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过程(3) 3相(快速复极末相):此期复极过程加速,膜内电位较快下降至 原来的膜电位水平,主要由于膜对K+的通透性大大增高,细胞外K+ 浓度较低促使K+快速外流。相当心电图的T流 ■4相(静息相):通过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活动加强,使细胞内外的 离子浓度差得到恢复至静息状态水平。相当于心电图T波的等电位线 ■4相的开始相当于复极过程完毕,心室舒张期由此开始。 生物(医学)电子学 16
生物(医学)电子学 16 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过程(3) ◼ 3 相(快速复极末相):此期复极过程加速,膜内电位较快下降至 原来的膜电位水平,主要由于膜对K+的通透性大大增高,细胞外K+ 浓度较低促使K+快速外流。相当心电图的T流。 ◼ 4 相(静息相):通过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活动加强,使细胞内外的 离子浓度差得到恢复至静息状态水平。相当于心电图T波的等电位线。 ◼ 4 相的开始相当于复极过程完毕,心室舒张期由此开始
容积导电与电偶学说 ■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在临床心电图上通常用电偶学 说来说明。由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所组 成的一个总体,称为电偶。正电荷称做电偶的电源,负 电荷称为电偶的电穴,其连线称为电偶轴,电偶轴的方 向是由电穴指向电源,两极间连线的中点称为电偶中心 A极化状态 不形成电偶 生物(医学)电子学 17
生物(医学)电子学 17 容积导电与电偶学说 ◼ 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在临床心电图上通常用电偶学 说来说明。由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所组 成的一个总体,称为电偶。正电荷称做电偶的电源,负 电荷称为电偶的电穴,其连线称为电偶轴,电偶轴的方 向是由电穴指向电源,两极间连线的中点称为电偶中心
■当一个心肌细胞的甲端受刺激而首先除极,由于Na+的内 流使此处膜内变为正电位,膜外变为负电位(图B),乙 端仍保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极化状态,使同 个细胞膜外的甲乙两端出现了电位的差别。甲端为负电荷 (电穴),乙端为正电荷(电源),二者形成电偶,产生 电流。电流的方向由电源流向电穴。若在乙端(面对电源) 置一探査电极,即可描记出向上的波,反之,在甲端则描 记出向下的波 除极方向 甲 二计土土、乙 + B正在除极 +形成电俱(电源 计”在前,电穴在后) 刺激 生物(医学)电子学 18
生物(医学)电子学 18 ◼ 当一个心肌细胞的甲端受刺激而首先除极,由于Na+的内 流使此处膜内变为正电位,膜外变为负电位(图B),乙 端仍保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极化状态,使同一 个细胞膜外的甲乙两端出现了电位的差别。甲端为负电荷 (电穴),乙端为正电荷(电源),二者形成电偶,产生 电流。电流的方向由电源流向电穴。若在乙端(面对电源) 置一探查电极,即可描记出向上的波,反之,在甲端则描 记出向下的波
■随着除极波的扩展,整个心肌细胞全部除极,细胞膜内外 分别均匀地聚集正、负电荷,细胞膜外的电位差消失,无 电流存在,则记录为一平线 C除圾完了 千本++不形成电偶 十十 生物(医学)电子学 19
生物(医学)电子学 19 ◼ 随着除极波的扩展,整个心肌细胞全部除极,细胞膜内外 分别均匀地聚集正、负电荷,细胞膜外的电位差消失,无 电流存在,则记录为一平线
■心肌细胞复极时,先除极的甲端首先复极,恢复到极化水 平,其膜外聚集正电荷,未复极的乙端膜外仍聚集负电荷 复极端为电极,恢复到极化水平,其膜外聚集正电荷,未 复极的乙端膜外仍聚集负电荷,复极端为电源,未复极端 为电穴,二者再次形成电偶,产生电流,电流方向仍为电 源流向电穴,与除极时方向相反,甲端电极描记为正波, 乙端描记为负波。 复极方向 甲±±土 形成电(电穴 D正在复极 在前,电源在后) 生物(医学)电子学 20
生物(医学)电子学 20 ◼ 心肌细胞复极时,先除极的甲端首先复极,恢复到极化水 平,其膜外聚集正电荷,未复极的乙端膜外仍聚集负电荷, 复极端为电极,恢复到极化水平,其膜外聚集正电荷,未 复极的乙端膜外仍聚集负电荷,复极端为电源,未复极端 为电穴,二者再次形成电偶,产生电流,电流方向仍为电 源流向电穴,与除极时方向相反,甲端电极描记为正波, 乙端描记为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