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碱土金属第2节p区元素一、碳族元素二、氮族元素三、氧族元素四、卤族元素第3节d区及ds区元素一、钛、铬、锰二、铁、钴、镍三、铜族元素四、稀土元素五、元素与环境基本要求:掌握常见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第10章分析化学基础重点:定量分析方法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常见滴定方法计算及应用难点:常见滴定方法计算及应用课程思政:科学的客观性和严谨性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和讲授式教学方式第1节分析化学概论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二、定量分析方法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第2节常见滴定方法计算及应用一、酸碱滴定法二、配位滴定法三、氧化还原滴定法四、沉淀滴定法基本要求:掌握分析化学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常见滴定方法的原理。第11章酸碱平衡重点:酸碱基本理论、酸碱平衡计算、缓冲液的配制及应用难点:酸碱平衡计算课程思政: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庸之道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和讲授式教学方式33
33 二、碱土金属 第 2 节 p 区元素 一、碳族元素 二、氮族元素 三、氧族元素 四、卤族元素 第 3 节 d 区及 ds 区元素 一、钛、铬、锰 二、铁、钴、镍 三、铜族元素 四、稀土元素 五、元素与环境 基本要求:掌握常见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第 10 章 分析化学基础 第 1 节 分析化学概论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二、定量分析方法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 第 2 节 常见滴定方法计算及应用 一、酸碱滴定法 二、配位滴定法 三、氧化还原滴定法 四、沉淀滴定法 基本要求:掌握分析化学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常见滴定方法的原理。 第 11 章 酸碱平衡 重点:定量分析方法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常见滴定方法计算及应用 难点:常见滴定方法计算及应用 课程思政:科学的客观性和严谨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和讲授式教学方式 重点:酸碱基本理论、酸碱平衡计算、缓冲液的配制及应用 难点:酸碱平衡计算 课程思政: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庸之道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和讲授式教学方式
第1节酸碱平衡基本概念一、酸碱理论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特征第2节酸碱平衡计算一、一元弱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计算二、多元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计算第3节酸碱平衡应用一、缓冲液的定义及作用二、缓冲体系中蕴含的中庸之道基本要求:掌握酸碱平衡理论,并能加以运用,掌握弱酸碱物质的简单计算。第12章沉淀平衡重点:沉淀平衡基本概念、溶度积规则难点:溶度积规则课程思政:中华传统文化之阴阳之道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和讲授式教学方式第1节沉淀平衡基本概念一、溶解度和溶度积二、沉淀平衡的特征第2节沉淀平衡计算一、溶度积规则二、溶度积规则的应用三、溶度积规则中蕴含的阴阳之道基本要求:掌握沉淀平衡理论,并能加以运用,掌握溶度积的简单计算。第13章电化学基础重点:电化学基本概念、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电化学基本计算难点: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电化学基本计算课程思政:氢能燃料电池的发展意义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和讲授式教学方式第1节电化学基本概念一、氧化及氧化反应二、还原及还原反应三、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34
34 第 1 节 酸碱平衡基本概念 一、酸碱理论 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特征 第 2 节 酸碱平衡计算 一、一元弱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计算 二、多元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平衡计算 第 3 节 酸碱平衡应用 一、缓冲液的定义及作用 二、缓冲体系中蕴含的中庸之道 基本要求:掌握酸碱平衡理论,并能加以运用,掌握弱酸碱物质的简单计算。 第 12 章 沉淀平衡 第 1 节 沉淀平衡基本概念 一、溶解度和溶度积 二、沉淀平衡的特征 第 2 节 沉淀平衡计算 一、溶度积规则 二、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三、溶度积规则中蕴含的阴阳之道 基本要求:掌握沉淀平衡理论,并能加以运用,掌握溶度积的简单计算。 第 13 章 电化学基础 第 1 节 电化学基本概念 一、氧化及氧化反应 二、还原及还原反应 三、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重点:沉淀平衡基本概念、溶度积规则 难点:溶度积规则 课程思政:中华传统文化之阴阳之道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和讲授式教学方式 重点:电化学基本概念、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电化学基本计算 难点: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电化学基本计算 课程思政:氢能燃料电池的发展意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和讲授式教学方式
第2节原电池的组成及应用一、原电池基本概念二、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三、常见的原电池反应应用四、氢能燃料电池简介第3节电化学基本计算一、电动势及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判断基本要求:掌握电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定义,并能加以运用,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掌握电化学简单计算。六、学时分配作业教学内容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备注题量实课讲实讨小习章节主要内容授外计验训论题11绪论124153化学热力学基础3222化学平衡4343化学动力学基础151184原子结构51636分子结构7244晶体结构8442配位化合物9元素化学718647810分析化学基础13311酸碱平衡4133124沉淀平衡1135164电化学基础合计55642739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1]呼世斌,翟彤宇主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35
35 第 2 节 原电池的组成及应用 一、原电池基本概念 二、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 三、常见的原电池反应应用 四、氢能燃料电池简介 第 3 节 电化学基本计算 一、电动势及标准电极电势的计算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判断 基本要求:掌握电化学基本理论、概念、定义,并能加以运用,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 配平,掌握电化学简单计算。 六、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题量 备注 章节 主要内容 讲 授 实 验 实 训 课 外 讨 论 习 题 小 计 1 绪论 1 1 2 化学热力学基础 4 1 5 3 3 化学平衡 2 2 2 4 化学动力学基础 3 1 4 3 5 原子结构 7 1 8 4 6 分子结构 5 1 6 3 7 晶体结构 4 4 2 8 配位化合物 4 4 2 9 元素化学 7 1 8 6 10 分析化学基础 7 1 8 4 11 酸碱平衡 3 1 4 3 12 沉淀平衡 3 1 4 3 13 电化学基础 5 1 6 4 合计 55 2 7 64 39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一)教材: [1] 呼世斌,翟彤宇主编. 无机及分析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第三版
(二)教学参考书:[1]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编。无机化学.978704049848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五版。[2]陈敬中主编.现代晶体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3]徐光宪主编.物质结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二版。[4]林承志,化学发展简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八、其他说明作业题为教材配套练习题。36
36 (二)教学参考书: [1]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编. 无机化学. 9787040498486.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年. 第五版。 [2] 陈敬中主编. 现代晶体化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3] 徐光宪主编. 物质结构.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年. 第二版。 [4] 林承志. 化学发展简史.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年。 八、其他说明 作业题为教材配套练习题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Organic Chemistry)执笔者:余明光审核人:聂宝华编写日期:2022年5月、课程基本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适用专业开课单位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专业基础课课程类型否课程性质必修课是否为双语学分数4学分学时数总学时64,其中:实验(实训)0学时:课外:0学时先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绿色化学、仿生科学与技术、环境治理材料、生物医学后续课程材料、先进材料进展、新能源材料二、课程简述《有机化学》课程是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本门课程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主要介绍各种不同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方法等,内容由浅入,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必须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核心能力)本课程所支撑(达成)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点毕业要求2-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针对高分指标点2-2:能够根据所学科学知识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材料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生产等方面的复杂问题,设计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解决方案并能评估方案的合理性。指标点3-1:能够分析并根据不同种类材料应用的特定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针对高分37
37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Organic Chemistry) 执笔者:余明光 审核人:聂宝华 编写日期:2022 年 5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开课单位 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4 学分 学时数 总学时 64 ,其中:实验(实训) 0 学时;课外 0 学时 先修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 后续课程 高分子化学、绿色化学、仿生科学与技术、环境治理材料、生物医学 材料、先进材料进展、新能源材料 二、课程简述 《有机化学》课程是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的重要 基础理论课。本门课程系统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 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主要介绍各种不 同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方法等,内容由浅入,为后续专业 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必须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 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核心能力) 本课程所支撑(达成)的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 指标点 毕业要求 2-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针对高分 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的设 计、制备、加工、生产等方面的复杂问题, 设计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解决方案并能评 估方案的合理性。 指标点 2-2:能够根据所学科学知识的基本原理识别和 判断材料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毕业要求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针对高分 指标点 3-1:能够分析并根据不同种类材料应用的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