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愿,徒劳无益的。建立在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硬币流 量调整机制”认为,一国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一般价格水 平恰为该国金银货币的存量同商品总量的比值1。据此可以 看到,倘若重商主义者真能如愿以偿地从海外贸易中取得 大量金银,在社会商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势必引起本国 物价上涨。本国商品将丧失同外国商品竞争的价格优势, 不仅本国的贸易顺差难以为继,还必须对外支付金银货币 以弥补随之而来的贸易入超 四、对重商主义“零和游戏”规则的批评 斯密指责重商主义大力倡导的“零和游戏”是不能成 立的。因为按照“天赋权力”的主张,各国都有权通过海 外贸易获取利益。但如真是如此,“一国于贸易之所得,恰 为他国于贸易之所失”的“零和游戏”规则就必须要改 改了。其实说到底,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根本就无所谓互 利互惠可言,只是体现着重商主义者极端利己主义的心态 诚如斯密所批评的那样,“重商主义最为强调的与其说是财 富,还不如说是强权”1。贸易的真正经济基础只能是某种 普遍的贸易利益,即“只要各国按照拥有的特定优势开展 贸易,则双方通过这种自愿基础上的贸易,都能从中获取 贸易利益”2。正是因为“一国具有这种优势,另一国无此 币数量论的价格决定公式为:P=G。其中P为一定时期社会 一般的价格水平:G为一定时期全社会的金银货币存量:W为一定 时期全社会的商品总量。 1西德尼·J韦尔斯:《国际经济学》,乔治·阿伦一安文出版公司 1969年版,第24页 2约翰·威廉斯、克利斯·米勒:《世界经济》,哈夫斯特·惠特谢夫 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0页
11 情愿,徒劳无益的。建立在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硬币流 量调整机制”认为,一国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一般价格水 平恰为该国金银货币的存量同商品总量的比值 1。据此可以 看到,倘若重商主义者真能如愿以偿地从海外贸易中取得 大量金银,在社会商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势必引起本国 物价上涨。本国商品将丧失同外国商品竞争的价格优势, 不仅本国的贸易顺差难以为继,还必须对外支付金银货币 以弥补随之而来的贸易入超。 四、对重商主义“零和游戏”规则的批评 斯密指责重商主义大力倡导的“零和游戏”是不能成 立的。因为按照“天赋权力”的主张,各国都有权通过海 外贸易获取利益。但如真是如此,“一国于贸易之所得,恰 为他国于贸易之所失”的“零和游戏”规则就必须要改一 改了。其实说到底,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根本就无所谓互 利互惠可言,只是体现着重商主义者极端利己主义的心态。 诚如斯密所批评的那样,“重商主义最为强调的与其说是财 富,还不如说是强权”1。贸易的真正经济基础只能是某种 普遍的贸易利益,即“只要各国按照拥有的特定优势开展 贸易,则双方通过这种自愿基础上的贸易,都能从中获取 贸易利益”2。正是因为“一国具有这种优势,另一国无此 1 货币数量论的价格决定公式为: P = W G 。其中 P 为一定时期社会 一般的价格水平;G 为一定时期全社会的金银货币存量;W 为一定 时期全社会的商品总量。 1 西德尼•J•韦尔斯:《国际经济学》,乔治• 阿伦—安文出版公司, 1969 年版,第 24 页。 2 约翰•威廉斯、克利斯•米勒:《世界经济》,哈夫斯特• 惠特谢夫 出版公司,1991 年版,第 20 页
优势,后者向前者购买,总比自己制造有利”,才使各国都 普遍具备了参与国际贸易的动因3。 五、对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批评 从“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出发,斯密严厉批评了重 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大力倡导自由贸易,主张政府应 该减少直至放弃对对外贸易的垄断与管制。因为在斯密看 来,即便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那只神奇的“看不见的手 依然在冥冥中支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对于如何通过对外 贸易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每一个人从其所处的地位出发 所能做出的判断,显然比任何政治家或法典制定者为他们 做出的判断要高明的多”4。政府只有改弦易辙,推行自由 贸易的政策,才能加快本国生产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从 中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亚当·斯密站在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坚持 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从批评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入手,揭 示了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虚妄性和重商主义国际贸易 政策的经济利己主义本质。在此基础上,亚当·斯密提出 了自己的贸易思想,并且旗帜鲜明地倡导自由贸易政策 搭建起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国 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麦休因出版公司 904年版,第423-424页。 司上书,第421页
12 优势,后者向前者购买,总比自己制造有利”,才使各国都 普遍具备了参与国际贸易的动因 3。 五、对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批评 从“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出发,斯密严厉批评了重 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大力倡导自由贸易,主张政府应 该减少直至放弃对对外贸易的垄断与管制。因为在斯密看 来,即便是在国际贸易领域中,那只神奇的“看不见的手” 依然在冥冥中支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对于如何通过对外 贸易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每一个人从其所处的地位出发 所能做出的判断,显然比任何政治家或法典制定者为他们 做出的判断要高明的多”4。政府只有改弦易辙,推行自由 贸易的政策,才能加快本国生产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并从 中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亚当·斯密站在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坚持 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从批评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入手,揭 示了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虚妄性和重商主义国际贸易 政策的经济利己主义本质。在此基础上,亚当·斯密提出 了自己的贸易思想,并且旗帜鲜明地倡导自由贸易政策, 搭建起了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国 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3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麦休因出版公司, 1904 年版,第 423-424 页。 4 同上书,第 421 页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认定诚如“各自拥有某种技艺的工匠都具备 其他工匠所没有的优势,它们都认为互相交换彼此的产品 比自己制造更为有利一样”1,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也都具 备各自为他国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只要发挥了它们各自 的优势,各国就都能够获得贸易利益。亚当·斯密还积极地 倡导自由贸易,并对普遍存在的贸易利益进行了较为透彻 的分析论述。后人将亚当·斯密提出并加以论述的贸易思想 冠之以“绝对优势理论”( Absolute Advantages Theory)之 名 亚当·斯密:《因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麦休因出版公司 1904年版,第423-424页。 2学界亦有称之为“绝对利益说”或“绝对成本说”者,此皆为对 英文 advantage一词的不同译法而已。然则,迄今为止,权威辞书
13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认定诚如“各自拥有某种技艺的工匠都具备 其他工匠所没有的优势,它们都认为互相交换彼此的产品 比自己制造更为有利一样”1,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也都具 备各自为他国所不具备的特有优势,只要发挥了它们各自 的优势,各国就都能够获得贸易利益。亚当•斯密还积极地 倡导自由贸易,并对普遍存在的贸易利益进行了较为透彻 的分析论述。后人将亚当•斯密提出并加以论述的贸易思想 冠之以“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s Theory)之 名 2。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麦休因出版公司, 1904 年版,第 423-424 页。 2 学界亦有称之为“绝对利益说”或“绝对成本说”者,此皆为对 英文 advantage 一词的不同译法而已。然则,迄今为止,权威辞书一
、斯密主张自由贸易的基本出发点 在斯密看来,追逐贸易利益是各国参与贸易的根本动 因,因为“对外贸易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它们都有两个 明显的利益:动员了闲散、剩余、国内没有需求的土地和 劳动力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获得比它们所要求的更大收益 1。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是原料 生产,还是制成品生产,剩余的产品,或者是在国内没有 需求的产品,的确都必须向外国出口,以换取国内需要的 某些产品”2。 由此看来,亚当·斯密所以极力主张自由贸易,其基本 的出发点就是自由贸易能够动员社会的闲散资源,增加生 产和出口,使社会的各类经济资源都能借对外贸易之功 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得到最佳的充分利用。这样, 对外贸易就能够使国内的经济活动更为活跃,国内的经济 发展水平亦随之提高,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斯密 的这种为国内的闲散资源寻找出路的思想,集中地代表着 当时英国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急欲冲破封建专制制度对对 外贸易的垄断与管制,“自由地”向全世界倾销过剩产品的 般都将“优势”作为 advantage的第一义项,如 superiority over another a favoring condition or circumstance, see: Chambers Twentieth Cen w&r Chambers ltd, New Edition Reprinted, 1972 17; favorable conditions or circums tance, see: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age 11; sth. useful or helpful sth likely to bring success, esp. success in competition with another or others, see The Advanced Learner 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2 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3 pagel5。故作者以为将 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译为“绝对优势理论”似更为妥帖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麦休因出版公司 904年版,第413页。 2同上书,第358-359
14 一、斯密主张自由贸易的基本出发点 在斯密看来,追逐贸易利益是各国参与贸易的根本动 因,因为“对外贸易无论在什么地方进行,它们都有两个 明显的利益:动员了闲散、剩余、国内没有需求的土地和 劳动力资源,并使这些资源获得比它们所要求的更大收益” 1。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也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是原料 生产,还是制成品生产,剩余的产品,或者是在国内没有 需求的产品,的确都必须向外国出口,以换取国内需要的 某些产品”2。 由此看来,亚当•斯密所以极力主张自由贸易,其基本 的出发点就是自由贸易能够动员社会的闲散资源,增加生 产和出口,使社会的各类经济资源都能借对外贸易之功, 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得到最佳的充分利用。这样, 对外贸易就能够使国内的经济活动更为活跃,国内的经济 发展水平亦随之提高,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斯密 的这种为国内的闲散资源寻找出路的思想,集中地代表着 当时英国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急欲冲破封建专制制度对对 外贸易的垄断与管制,“自由地”向全世界倾销过剩产品的 般都将“优势”作为 advantage 的第一义项,如 superiority over another; a favoring condition or circumstance, see: Chambers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 W & R Chambers Ltd., New Edition & Reprinted, 1972. page17; favorable conditions or circumstance, see: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page 11; sth. useful or helpful, sth. likely to bring success, esp. success in competition with another or others, see Th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2n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page15。故作者以为将 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 译为“绝对优势理论”似更为妥帖。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麦休因出版公司, 1904 年版,第 413 页。 2 同上书,第 358-359 页
要求。但英国的情况毕竟只是某种“特例”,不具备普遍性, 倘若以仅仅根据英国的特例抽象出来的假定(一国开展对 外贸易以前就已经存在着闲置的资源,因而增加出口可以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建立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显 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缺乏理论的说服力 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一获取贸易利益的钥匙 关于两个国家之间为什么要开展贸易,以及如何开展 贸易,斯密曾经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 “如果一件物品在购买时所付出的代价小于在家内生 产时的花费,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 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正是在这样一句众所周知的格言 的指导下,“裁缝不自己制鞋,而是向鞋匠买鞋;鞋匠不自 己缝衣,而是请裁缝替他缝衣服;农夫自己既不制鞋,又 不缝衣服,而是宁愿请鞋匠和裁缝帮他制鞋缝衣。他们都 感到,为了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 到较其邻居处于某种更为有利的方面,而以自己生产的产 品的一部分价格,去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任何其他物品”。可 见裁缝、鞋匠、农夫一众人等,皆为精明的手艺人,他们 完全懂得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道理 由此推而广之,“每一私人家庭行为中的精明之举,在 个大国的行为中绝少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 己制造还要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最好就用我们享有某些 优势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l。 三、“优势”为何物? 斯密将导致各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取得贸易利益的所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麦休因出版公司 1904年版,第421-422页
15 要求。但英国的情况毕竟只是某种“特例”,不具备普遍性, 倘若以仅仅根据英国的特例抽象出来的假定(一国开展对 外贸易以前就已经存在着闲置的资源,因而增加出口可以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作为建立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显 然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缺乏理论的说服力。 二、“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获取贸易利益的钥匙 关于两个国家之间为什么要开展贸易,以及如何开展 贸易,斯密曾经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 “如果一件物品在购买时所付出的代价小于在家内生 产时的花费,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 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正是在这样一句众所周知的格言 的指导下,“裁缝不自己制鞋,而是向鞋匠买鞋;鞋匠不自 己缝衣,而是请裁缝替他缝衣服;农夫自己既不制鞋,又 不缝衣服,而是宁愿请鞋匠和裁缝帮他制鞋缝衣。他们都 感到,为了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 到较其邻居处于某种更为有利的方面,而以自己生产的产 品的一部分价格,去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任何其他物品”。可 见裁缝、鞋匠、农夫一众人等,皆为精明的手艺人,他们 完全懂得如何“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道理。 由此推而广之,“每一私人家庭行为中的精明之举,在 一个大国的行为中绝少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 己制造还要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最好就用我们享有某些 优势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1。 三、“优势”为何物? 斯密将导致各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取得贸易利益的所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 麦休因出版公司, 1904 年版,第 421-42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