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基本规 取消西部地区的学杂费政策有何教育学依据。 例:教育部长周济28日说,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已超过 2300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已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例:南京:民工子女上学享受同城待遇:哈佛校长为什么一定要辞职 与教育的现代化同步,统治阶级对学校教育的主宰、专制、垄断已经被打破,教育民主化正 向纵深发展。教育民主化的推进表现在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发达国家已经普及12年,高等教育 也已经大众化-30%)上,表现在教育法制化(依法治教)上,还表现在对教育机会均等在认识上 的逐步加深和由外部民主向教育内部民主(教育管理由集中“管”转化为自主式的“养成”、师生 关系民主化,教育评价由重选拔转向发展)的发展上;表现在更多的个体和社会组织能够“参与 教育”,如私人办学、参与教育决策等。 教育的商品化 思考:“北大”“清华”为什么沦为“二流学校”?外国大学为什么到中国招生?人才市场和 集贸市场有何不同? 例:重庆541名农村家庭学生因学费放弃高考: 现代社会是商品社会,现代教育也多少带有商品属性。集中体现在教育的产品-劳动力的竞争 力上。人才的竞争和市场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现实。国家投资教育,回报是高素质的国民, 同时是经济的高发展和国家的强盛;放开收费的学校办学,人才质量高(就业率、社会评价、薪 金多少等),教育水平高,就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国家和私人,如211工程学校和哈佛大学)和优 质学生、优秀教师,学校就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投资者就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利润更高,学校就越办越兴旺。对家庭和个人来说,教育投资是最大的,也是比较划算的。我国 一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实际也是希望教育带来丰厚 的回报的。到现在,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无法就业,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教育的商品性作怪。“物 以稀为贵”,它的反面就是“以多为贱”。以前大学生少,所以称为“天之骄子”,国家包分配:现 在到处都是大学生,国家不包分配,社会也不稀奇了,首薪一降再降,甚至工作都没有。 但是,虽然教育有一定的商品性,但并不等于一切都商品化。首先必须满足教育的民主性, 政府必须尽最大努力使国民享受更多的教育机会,特别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方面,不能商品化, 否则会造成社会不公。如果国力许可,高中或高等教育都应该弱化其商品性,使大多数人能接受 更高年限的教育。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所应该做的 5、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指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表现为思想的自由、行动的权利。主体性是创造性的基础 现代化的人,固然应该要求掌握现代科技,而个人知识结构也要有较大的应变性且具有终身学习 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人一定要有开放意识、主体精神、创造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传统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忽视其主体性的全面发挥,忽视创造性的发展,限制了 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有主体性的人。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重视学 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学做学习的主人 6、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科学教育要求用科学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具有 科学精神的人。当“科学主义”的片面性令人关注让人担忧的时候,“人本主义”便一度又大行其 道了。两种偏向,各执一端,似乎都很在理。而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从普及教育、继 续教育到终身教育,则正用发展事实在消弭偏执消除对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正在走向统一。 这种统一早在七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今天人们对此的呼声更高,要求更迫切且统一性 特征也更明显、突出而已。 7、教育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思考:“孟母堂”的遭遇:“学穿汉服”运动;新东方英语学校的兴盛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6 取消西部地区的学杂费政策有何教育学依据。 例:教育部长周济28日说,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1%,在校生已超过 2300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已跨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 例:南京:民工子女上学享受同城待遇;哈佛校长为什么一定要辞职 与教育的现代化同步,统治阶级对学校教育的主宰、专制、垄断已经被打破,教育民主化正 向纵深发展。教育民主化的推进表现在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发达国家已经普及 12 年,高等教育 也已经大众化-30%)上,表现在教育法制化(依法治教)上,还表现在对教育机会均等在认识上 的逐步加深和由外部民主向教育内部民主(教育管理由集中“管”转化为自主式的“养成”、师生 关系民主化,教育评价由重选拔转向发展)的发展上;表现在更多的个体和社会组织能够“参与 教育”,如私人办学、参与教育决策等。 4、教育的商品化 思考:“北大”、“清华”为什么沦为“二流学校”?外国大学为什么到中国招生?人才市场和 集贸市场有何不同? 例:重庆 541 名农村家庭学生因学费放弃高考; 现代社会是商品社会,现代教育也多少带有商品属性。集中体现在教育的产品-劳动力的竞争 力上。人才的竞争和市场化已经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现实。国家投资教育,回报是高素质的国民, 同时是经济的高发展和国家的强盛;放开收费的学校办学,人才质量高(就业率、社会评价、薪 金多少等),教育水平高,就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国家和私人,如 211 工程学校和哈佛大学)和优 质学生、优秀教师,学校就能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形成良性循环,投资者就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利润更高,学校就越办越兴旺。对家庭和个人来说,教育投资是最大的,也是比较划算的。我国 一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实际也是希望教育带来丰厚 的回报的。到现在,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无法就业,其中一个原因也是教育的商品性作怪。“物 以稀为贵”,它的反面就是“以多为贱”。以前大学生少,所以称为“天之骄子”,国家包分配;现 在到处都是大学生,国家不包分配,社会也不稀奇了,首薪一降再降,甚至工作都没有。 但是,虽然教育有一定的商品性,但并不等于一切都商品化。首先必须满足教育的民主性, 政府必须尽最大努力使国民享受更多的教育机会,特别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方面,不能商品化, 否则会造成社会不公。如果国力许可,高中或高等教育都应该弱化其商品性,使大多数人能接受 更高年限的教育。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所应该做的。 5、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指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表现为思想的自由、行动的权利。主体性是创造性的基础。 现代化的人,固然应该要求掌握现代科技,而个人知识结构也要有较大的应变性且具有终身学习 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人一定要有开放意识、主体精神、创造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心、 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广泛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 传统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忽视其主体性的全面发挥,忽视创造性的发展,限制了 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有主体性的人。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重视学 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学做学习的主人。 6、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科学教育要求用科学的教育内容、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具有 科学精神的人。当“科学主义”的片面性令人关注让人担忧的时候,“人本主义”便一度又大行其 道了。两种偏向,各执一端,似乎都很在理。而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从普及教育、继 续教育到终身教育,则正用发展事实在消弭偏执消除对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正在走向统一。 这种统一早在七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今天人们对此的呼声更高,要求更迫切且统一性 特征也更明显、突出而已。 7、教育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思考:“孟母堂”的遭遇;“学穿汉服”运动;新东方英语学校的兴盛
第一章教育基本规 例:哈佛与四川高校合作成都可读哈佛MBA:德国约有150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教育部 将安排小学书法绘画课比例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教育已经走向民族性和国际性的融合。越有民族,越有世界性。民 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必须保持和发扬,但糟粕应该放弃。同时也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 力的人才。教育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但民族性是教育国际交流的基础 二、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 思考: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发展常识分析社会可以分成哪些相对独立的系统?他们之间的联系 是什么? )经济与教育 1.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三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生 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形态会不一样,且社会越往后发展,教育的种类越完整、内部结构也 越复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纵向考察会明白办教育总离不开一定物质条件,横向比较又会发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远 不及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以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为例。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这主要是就纳入自然科学知识和培养科技人才而言的 学校教育的内容日益的丰富,21世纪的三大生存要素:外语、电脑、汽车 (4)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 仅就目前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已可看出,教育方法、手段、工具、形式等正孕育着一场变革 而且这场变革的影响可能是极其深远的。 思考: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对于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从一般劳动力、专门劳动力,到管理人才、科技人才 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训练 (2)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 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需要人去创造和利用。要把已经创造出的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社会化,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率效益,始 终离不开人,离不开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现代生产者 (3)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例:重庆邮电学院成功研发3G手机核心芯片:重庆大学发明无需编程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教育不仅促使科学知识由物质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转移能使年轻 代在前人所创造、积累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产生出新的科 学知识,掌握新的生产技术。高等学校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不仅要传递和传播 科学技术,而且要从事科学与技术的生产,是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创造的重要基地。特别是研 究型的高等学校,聚集了大批多学科的科学家、学者,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手段,而且有源源 不断的朝气蓬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年轻一代科技队伍—一大学生和研究生。事实上,大量 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就是由著名的大学完成的。许多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大 学教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公司也都出巨资委托大学完成其所需要的科学技术项目,甚至资助大 学进行基础性研究
第一章 教育基本规律 7 例:哈佛与四川高校合作 成都可读哈佛 MBA;德国约有 150 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教育部 将安排小学书法绘画课比例;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现代教育已经走向民族性和国际性的融合。越有民族,越有世界性。民 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必须保持和发扬,但糟粕应该放弃。同时也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 力的人才。教育走出去,也要请进来。但民族性是教育国际交流的基础。 二、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 思考: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发展常识分析社会可以分成哪些相对独立的系统?他们之间的联系 是什么? (一)经济与教育 1.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包括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个方面。生 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 (1)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类型和结构; 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形态会不一样,且社会越往后发展,教育的种类越完整、内部结构也 越复杂。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纵向考察会明白办教育总离不开一定物质条件,横向比较又会发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远 不及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以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为例。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 这主要是就纳入自然科学知识和培养科技人才而言的。 学校教育的内容日益的丰富,21 世纪的三大生存要素:外语、电脑、汽车。 (4)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制约着教育方法、手段、设施及形式等。 仅就目前科技迅猛发展的态势已可看出,教育方法、手段、工具、形式等正孕育着一场变革, 而且这场变革的影响可能是极其深远的。 思考:多媒体信息技术发展对于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条件;从一般劳动力、专门劳动力,到管理人才、科技人才 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训练。 (2)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社会化和使现代科技由可能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关 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需要人去创造和利用。要把已经创造出的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社会化,使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广泛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率效益,始 终离不开人,离不开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现代生产者。 (3)教育还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生产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 例:重庆邮电学院成功研发 3G 手机核心芯片;重庆大学发明无需编程虚拟仪器开发平台 教育不仅促使科学知识由物质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转移能使年轻 一代在前人所创造、积累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产生出新的科 学知识,掌握新的生产技术。高等学校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不仅要传递和传播 科学技术,而且要从事科学与技术的生产,是科学技术发现、发明、创造的重要基地。特别是研 究型的高等学校,聚集了大批多学科的科学家、学者,有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手段,而且有源源 不断的朝气蓬勃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年轻一代科技队伍——大学生和研究生。事实上,大量 的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就是由著名的大学完成的。许多学科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大 学教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公司也都出巨资委托大学完成其所需要的科学技术项目,甚至资助大 学进行基础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