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师:先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 生(齐):月亮。 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 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 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和故事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生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生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生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 朗读一遍。(师出示幻灯,带读。) 师:那与月有关的故事呢? 生: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树、玉兔捣药等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 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 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我们曾学过苏轼 的一篇描写月亮的文章,大家回忆一下,是哪一篇? 生:《记承天寺夜游》。 师:是啊!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 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 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本文是苏轼的一首词(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生: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题目? 生:没有 师: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足可看出这首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教学目标”。 关于作者苏轼,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其他同学可补充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公”。豪放派词人,其诗词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在文学史 上的贡献:苏轼学识广博,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 民间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影响极大。有《东坡乐 府》流传于世) 师: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和老师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吧。指一生读: 课文有几个生字,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大屏幕)
1 水调歌头(课堂实录) (课前:多媒体播放“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师:先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 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 生(齐):月亮。 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 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 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和故事呢? 生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生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生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生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生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生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师:很好!这些描写月亮或月光的诗句,大家记得非常清楚。现在,请跟老师再把这些诗句 朗读一遍。 (师出示幻灯,带读。) 师:那与月有关的故事呢? 生: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树、玉兔捣药等。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 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 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我们曾学过苏轼 的一篇描写月亮的文章,大家回忆一下,是哪一篇? 生:《记承天寺夜游》。 师:是啊!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 隧道,回到 900 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 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本文是苏轼的一首词(指示生看课题)“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生:词牌名。 师:对!这首词有没有题目? 生:没有。 师:对。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足可看出这首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教学目标”。 关于作者苏轼,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介绍,其他同学可补充。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公”。豪放派词人,其诗词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在文学史 上的贡献:苏轼学识广博,开豪放词风,在散文、诗歌、词、书法和绘画等方面都很精工。 民间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一说。可见苏轼在当时影响极大。有《东坡乐 府》流传于世) 师:这首词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和老师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吧。指一生读: 课文有几个生字,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大屏幕)
先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 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老师读完了,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边 读边在头脑里想想当时的画面。(屏幕出示诵读诗词的要求: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 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3、有感情。)(生大声朗 读课文。)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1:读得流畅,字音准确 生2: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 生3:语速有点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到位。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一齐来读一遍课文。(生齐 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仿佛来到了来到了那个明月皎洁的中秋之夜。大家看这首词有几部 分组成? 生:三部分:小序、上阙、下阙 师: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师生同读小序) 师:小序交代了什么? 生:交代了时间和写作目的。 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生:“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师: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齐)两个 师:对。是哪两个呢? 生:一是怀念子由。 师:对,及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苏轼和苏辙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七年不见肯定会心怀想 念。好,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有知道的同学吗? 师:(微笑)没人举手。那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头来解 决这个问题。不过,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 师:大家想一想,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 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师: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字面是什么意思呢? 生: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师:“把酒”即端起酒杯。从书上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两句词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青 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 生:好象作者想问的是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你的阅读能力很强,知道上下贯通来理解诗词。那老师再问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是何年”这句话什么意思(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天上宫阙”指的是什 么? 生:应该是月亮中的宫殿。 师:(微笑向全体)是月亮中的宫殿吗?(众生默然)
2 先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情感。)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 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生 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 看。 生 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 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老师读完了,请大家根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边 读边在头脑里想想当时的画面。(屏幕出示诵读诗词的要求:1、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 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2、要有节奏,韵脚读出延长音。3、有感情。) (生大声朗 读课文。) 师: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课文?(一学生朗读课文。) 师:大家评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 1:读得流畅,字音准确。 生 2:节奏感把握得比较好。 生 3:语速有点快,应略微舒缓一些。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评价也很到位。请大家根据朗读要求一齐来读一遍课文。(生齐 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仿佛来到了来到了那个明月皎洁的中秋之夜。大家看这首词有几部 分组成? 生:三部分:小序、上阙、下阙。 师: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把小序读一遍。(师生同读小序) 师:小序交代了什么? 生:交代了时间和写作目的。 序中的“兼”字是什么意思? 生:“兼”字指所涉及的内容不止一个方面。 师:那我们从“兼怀子由”四个字看, 这首词至少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齐)两个。 师:对。是哪两个呢? 生:一是怀念子由。 师:对,及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苏轼和苏辙兄弟俩的感情非常好,七年不见肯定会心怀想 念。好,作者除了怀子由,还怀什么? 有知道的同学吗? 师:(微笑)没人举手。那好,我们先把这个问题留着,等词的意思都吃透了,再回头来解 决这个问题。不过,请大家把这个问题先记在心里,带着问题来揣摩这首词。 师:大家想一想,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 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生: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师:先看第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字面是什么意思呢? 生: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师:“把酒”即端起酒杯。从书上的注解,我们知道这两句词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诗“青 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为什么要问天?他真正想问的是“明月几时有”吗? 生:好象作者想问的是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你的阅读能力很强,知道上下贯通来理解诗词。那老师再问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 是何年”这句话什么意思(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天上宫阙”指的是什 么? 生:应该是月亮中的宫殿。 师:(微笑向全体)是月亮中的宫殿吗?(众生默然)
师: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总结: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反 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 的奇想 师:大家再看“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生:回去 师: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生齐笑) 师:大家都笑了,从你们的笑,我看到了两个字:不是。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 (启发)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生:(小心地)是回到朝廷吧? 师: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 生齐答:朝廷 师: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 生:还是指朝廷。 师:好极了!(鼓掌)这句话什么意思(我想驾着长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经受 不住寒冷。)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 师:大家说,他回答的准确吗? 众生:准确! 师: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 生:不能 师:从哪看出来? 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微笑)他怕什么? 生:“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生: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吧?具体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师:(鼓掌)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时刻不忘作者生平。确实,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 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作者心中充满了矛盾。那最后两句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 “人间”指什么? 生:“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 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 生:我觉得从书上注解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一一也就是在“地方”作官好 师:(微笑)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 留在地方为政好。学完上阕,我们齐读一遍。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 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地读。从声音和语调 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生读,师聆听) 师:非常好!我看见有些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老师感觉刚才你是最出色的, 不仅神色投入,而且语速、语调也很到位,现在,能请你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吗? (生读)(众生鼓掌
3 师: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总结: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反 映了他内心的矛盾: 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 的奇想。 师:大家再看“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该怎么理解? 生:回去。 师:苏轼想回到天上去吗? (生齐笑) 师:大家都笑了,从你们的笑,我看到了两个字:不是。那这个归去是回到哪儿去呢? (启发)大家结合苏轼的生平来理解。 生:(小心地)是回到朝廷吧? 师: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作者关心的是—— 生齐答:朝廷。 师:那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一句的“琼楼玉宇”又指什 么? 生:还是指朝廷。 师:好极了!(鼓掌)这句话什么意思(我想驾着长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经受 不住寒冷。) 你能从这一句中的“欲”字,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生:作者当时很想回到朝廷。 师:大家说,他回答的准确吗? 众生:准确! 师:作者想回朝廷,能回吗? 生:不能。 师:从哪看出来? 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中“恐”字说明苏轼害怕回去。 师:(微笑)他怕什么? 生:“寒”。 师:“寒”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生: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应该是指心理上的恐惧吧?具体好象是指朝廷中的诽谤、中伤。 师:(鼓掌)你回答得太精彩了!时刻不忘作者生平。确实,苏轼被贬,就是因为在朝中 受小人的诽谤和中伤。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心生恐惧。作者心中充满了矛盾。那最后两句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什么意思?(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 间。) “人间”指什么? 生:“人间”就是指“地方”,包括密州在内。 师:在人间好还是在天上好? 生:我觉得从书上注解看,作者认为在人间好——也就是在“地方”作官好。 师:(微笑)在地方,天高皇帝远,在地方,没有排挤、没有诽谤和中伤,所以他觉得 留在地方为政好。学完上阕,我们齐读一遍。读的时候,同学们都展开想象,你就是那天晚 上的苏轼,你现在不是在念,而是在“吟”,所谓的吟,就是抑扬顿挫地读。从声音和语调 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生读,师聆听) 师:非常好!我看见有些同学摇头晃脑,很投入。×××,老师感觉刚才你是最出色的, 不仅神色投入,而且语速、语调也很到位,现在,能请你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吗? (生读) (众生鼓掌)
师:学完上阕,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讨论) 生: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好象是“欲”和“恐 师:(微笑看大家)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对生23)你概括得太好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插入幻灯,显示上阕概括内 师: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像Ⅹ××同学,带着情感去读。 (生齐读,师聆听) 师:有进步。不过,还需逐字逐句地揣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 有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启发)具体点说一一 生24:“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 眠产生思念。所以“照无眠”是启下。 师:看来你把这首词理解得很透彻,我提一个问题,你把我后面要提的问题都回答了。 我再问你,下阕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 生24:“兼怀子由”。 师: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要写— 生:(齐)怀子由。 师:这里先写月,接着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句怎么解释((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偏是在人们别离时圆呢?) 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这样理解正确吗? 生:不正确。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师:作者因什么而恨? 生: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师:好!(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不领悟到离别是人生 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 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这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生:难 师:我们常听老人们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 “古难全”。既然认识到了人生的艰难,(词人言下之意就是说,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那作者是不是就认命了? 生:不是。 师:看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 相祝福。),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有变化。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 待和祝愿。师: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生:但愿。 师:“但愿”怎么解释? 生:只希望。但,是副词,只。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
4 师:学完上阕,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生讨论) 生:作者在上阕中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吗? 生:好象是“欲”和“恐”。 师:(微笑看大家)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对生 23)你概括得太好了!请大家看幻灯。 (师插入幻灯,显示上阕概括内 容) 师:现在我们来看下阕。请大家先朗读一遍。像×××同学,带着情感去读。 (生齐读,师聆听) 师:有进步。不过,还需逐字逐句地揣摩。“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 有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 师:(启发)具体点说—— 生 24:“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 眠产生思念。所以“照无眠”是启下。 师:看来你把这首词理解得很透彻,我提一个问题,你把我后面要提的问题都回答了。 我再问你,下阕应和了序中哪一个句子? 生 24:“兼怀子由”。 师:太好了!这就是说,作者在下阕主要要写—— 生:(齐)怀子由。 师:这里先写月,接着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句怎么解释((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偏偏是在人们别离时圆呢?) 书上注解说是月亮没有人世的愁和恨,这样理解正确吗? 生 :不正确。这里应该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 师:作者因什么而恨? 生 :因为与亲人别离,也因为被贬。 师:好!(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不领悟到离别是人生 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 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这一句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解? 生:难。 师:我们常听老人们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恰好也是苏轼的看法。所以他说 “古难全”。既然认识到了人生的艰难,(词人言下之意就是说,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那作者是不是就认命了? 生:不是。 师:看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 相祝福。),作者的情感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有变化。因为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 待和祝愿。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期待和祝愿? 生:但愿。 师:“但愿”怎么解释? 生:只希望。但,是副词,只。愿是动词,希望的意思
师:(词人希望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 界结東,是积极乐观的。)所以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下阕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师:一步到位,好极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插入幻灯:显示下阙内容)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这段的内容吗? 生:“难”、“愿”。 师:真棒 还有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众生:没有了。) 师: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 (生齐读) 师:对你们的朗读,我找个同学来点评。谁来? 生: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不象刚才朗读时,每一句的语速和停顿都一样。这次,大家都 能根据词意,做到抑扬顿挫 师:同意他的点评吗 (众生点头) 师:不错,他的点评很到位,这次朗读,同学们基本能注意到词意的感情色彩,很好! 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 生众:记得 师: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生: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 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师:你真聪明,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 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师出示幻灯显示 全词概括内容) 师:一部照相机,如果装入黑白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一定是黑白的,装入彩色底片,那它 照出的照片是(指一生回答 生:彩色照片。 师: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一张底片,如果用快乐的底片去照自然界的景物,得到的是什么? 生:快乐的照片 师:如果用痛苦或忧伤的底片去照得到的是什么? 生:痛苦、忧伤的照片 师:那么平时,你是用什么样的底片去照世界的? 生:快 手的。 师:很好,我们永远都要用快乐的心情去感受一切。现在,苏轼用他的心灵为我们拍摄 了一幅照片,请同学们透过这张照片,体会作者的心境。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作者的心 理变化历程。(苦闷一一矛盾一一豁达一—祝愿) 师:全诗的主题是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各小组的同学讨论 下,然后将你们的结论告诉老师,好吗?(如:热爱生活、情怀旷达、洒脱、从容等) 师:明月当空,把酒抒怀,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要 透视作者的内心情感,我们一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二要根 据文章作者用心灵所拍摄的照片,缘景析情(板书缘景析情)。根据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此时,这空明的中秋之月高挂天空,它更是高挂在苏轼的心头。从中 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书一一豁达)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诗 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
5 师:(词人希望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 界结束,是积极乐观的。) 所以作者在下阕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下阕中作者表达的主要是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 师:一步到位,好极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插入幻灯:显示下阙内容) 师:你能用词中的两个字来概括这段的内容吗? 生:“难”、“愿”。 师:真棒! 还有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众生:没有了。) 师:我们把下阕再齐读一遍,注意感情把握。 (生齐读) 师:对你们的朗读,我找个同学来点评。谁来? 生:感情把握得比较好,不象刚才朗读时,每一句的语速和停顿都一样。这次,大家都 能根据词意,做到抑扬顿挫。 师:同意他的点评吗? (众生点头) 师:不错,他的点评很到位,这次朗读, 同学们基本能注意到词意的感情色彩,很好! 现在请大家跟老师一起回到小序中,还记得刚上课时给大家提的问题吗? 生众:记得。 师:现在有答案了吗?在这首词中究竟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生:作者在上阕主要抒发了自己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下阕主要表达对兄 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师:你真聪明,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 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师出示幻灯显示 全词概括内容) 师:一部照相机,如果装入黑白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一定是黑白的,装入彩色底片,那它 照出的照片是(指一生回答) 生:彩色照片。 师: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一张底片,如果用快乐的底片去照自然界的景物,得到的是什么? 生:快乐的照片。 师:如果用痛苦或忧伤的底片去照得到的是什么? 生:痛苦、忧伤的照片。 师:那么平时,你是用什么样的底片去照世界的? 生:快乐的。 师:很好,我们永远都要用快乐的心情去感受一切。现在,苏轼用他的心灵为我们拍摄 了一幅照片,请同学们透过这张照片,体会作者的心境。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作者的心 理变化历程。(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师:全诗的主题是什么?(全诗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人们常说 “文如其人”,通过这首词的学习,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各小组的同学讨论 一下,然后将你们的结论告诉老师,好吗?(如:热爱生活、情怀旷达、洒脱、从容等) 师:明月当空,把酒抒怀,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情是景的灵魂。要 透视作者的内心情感,我们一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二要根 据文章作者用心灵所拍摄的照片,缘景析情(板书缘景析情)。根据所描写的景物的特点, 分析作者的内心情感。此时,这空明的中秋之月高挂天空,它更是高挂在苏轼的心头。从中 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板 书——豁达)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诗 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