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届高三元月双周练习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殉职/徇私枉法 殷红/情意甚殷 稽首/无 稽之谈 B.叱咤/姹紫嫣红 标识/远见卓识 晦暗/诲人 不倦 C.信笺/明修栈道 慰藉/含蓄蕴藉 仆役/风尘 仆仆 D.踽踽/越俎代庖 数落/数见不鲜 舍弃/退避 三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有人便说房价会涨:政府调控政策要出台,有人便 说房价会跌;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不一而足。 B.今天晚上,3万多枚烟花冋时燃放,呈现出了各种造型,烟火交相辉映, 令人目不交睫。 C.10月1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 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 D.他父亲前几年沾了政策的光,办家庭工厂赚了不少钱,但由于文化水 平不高,别无长物,所以现在想有更大的发展显得力不从心。 3.下面的文字提供了黄山哪几个方面的具体信息,请用四个短语概括。(4分) 大自然是崇髙、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 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侵入的手法,在周围一百二十 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大 自然布置完毕,就把胜境给予人类 4.某中学高三年级为配合学生的备考学习,特别策划一份年级小报《追梦》, 该报共设四个版面,请将下表中空缺的“版面名称”或“版面宗旨”补充完整, 尽量做到版面之间的排版对称,语言精练。(5分) 版面名称 版面宗旨 第一版: 品读励志故事,开创人生传奇 第二版:文科园地 第三版:理科园地 走进数理化,探究奇妙世界 第四版:心灵花园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江苏省扬州中学 2012 届高三元月双周练习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殉职/徇私枉法 殷红/情意甚殷 稽首/无 稽之谈 B.叱咤/姹紫嫣红 标识/远见卓识 晦暗/诲人 不倦 C.信笺/明修栈道 慰藉/含蓄蕴藉 仆役/风尘 仆仆 D.踽踽/越俎代庖 数落/数见不鲜 舍弃/退避 三舍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 A.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有人便说房价会涨;政府调控政策要出台,有人便 说房价会跌;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不一而足。 B.今天晚上,3 万多枚烟花同时燃放,呈现出了各种造型,烟火交相辉映, 令人目不交睫。 C.10 月 1 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 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 注。 D.他父亲前几年沾了政策的光,办家庭工厂赚了不少钱,但由于文化水 平不高,别无长物,所以现在想有更大的发展显得力不从心。 3.下面的文字提供了黄山哪几个方面的具体信息,请用四个短语概括。(4 分)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 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侵入的手法,在周围一百二十 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大 自然布置完毕,就把胜境给予人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某中学高三年级为配合学生的备考学习,特别策划一份年级小报《追梦》, 该报共设四个版面,请将下表中空缺的“版面名称”或“版面宗旨”补充完整, 尽量做到版面之间的排版对称,语言精练。(5 分) 版面名称 版面宗旨 第一版: ① 品读励志故事,开创人生传奇 第二版:文科园地 ② 第三版:理科园地 走进数理化,探究奇妙世界 第四版:心灵花园 ③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耶律屋质,字敌辇。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遇事造次,处之从容,人莫能测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 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 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洄,隔岸相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 以示屋质。屋质读竟,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 臣虽欲尽忠,得平?”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 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 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 “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 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 “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 既定,神器竟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 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刺 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观樗 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 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 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1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相见,怨言交让 让:责备 B.太后曰“汝第言之。 第:只管 C.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 夺:耽误 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 寝:停止 6.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分)(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 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 王和议 ③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 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 ⑥当使刘哥与石刺 对状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 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 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会同间,太宗崩,诸大臣立世宗,太后闻之,怒甚,遣皇子李胡以兵逆击,遇安 端、刘哥等于泰德泉,败归。李胡尽执世宗臣僚家属,谓守者曰:“我战不克, 先殪此曹!”人皆相谓曰:“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 拒。 时屋质从太后,世宗以屋质善筹,欲行间,乃设事奉书,以试太后。太后得书, 以示屋质。屋质读竟,言曰:“太后佐太祖定天下,故臣愿竭死力。若太后见疑, 臣虽欲尽忠,得乎?”太后曰:“我若疑卿,安肯以书示汝?”屋质对曰:“李胡、 永康王皆太祖子孙,神器非移他族,何不可之有?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王和议。” 太后乃遣屋质授书于帝。 帝遣宣徽使耶律海思复书,辞多不逊。屋质谏曰:“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 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帝曰“彼众乌合,安能敌我?”屋质曰: “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借曰幸胜,诸臣之族执于李胡者,无噍类①矣。 以此计之,惟和为善。”帝然之。 始相见,怨言交让,殊无和意。太后谓屋质曰:“汝当为我画之。”屋质进曰; “太后若能释怨,臣乃敢进说。”太后曰:“汝第言之。”太后复谓屋质曰:“议 既定,神器竟谁归?”屋质曰:“太后若授永康王,顺天合人,复何疑?万口一辞, 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乃许立永康。 天禄二年,耶律天德、萧翰谋反下狱,刘哥及其弟盆都结天德等为乱。耶律石刺 潜告屋质,屋质遽引入见,白其事。刘哥等不服,事遂寝。未几,刘哥邀驾观樗 蒲②,捧觞上寿,袖刃而进。帝觉,命执之,亲诘其事。刘哥自誓,帝复不问。 屋质奏曰:“当使刘哥与石刺对状,不可辄恕。”帝曰:“卿为朕鞫之。”屋质 率剑士往讯之,天德等伏罪,诛天德,杖翰,迁刘哥。 保宁五年五月薨,年五十七。帝痛悼,辍朝三日。 (选自《辽史•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 1①噍类: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着的人。②樗蒲:赌博的一种活动。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始相见,怨言交让 让:责备 B.太后曰“汝第言之。” 第:只管 C.愿立永康王,不可夺也 夺:耽误 D.刘哥等不服,事遂寝 寝:停止 6.下列句子中,都能反映耶律屋质“善筹”的一组是(3 分) ( ) ①姿简静,有器识,重然诺 ②太后宜思长策,与永康 王和议 ③即不敌,奈骨肉何?况未知孰胜? ④臣愿竭死力 ⑤屋质率剑士往讯之 ⑥当使刘哥与石刺 对状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太宗驾崩后,太后不同意诸大臣让世宗继承王位的主张,派皇子李胡起兵, 骨肉相残的局面险些发生。 B.在矛盾调解的过程中,耶律屋质秉持“惟和为善”的观点,先说服太后接受 了和议,后说服世宗放弃了坚持敌对的想法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 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 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 屋质,叛乱才没有能发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3分) (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3分) (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4分 三、古诗鉴赏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柳梢育·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 晚年隐居故乡山中,从事著述。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 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4分)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 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何不改此 度? (屈原《离骚》) (3)适莽苍者, ,腹犹果然;适百里 者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逍遥游》) (4)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 酒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欧 阳修《醉翁亭记》) (5)工欲善其事 。(《论语·卫灵公》)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 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自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髙忽低,带点诗词里的 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 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内竟是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 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 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
C.和解开始时,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通过耶律屋质的调解,太后终于答应世宗 的要求,同意立永康王。 D.刘哥和他的弟弟勾结耶律天德叛乱,后来因为耶律石刺将计划暗中告诉了耶律 屋质,叛乱才没有能发生。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若果战,则是父子兄弟相夷矣!”军次潢河,隔岸相拒。(3 分) (2)若太后见疑,臣虽欲尽忠,得乎?(3 分) (3)书意如此,国家之忧未艾也。能释怨以安社稷,则臣以为莫若和好。(4 分) 三、古诗鉴赏 9.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 分) 柳梢青 · 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②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③心情。 [注]①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南宋灭亡以后,曾参加抗元斗争, 晚年隐居故乡山中,从事著述。②辇下:京师。③海上:汉苏武出使匈奴,被匈 奴扣留,牧羊于北海上,矢志守节。 (1)词的上阙从哪些方面表现“城”之“愁”?(4 分) (2)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分别抒 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白居易《琵琶行》) ⑵ ,何不改此 度? (屈原《离骚》) ⑶ 适莽苍者, ,腹犹果然;适百里 者,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逍遥游》) ⑷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 酒,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欧 阳修《醉翁亭记》) ⑸ 工欲善其事, 。(《论语·卫灵公》) ⑹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 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灯下草虫鸣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自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 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 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内竟是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 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 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
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心内不由自主地跟着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 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 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 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一一唧唧一一,分明是“盼一一盼啊一一”。她仰 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过,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 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 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 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 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一乡下亲戚处,跟着婶婶去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髙的草棚, 田野里的作物尽现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轮廓伏在野地里, 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岀没。我静 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凊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冇有 的声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 地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中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 我,我们都是虫们的肃穆听众。那晩我为这秋之天籁音所着迷,到黎明方才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 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她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 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 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发现她眼里有汨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 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 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地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 “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 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的虫鸣声,让她的爱情在回忆里倏然唤醒,回到某个 美好的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是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更能令我的内心充满宁 静。我品味着刘墉《点一盏心灯》里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的,在 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 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 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 声音一起相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散文》2011年第2期) 11.简要分析文章第③节在内容方面的作用。(4分) 12.文章结尾说“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一起相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 验”,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经历了哪些美妙体验。(6分) 13.第④节划线句子描写作者守秋时的听觉享受,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14.文中描写的秋虫声“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叫个不停”,作者在第6 节却说“令我的内心充满宁静”,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其中的原因。(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音乐中的“打破习惯之处
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心内不由自主地跟着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 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 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 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 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过,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 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 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 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 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一乡下亲戚处,跟着婶婶去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 田野里的作物尽现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轮廓伏在野地里, 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 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 的声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 地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中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 我,我们都是虫们的肃穆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音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 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她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 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 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 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 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地叫个不停。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 “听说下扬州正中我心头,打一个包袱跟上你就走……”她有没有和她的二牛哥 下扬州,我没有问。但阵阵的虫鸣声,让她的爱情在回忆里倏然唤醒,回到某个 美好的时刻,已使得这个秋夜温馨满满。 ⑥我钟情秋天的虫声,是因为它们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更能令我的内心充满宁 静。我品味着刘墉《点一盏心灯》里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的,在 那细小的音韵中去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 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 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 声音一起相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散文》2011 年第 2 期) 11.简要分析文章第③节在内容方面的作用。(4 分) 12.文章结尾说“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一起相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 验”,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经历了哪些美妙体验。(6 分) 13.第④节划线句子描写作者守秋时的听觉享受,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 分) 14.文中描写的秋虫声“忽高忽低”“此起彼伏”“叫个不停”,作者在第 6 节却说“令我的内心充满宁静”,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其中的原因。(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7 题。 音乐中的“打破习惯之处
①我们揣摩作曲家原意的时候,往往追随的“匠心”,也正是作曲家的凝神之 处,而那里常常也会稍稍违反本能和套路。我猜,在音乐和任何历史、考古研究 甚至翻译中,都有类似的规律:面对一个当事人,要留心他的习惯,还要留心他 “打破习惯”之处;除此之外,还要留心什么是“他的习惯”,什么是“大家的 习惯”。艺术创造中,那些表达心血之处,往往是打破习惯的点睛之笔,当然, 对整体作品而言,不可能处处都打破习惯,而要在主体范围内依靠大家的习惯建 构可期待的铺垫和背景,所以,那些闪亮之处,也许以喧哗的姿态,也许以悄寂 的方式,成就艺术。 ②比如,读多了巴赫的管风琴作品,我就感到,那些深藏于普通形式之下的起伏, 随时都出人意料,逼人出错,比如几条声部的对抗、微微扭曲和升降变化等等, 绊脚石般埋在音阶之中一一他永远在你意料之外。这些听上去雄健宽阔的作品, 在细处同样充盈着生命,好比奔涌的血流营养着毛发,不肯苟且。这些作品是演 奏者的噩梦,也是作曲家不朽的依托。类似的例子,在浪漫派作曲家中更多了 虽然他们不那么疯狂地写对位,但起码肖邦的无数小品都倾诉了这样的“生命存 在”,比如双手节奏相错,和声若即若离地对答旋律;舒曼则可能逐一撤掉和弦 中的声音,画出空白,坠入冷寂。音乐之能量,就释放于听者的习惯被“拉抻” 的瞬间。 ③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有一天我去听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格拉夫客座指挥 本地乐团。他在音乐会之前的讲话,是我有史以来听到的最有启发的音乐介绍。 他说你们觉得舒伯特最痛苦的是什么地方?别的听众大概跟我一样,当时想到的 就是贫困、疾病、得不到承认、作品没法演出,等等。但格拉夫说,舒伯特心头 的长久重压,是天主教的威势。舒伯特在天主教教堂长大,极有宗教感,同时又 深恨教堂的权威,自少年起就有叛逆之心,所以终生内心挣扎不宁。他虽然自青 少年时代就写弥撒,但从来没有过海顿、贝多芬那样深挚、发自内心的宗教感。 ④不过,生活和作品的联系,并不能一概否定。有时这样的联系好比铺在地下 的轨道,偶尔露出一段、一角,但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显得有迹可寻。格拉夫 继续说,舒伯特在很多歌曲、交响曲中记录个人感受,这种心理现象可以从音乐 中清楚地感觉到。他说舒伯特写的C大调弥撒(D.452)中的《信经》( Credo) 在澎湃的乐队和人声之后,是舒伯特“最痛苦”的瞬间一一音乐突然转向,变空, 甚至坍塌了。指挥说,这很明显是一种心理体验,在“正常”的弥撒音乐中很少 见。我后来又找了些舒伯特相关的弥撒乐谱看了看。我还找到了舒伯特的这句话 “人好比一个球,被命运和机会捉弄。”可是他也说过:“信仰是人进入世界时 所持之物。信仰远早于知识和理解,因为理解总是来自相信。”毕竟,我们在舒 伯特这里寻求的,不是对“信仰”的高明见解,而是通向信仰的足迹。这样的足 迹,也许和一个普通信徒并无大异,只因其心理纠结成为音乐的养料,才引起后 人的兴趣。 ⑤有时候,缺失、躲闪就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对“某个作曲家”和“当时一群作 曲家”的区分和比较,对“某个作曲家的某个时刻”以及“他在这个时刻最想要 什么”的关注,往往正能把握那本真之处。 15.从文中看,音乐大师们有哪些具体的“打破习惯之处”?(6分) 16.作者为什么补充舒伯特的关于命运和信仰的两句话?(6分) 17.文章最后提出说“往往正能把握本真之处”。请结合全文分析分析怎样才能 把握本真之处。(6分) 七、作文(70分)
①我们揣摩作曲家原意的时候,往往追随的“匠心”,也正是作曲家的凝神之 处,而那里常常也会稍稍违反本能和套路。我猜,在音乐和任何历史、考古研究 甚至翻译中,都有类似的规律:面对一个当事人,要留心他的习惯,还要留心他 “打破习惯”之处;除此之外,还要留心什么是“他的习惯”,什么是“大家的 习惯”。艺术创造中,那些表达心血之处,往往是打破习惯的点睛之笔,当然, 对整体作品而言,不可能处处都打破习惯,而要在主体范围内依靠大家的习惯建 构可期待的铺垫和背景,所以,那些闪亮之处,也许以喧哗的姿态,也许以悄寂 的方式,成就艺术。 ②比如,读多了巴赫的管风琴作品,我就感到,那些深藏于普通形式之下的起伏, 随时都出人意料,逼人出错,比如几条声部的对抗、微微扭曲和升降变化等等, 绊脚石般埋在音阶之中——他永远在你意料之外。这些听上去雄健宽阔的作品, 在细处同样充盈着生命,好比奔涌的血流营养着毛发,不肯苟且。这些作品是演 奏者的噩梦,也是作曲家不朽的依托。类似的例子,在浪漫派作曲家中更多了, 虽然他们不那么疯狂地写对位,但起码肖邦的无数小品都倾诉了这样的“生命存 在”,比如双手节奏相错,和声若即若离地对答旋律;舒曼则可能逐一撤掉和弦 中的声音,画出空白,坠入冷寂。音乐之能量,就释放于听者的习惯被“拉抻” 的瞬间。 ③还有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有一天我去听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格拉夫客座指挥 本地乐团。他在音乐会之前的讲话,是我有史以来听到的最有启发的音乐介绍。 他说你们觉得舒伯特最痛苦的是什么地方?别的听众大概跟我一样,当时想到的 就是贫困、疾病、得不到承认、作品没法演出,等等。但格拉夫说,舒伯特心头 的长久重压,是天主教的威势。舒伯特在天主教教堂长大,极有宗教感,同时又 深恨教堂的权威,自少年起就有叛逆之心,所以终生内心挣扎不宁。他虽然自青 少年时代就写弥撒,但从来没有过海顿、贝多芬那样深挚、发自内心的宗教感。 ④不过,生活和作品的联系,并不能一概否定。有时这样的联系好比铺在地下 的轨道,偶尔露出一段、一角,但积累到一定程度,终于显得有迹可寻。格拉夫 继续说,舒伯特在很多歌曲、交响曲中记录个人感受,这种心理现象可以从音乐 中清楚地感觉到。他说舒伯特写的 C 大调弥撒(D.452)中的《信经》(Credo), 在澎湃的乐队和人声之后,是舒伯特“最痛苦”的瞬间——音乐突然转向,变空, 甚至坍塌了。指挥说,这很明显是一种心理体验,在“正常”的弥撒音乐中很少 见。我后来又找了些舒伯特相关的弥撒乐谱看了看。我还找到了舒伯特的这句话: “人好比一个球,被命运和机会捉弄。”可是他也说过:“信仰是人进入世界时 所持之物。信仰远早于知识和理解,因为理解总是来自相信。”毕竟,我们在舒 伯特这里寻求的,不是对“信仰”的高明见解,而是通向信仰的足迹。这样的足 迹,也许和一个普通信徒并无大异,只因其心理纠结成为音乐的养料,才引起后 人的兴趣。 ⑤有时候,缺失、躲闪就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对“某个作曲家”和“当时一群作 曲家”的区分和比较,对“某个作曲家的某个时刻”以及“他在这个时刻最想要 什么”的关注,往往正能把握那本真之处。 15.从文中看,音乐大师们有哪些具体的“打破习惯之处”?(6 分) 16.作者为什么补充舒伯特的关于命运和信仰的两句话?(6 分) 17.文章最后提出说“往往正能把握本真之处”。请结合全文分析分析怎样才能 把握本真之处。(6 分) 七、作文(7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