻价值的大小。真实而又新鲜的信息是受众需要的,因而是有新闻价值的,但 其新闻价值可能并不大,例如一些明星趣事。如果又是重要的,而且还与受众有很大关系,其新闻价值 就大了。 2.新闻的“传播对象需要” 这是指客观上对传播对象(对大众媒介而言就是受众)有知晓意义。一般就是他们感兴趣的,但又 不完全如此,例如感官刺激性强的信息,是许多人特别感兴趣的,但不一定是对他们特别有知晓意义的, 也就不一定是特别有新闻价值的。 3.使受众需要和感兴趣的元素 o
10 新闻还必须完全符合事实,不能在事实的信息上添油加醋,不能有任何虚构,否则即使不完全是假 新闻,也是虚的,也属虚假之列。 可见新闻的本源,即根本源头,就是事实。事实没有正确错误之分,而有真假之别,准确不准确之 别。因而我们强调新闻必须真实准确,而不是正确。 (3)新闻是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新闻价值是由信息中含有的“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素质所构成。由此可得出新闻的定义。 3.新闻的定义 广义上的新闻是指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或者说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 这里的 “各种形式”包括口头、书信、文件、微信或大众传媒等各种媒介中的,演讲、新闻发布会、新 闻公报、时事评论、报道作品等各种形式中的,经过或未经公开传播的。“汶川地震了!”“拉登死了!” 这样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发出时,不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短信的还是视频的,不论是通过手机、互联 网还是广播电视,都是新闻。许多人不看不听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中的新闻,不是他们不要任何 新闻,而是从其他渠道得到了获取成本(包括钱和时间精力)更低、或令他们更感兴趣的新闻。 狭义上的新闻是指大众媒介上以新闻样式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包括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 及其它各种报道,如我们常说的头版头条新闻、新闻写作、新闻奖等。它们是广义新闻的一部分,但其 传播对象不是很少、个别人,而是广大受众,因而其定义应该是: 真实、新鲜、受众需要的信息。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对大众媒介中的新闻更关注,而在此之前和之后——新媒体时代,大众媒介 以外的新闻经常与人相伴,其数量和影响与日俱增。这也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二、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就是新闻性信息中含有的、使信息成为新闻的素质:真实、新鲜、传播对象(或受众)需 要。新闻价值应是报道者选择新闻的重要标准(否则就不是选择新闻,而是选择宣传材料之类),因而也 是新闻作品及其传播媒介的主要质量标准。 1.新闻的真实和新鲜 “事实”及其“表相”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概念,而新闻报道的“真实”乃认识论意义上的概念,是 主观认识基础上的反映与客观存在的吻合。表相可能是呈现了事实的真相,即符合事实本真之相,但也 可能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合相。 近年来频频出现“反转新闻”,即与初始的新闻相反的新闻,且后者才是真相。究其原因,有的是见 了表相就匆匆发布,没做细究;有的是故意造假,以表相惑众。 除了要区分表相真实和真相真实,还要区分局部真实和总体真实、表层真实和深层真实。(参见拙作 《新闻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9 月出版。) 真实和新鲜是新闻价值的基础,只有既真实又新鲜的信息,才有新闻价值,才能是新闻。否则就只 有宣传价值、广告价值、欺骗价值、游戏价值或其他什么价值,就只能是文学、宣传、广告作品或其他 什么东西。而只要是真实而又新鲜的,一般就有新闻价值了。 “受众需要”决定新闻价值的大小。真实而又新鲜的信息是受众需要的,因而是有新闻价值的,但 其新闻价值可能并不大,例如一些明星趣事。如果又是重要的,而且还与受众有很大关系,其新闻价值 就大了。 2.新闻的“传播对象需要” 这是指客观上对传播对象(对大众媒介而言就是受众)有知晓意义。一般就是他们感兴趣的,但又 不完全如此,例如感官刺激性强的信息,是许多人特别感兴趣的,但不一定是对他们特别有知晓意义的, 也就不一定是特别有新闻价值的。 3.使受众需要和感兴趣的元素
新闻性信息中,使受众需要和感兴趣的元素(或曰特质)有很多,其中有的是要素一一必要或重要、 主要的元素。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并有相对性。 (1)真实和新鲜 新闻中的真实和新鲜是必要元素,且缺一不可,无此便不成为新闻,也就不存在新闻的使受众需要 和感兴趣的元素。而只要有了它们,就可成为新闻了。 (2)其它元素 其它主要元素还有重要、显著、接近、有味。 重要,即对社会和个人会有重大影响。重要的信息往往最令人感兴趣,经常被放在新闻媒介的头条。 显著,即很突出。新闻中的人物、机构、事件、场所等越著名,新闻价值就越大。我家的房子在装 修不是新闻,而天安门城楼装修,还没动工就己经是新闻。 显著与重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重要的也是显著的,但在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时,往往 并不显著。有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包括马克思的有些重要论著在刚发表时,都是这样的。而许多显著的 人和事也并不一定是重要的,如某歌星“江边有子”。 接近,即与受众的关系近。主要为空间关系上的近,对上海的事情,上海人远比北京人感兴趣。附 近街上有汽车撞人了,会比万里之外有火车翻了更令我们关注。但还有许多其他关系上的近。对于有许 多外汇存款的人来说,国际经济的变化、汇率市场的波动,会比本地二手货市场的价格更令他们关注, 这是由于经济关系上的近。对于有子女在美国读书的父母,美国学费的涨落、打工机会的多少会比本地 的学费和打工机会更令他们关注,这是由于心理或利益关系上的近。《足球报》在全国都有不错的销路, 是与许多人兴趣上的近。此外还有文化、职业、年龄、需求、嗜好等关系上的近。 实用也是一种接近,如某地公交车降价,某银行卡异地存取款免费等。 有味,包括趣味、意味、人情味。。“动物园猴山政变”,这是有趣味。“父亲捐肾给儿子”,这是有人 情味。能引起人们好奇、惊异、喜爱、怜悯等等情绪、情感的大都有味。西方新闻传媒特别注重新闻的 有味,英国广播公司连续多次在正点新闻中,把美国医院给一对连头婴儿作分头手术放在头条位置。西 方新闻学还强调与性有关的事,如恋爱、婚姻、家庭,偷情、性骚扰、性暴力,都很有新闻价值,其实 这些事大都也就是能引起不少人的兴味而己。 在操作中,由于要真实己经不言而喻,因而这四种元素可与新鲜一起,并称为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此外,令人感兴趣的元素还有独特、反常、有悬念等。但这样的信息大都也具有上述元素。例如独 特的、或能称为第一的人和事,一般也是新鲜的、或显著的、或有味的。又如反常的事也是令人感到新 鲜的:许多悬念正是因为与上述元素与关。 4.交织和相对 上述各种元素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有些人和事既新鲜、又重要和显著,有些则既有接近性、又有 趣味性,等等。这些素质越多、越强,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受众需要与否、感兴趣与否,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因此新闻价值也是相对的。北京房价 上涨的消息可以上北京报纸的头版,也可能进上海报纸的第二版,而在伊拉克报纸上不会有。有些经济 新闻对经济类报纸的读者是重要的,对生活类报纸的读者却未必。2001年9月12日《纽约时报》要闻 版共28版,只有一个新闻,即9·11事件,而且仅最后一版为广告,平日广告占40%。同日其它国家的 报纸不会如此。 三、什么是传播 1.传播的词义 传播是信息的存在方式一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与变化。 传播学中的“传播”一词,来源于英语的“communication'”,既有单向的传达、传布、传染的意思, 又有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交往、通讯、交通、沟通、信息共享的含意。而我们汉语中通常所说的传播, 1
11 新闻性信息中,使受众需要和感兴趣的元素(或曰特质)有很多,其中有的是要素——必要或重要、 主要的元素。它们往往交织在一起,并有相对性。 (1)真实和新鲜 新闻中的真实和新鲜是必要元素,且缺一不可,无此便不成为新闻,也就不存在新闻的使受众需要 和感兴趣的元素。而只要有了它们,就可成为新闻了。 (2)其它元素 其它主要元素还有重要、显著、接近、有味。 重要,即对社会和个人会有重大影响。重要的信息往往最令人感兴趣,经常被放在新闻媒介的头条。 显著,即很突出。新闻中的人物、机构、事件、场所等越著名,新闻价值就越大。我家的房子在装 修不是新闻,而天安门城楼装修,还没动工就已经是新闻。 显著与重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重要的也是显著的,但在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时,往往 并不显著。有些重要的学术成果、包括马克思的有些重要论著在刚发表时,都是这样的。而许多显著的 人和事也并不一定是重要的,如某歌星“江边有子”。 接近,即与受众的关系近。主要为空间关系上的近,对上海的事情,上海人远比北京人感兴趣。附 近街上有汽车撞人了,会比万里之外有火车翻了更令我们关注。但还有许多其他关系上的近。对于有许 多外汇存款的人来说,国际经济的变化、汇率市场的波动,会比本地二手货市场的价格更令他们关注, 这是由于经济关系上的近。对于有子女在美国读书的父母,美国学费的涨落、打工机会的多少会比本地 的学费和打工机会更令他们关注,这是由于心理或利益关系上的近。《足球报》在全国都有不错的销路, 是与许多人兴趣上的近。此外还有文化、职业、年龄、需求、嗜好等关系上的近。 实用也是一种接近,如某地公交车降价,某银行卡异地存取款免费等。 有味,包括趣味、意味、人情味。。“动物园猴山政变”,这是有趣味。“父亲捐肾给儿子”,这是有人 情味。能引起人们好奇、惊异、喜爱、怜悯等等情绪、情感的大都有味。西方新闻传媒特别注重新闻的 有味,英国广播公司连续多次在正点新闻中,把美国医院给一对连头婴儿作分头手术放在头条位置。西 方新闻学还强调与性有关的事,如恋爱、婚姻、家庭,偷情、性骚扰、性暴力,都很有新闻价值,其实 这些事大都也就是能引起不少人的兴味而已。 在操作中,由于要真实已经不言而喻,因而这四种元素可与新鲜一起,并称为新闻价值的五要素。 此外,令人感兴趣的元素还有独特、反常、有悬念等。但这样的信息大都也具有上述元素。例如独 特的、或能称为第一的人和事,一般也是新鲜的、或显著的、或有味的。又如反常的事也是令人感到新 鲜的;许多悬念正是因为与上述元素与关。 4.交织和相对 上述各种元素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有些人和事既新鲜、又重要和显著,有些则既有接近性、又有 趣味性,等等。这些素质越多、越强,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受众需要与否、感兴趣与否,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因此新闻价值也是相对的。北京房价 上涨的消息可以上北京报纸的头版,也可能进上海报纸的第二版,而在伊拉克报纸上不会有。有些经济 新闻对经济类报纸的读者是重要的,对生活类报纸的读者却未必。2001 年 9 月 12 日《纽约时报》要闻 版共 28 版,只有一个新闻,即 9·11 事件,而且仅最后一版为广告,平日广告占 40%。同日其它国家的 报纸不会如此。 三、什么是传播 1.传播的词义 传播是信息的存在方式——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移动与变化。 传播学中的“传播”一词,来源于英语的“communication”,既有单向的传达、、传布、传染的意思, 又有双向或多向的交流、交往、通讯、交通、沟通、信息共享的含意。而我们汉语中通常所说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