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189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 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 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记者生涯 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叶圣 陶说。叶圣陶曾花费他人生的许多时间于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海商务印书馆是叶圣陶编辑 工作的起点。他于1923年成为该馆的编辑。 在1930年底,叶圣陶辞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成为开明书店的编辑。他开始编辑 中文书籍和儿童故事书 “编辑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对叶圣陶来说,做一个编辑不再简单的是一份工作,而 成为了一项职业。“在编辑当中粗心是不允许的,你必须自己检查所有的文字。编辑们必须 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出版物,他们的报道和他们的读者。”编辑在检査最终成果的过程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叶圣陶认为“认真”是一个成功编辑的关键。他在工作中一再重申这一观点。 叶圣陶的一生致力于编辑与出版。他从未停止过于自己“最初和最终”的职业的热爱 在抗日战争中,叶圣陶与他的家庭一并移居到乐山,并在国立武汉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1946 年,他回到上海,在开明书店继续他的编辑生涯。叶圣陶对现代汉语的视角促进了中国现代 新闻业的发展,开创了现代出版业的新纪元。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
叶圣陶(1894 年-1988 年),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 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 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 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叶圣陶于 1988 年 2 月 16 日于北京逝世,享年 94 岁。 一、记者生涯 “如果有人问我的职业,我会说,我的第一职业是编辑,我的第二职业是老师,” 叶圣 陶说。 叶圣陶曾花费他人生的许多时间于编辑和出版工作。上海商务印书馆是叶圣陶编辑 工作的起点。他于 1923 年成为该馆的编辑。 在 1930 年底,叶圣陶辞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工作,成为开明书店的编辑。他开始编辑 中文书籍和儿童故事书。 “编辑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 对叶圣陶来说,做一个编辑不再简单的是一份工作,而 成为了一项职业。“在编辑当中粗心是不允许的,你必须自己检查所有的文字。编辑们必须 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出版物,他们的报道和他们的读者。” 编辑在检查最终成果的过程中扮演 着重要角色。叶圣陶认为 “认真” 是一个成功编辑的关键。 他在工作中一再重申这一观点。 叶圣陶的一生致力于编辑与出版。 他从未停止过于自己“最初和最终”的职业的热爱。 在抗日战争中,叶圣陶与他的家庭一并移居到乐山,并在国立武汉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1946 年,他回到上海,在开明书店继续他的编辑生涯。叶圣陶对现代汉语的视角促进了中国现代 新闻业的发展,开创了现代出版业的新纪元 。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
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帮助改进 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 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加快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叶圣陶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伯乐。他教育和发掘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 编辑如巴金(1904年-2005年)、丁玲(1904年-1986年)、戴望舒(1905年-1950年)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一起血腥惨案,被称为五卅惨案。大约2000名上海工人和 学生加入了一场充满激情的反帝国运动,抗议帝国主义压迫并要求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示 威者怒吼道“打倒帝国主义!”。遍及全中国的工人以全体罢工和集体示威游行的方式策应着 这次活动。而后英国警察以暴力镇压示威者,造起这事件中造成13名中国人死亡。到6月 1日有超过20名中国人被杀害。 谁来讲述真相?” 没有一家上海报纸报道这起惨案。首页新闻大多是中国京剧演员的闲谈。上海报纸因为 当局施压拒绝提及这起事件。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当众指责道“为什么新闻记者们如此无 情地对这起骇人的血案熟视无睹?为什么他们这么害怕真相?可笑的是没有人敢说出真 相。”叶圣陶因此与郑振铎和胡愈之(1896年-1986年)一同创办了《公理日报》他们不 顾帝国主义强力压迫,全景展示这起惨案,是为了唤醒有良知和爱国心的普通大众。同时也 为了推动“五卅精神”在中国的传播。 为了更多的报道真相,《公理日报》提供了大众的讨论场所,名叫社会裁判所”,以 鼓励读者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观点看法。叶圣陶和其他《公理日报》的编辑们激烈的批评社会 的不公。这份报纸起到了对专制政权的监督者作用,同时在早期中国现代社会中启蒙了“新 闻自由”的观念。 由于财政困难和编辑们的意见不一,《公理日报》最终在创立22天后停刊。叶圣陶从没有停 止追踪真相。在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他参与到反抗国民政府的斗争中,为民主国 家的新闻自由而奋斗。他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礼拜六》《上 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文学周报》《公理日报》《国文月刊》《苏州评论》《妇 女杂志》《小说月报》《中学生》《开明少年》《中国作家》《人民教育》《中国语 文》《诗》《光明》《国文杂志》《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
体汉字。他又编纂和规范了出版物的汉字并且规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帮助改进 了编辑工作的质量与组织结构。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 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加快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叶圣陶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伯乐。他教育和发掘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 编辑如巴金(1904 年-2005 年)、丁玲(1904 年-1986 年)、戴望舒(1905 年-1950 年)。 1925 年 5 月 30 日上海发生了一起血腥惨案,被称为五卅惨案。大约 2000 名上海工人和 学生加入了一场充满激情的反帝国运动,抗议帝国主义压迫并要求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示 威者怒吼道“打倒帝国主义!”。遍及全中国的工人以全体罢工和集体示威游行的方式策应着 这次活动。而后英国警察以暴力镇压示威者,造起这事件中造成 13 名中国人死亡。到 6 月 1 日有超过 20 名中国人被杀害。 “谁来讲述真相?” 没有一家上海报纸报道这起惨案。首页新闻大多是中国京剧演员的闲谈。上海报纸因为 当局施压拒绝提及这起事件。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当众指责道“为什么新闻记者们如此无 情地对这起骇人的血案熟视无睹?为什么他们这么害怕真相?可笑的是没有人敢说出真 相。” 叶圣陶因此与郑振铎和胡愈之(1896 年-1986 年)一同创办了《公理日报》 他们不 顾帝国主义强力压迫,全景展示这起惨案,是为了唤醒有良知和爱国心的普通大众。同时也 为了推动“五卅精神”在中国的传播。 为了更多的报道真相,《公理日报》提供了大众的讨论场所,名叫“社会裁判所” ,以 鼓励读者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观点看法。叶圣陶和其他《公理日报》的编辑们激烈的批评社会 的不公。这份报纸起到了对专制政权的监督者作用,同时在早期中国现代社会中启蒙了“新 闻自由”的观念。 由于财政困难和编辑们的意见不一,《公理日报》最终在创立 22 天后停刊。叶圣陶从没有停 止追踪真相。在抗日战争(1937 年-1945 年),他参与到反抗国民政府的斗争中,为民主国 家的新闻自由而奋斗。 他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 海时事新报》《上海民国日报》《文学周报》《公理日报》《国文月刊》《苏州评论》《妇 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 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儿童文学》
母我 t富 5墒 二、政治生涯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 编审委员会主任;6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 联全国委员;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 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 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 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 重要职务。1962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1979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 中央副主席,1984年9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为人风范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 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身上兼而有之 40年代,在四川岷江和青衣江汇流的一座名城,叶老曾应某大学聘请,担任教授。本 来他在大学教书并非第一次,又是很有名气的作家,而且在各大书局掌握过文柄,他可以把 自己的经历写上几大行。可是叶老到校后,在经历栏中只写了四个字,“小学教师”。固然在
二、政治生涯 1949 年初,叶圣陶应中共中央的邀请,由上海经香港到达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 编审委员会主任;6 月,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7 月,参加第一次文代会并当选为文 联全国委员;9 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 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 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届至第四届代表和第五届常 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 重要职务。1962 年,叶圣陶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 1979 年民进四代大会上,当选为民进 中央副主席,1984 年 9 月,出任民进中央代主席。 三、为人风范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 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身上兼而有之。” 40 年代,在四川岷江和青衣江汇流的一座名城,叶老曾应某大学聘请,担任教授。本 来他在大学教书并非第一次,又是很有名气的作家,而且在各大书局掌握过文柄,他可以把 自己的经历写上几大行。可是叶老到校后,在经历栏中只写了四个字,“小学教师”。固然在
他心目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极其光荣的称号,但人们却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样地不炫耀自 己,甘居于普通一兵。凡是知道这件事的朋友,都认为叶老这样填写亳不带半点矫饰,因为 他为人一贯真诚质朴,最厌恶浮名虚名,生平以哗众取宠为可耻。古语说,“字如其人”。叶 老的楷书平正而又自然,篆书则圆润中兼有端庄凝重气概。他力求避免韩愈所说的“俗书趁 姿媚”。他的为人正如他写出的字,不求取悦于人而自有可悦之处。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一贯如此。比如编讲义,写 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 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 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 调,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 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 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区的知识分子受尽了折磨和迫害,贫病交加者比比皆是。叶老对 于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离开大学后,移家到成都居住, 主持开明书店出版工作。成都是个热闹的城市,又是文化人集聚的中心。在这里,叶老关心 团结了许多不满意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知识分子,为他们指出进步的光明之路。他多次出面主 持座谈会,报告会,冯立祥、朱自清等都欣然到会 四、文教理念
他心目中“小学教师”是一个极其光荣的称号,但人们却由此可以看出,他是怎样地不炫耀自 己,甘居于普通一兵。凡是知道这件事的朋友,都认为叶老这样填写毫不带半点矫饰,因为 他为人一贯真诚质朴,最厌恶浮名虚名,生平以哗众取宠为可耻。古语说,“字如其人”。叶 老的楷书平正而又自然,篆书则圆润中兼有端庄凝重气概。他力求避免韩愈所说的“俗书趁 姿媚”。他的为人正如他写出的字,不求取悦于人而自有可悦之处。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一贯如此。比如编讲义,写 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 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 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 调,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 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 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 抗战期间,国民党统治区的知识分子受尽了折磨和迫害,贫病交加者比比皆是。叶老对 于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离开大学后,移家到成都居住, 主持开明书店出版工作。成都是个热闹的城市,又是文化人集聚的中心。在这里,叶老关心、 团结了许多不满意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知识分子,为他们指出进步的光明之路。他多次出面主 持座谈会,报告会,冯立祥、朱自清等都欣然到会。 四、文教理念
叶圣陶 筐族,江苏苏州人,占作取,育 取,国家,文学出蛋凉和社会活动 培育能力的事必须 继续不断地去做,又 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 法,提高学习效率, 才会成功。 叶圣面:原名叶据钩,解放后控任人民数出版社社 长、数育部副部长,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 国作家协会问、中央文史馆馆长,第五属全国政协常委 要员、第六届余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深 教是为了不教
1、“教是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