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 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 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 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
• 「评析」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 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 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 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 下
【读解】儒学的进修纲要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修已就是修 身,安人就是齐家,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 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这么说来,《大学》所列的修、齐、治、平 进修阶梯,实际上上已由孔子在这里亲口说出 来了。 那一段是不是儒学进修的纲领性文字呢? 这当然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不过,从我 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是家人,然后是全社 会的人,这倒正是儒学的进修历程。 以蔽之,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 而天下平
• 【读解】 儒学的进修纲要 •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修己就是修 身,安人就是齐家, 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 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这么说来,《大学》所列的修、齐、治、平 进修阶梯,实际上 上已由孔子在这里亲口说出 来了。 那一段是不是儒学进修的纲领性文字呢? 这当然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 不过,从我 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是家人,然后是全社 会的人,这倒正是儒学的进修历程。 一言以蔽之,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 己而天下平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 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1)徙:音ⅹ,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 义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 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 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 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 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 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 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 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注释」 • (1)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 义 •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 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 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 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 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 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 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读解】圣人的忧虑 圣人的忧虑当然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 社会现实的照,不然的话,他忧虑什么呢? 更进一步说,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 只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 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病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 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 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 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 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 良传统”一一更不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 的忧虑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 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 【读解】圣人的忧虑 • 圣人的忧虑当然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 社会现实的 照,不然的话,他忧虑什么呢? 更进一步说,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 只是他所处 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 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病。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 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 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 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 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 良传统”--更不 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 的忧虑也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 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 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 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 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 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 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 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 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 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 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 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