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子光谱和质谱相关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览表 年代学科获奖者 主要贡献 1901物理伦琴 Ⅹ射线的发现 1902|物理洛伦兹,塞曼「塞曼效应的发现和解释 1903物理皮埃尔居里,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开创了放射性化学 玛丽居里 新学科。 1906物理汤姆生 电子的发现 1908化学卢瑟福 α粒子散射发现原子的核模型 1911物理维恩 热辐射定律发现 1911化学玛丽居里 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分离出镭并研究镭 的性质。 1914化学理查兹 精确测定Cu、Sr、Ba、Ca、Mg、Ni、Co、 U、Cs等25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918物理普朗克 发现能量子和黑体辐射公式 1921物理爱因斯坦解释光电效应,创建光量子理论 1921化学索迪 研究同位素的由来和本质
与原子光谱和质谱相关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一览表 年代 学科 获奖者 主要贡献 1901 物理 伦琴 X射线的发现 1902 物理 洛伦兹,塞曼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解释 1903 物理 皮埃尔.居里, 玛丽.居里 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开创了放射性化学 新学科。 1906 物理 汤姆生 电子的发现 1908 化学 卢瑟福 α粒子散射发现原子的核模型 1911 物理 维恩 热辐射定律发现 1911 化学 玛丽.居里 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分离出镭并研究镭 的性质。 1914 化学 理查兹 精确测定Cu、Sr、Ba、Ca、Mg、Ni、Co、 U、Cs等25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918 物理 普朗克 发现能量子和黑体辐射公式 1921 物理 爱因斯坦 解释光电效应,创建光量子理论 1921 化学 索迪 研究同位素的由来和本质
年代学科获奖者 主要贡献 1922|物理波尔 原子轨道模型的建立(里德伯公式) 「492他阿斯顿-证实2Ne和N的存在y研凫成功第冖台痍谱仪 并用它准确测定了一些原子和分子的质量,在7种 元素中发现了202种同位素。 1929物理得布罗意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1932物理海森伯创立量子矩阵力学,测不准原理 1933物理薛定谔,狄拉克量子力学的创立 1934化学尤里发现重氢,用质谱法发现大量非放射性同位素,发 现整数规则 1935|物理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1943物理斯特恩分子束实验方法,斯特恩一盖拉赫实验 1943化学赫维西中子轰击合成新的放射性元素,以及同位素示踪研 究化学反应过程。 1945物理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 1954物理玻恩量子力学的贡献(波函数的物理解释) 1960化学利比发明了放射性C(半衰期5589年)年代测定术,为 考古、人类学、地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年代 学科 获奖者 主 要 贡 献 1922 物理 波尔 原子轨道模型的建立(里德伯公式) 1922 化学 阿斯顿 证实20Ne和22Ne的存在,研究成功第一台质谱仪, 并用它准确测定了一些原子和分子的质量,在71种 元素中发现了202种同位素。 1929 物理 得布罗意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1932 物理 海森伯 创立量子矩阵力学,测不准原理 1933 物理 薛定谔,狄拉克 量子力学的创立 1934 化学 尤里 发现重氢,用质谱法发现大量非放射性同位素,发 现整数规则 1935 物理 查德威克 发现了中子 1943 物理 斯特恩 分子束实验方法,斯特恩-盖拉赫实验 1943 化学 赫维西 中子轰击合成新的放射性元素,以及同位素示踪研 究化学反应过程。 1945 物理 泡利 提出不相容原理 1954 物理 玻恩 量子力学的贡献(波函数的物理解释) 1960 化学 利比 发明了放射性14C(半衰期5568年)年代测定术,为 考古、人类学、地球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二基本原理 (一)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气态原子或离子的核外层电子当获取足够的能量后,就会 从基态跃迁到各种激发态,处于各种激发态不稳定的电子(寿命 <108s)迅速回到低能态时,就要释放出能量,若以光辐射的形 式释放能量,既得到原子发射光谱。 气态激发态原子、离子的 核外层电子,迅速回到低 电能、热能、光 能态时以光辐射的形式释 能等激发气态原 放能量。原子发射光谱 子、离子的核外 层电子跃迁至高E 能态。 whv
二 基本原理 气态原子或离子的核外层电子当获取足够的能量后,就会 从基态跃迁到各种激发态,处于各种激发态不稳定的电子(寿命 <10-8s)迅速回到低能态时,就要释放出能量,若以光辐射的形 式释放能量,既得到原子发射光谱。 (一)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电能、热能、光 能等激发气态原 子、离子的核外 层电子跃迁至高 能态。 E2 E0 E1 E3 h i 气态激发态原子、离子的 核外层电子,迅速回到低 能态时以光辐射的形式释 放能量。原子发射光谱
吃业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SWGC CCUT.EDU. CN llI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IllllllIllll 热能、电能、光能 基态元豪M△E激发态M 特征辐射 激发能:从低能级到高能级需要的能量。 原子线(I) 一次电离离子线(Ⅱ 二次电离离子线(Ⅲ Mgi 285.21nm, Mg I 28027nm
激发能: 从低能级到高能级需 要的能量。 原子线(Ⅰ) 一次电离离子线(Ⅱ) 二次电离离子线 (Ⅲ) Mg Ⅰ 285.21nm,Mg Ⅱ 280.27nm 激发态M* 特征辐射 热能、电能、光能 基态元素M E
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及分析线 共振线:由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所辐射的谱线。 第一共振线:由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的谱线, 般也是元素的灵敏线。 最后线:当该元素在被测物质里降低到一定含量时,出 现的最后一条谱线,也是最灵敏线。 分析线:用来测量该元素的谱线
共振线、灵敏线、最后线及分析线 共振线:由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所辐射的谱线。 第一共振线:由第一激发态直接跃迁至基态的谱线,一 般也是元素的灵敏线。 最后线:当该元素在被测物质里降低到一定含量时,出 现的最后一条谱线,也是最灵敏线。 分析线:用来测量该元素的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