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或者是这样的说法:例如,某一些种族的素质,气候,自然条件 如离海的远近、土地肥沃的程度等等,比另外一些更有利于生产。 这又是同义反复,即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具备, 财富就越容易创造。 [M—4]但是,这一切并不是经济学家在这个总论部分所真正 要说的。相反,他们所要说的是,生产不同于分配等等(参看穆勒的 著作17),应当被描写成局限在与历史无关的永恒自然规律之内的 事情,于是资产阶级关系就被乘机当作社会一般的颠扑不破的自 然规律偷偷地塞了进来。这是整套手法的多少有意识的目的。在 分配上,他们则相反地认为,人们事实上可以随心所欲。即使根本 不谈生产和分配的这种粗暴割裂以及生产和分配的现实关系,总 应该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不同社会阶段上分配方式如 何不同,总是可以象在生产中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可以把 一切历史差别混合和融化在一般人类规律之中。例如,奴隶、农奴、 雇佣工人都得到一定量的食物,使他们能够作为奴隶、农奴和雇佣 工人来生存。靠贡赋生活的征服者,靠税收生活的官吏,靠地租生 活的土地所有者,靠施舍生活的僧侣,或者靠什一税生活的教士, 都得到一份社会产品,而决定这一份产品的规律不同于决定奴隶 等等那一份产品的规律。一切经济学家在这个项目下提出的两个 要点是:(1)财产,(2)司法、警察等等对财产的保护。对此要极简单 地答复一下: 关于第一点。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 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在这个意义上,说财产(占有)是 生产的一个条件,那是同义反复。但是,可笑的是从这里一步就跳 到财产的一定形式,如私有财产。(而且还以对立的形式即无财产 24 导 言
人。或者是这样的说法:例如,某一些种族的素质,气候,自然条件 如离海的远近、土地肥沃的程度等等,比另外一些更有利于生产。 这又是同义反复,即财富的主客观因素越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具备, 财富就越容易创造。 [M—4]但是,这一切并不是经济学家在这个总论部分所真正 要说的。相反,他们所要说的是,生产不同于分配等等(参看穆勒的 著作17),应当被描写成局限在与历史无关的永恒自然规律之内的 事情,于是资产阶级关系就被乘机当作社会一般的颠扑不破的自 然规律偷偷地塞了进来。这是整套手法的多少有意识的目的。在 分配上,他们则相反地认为,人们事实上可以随心所欲。即使根本 不谈生产和分配的这种粗暴割裂以及生产和分配的现实关系,总 应该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不同社会阶段上分配方式如 何不同,总是可以象在生产中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可以把 一切历史差别混合和融化在一般人类规律之中。例如,奴隶、农奴、 雇佣工人都得到一定量的食物,使他们能够作为奴隶、农奴和雇佣 工人来生存。靠贡赋生活的征服者,靠税收生活的官吏,靠地租生 活的土地所有者,靠施舍生活的僧侣,或者靠什一税生活的教士, 都得到一份社会产品,而决定这一份产品的规律不同于决定奴隶 等等那一份产品的规律。一切经济学家在这个项目下提出的两个 要点是:(1)财产,(2)司法、警察等等对财产的保护。对此要极简单 地答复一下: 关于第一点。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 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在这个意义上,说财产(占有)是 生产的一个条件,那是同义反复。但是,可笑的是从这里一步就跳 到财产的一定形式,如私有财产。(而且还以对立的形式即无财产 24 导 言
作为前提条件。)历史却表明,公有财产(如印度人、斯拉夫人、古克 尔特人等等那里的公有财产)是原始形式,这种形式还以公社财产 形式长期起着显著的作用。至于财富在这种还是那种财产形式下 能更好地发展的问题,还根本不是这里所要谈的。可是,如果说在 任何财产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谈不到任何生产,因此也就谈不 到任何社会,那么,这是同义反复。什么也不占有的占有,是自相矛 盾的。 关于第二点。对既得物的保护等等。如果把这些滥调还原为 它们的实际内容,它们所表示的就比它们的说教者所知道的还多。 就是说,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的关系、统治形式等 等。粗率和无知之处正在于把有机地[M—5]联系着的东西看成是 彼此偶然发生关系的、纯粹反思联系中的东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只是感到,在现代警察制度下,比在例如强权下能更好地进行生 产。他们只是忘记了,强权也是一种法,而且强者的权利也以另一 种形式继续存在于他们的“法治国家”中。 当与生产的一定阶段相应的社会状态刚刚产生或者已经衰亡 的时候,自然会出现生产上的紊乱,虽然程度和影响有所不同。 总之: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 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 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在进一步分析生产之前,必须考察一下经济学家拿来与生产 并列的几个项目。 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 25
作为前提条件。)历史却表明,公有财产(如印度人、斯拉夫人、古克 尔特人等等那里的公有财产)是原始形式,这种形式还以公社财产 形式长期起着显著的作用。至于财富在这种还是那种财产形式下 能更好地发展的问题,还根本不是这里所要谈的。可是,如果说在 任何财产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谈不到任何生产,因此也就谈不 到任何社会,那么,这是同义反复。什么也不占有的占有,是自相矛 盾的。 关于第二点。对既得物的保护等等。如果把这些滥调还原为 它们的实际内容,它们所表示的就比它们的说教者所知道的还多。 就是说,每种生产形式都产生出它所特有的法的关系、统治形式等 等。粗率和无知之处正在于把有机地[M—5]联系着的东西看成是 彼此偶然发生关系的、纯粹反思联系中的东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只是感到,在现代警察制度下,比在例如强权下能更好地进行生 产。他们只是忘记了,强权也是一种法,而且强者的权利也以另一 种形式继续存在于他们的“法治国家”中。 当与生产的一定阶段相应的社会状态刚刚产生或者已经衰亡 的时候,自然会出现生产上的紊乱,虽然程度和影响有所不同。 总之:一切生产阶段所共有的、被思维当作一般规定而确定下来 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一切生产的一般条件,不过是这些抽象 要素,用这些要素不可能理解任何一个现实的历史的生产阶段。 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在进一步分析生产之前,必须考察一下经济学家拿来与生产 并列的几个项目。 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 25
肤浅的表象是: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创造、改造)自然产 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 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 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 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 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 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 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 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 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①中,物主 体化;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占统治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 产和消费之间的媒介;在交换中,生产和消费由偶然的个人的规定 性来媒介。 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比例(数量);交换决定个人[M—6]拿 分配给自己的一份所要求的产品。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因此形成一个正规的三段论法:生产是 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这当 然是一种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生产决定于一般的自然规 律;分配决定于社会的偶然情况,因此它能够或多或少地对生产起 促进作用;交换作为形式上的社会运动介于两者之间;而消费这个 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会反 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 范围。 反对政治经济学家的人们,—— 不论这些反对者是不是他们 26 导 言 ① 原文是人。—— 译者注
肤浅的表象是:在生产中,社会成员占有(创造、改造)自然产 品供人类需要;分配决定个人分取这些产品的比例;交换给个人带 来他想用分配给他的一份去换取的那些特殊产品;最后,在消费 中,产品变成享受的对象,个人占有的对象。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 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 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 变成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供个人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 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 这中间环节又是二重的,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 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①中,物主 体化;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占统治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 产和消费之间的媒介;在交换中,生产和消费由偶然的个人的规定 性来媒介。 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比例(数量);交换决定个人[M—6]拿 分配给自己的一份所要求的产品。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因此形成一个正规的三段论法:生产是 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这当 然是一种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生产决定于一般的自然规 律;分配决定于社会的偶然情况,因此它能够或多或少地对生产起 促进作用;交换作为形式上的社会运动介于两者之间;而消费这个 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会反 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 范围。 反对政治经济学家的人们,—— 不论这些反对者是不是他们 26 导 言 ① 原文是人。—— 译者注
的同行,—— 责备他们把联系着的东西粗野地割裂了,这些反对者 或者同他们处于同一水平,或者低于他们。最庸俗不过的责备就 是,说政治经济学家过于重视生产,把它当作目的本身。说分配也 是同样重要的。这种责备的立足点恰恰是这样一种经济观点,即把 分配当作与生产并列的独立自主的领域。或者是这样的责备,说没 有把这些要素放在其统一中来考察。好象这种割裂不是从现实进 到教科书中去的,而相反地是从教科书进到现实中去的,好象这里 的问题是要对概念作辩证的平衡,而不是解释现实的关系! (a)[生产和消费]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第一,] 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和消耗 这种能力,这同自然的生殖是生命力的一种消耗完全一样。第二, 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 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原料的消费也是这样,原料不再保持自己的 自然形状和特性,而是丧失了这种自然形状和特性。因此,生产行 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不过,这一点是经济学 家所承认的,他们把直接与消费同一的生产,直接与生产合一的消 费,称作生产的消费。生产和消费的这种同一性,归结为斯宾诺莎 的命题:“规定即否定”18。 [M—7]但是,提出生产的消费这个规定,只是为了把与生产 同一的消费跟原来意义上的消费区别开来,后面这种消费被理解 为起消灭作用的与生产相对的对立面。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 原来意义上的消费。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 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 27
的同行,—— 责备他们把联系着的东西粗野地割裂了,这些反对者 或者同他们处于同一水平,或者低于他们。最庸俗不过的责备就 是,说政治经济学家过于重视生产,把它当作目的本身。说分配也 是同样重要的。这种责备的立足点恰恰是这样一种经济观点,即把 分配当作与生产并列的独立自主的领域。或者是这样的责备,说没 有把这些要素放在其统一中来考察。好象这种割裂不是从现实进 到教科书中去的,而相反地是从教科书进到现实中去的,好象这里 的问题是要对概念作辩证的平衡,而不是解释现实的关系! (a)[生产和消费] 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第一,] 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和消耗 这种能力,这同自然的生殖是生命力的一种消耗完全一样。第二, 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 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原料的消费也是这样,原料不再保持自己的 自然形状和特性,而是丧失了这种自然形状和特性。因此,生产行 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不过,这一点是经济学 家所承认的,他们把直接与消费同一的生产,直接与生产合一的消 费,称作生产的消费。生产和消费的这种同一性,归结为斯宾诺莎 的命题:“规定即否定”18。 [M—7]但是,提出生产的消费这个规定,只是为了把与生产 同一的消费跟原来意义上的消费区别开来,后面这种消费被理解 为起消灭作用的与生产相对的对立面。现在我们来考察一下这个 原来意义上的消费。 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 1.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 27
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 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而对于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某一方面来生 产人的其他任何消费形式也都可以这样说。消费的生产。可是,经 济学却说,这种与消费同一的生产是第二种生产,是靠消灭第一种 生产的产品引起的。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种生产 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因此,这种消费的生产—— 虽然它是 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统一—— 是与原来意义上的生产根本不同的。 生产同消费合一和消费同生产合一的这种直接统一,并不排斥它 们直接是两个东西。 可见,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 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生产媒介着消 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 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 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 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没有 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 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 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 (1)因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例如,一件衣 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 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 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 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 活动,而只是作为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 (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 28 导 言
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在吃喝这一种消费形式中,人生产自己 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而对于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某一方面来生 产人的其他任何消费形式也都可以这样说。消费的生产。可是,经 济学却说,这种与消费同一的生产是第二种生产,是靠消灭第一种 生产的产品引起的。在第一种生产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种生产 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因此,这种消费的生产—— 虽然它是 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统一—— 是与原来意义上的生产根本不同的。 生产同消费合一和消费同生产合一的这种直接统一,并不排斥它 们直接是两个东西。 可见,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 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生产媒介着消 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 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 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 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没有 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 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 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 (1)因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例如,一件衣 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 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 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消费是在把产品消灭的时候 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 活动,而只是作为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 (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 28 导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