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蘇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抛家傍路 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勝因酣嬌眼 欲關還夢隨風蒿里尊郎去處又還被 鶯呼赵不恨此花飛畫恨西國落紅雞綴 魂來雨過遺瑽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 分座士一分流水細看來 轼 是楊花點點是離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丛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 花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硿。春色三分 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 轼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 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 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 花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 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1.次韵:或称步韵,即依照所和诗中的韵作诗,且用韵的先后次序都相同 章质夫:章粢,字质夫,浦城(今属福建)人,仕至枢密院事。其《水龙吟》词如下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 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 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 有盈盈泪。 2从教:任凭 3.抛家”三句:意谓杨花离开枝头飘落于路旁,看似无情,却像是有意。有思,即有情 4.“莺损”三句:意谓柔肠被愁思所绕,双眼因春困而倦。这三句是以女子愁苦和困倦的 情态描写杨花。 5.梦随“三句:化用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 辽西”诗意。 6.落红难缀:落花已无法再连接上枝头了。 7遗踪:指杨花的踪迹。 8.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误解, 9.春色”三句:意谓三分春色,二分落在地上化为尘土,一份落入水中随之流逝。这是 表明春色已残
1.次韵:或称步韵,即依照所和诗中的韵作诗,且用韵的先后次序都相同。 章质夫:章楶,字质夫,浦城(今属福建)人,仕至枢密院事。其《水龙吟》词如下: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 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 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吹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 有盈盈泪。” 2.从教:任凭。 3.“抛家”三句:意谓杨花离开枝头飘落于路旁,看似无情,却像是有意。有思,即有情。 4.“莺损 ”三句:意谓柔肠被愁思所绕,双眼因春困而倦。这三句是以女子愁苦和困倦的 情态描写杨花。 5.”梦随“三句:化用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 辽西”诗意。 6.落红难缀:落花已无法再连接上枝头了。 7.遗踪:指杨花的踪迹。 8.一池萍碎: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实际上是古人的一种误解。 9.“春色”三句:意谓三分春色,二分落在地上化为尘土,一份落入水中随之流逝。这是 表明春色已残
苏轼 令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 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 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 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 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 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 州知轴赛準米元牵句1介,皮盒介,林知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 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 著《((城等含倍情是名的来八大家之2
苏轼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 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 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 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 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 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 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 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 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写诗背景 令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咏物词。章质夫,福建蒲城人,是苏轼 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 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 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 “《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 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 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 般认为这首词作于公元1087年(哲宗元祐二年),时 苏轼与章回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 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公元1081年初夏(史料记载为神宗元 图年是为套礼评北路犁的务要季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写诗背景 ❖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咏物词。章质夫,福建蒲城人,是苏轼 的同僚和好友。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 是次韵之作。依照别人词的原韵,作词答和,连次序也相同 的叫“次韵”或“步韵”。苏轼在一封给章质夫的信中说: “《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 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 一首寄云,亦告以不示人也。” ❖ 一般认为这首词作于公元1087年(哲宗元祐二年),时 苏轼与章同在京城,交往频繁。但信中提到章质夫“正柳花 飞时”出任巡按,则与公元1081年初夏(史料记载为神宗元 丰四年四月)章出为荆湖北路提点刑狱的经历及季节特征相 吻合。故定为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更为妥当,时为苏轼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
赏析 令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炎《词源》曰 “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 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章质夫的柳花词已 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 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 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 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 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金词写得声韵谐婉 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此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当时其好 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 传一时。苏东玻也很喜欢质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音《水龙嘐韵罩质 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 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 传世
赏析 ❖ 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炎《词源》曰: “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 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章质夫的柳花词已 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 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 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 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 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 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 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 此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当时其好 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 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 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次韵章质 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 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 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