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韦伯的社会学和文化形态史观也从某 一侧面对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当代社会思潮虽然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认 识成果,它们在反思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中,有合理的成分,或较早开拓了一些新研究 领域,提出了一些重要哲学课题.有助于我们推进对一些薄弱环节的研究.但它们毕竟是 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不结果实之花"。在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错误理论的有说服力的批判 研究中也可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了解。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其理论学说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代资 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状况。研穷现代西方汁会思潮能帮助我门加深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了 解。例如,唯科学主义思潮为我们送来了新技术革命的信息 通过这些思潮的理论学说 我们可以了解到新技术革命给发达工业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了 解到许多我们以前不甚了解的事实、数据和议论 从而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有助 于我们深入研究新技术革命的社会意义,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抓住有利机会,迎接 挑战,发展我国经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结构的有关材料,这个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虽然失之偏颇, 它鼓吹的阶级同 化论"虽然是错误的,但它所提出的许多情况,如在工业文明地区劳动阶级所发生的一系 列变化,却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很有参考价值。唯意志主 义、存在主义、凯恩斯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也都为我们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矛盾 提供了线索。 (四)有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代性、开放性) 我国文化的发展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当今世界范围内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化理论已较多地在中国被介绍、引入,正确了 解、研究它们,才能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有分析地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抵制消 极或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机械地移植、嫁接西方文化会导致本土文化停滞、断裂。我国 的新文化建设,应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审视 “中外古今"的气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融冶合理的外来文化成果,在"综合创新 "中,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适应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 面发展的需要,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此外,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是利用资本 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资本主义不仅要重视硬件,即重 视资金、资源、技术等这样一些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还要重视软件,即重视思想层面的 内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学说部分,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现象,是现代世界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世界文明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样 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对现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广泛吸取,其中当然少不了吸取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理论学说中的合理因素 七、本学期重点讲授内容 (一)社会思潮:全球化思潮、未来主义思潮、女权主义思潮、绿色和平主义思潮
等,都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韦伯的社会学和文化形态史观也从某 一侧面对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当代社会思潮虽然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认 识成果,它们在反思科技、文化与社会发展中,有合理的成分,或较早开拓了一些新研究 领域,提出了一些重要哲学课题,有助于我们推进对一些薄弱环节的研究,但它们毕竟是 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不结果实之花"。在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错误理论的有说服力的批判 研究中也可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了解。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物,其理论学说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现代资 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状况。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思潮,能帮助我们加深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了 解。例如,唯科学主义思潮为我们送来了新技术革命的信息,通过这些思潮的理论学说, 我们可以了解到新技术革命给发达工业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了 解到许多我们以前不甚了解的事实、数据和议论,从而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有助 于我们深入研究新技术革命的社会意义,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抓住有利机会,迎接 挑战,发展我国经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结构的有关材料,这个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虽然失之偏颇,它鼓吹的"阶级同 化论"虽然是错误的,但它所提出的许多情况,如在工业文明地区劳动阶级所发生的一系 列变化,却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很有参考价值。唯意志主 义、存在主义、凯恩斯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也都为我们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矛盾 提供了线索。 (四)有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代性、开放性) 我国文化的发展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当今世界范围内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化理论已较多地在中国被介绍、引入,正确了 解、研究它们,才能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有分析地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又抵制消 极或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机械地移植、嫁接西方文化会导致本土文化停滞、断裂。我国 的新文化建设,应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审视 "中外古今"的气概,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融冶合理的外来文化成果,在"综合创新 "中,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以适应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 面发展的需要,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此外,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思潮,是利用资本 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资本主义不仅要重视硬件,即重 视资金、资源、技术等这样一些属于物质层面的东西,还要重视软件,即重视思想层面的 内容。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理论学说部分,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现象,是现代世界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取世界文明成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样, 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对现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广泛吸取,其中当然少不了吸取 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理论学说中的合理因素。 七、本学期重点讲授内容: (一)社会思潮:全球化思潮、未来主义思潮、女权主义思潮、绿色和平主义思潮
(二)政治思潮:新保守主义思潮、政治精英主义思潮 (三)经济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 (四)哲学一一文化思潮: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 思考题 1、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为什么要加强对社会思潮 的学习和研究? 2、当代社会思潮有哪些特点? 3、如何正确评价当代社会思潮的意义? 第二讲当代西方全球化思潮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对当代西方的全球化思潮的概念、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明 确的认识,对全球化思潮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充分认识到学习全球化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正确对待全球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全球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特点掌握不同学者的全球化理论,树立 正确的"全球化观"。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幻灯 课的类型:新授 教学时数:8学时 参考资料: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邢贲思:《当代世界思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程光泉:《全球化与价值冲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二)政治思潮:新保守主义思潮、政治精英主义思潮 (三)经济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 (四)哲学——文化思潮: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 思考题: 1、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为什么要加强对社会思潮 的学习和研究? 2、当代社会思潮有哪些特点? 3、如何正确评价当代社会思潮的意义? 第二讲 当代西方全球化思潮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对当代西方的全球化思潮的概念、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明 确的认识,对全球化思潮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充分认识到学习全球化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 实意义,正确对待全球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全球化思潮的产生和发展特点,掌握不同学者的全球化理论,树立 正确的"全球化观"。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幻灯 课的类型:新授 教学时数:8 学时 参考资料: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邢贲思:《当代世界思潮》,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年版。 程光泉:《全球化与价值冲突》,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胡原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李其庆:《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家定:《全球化与身份危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思潮》.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一、全球化思潮概述 "全球化"在20世纪最后5年迅速成为世界流行话语,目前仍是大众传媒、政界人士和学 术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何,其背景和动 力是什么,其后果、发展前景和历史走向如何当前西方崛起的大规模的反全球化运动又 是怎么回事,其理论批判的要点有哪些?当代青年,面对全球化,我们应如何选择?本讲 试就这些问题作一简明介绍和研究。 (一)全球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当属马克思。他在150年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 言》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形城世界市场等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 克思恩格斯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 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 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③]”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大为世界历史性的 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宇宙精神等 等的全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迄今 为止的历史中当然也是经验事实。"④]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 阶级,由干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讨去那种 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 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T⑤]但真正在现代意义上提 出并全面论述全球化思想,还是近几十年的事。 最早提出全球化理论的是"依附理论“学派。埃及人萨米尔阿明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他最早 建构了世界资本积累和发展模式。他认为,资本积累是通过全球分工发生的;在分工中,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各个阶层的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不等价交换和剥削;但边缘国家有可能摆 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并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早在1957年的博士 论文中,阿明就提出了这一思想的框架, 其后发展了它。到60年代,这一理论逐渐被人 们所接受。从1963年开始,安德烈冈德·弗兰克逐渐成为该学派的重要成员。他丰富了阿 明和保罗.巴兰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理论尤其是提出了“不发达的发展"的概念.指 出不发达的现象是以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的兴起和扩张为开端的,也是这一进程的结果。巴 西学者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尔多左进一步用辩证法研究了世界的结构和历史,提出了"中心 区"和"边缘区"的思想,认为处在边缘区的不发达国家在两个层次上依附于处在中心区的发
胡原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年版。 李其庆:《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陈家定:《全球化与身份危机》,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李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思潮》,新华出版社 2003 年版。 一、全球化思潮概述 "全球化"在 20 世纪最后 5 年迅速成为世界流行话语,目前仍是大众传媒、政界人士和学 术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如何,其背景和动 力是什么,其后果、发展前景和历史走向如何?当前西方崛起的大规模的反全球化运动又 是怎么回事,其理论批判的要点有哪些?当代青年,面对全球化,我们应如何选择?本讲 试就这些问题作一简明介绍和研究。 (一)全球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全球化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当属马克思。他在 150 年前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 言》中就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等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 克思恩格斯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 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 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③]"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 活动,越来越受到对他们来说是异己的力量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象为所谓宇宙精神等 等的全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结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这种情况在迄今 为止的历史中当然也是经验事实。"[④]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 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 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 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⑤]但真正在现代意义上提 出并全面论述全球化思想,还是近几十年的事。 最早提出全球化理论的是"依附理论"学派。埃及人萨米尔·阿明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他最早 建构了世界资本积累和发展模式。他认为,资本积累是通过全球分工发生的;在分工中,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各个阶层的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不等价交换和剥削;但边缘国家有可能摆 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自己的社会组织并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早在 1957 年的博士 论文中,阿明就提出了这一思想的框架,其后发展了它。到 60 年代,这一理论逐渐被人 们所接受。从 1963 年开始,安德烈·冈德·弗兰克逐渐成为该学派的重要成员。他丰富了阿 明和保罗·巴兰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理论,尤其是提出了"不发达的发展"的概念,指 出不发达的现象是以资本主义世界范围的兴起和扩张为开端的,也是这一进程的结果。巴 西学者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尔多左进一步用辩证法研究了世界的结构和历史,提出了"中心 区"和"边缘区"的思想,认为处在边缘区的不发达国家在两个层次上依附于处在中心区的发
达国家,即受外部力量(包括外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外国技术和外国金融体 系)的支配和内部力量(即与外国势力相联系的当地阶级和集团)的支配。此外,当时许 多思想家都讨论了这些问题。1961年,"global”"(全球)一词被收入韦氏辞典,次年收入 牛津英语辞典。之所以如此,是有社会背景的.正像英国学者查尔斯洛克所说的,当时已 经出现了跨国公司在财源、功能、责任方面替代国家,国家囿于疆土之内而对此无能为力 的现象。(注:查尔斯洛克:《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变种》,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 年第6期。)可以说.这一时期对全球问题的研究是全球化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 到了70年代,循者资本、货币的跨国自由流动.人员自由流动现象也出现了。于是 对上涂问题的过论讲一步深入,出现了沃勒断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沃勘断坦从新四克思 主义的角度批判了以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模式的"现代化理论”,指出现代世界结构是 种"生产模式”;其中,中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是重要关系,是一种空间共存关系。从这个 意义上讲,各国社会的发展不存在"传统”与"现代"之分,所有社会都是现代的;差别只在 于有的在中心、有的在边缘;而在边缘的社会必然是不发达社会。他在方法论上的特别贡 献是,主张把全球"关系"、"世界体系"作为"分析单位”,而不要采取传统的以独立的民族 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为"分析单位"的方法。沃氏的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是他的三大卷 的《现代世界体系》,分别发表于1974、1980和1989年。近年来,他又与T.K.Hopkins合 出版了《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轨迹(1945一2025)》、《世界体系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等 80年代初,米歇尔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被里根、撤切尔夫人采用,金融体 系的全球化开始。债券市场阻隔的消除和非规章化逐渐完成,随后又引起了股票市场阻隔 的消除和非规章化.金融全球化全面展开。90年代初.新兴工业化国家加入了这一进 程 金融全球化便呈飙升趋势,直到发生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治、文化、全球化也发展起来。 于是,对全球问题的研究又进入一个新阶段。从0年代末兴起的罗马俱乐部在对全球 问题作了多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并提出了不少研究报告之后,又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 讨,例如拉兹洛推出《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等,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85年 R.Roberson和Frank Lechner发表《现代化,全球化和世界体系理论中的文化问题》 (注:载于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1985年,第2卷.第108页。)明确提出了"全球化 "(globalization)一词,并提出了与全球化有关的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80年代中、后期,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兴起,提倡解中心、消结构、消 边界和多元化,反对中心论、大叙事 一元化和绝对真理,可以看作是全球化理论研究的 哲学表现。在这里,被人们所描述的那种还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后状态,实际上就是今 天所谓全球化状态的深层的但却是初期的表现。这在当时对人们作深入的全球化问题研究 起了很大作用。 直接由此引起的90年代初期新思潮是"后殖民主义“。它以上述思想为武器,提出了反对 全球化过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反对西方大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实行霸 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主张各个民族国家都有自
达国家,即受外部力量(包括外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外国技术和外国金融体 系)的支配和内部力量(即与外国势力相联系的当地阶级和集团)的支配。此外,当时许 多思想家都讨论了这些问题。1961 年,"global"(全球)一词被收入韦氏辞典,次年收入 牛津英语辞典。之所以如此,是有社会背景的,正像英国学者查尔斯·洛克所说的,当时已 经出现了跨国公司在财源、功能、责任方面替代国家,国家囿于疆土之内而对此无能为力 的现象。(注:查尔斯·洛克:《全球化是帝国主义的变种》,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8 年第 6 期。)可以说,这一时期对全球问题的研究是全球化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 到了 70 年代,随着资本、货币的跨国自由流动,人员自由流动现象也出现了。于是, 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出现了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沃勒斯坦从新马克思 主义的角度批判了以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模式的"现代化理论",指出现代世界结构是一 种"生产模式";其中,中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是重要关系,是一种空间共存关系。从这个 意义上讲,各国社会的发展不存在"传统"与"现代"之分,所有社会都是现代的;差别只在 于有的在中心、有的在边缘;而在边缘的社会必然是不发达社会。他在方法论上的特别贡 献是,主张把全球"关系"、"世界体系"作为"分析单位",而不要采取传统的以独立的民族 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为"分析单位"的方法。沃氏的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是他的三大卷 的《现代世界体系》,分别发表于 1974、1980 和 1989 年。近年来,他又与 T.K.Hopkins 合 作出版了《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轨迹(1945—2025)》、《世界体系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等。 80 年代初,米歇尔·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被里根、撒切尔夫人采用,金融体 系的全球化开始。债券市场阻隔的消除和非规章化逐渐完成,随后又引起了股票市场阻隔 的消除和非规章化,金融全球化全面展开。90 年代初,新兴工业化国家加入了这一进 程,金融全球化便呈飙升趋势,直到发生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政治、文化、全球化也发展起来。 于是,对全球问题的研究又进入一个新阶段。从 70 年代末兴起的罗马俱乐部在对全球 问题作了多方面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并提出了不少研究报告之后,又从哲学的高度进行探 讨,例如拉兹洛推出《用系统的观点看世界》等,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85 年 R.Roberson 和 Frank Lechner 发表《现代化,全球化和世界体系理论中的文化问题》, (注:载于 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1985 年,第 2 卷,第 108 页。)明确提出了"全球化 "(globalization)一词,并提出了与全球化有关的许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80 年代中、后期,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兴起,提倡解中心、消结构、消 边界和多元化,反对中心论、大叙事、一元化和绝对真理,可以看作是全球化理论研究的 哲学表现。在这里,被人们所描述的那种还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后"状态,实际上就是今 天所谓全球化状态的深层的但却是初期的表现。这在当时对人们作深入的全球化问题研究 起了很大作用。 直接由此引起的 90 年代初期新思潮是"后殖民主义"。它以上述思想为武器,提出了反对 全球化过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反对西方大国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实行霸 权,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主张各个民族国家都有自
己的特殊文化背景。 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力图摆脱西方势力的束缚,获得自己狂 立发展的自由。直到今天,后殖民主义仍在发展中,并成为全球化问题研究中的一支重要 力量。它所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并在未来全球化过程中力图解决的问题。 随着90年代初苏东剧变,由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化迅速升级。1992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 联合国秘书长公开声称,"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于是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并制定自 己国家的全球化战略,力图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有利的位置。这无疑调动了理论界各个学 科的力量,展开了对全球化的全方位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穷。 90年代中期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全球化研究再度升温。但与先前有所不同的是,人们多 半不再像先前那样对全球化只抱乐观态度,而是抱谨慎态度,有的甚至抱悲观态度,因 而,不仅研究自己国家或集团的发展战略,也研究防御金融风险的战略和措施;许多有责 任感的学者纷纷呼吁并积极研究全球化的秩序问题,包括全球化的伦理、规则、法律、政 府间关系、全球治理等问题。 最近,全球化研究更是高潮迭起.关于全球化研究的文章、著作不断推出。SamirAmin于 1997年出版了《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FredricJa eson于1998年组织国际研讨会并编 辑出版《全球化的文化》;Zygmunt Bauman于1998年推出《全球化:人类的结果》 DeanBaker于1999年编辑出版《全球化和进步的经济政策》;Thomas Klak于1997年编辑 出版《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RobertHolton 1998年出版《全球化和民族国家》;Pete Vaterman1999年出版《全球化、社会运动和新国际主义》:Tony Spybey于1996年出版 《全球化和世界社会》;AnkieHoogvelt于1997年出版《全球化和后殖民世界:发展中的 新政治经济》;Birgit Meyer和Peter Geschiere于1999年编辑出版《全球化和认同:流动和 关闭的辩证法》:Raimo Vayrynen干1999年编辑出版了美国一加拿大举行的关干全球治理 的联席会议文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Avtar Brah等人于1999年编辑出版《全球未来 移民、环境和全球化》;哈贝马斯也发表《全球化评论》等。著名的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 家T弗里德曼不久前出版通俗读物《理解全球化》,在美国引起大众讨论全球化的热潮。 最近召开的几乎所有的大型国际会议都与全球化问题有关。1999年2月12-13日美国 全球化与地区化研究中心"等主持召开会议,讨论"正义与全球经济";1999年4月27日" 国际贸易与经济政策研讨会"在美国召开,会议主题是"危机继续:反思全球化”,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斯坦利弗希尔发表题为"危机的教训:做什么?不做什么?“的讲话: 1999年5月5日,"99世界经济论坛"召开,讨论处在21世纪大门口的人类应当如何对 待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全球性"问题;1999年7月11一15日世界著名的国际社会学学会在 以色列举行本世?最后一次大会会议主题是"全球化时代多样性的现代性":1999年10 月27日,泰国曼谷将召开全球化问题国际研讨会,目的在于总结东亚危机的经验教训 制定东亚各国发展战略;2000年下半年法国马克思园地协会将在巴黎举行"全球化与人类 解放"国际大会等。 近年来,还出现了全球化研究的专门机构和组织。如设在美国Warwick大学的"全球化 和地区化研究中心”;"全球化增长协会”;"全球基金组织";"全球发展中心等。同时,还 出现了为全球化研究和学习、工作服务的企业,如"Bowne全球解答(公司)",它能够为
己的特殊文化背景,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力图摆脱西方势力的束缚,获得自己独 立发展的自由。直到今天,后殖民主义仍在发展中,并成为全球化问题研究中的一支重要 力量。它所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成为人们普遍关心并在未来全球化过程中力图解决的问题。 随着 90 年代初苏东剧变,由美国所主导的全球化迅速升级。1992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 联合国秘书长公开声称,"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于是各国政府纷纷研究并制定自 己国家的全球化战略,力图在全球化过程中找到有利的位置。这无疑调动了理论界各个学 科的力量,展开了对全球化的全方位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90 年代中期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全球化研究再度升温。但与先前有所不同的是,人们多 半不再像先前那样对全球化只抱乐观态度,而是抱谨慎态度,有的甚至抱悲观态度,因 而,不仅研究自己国家或集团的发展战略,也研究防御金融风险的战略和措施;许多有责 任感的学者纷纷呼吁并积极研究全球化的秩序问题,包括全球化的伦理、规则、法律、政 府间关系、全球治理等问题。 最近,全球化研究更是高潮迭起,关于全球化研究的文章、著作不断推出。SamirAmin于 1997年出版了《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Fredric Jameson 于 1998 年组织国际研讨会并编 辑出版《全球化的文化》;Zygmunt Bauman 于 1998 年推出《全球化:人类的结果》; DeanBaker 于 1999 年编辑出版《全球化和进步的经济政策》;Thomas Klak 于 1997 年编辑 出版《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Robert Holton 于 1998 年出版《全球化和民族国家》;Peter Waterman1999 年出版《全球化、社会运动和新国际主义》;Tony Spybey 于 1996 年出版 《全球化和世界社会》;Ankie Hoogvelt 于 1997 年出版《全球化和后殖民世界:发展中的 新政治经济》;Birgit Meyer 和 Peter Geschiere 于 1999 年编辑出版《全球化和认同:流动和 关闭的辩证法》;Raimo Vayrynen 于 1999 年编辑出版了美国—加拿大举行的关于全球治理 的联席会议文集《全球化和全球治理》;Avtar Brah 等人于 1999 年编辑出版《全球未来: 移民、环境和全球化》;哈贝马斯也发表《全球化评论》等。著名的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 家 T.弗里德曼不久前出版通俗读物《理解全球化》,在美国引起大众讨论全球化的热潮。 最近召开的几乎所有的大型国际会议都与全球化问题有关。1999 年 2 月 12—13 日美国" 全球化与地区化研究中心"等主持召开会议,讨论"正义与全球经济";1999 年 4 月 27 日" 国际贸易与经济政策研讨会"在美国召开,会议主题是"危机继续:反思全球化",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斯坦利·弗希尔发表题为"危机的教训:做什么?不做什么?"的讲话; 1999 年 5 月 5 日,"’99 世界经济论坛"召开,讨论处在 21 世纪大门口的人类应当如何对 待经济发展中的"责任全球性"问题;1999 年 7 月 11—15 日世界著名的国际社会学学会在 以色列举行本世纪最后一次大会,会议主题是"全球化时代多样性的现代性";1999 年 10 月 27 日,泰国曼谷将召开全球化问题国际研讨会,目的在于总结东亚危机的经验教训, 制定东亚各国发展战略;2000 年下半年法国马克思园地协会将在巴黎举行"全球化与人类 解放"国际大会等。 近年来,还出现了全球化研究的专门机构和组织。如设在美国 Warwick 大学的"全球化 和地区化研究中心";"全球化增长协会";"全球基金组织";"全球发展中心"等。同时,还 出现了为全球化研究和学习、工作服务的企业,如"Bowne 全球解答(公司)",它能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