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训练教案(十课时) 【考纲说明】要求: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D 5Q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④结构完整,语句通顺 规范,标点正矿 2、发展等级D ①深刻透彻(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③生动形象(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如: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 ④有创新(如: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 、复习指导思想 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均只考一篇大作文。特点是文体宽泛,题材宽泛,考生有话可说,而且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基本上得到了社会各界与国家教委的肯定。 那么,以后是否沿袭这种命题方式?我们不能肯定。我们只能根据考纲进行全面训练,以不变 应万变才为上策 1、关于小作文是否需要练习的问题。我们认为无需多加练习,理由有三: 余)、199考纲规定写作内容有“整篇文章”与“单项能力”,结果并未考“单项能力”200 规定“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删除了“单项能力”的考査。估计高考命题组认为“单 项能力”主要还是考的语言表达,可以在第五大题“语言表达”部 分考查,而无需再考小作文 )、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写两篇作文,不利考生写作能力的正常发挥,写两篇作文的结果 往往导致两篇作文的水平都不高,因而使考生的写作能力的评分趋于接近,拉不开分距,不利选才。 三)、即使考小作文,但我们相信,只要考生的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基本的表达方式能 过关,能写好大作文,就不怕写不好小作文。只要考场上审准小作文题,按题意要求写,平时不多 练习小作文,同样能拿高分。 2、关于要不要进行各种文体分类训练的问题。有人认为近年来淡化文体,因此高三复习时不 要进行分类训练,也不要进行文体模式训练。我们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理由有二 )、淡化文体,并不是说没有文体。考题要求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就是说可以让考 生发挥自己的长处,长于写记叙文的就写记叙文,长于写议论文的就写议论文。因此掌握各种文体 的基本模式及创新形式,很有必要 二)。学生进人高三时,写作能力差异很大,说有的学生的作文已达高考优秀作文水平,而有 的只相当于、甚至于低于高一新生水平,绝非危言耸听。比如给学生一个话题,要他展开分析,把 道理讲得透彻一点,如果议论文基本模式不掌握,恐怕很难写好这篇议论文。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得 到发展,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模式训练 3、关于复习训练内容如何安排的问题。考纲要求几种主要文体都考,而且作文评分分为基础 等级与发展等级。因此,我们上学期的训练内容主要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基本套路与审题训练,力 图通过训练让学生作文达到基础等级。下学期是不限文体的作文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长处 确定某一文体进行强化训练,力图通过训练使其作文达到基础等级的上限或创新等级。鉴于历年高 考大作文都没有考说明文(考场说明文很难做到材料具有客观性),所以没有安排说明文的大作文 训练 三、具体实施方案 ①、高三上学期(2000年下半年)着重审题能力(分记叙文和议论文)和写作基本套路的训练 (分记叙文的物联式、领悟式、高潮式、镜头式和直抒式)。 ②、下学期(2001年上半年)着重就作文的发展等级进行训练,具体分为:①、深刻透彻。 ②、生动形象③、有文采④、创新 第一课时 【议论文审题训练】 、审题立论的要求 首先,根据题目确立论点要准确。其次,要根据读者思想实际立论,否则就是“无的放矢”。 第三,确立的论点要新颖。即立论要有时代感,要敢于求异思维 根据命题立论 写命题议论文要注意区别题目与论点,凡题目是疑问句的,需要作者作出正确的回答,回答的 内容就是论点。凡题目是修饰句的,需要作者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与修饰句内容具有相似点的 生活道理,都可作为论点。凡单概念型命题或多概念型命题,都要把题目补充为完整的判断。比如 《漫话入迷》可以补充为“在事业上入迷,才活得更有意义”;《谈友谊》可以补充为“友谊要建立 在共同的理想和志趣上”。其中多概念型命题首先要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其关系补充为
- 1 - 高考作文训练教案(十课时) 一、【考纲说明】要求: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 D 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要求;③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充实;④结构完整,语句通顺; ⑤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2、发展等级 D ①深刻透彻(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③生动形象(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 ③有文采(如: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的手法,文句有意蕴); ④有创新(如: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 二、复习指导思想 近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均只考一篇大作文。特点是文体宽泛,题材宽泛,考生有话可说,而且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基本上得到了社会各界与国家教委的肯定。 那么,以后是否沿袭这种命题方式?我们不能肯定。我们只能根据考纲进行全面训练,以不变 应万变才为上策。 1、关于小作文是否需要练习的问题。我们认为无需多加练习,理由有三: 一)、1999 年考纲规定写作内容有“整篇文章”与“单项能力”,结果并未考“单项能力”,2000 年只规定“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删除了“单项能力”的考查。估计高考命题组认为“单 项能力”主要还是考的语言表达,可以在第五大题“语言表达”部 分考查,而无需再考小作文。 二)、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写两篇作文,不利考生写作能力的正常发挥,写两篇作文的结果, 往往导致两篇作文的水平都不高,因而使考生的写作能力的评分趋于接近,拉不开分距,不利选才。 三)、即使考小作文,但我们相信,只要考生的记叙、描写、议论、说明等基本的表达方式能 过关,能写好大作文,就不怕写不好小作文。只要考场上审准小作文题,按题意要求写,平时不多 练习小作文,同样能拿高分。 2、关于要不要进行各种文体分类训练的问题。有人认为近年来淡化文体,因此高三复习时不 要进行分类训练,也不要进行文体模式训练。我们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理由有二: 一)、淡化文体,并不是说没有文体。考题要求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就是说可以让考 生发挥自己的长处,长于写记叙文的就写记叙文,长于写议论文的就写议论文。因此掌握各种文体 的基本模式及创新形式,很有必要。 二)。学生进人高三时,写作能力差异很大,说有的学生的作文已达高考优秀作文水平,而有 的只相当于、甚至于低于高一新生水平,绝非危言耸听。比如给学生一个话题,要他展开分析,把 道理讲得透彻一点,如果议论文基本模式不掌握,恐怕很难写好这篇议论文。为了让全体学生都得 到发展,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模式训练。 3、关于复习训练内容如何安排的问题。考纲要求几种主要文体都考,而且作文评分分为基础 等级与发展等级。因此,我们上学期的训练内容主要是议论文与记叙文的基本套路与审题训练,力 图通过训练让学生作文达到基础等级。下学期是不限文体的作文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长处, 确定某一文体进行强化训练,力图通过训练使其作文达到基础等级的上限或创新等级。鉴于历年高 考大作文都没有考说明文(考场说明文很难做到材料具有客观性),所以没有安排说明文的大作文 训练。 三、具体实施方案 ①、高三上学期(2000 年下半年)着重审题能力(分记叙文和议论文)和写作基本套路的训练 (分记叙文的物联式、领悟式、高潮式、镜头式和直抒式)。 ②、下学期(2001 年上半年)着重就作文的发展等级进行训练,具体分为: ①、深刻透彻。 ②、生动形象 ③、有文采 ④、创新。 第一课时 【议论文审题训练】 一、 审题立论的要求 首先,根据题目确立论点要准确。其次,要根据读者思想实际立论,否则就是“无的放矢”。 第三,确立的论点要新颖。即立论要有时代感,要敢于求异思维。 二、根据命题立论 写命题议论文要注意区别题目与论点,凡题目是疑问句的,需要作者作出正确的回答,回答的 内容就是论点。凡题目是修饰句的,需要作者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与修饰句内容具有相似点的 生活道理,都可作为论点。凡单概念型命题或多概念型命题,都要把题目补充为完整的判断。比如 《漫话入迷》可以补充为“在事业上入迷,才活得更有意义”;《谈友谊》可以补充为“友谊要建立 在共同的理想和志趣上”。其中多概念型命题首先要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其关系补充为
完整的判断作为论点。例如《汗水和灵感》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可以补充为“只有付出辛勤的劳 动,才能获得灵感”。 三、根据材料立论 根据材料作文立论,除了要尽量做到“议论的角度”一节中所说的“准、实、新”之外,还要 注意审准材料、弄清题意。下面举例说明:。 作文题:情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进行立意,联系自己学习语文的 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此题除题目与字数的要求外,从内容角度看有以下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 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并将它化为自己的观点:二是要联系自己学习语文的实际来发表看法。 只谈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而不联系自己的实际,就属于“漏”掉了要求,作文评分是要降等的。 谈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也要从两方面来理解,概括才全面。即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要在生活中 学习。这是文章的观点。文章思路应为,我在生活中是怎样用语文的,在生活中是怎样学语文的。 2.要“准”不要“偏” 作文题:后汉时期,有人曾怀着十斤金子,向杨震行贿,说:“暮夜无知者。”杨保答道:“天 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所知?”使行贿者碰了一鼻子灰。山东省曾有座“四知庙”,就是纪念这 个杨震的。请根据这个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此则材料涉及两个人物,我们应根据主要人物立论可拟题为《要发扬“四知”精神》,观点为 “有职权者要清正廉洁”、如果根据次要人物行贿者立论,以《行贿者戒》为题,确立“行贿者必 碰壁”为观点,则偏了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行贿者不一定“必碰壁 3.要“深”不要“浅” 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用哲学观点去分析材料,认识问题,往往会高屋建瓴,洞若观火 命题作文:《说说“眼见为实”》、《说“争”》、《发光与沾光》《小议“代沟”》、《说“风度”》 《谈嫉妒》、《谈韧》、《“热”论》、《得与失》、《压力与动力》、《压力与潜力》、《荣与辱》、《红灯与 绿灯》、《自卑、自负、自强》、《自责、自励、自强》、《小溪、大河、大海》、《护短、避短、补短》、 《河、船、桥》 要求:l、给以上题目各确立一个论点,要求联系实际进行立论且立论新颖。2、任选一题写作 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齐欣赏自 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所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这手像 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 这真诚的赞美引起罗丹的沉思。他猛然操起身边的一柄斧子,朝着塑像的双手砍去,一双“完 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也惊呆了!罗丹解释说 “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 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根据以上文字,从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800 字 第二课时 【记叙文审题训练】 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构思方法。 一、大中取小法:如《追求》,从字面上看,题目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这类 题目就要从小处来写,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 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揭示本体法: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就应该揭示它的本体。如《春风》、《暖流》,本体可 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同学的帮助等等。《红叶》,不是写经霜的枫叶,而 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冋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粮神。也就是说, 《红叶》就是写树老叶红,人老心红 另外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则可以写文化 科学知识方 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写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可以 写人情往来方面的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写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 师长或上级领导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 、添加因素法:如《心事》,可以在原题前面加上“我的”、“老师的”、“奶奶的”、“班主任 的”等 四、改造文字法:如(啊,新世纪》,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审题的关键在于对“啊””字 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新世纪》 《新世纪畅想曲》 五、扩大范围法:题目含意内容很窄,无法取材,可以扩大范围来写。如《在今天的课堂上》
- 2 - 完整的判断作为论点。例如《汗水和灵感》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可以补充为“只有付出辛勤的劳 动,才能获得灵感”。 三、根据材料立论 根据材料作文立论,除了要尽量做到“议论的角度”一节中所说的“准、实、新”之外,还要 注意审准材料、弄清题意。下面举例说明:。 1、要“全”不要“漏” 作文题:情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进行立意,联系自己学习语文的 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此题除题目与字数的要求外,从内容角度看有以下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理解“语文学习的外延 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并将它化为自己的观点;二是要联系自己学习语文的实际来发表看法。 只谈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关系而不联系自己的实际,就属于“漏”掉了要求,作文评分是要降等的。 谈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也要从两方面来理解,概括才全面。即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要在生活中 学习。这是文章的观点。文章思路应为,我在生活中是怎样用语文的,在生活中是怎样学语文的。 2.要“准”不要“偏” 作文题:后汉时期,有人曾怀着十斤金子,向杨震行贿,说:“暮夜无知者。”杨保答道:“天 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所知?”使行贿者碰了一鼻子灰。山东省曾有座“四知庙”,就是纪念这 个杨震的。请根据这个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此则材料涉及两个人物,我们应根据主要人物立论可拟题为《要发扬“四知”精神》,观点为 “有职权者要清正廉洁”、如果根据次要人物行贿者立论,以《行贿者戒》为题,确立“行贿者必 碰壁”为观点,则偏了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行贿者不一定“必碰壁”。 3.要“深”不要“浅” 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用哲学观点去分析材料,认识问题,往往会高屋建瓴,洞若观火。 一、命题作文:《说说“眼见为实”》、《说“争”》、《发光与沾光》《小议“代沟”》、《说“风度”》 《谈嫉妒》、《谈韧》、《“热”论》、《得与失》、《压力与动力》、《压力与潜力》、《荣与辱》、《红灯与 绿灯》、《自卑、自负、自强》、《自责、自励、自强》、《小溪、大河、大海》、《护短、避短、补短》、 《河、船、桥》 要求:l、给以上题目各确立一个论点,要求联系实际进行立论且立论新颖。2、任选一题写作; 不少于 800 字。 二、材料作文: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1840-1917)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一齐欣赏自 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所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这手像 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 这真诚的赞美引起罗丹的沉思。他猛然操起身边的一柄斧子,朝着塑像的双手砍去,一双“完 美的手”消失了,学生们也惊呆了!罗丹解释说: “这双手太突出了!它们已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记住。一件真正完美 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重要的。” 根据以上文字,从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题目自拟,全文不少于 800 字。 第二课时 【记叙文审题训练】 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构思方法。 一、大中取小法:如《追求》,从字面上看,题目很虚很大,审题立意时不知如何下手,这类 题目就要从小处来写,可以写一个老教师的追求,一个普通工人的追求,一个边防战士的追求,一 个中学生的追求,也可以写自己的追求,总之,各种典型人物的追求都可以写。 二、揭示本体法: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就应该揭示它的本体。如《春风》、《暖流》,本体可 以是党的政策的鼓舞,可以是师长的教导可以是同学的帮助等等。《红叶》,不是写经霜的枫叶,而 是要赞颂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革命家等老同志保持晚节、争献余热的高尚粮神。也就是说, 《红叶》就是写树老叶红,人老心红。 另外既可作本体来理解,也可作喻体来理解的题目,如《一次不寻常的考试》,则可以写文化 科学知识方 面的一次实实在在的考试,也可以写思想、道德、行为方面的一次考验。《珍贵的礼物》。可以 写人情往来方面的赠送的珍贵物品,也可以写在某方面的突出成绩、成就或成果,还可以指父母、 师长或上级领导教育自己的金玉良言。 三、添加因素法:如《心事》,可以在原题前面加上“我的”、“老师的”、“奶奶的”、“班主任 的”等。 四、改造文字法:如(啊,新世纪》,这个题目抒情色彩很浓, 审题的关键在于对“啊’”字 的感情色彩的理解,“啊”字很显然含有惊喜、赞美之意,于是可将题目改造为《我赞美新世纪》、 《新世纪畅想曲》 五、扩大范围法:题目含意内容很窄,无法取材,可以扩大范围来写。如《在今天的课堂上》
可以将发生在“今e的课堂上的所见所闻”作为文章的线索,穿插回忆昔日课堂内外的事;也可以 把“今天”作为广义的今天来理解,写最近一个时期的课堂上的事。 六、瞬间升华法:如《得与失》、《机会》、《勇气》、《考场》、位置》等,均可叙写发生在一瞬 间的事情经过,结尾道目从中悟出的哲理。 【迁移训练】 作文题:《灯光》、《_的憾事》、《心灵深处》、《不能没有你》、《掌声》、《新生》《考验》、《桥》 想》、《心愿》 要求:1.选择恰当的角度,给以上题目拟出简明的提纲。 2.任选一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第三课 【议论文的总分式、递进式】 议论文的基本套路实际上就是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方式 总分式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部分则横向开拓,分解论点,论证中心。 递进式结构是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 从向开拓的思路,就是“是什么一一为什么一一怎么样”的思路,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论证模式。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解释,不一定是下定义,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 对比说明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 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 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 多做文章;如“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 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一般亮明观点之后展开的思路有两种走向:如果观点是肯定判断,那么就要从重要性、必要性 角度论述,如观点是“我们要培养节俭的美德”,那么就谈“节俭”的重要性、必要性。‘如果观点 是否定判断,就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或继续这么做的危害性。如观点是“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并不 好”,那就要讲“不好”的理由,或“赶时髦”的危害性 由上可见,“是什么—一为什么一一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 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递进式结构可以和总分式结构综合运用。比如,可以从“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 的角度分别设立分论点,进行阐述 【具体指导】 1.运用总分式,或递进式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题目:《只有勤写,才能善写》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一节课完卷。不满600字者在下节课里重写一篇;字不工整、卷面 不整洁者重抄一遍 本次作文重点检查字迹、卷面与结构 3.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以后每次写作都如此) 4.写前心理调适:高度集中注意力。心里暗示自己;考场即战场,现在战斗开始。(以后每次 写作都如此。) 只有勤写,才能善写 勤写者,何也?勤写,顾名思义,就是坚持不懈地练习写作。看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那些大 文豪无不是靠勤写蜚声文坛,流传千古的 勤写到底有哪些益处呢? 首先,勤写才能勤读。作文一写得多了,久而久之,就会发现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也有不少 精彩的语句写不出来,这样,就会不自觉地驱使自己去翻开一部部“大部头”,去钻研、揣摩乃至 模仿前人的语言,古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二,勤写才能勤看。作文里写的无不是一些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事情事物。需以对现实生 活的仔细观察为前提,文章作多了,终会有文思断绝的时候,这时就不得不搁下笔来,到生活中 去走一走,看一看。寻找新的发现来填补脑子里的空白。其三,勤写才能勤思。勤写当然不是机 械地重复“爬格子”,也不是将有用的无用的材料一古脑儿堆砌起来,这就要求作者开动脑筋,丬 其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才算作成了一篇可读的文章。综上所言,由勤写可带来勤读、勤看 勤思,而这些又无一不是“善写”的前提与基础。(以上进行横向开拓,分解“勤写”的作用,最 后紧扣“善写”作结。)那么,怎样做到勤写呢?(下面进行纵向开拓。)依尽之见,其法有二 法一:勤练随笔。最好随身自带一本笔记本,当有某种写作冲动或“灵感”时,就可以「即时」记 下来。字数多可上千,少则不到一二十来字,均可作为随笔。法二:勤作摘抄。有人误认为摘抄只
- 3 - 可以将发生在“今 e 的课堂上的所见所闻”作为文章的线索,穿插回忆昔日课堂内外的事;也可以 把“今天”作为广义的今天来理解,写最近一个时期的课堂上的事。 六、 瞬间升华法:如《得与失》、《机会》、《勇气》、《考场》、位置》等,均可叙写发生在一瞬 间的事情经过,结尾道目从中悟出的哲理。 【迁移训练】 作文题:《灯光》、《_的憾事》、《心灵深处》、《不能没有你》、《掌声》、《新生》《考验》、《桥》、 《理想》、《心愿》。 要求:1.选择恰当的角度,给以上题目拟出简明的提纲。 2.任选一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 800 字。 第三课时 【议论文的总分式、递进式】 议论文的基本套路实际上就是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方式。 总分式结构是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部分则横向开拓,分解论点,论证中心。 递进式结构是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 纵向开拓的思路,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一一解决问题”的论证模式。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 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解释,不一定是下定义,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 对比说明。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 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 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 多做文章;如“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 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一般亮明观点之后展开的思路有两种走向:如果观点是肯定判断,那么就要从重要性、必要性 角度论述,如观点是“我们要培养节俭的美德”,那么就谈“节俭”的重要性、必要性。‘如果观点 是否定判断,就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或继续这么做的危害性。如观点是“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并不 好”,那就要讲“不好”的理由,或“赶时髦”的危害性。 由上可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 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递进式结构可以和总分式结构综合运用。比如,可以从“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 的角度分别设立分论点,进行阐述。 【具体指导】 1.运用总分式,或递进式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600 字。 题目:《只有勤写,才能善写》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一节课完卷。不满 600 字者在下节课里重写一篇;字不工整、卷面 不整洁者重抄一遍。 本次作文重点检查字迹、卷面与结构。 3.用三至五分钟时间在草稿纸上列出提纲(以后每次写作都如此)。 4.写前心理调适:高度集中注意力。心里暗示自己;考场即战场,现在战斗开始。(以后每次 写作都如此。) 只有勤写,才能善写 勤写者,何也?勤写,顾名思义,就是坚持不懈地练习写作。看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那些大 文豪无不是靠勤写蜚声文坛,流传千古的。 勤写到底有哪些益处呢? 首先,勤写才能勤读。作文一写得多了,久而久之,就会发现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也有不少 精彩的语句写不出来,这样,就会不自觉地驱使自己去翻开一部部“大部头”,去钻研、揣摩乃至 模仿前人的语言,古人“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二,勤写才能勤看。作文里写的无不是一些源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事情事物。需以对现实生 活的仔细 观察为前提,文章作多了,终会有文思断绝的时候,这时 就不得不搁下笔来,到生活中 去走一走,看一看。寻找 新的发现来填补脑子里的空白。其三,勤写才能勤思。勤写当然不是机 械地重复 “爬格子”,也不是将有用的无用的材料一古脑儿堆砌起来,这就要求作者开动脑筋,将 其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样才算作成了一篇可读的文章。 综上所言,由勤写可带来勤读、勤看、 勤思,而这些 又无一不是“善写”的前提与基础。(以上进行横向开拓,分解“勤写”的作用,最 后紧扣“善写”作结。)那么,怎 样做到勤写呢?(下面进行纵向开拓。)依尽之见,其法 有二。 法一:勤练随笔。最好随身自带一本笔记本,当有某种写作冲动或“灵感”时,就可以「即时」记 下来。字数多可上千,少则不到一二十来字,均可作为随笔。法二:勤作摘抄。有人误认为摘抄只
单纯的“抄”,这是错的。抄不是目的,抄好之后,随时拿出来“玩赏”、诵记,便可成为自己的 东西。摘抄对象,也不仅限于名言警句,名章名篇,只要你认为是精彩的,皆可记下。法国大文豪 果,就经常上街记载路人言语,使得自己的文章通俗易懂。 勤写的好处,不能一一尽述。总之,只有勤写,才能善写 总评:本文先从“为什么”角度进行横向开拓,阐述勤写与善写的关系,即勤读、勤看、勤思 善写的前提与基础,然后从“怎么样”的角度介绍勤写的方法,纵横结合,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较准确 作者之所以能将勤写分解为勤读、勤看、勤思,他在下笔之前首先明确了善写的前提,即要解 决作文材料、生动的语言与思维能力问题,所以先阐述勤写与读看思的关系,再说明勤写与善写的 【课后练习】作文题:《请表现你的才能》 第四课时 二、【议论文】对照式 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 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卜文,在分析问题部分先阐述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及危害性,然后论述 马列主义学风的表现及正确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写法指导】 作文题:功夫在课外 要求:、运用对照式:2、语言讲求变化:3、不少于字;4、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其他要求 同前。 功夫在课外 对于某些同学来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谓予不信,请看 镜头一:某生在作文课上,啃着笔头,冥思苦想长达三十分钟之久,最终将语文课本第一课抄 在作文纸上 二:某生考试时写 为《高尚道德不能无》的作文,曰:“今年的7月1日,香港 顺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国各族人民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要从现在开始,要有一个高尚的道 德品质,在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时,要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上面两段从“是什么”角度摆现象。) 看了这两个镜头,大家也许会觉得可笑。一笑之余,是否能看出点什么呢?俗话说,“巧妇难 为无米之炊”,上面两生没有生活储备,因而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只能是抄课文或东拉西扯 甚至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香港、澳门的回归死拉硬拼在一起。这样胡乱拼凑的大杂烩,恐怕没有人 喜欢品尝吧。 (第三段从反面论证。以两个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为例,说明作文要有生活积累。)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Ⅰ试想屈原如果不是在流放时,深入地了解当地人 的生活与疾苦,哪有《离骚》这样的旷世名篇问世呢?哪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呢?写诗是这样,写其他的文章也不例外。蒲松龄落第后,奋然写落第自勉联 以激励自己。他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就在路边开了个茶铺,路人要喝茶,只要给他讲一个故事就可 以了。他听了十几年的故事,搜集了大量的写作材料,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成为我国文学史 上的一朵奇葩 (第四段从正面论证。以陆游的诗句与屈原、蒲松龄的创作为例,说明深人生活,占有材料对 写作的重要性。) 可见,有米下锅,巧妇就好为炊了。写作的功夫主要不在课内,而在课外。我们课内所学的只 是一些最基本的骨架,真正要使文章“活”起来,使之有血有肉,那还得靠课外的功夫。只要把目 光投向社会与生活,勤于搜集材料,储备材料,就会变“没啥写”为“写不完”了。 (第五照应开头同学作文状况,联系实际,说明写作的功夫在课外。) 多一份热情去投身生活:多一份理智去感悟生活c(从感情与理智两个角度讲生活对作文的重 要性,概括准确。)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只有把功夫下在课外,才能给你带来喜悦与成功。(照应 题目。) 最后一段强调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照应中心与题目 总评:本文特点:结构符合写作要求: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有引证,有喻证:语言 比较流畅,能追求整散结合,有反问,有对偶,有对比 【课外训练】 作文题:抗拒诱惑要求同前。 笫五课时 三、【议论文】启感式 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 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
- 4 - 是单纯的“抄”,这是错的。抄不是目的,抄好之后,随时拿出来“玩赏”、诵记,便可成为自己的 东西。摘抄对象,也不仅限于名言警句,名章名篇,只要你认为是精彩的,皆可记下。法国大文豪 雨果,就经常上街记载路人言语,使得自己的文章通俗易懂。 勤写的好处,不能—一尽述。总之,只有勤写,才能善写。 总评:本文先从“为什么”角度进行横向开拓,阐述勤写与善写的关系,即勤读、勤看、勤思 是善写的前提与基础,然后从“怎么样”的角度介绍勤写的方法,纵横结合,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较准确。 作者之所以能将勤写分解为勤读、勤看、勤思,他在下笔之前首先明确了善写的前提,即要解 决作文材料、生动的语言与思维能力问题,所以先阐述勤写与读看思的关系,再说明勤写与善写的 关系。因此,本文思维显得较严密。 【课后练习】 作文题:《请表现你的才能》 第四课时 二、【议论文】对照式 对照式,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运用对照式,目的 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的作用。 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卜文,在分析问题部分先阐述主观主义学风的表现及危害性,然后论述 马列主义学风的表现及正确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了“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写法指导】 作文题:功夫在课外 要求:l、运用对照式;2、语言讲求变化;3、不少于字;4、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其他要求 同前。 功夫在课外 对于某些同学来说,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谓予不信,请看—— 镜头一:某生在作文课上,啃着笔头,冥思苦想长达三十分钟之久,最终将语文课本第一课抄 在作文纸上。 镜头二:某生考试时写一篇题目为《高尚道德不能无》的作文,曰:“今年的 7 月 1 日,香港 顺利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国各族人民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要从现在开始,要有一个高尚的道 德品质,在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时,要有一个崭新的面貌。” (上面两段从“是什么”角度摆现象。) 看了这两个镜头,大家也许会觉得可笑。一笑之余,是否能看出点什么呢?俗话说,“巧妇难 为无米之炊”,上面两生没有生活储备,因而写不出有血有肉的文章来,只能是抄课文或东拉西扯, 甚至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香港、澳门的回归死拉硬拼在一起。这样胡乱拼凑的大杂烩,恐怕没有人 喜欢品尝吧。 (第三段从反面论证。以两个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为例,说明作文要有生活积累。)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I 试想屈原如果不是在流放时,深入地了解当地人 民的生活与疾苦,哪有《离骚》这样的旷世名篇问世呢?哪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样的名句流传千古呢?写诗是这样,写其他的文章也不例外。蒲松龄落第后,奋然写落第自勉联 以激励自己。他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就在路边开了个茶铺,路人要喝茶,只要给他讲一个故事就可 以了。他听了十几年的故事,搜集了大量的写作材料,终于写出了《聊斋志异》,成为我国文学史 上的一朵奇葩。 (第四段从正面论证。以陆游的诗句与屈原、蒲松龄的创作为例,说明深人生活,占有材料对 写作的重要性。) 可见,有米下锅,巧妇就好为炊了。写作的功夫主要不在课内,而在课外。我们课内所学的只 是一些最基本的骨架,真正要使文章“活”起来,使之有血有肉,那还得靠课外的功夫。只要把目 光投向社会与生活,勤于搜集材料,储备材料,就会变“没啥写”为“写不完”了。 (第五照应开头同学作文状况,联系实际,说明写作的功夫在课外。) 多一份热情去投身生活;多一份理智去感悟生活 c(从感情与理智两个角度讲生活对作文的重 要性,概括准确。)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只有把功夫下在课外,才能给你带来喜悦与成功。(照应 题目。) 最后一段强调生活与作文的关系,照应中心与题目。 总评:本文特点:结构符合写作要求;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有引证,有喻证;语言 比较流畅,能追求整散结合,有反问,有对偶,有对比。 【课外训练】 作文题:抗拒诱惑 要求同前。 第五课时 三、【议论文】启感式 启是指启示类,感是指感想类。共同特点是先叙材料,后发感想。 感想类可以先叙材料后发感想,也可以边读边感,如文学评论
这里主要谈先叙材料后发感想的写法,因为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这种写法由 “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先说常式写法:(如下表)步骤内容或要求 引引材料、亮观点 议发议论 联现实 结做结论 变式写法有两种,每一步的内容与要求与常式写法相同,只是步骤有变化: 2、“引”一“联”一“议”一“结”。 【具体指导】 阅读下面材料,针对某种社会现象写一篇思想评论。注意:①题目自拟:②议论时要有 针对性;③不少于600字。 学校放了暑假,读高二的李明想到假期有两个月,天天在家里呆着又实在无聊,刚好他了解到 父亲的单位光华食品厂大门口的冰柜需要承包出去,单位可提供一个冰柜并供应电力,每月只上缴 400元人民币。李明想到这个地方正处于繁华地段,冷饮生意一定红火,打算承包这个冰柜,既可 利用空余时间完成假期作业,又能学到课本以外不少东西,还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于是他连忙 去征询食品厂经理的意见,经理只说不太放心,不过还是要他问问家里的意见,李明回家后,兴冲 冲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亲,没想到他们听后非常生气。父亲认为家里又不缺钱花,不如多看 点书:母亲觉得沿街哈喝,生怕儿子受了委屈,坚决不让去。一腔热情得不到理解,李明越想越伤 心,连夜写了一封信给父母就离家出走了 可以填平的鸿 (题目形象、简练,能使阅卷者眼睛为之一亮。“填平鸿沟”是双方的事,可见本文是针对父 母与子女双方立论。) 某校高二一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既可学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但良好 的想法、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因而伤心已极,离家出走。(首句能概括引述材料,好。) 件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现象揭示本质。) 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人之间应互相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推出论点。首段要言不 烦,纲举目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从子 女一方揭示形成“鸿沟”的客观原因。)他们的想法、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这时 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时代不同了,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作为父母, 应与孩子多接触,多了解,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父 母理解子女。) (第二段劝诫父母应理解子女:从时代发展角度揭示孩子与上一代的观念不同,言之成理,令 家长信服 因父母理亏,故晓之以理。 同样,作为孩子,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 ”“也”两个关联词语用得好,紧缩上 段。)也许他们是有点守旧,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也许”、“有点 “不大”,措辞委婉,议中有情。言孩子应认识到父母的动机。)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 常受父母责打,终因厌世而自杀,她死后,父母哭得死去活来。着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又怎会 如此之伤心呢?(举例证明。)因此,多与父母沟通,多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两代人的思想就会 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举例后用“因此”领起下文,加以论证,要求子女理解父母。) (第三段劝诫子女应理解父母;从父母行为动机角度,指出父母是出于关心,并举例证之,语 言委婉,可令子女接受。因子女虽得理但少了情份,故动之以情。)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为此而离家出走,弃世自杀的 孩子时有所闻。(联系现实。指出“鸿沟”现象普遍,可见本文为匡时救弊之文。)唯今之计,父母 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打骂,多一点真诚的关怀,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心 情,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从父母与子女两个角度缩合二、三段段意。) (本段联系现实,并照应题目与观点。 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我们应该警惕,不可再让那条“沟”扩大下去,理解与热忱,是填 平它的唯一途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 (末段照应材料;题目与观点。) 总评:本文为典型的“引一议一联一结”的结构形式。引材料,简明扼要;明观点,要言不繁 议论,情理相生;联现实,有的放矢;作结论,善于照应。 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标题形象,语言准确,是本文主要特点。 【迁移训练】 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篇不少于以m字的议论文。 一位台湾女作家,在她的散文中,写了这样的句子:“初夏的日子,阳光改变了空气的气味。” 位大陆评论家说:“这样写很好,用的是美文笔法,善用通感,讲究炼字,刻意经营。”我看了不
- 5 - 这里主要谈先叙材料后发感想的写法,因为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这种写法由 “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先说常式写法:(如下表) 步 骤 内容或要求 引 引材料、亮观点 议 发议论 联 联现实 结 做结论 变式写法有两种,每一步的内容与要求与常式写法相同,只是步骤有变化: l、“联”-“引”一“议”一“结”: 2、“引”-“联”一“议”一“结”。 【具体指导】 一、阅读下面材料,针对某种社会现象写一篇思想评论。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议论时要有 针对性;③不少于 600 字。 学校放了暑假,读高二的李明想到假期有两个月,天天在家里呆着又实在无聊,刚好他了解到 父亲的单位光华食品厂大门口的冰柜需要承包出去,单位可提供一个冰柜并供应电力,每月只上缴 400 元人民币。李明想到这个地方正处于繁华地段,冷饮生意一定红火,打算承包这个冰柜,既可 利用空余时间完成假期作业,又能学到课本以外不少东西,还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于是他连忙 去征询食品厂经理的意见,经理只说不太放心,不过还是要他问问家里的意见,李明回家后,兴冲 冲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亲,没想到他们听后非常生气。父亲认为家里又不缺钱花,不如多看 点书;母亲觉得沿街哈喝,生怕儿子受了委屈,坚决不让去。一腔热情得不到理解,李明越想越伤 心,连夜写了一封信给父母就离家出走了。 可以填平的鸿 (题目形象、简练,能使阅卷者眼睛为之一亮。“填平鸿沟”是双方的事,可见本文是针对父 母与子女双方立论。) 某校高二一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既可学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但良好 的想法、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因而伤心已极,离家出走。(首句能概括引述材料,好。)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现象揭示本质。) 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人之间应互相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推出论点。首段要言不 烦,纲举目张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从子 女一方揭示形成“鸿沟”的客观原因。)他们的想法、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这时 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时代不同了,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作为父母, 应与孩子多接触,多了解,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父 母理解子女。) (第二段劝诫父母应理解子女:从时代发展角度揭示孩子与上一代的观念不同,言之成理,令 家长信服。——因父母理亏,故晓之以理。) 同样,作为孩子,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同样”“也”两个关联词语用得好,紧缩上 段。)也许他们是有点守旧,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也许”、“有点”、 “不大”,措辞委婉,议中有情。言孩子应认识到父母的动机。)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 常受父母责打,终因厌世而自杀,她死后,父母哭得死去活来。着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又怎会 如此之伤心呢?(举例证明。)因此,多与父母沟通,多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两代人的思想就会 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举例后用“因此”领起下文,加以论证,要求子女理解父母。) (第三段劝诫子女应理解父母;从父母行为动机角度,指出父母是出于关心,并举例证之,语 言委婉,可令子女接受。因子女虽得理但少了情份,故动之以情。)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为此而离家出走,弃世自杀的 孩子时有所闻。(联系现实。指出“鸿沟”现象普遍,可见本文为匡时救弊之文。)唯今之计,父母 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打骂,多一点真诚的关怀,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心 情,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从父母与子女两个角度缩合二、三段段意。) (本段联系现实,并照应题目与观点。) 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我们应该警惕,不可再让那条“沟”扩大下去,理解与热忱,是填 平它的唯一途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 (末段照应材料;题目与观点。) 总评:本文为典型的“引一议一联一结”的结构形式。引材料,简明扼要;明观点,要言不繁; 发议论,情理相生;联现实,有的放矢;作结论,善于照应。 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标题形象,语言准确,是本文主要特点。 【迁移训练】 根据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以 m 字的议论文。 一位台湾女作家,在她的散文中,写了这样的句子:“初夏的日子,阳光改变了空气的气味。” 一位大陆评论家说:“这样写很好,用的是美文笔法,善用通感,讲究炼字,刻意经营。”我看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