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之死 1910年10月27日深夜,一位82岁的老人用颤抖的双手穿上衣服,点燃蜡烛,给妻子 写下了最后一封信:“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了。我要像我这个年龄上的老人所 习惯的那样去做,从尘世的生活中逃出来,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第二天凌晨,这位老人瞒着妻子,离家出走,准备前往高加索。他先搭上一辆马车到 火车站,再乘拥挤的三等车厢,来到一座修道院,在这里,他看望了自己的妹妹。两天后, 他突然不辞而别,继续远行 俄罗斯寒冷的深秋和激动的心情,旅途的困顿和疲劳,终于使这位衰弱的老人,在到 达阿斯塔波沃火车站时病倒了。车站站长赶紧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医生诊断为肺炎。 这位晚年离家远行的俄罗斯老人,就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一一列夫·托尔斯泰 这位俄罗斯的伟大作家,为什么会在晚年离家出走,这要从他不平凡的一生说起 1828年8月,托尔斯泰出生在图拉附近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罗。这座庄园是他母亲 的陪嫁。托尔斯泰2岁时母亲去世了。9岁时又失去了父亲。他们兄妹三人是由一位远房亲 戚塔仙娜带大的 16岁时,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尔方语文学系学习,后改学法律。三年后又转入彼得 堡大学。由于不满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统治,精神上感到十分压抑,托尔斯泰不久即退学 回到波良纳。 1847年春,托尔斯泰兄妹分了家,他要求把收入很少,但可追忆童年的波良纳庄园留 给他。这样,19岁的托尔斯泰成了这个庄园的全权主人。他从懂事起就熟悉和喜爱农民的 生活。他十分依恋的奶妈就是一个淳朴的农妇。面对农奴们过着牛马般的生活,他痛恨农奴 制,感到自己也有罪过。但当他试图帮助农奴改善生活时,农奴们仍把他看作老爷,这使他 十分苦恼 1851年4月,托尔斯泰接受了哥哥的建议去参军,同当军官的哥哥一起来到高加索 在紧张的训练之余,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52年他的处女作《童年》发表。这部倾注着 托尔斯泰本人童年生活体验的小说,受到读者和知名作家的赞誉,使他从此跻身俄国著名作 家的行列。 从高加索回来后,托尔斯泰被调往克里米亚,参加了著名的保卫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并担任炮兵连长。在激烈的战斗间隙,他完成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63年后,他用 六年时间,完成了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以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题材的小说 出场人物达550余个。为写这部不朽的作品,托尔斯泰倾注了全部精力。她的妻子苏菲亚也
托尔斯泰之死 1910 年 10 月 27 日深夜,一位 82 岁的老人用颤抖的双手穿上衣服,点燃蜡烛,给妻子 写下了最后一封信:“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了。我要像我这个年龄上的老人所 习惯的那样去做,从尘世的生活中逃出来,在孤独和寂寞中度过自己的晚年。” 第二天凌晨,这位老人瞒着妻子,离家出走,准备前往高加索。他先搭上一辆马车到 火车站,再乘拥挤的三等车厢,来到一座修道院,在这里,他看望了自己的妹妹。两天后, 他突然不辞而别,继续远行。 俄罗斯寒冷的深秋和激动的心情,旅途的困顿和疲劳,终于使这位衰弱的老人,在到 达阿斯塔波沃火车站时病倒了。车站站长赶紧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医生诊断为肺炎。 这位晚年离家远行的俄罗斯老人,就是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这位俄罗斯的伟大作家,为什么会在晚年离家出走,这要从他不平凡的一生说起。 1828 年 8 月,托尔斯泰出生在图拉附近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罗。这座庄园是他母亲 的陪嫁。托尔斯泰 2 岁时母亲去世了。9 岁时又失去了父亲。他们兄妹三人是由一位远房亲 戚塔仙娜带大的。 16 岁时,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尔方语文学系学习,后改学法律。三年后又转入彼得 堡大学。由于不满沙皇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统治,精神上感到十分压抑,托尔斯泰不久即退学 回到波良纳。 1847 年春,托尔斯泰兄妹分了家,他要求把收入很少,但可追忆童年的波良纳庄园留 给他。这样,19 岁的托尔斯泰成了这个庄园的全权主人。他从懂事起就熟悉和喜爱农民的 生活。他十分依恋的奶妈就是一个淳朴的农妇。面对农奴们过着牛马般的生活,他痛恨农奴 制,感到自己也有罪过。但当他试图帮助农奴改善生活时,农奴们仍把他看作老爷,这使他 十分苦恼。 1851 年 4 月,托尔斯泰接受了哥哥的建议去参军,同当军官的哥哥一起来到高加索。 在紧张的训练之余,他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852 年他的处女作《童年》发表。这部倾注着 托尔斯泰本人童年生活体验的小说,受到读者和知名作家的赞誉,使他从此跻身俄国著名作 家的行列。 从高加索回来后,托尔斯泰被调往克里米亚,参加了著名的保卫塞瓦斯托波尔战役, 并担任炮兵连长。在激烈的战斗间隙,他完成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63 年后,他用 六年时间,完成了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以 1812 年拿破仑入侵俄国为题材的小说, 出场人物达 550 余个。为写这部不朽的作品,托尔斯泰倾注了全部精力。她的妻子苏菲亚也
经常整夜整夜地坐在写字台前,帮助丈夫抄写。这部120余万字的宏篇巨著,成为俄罗斯文 学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1877年,托尔斯泰又完成了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他之所以能陆续完成这些 伟大的作品,除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外,主要是他具有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也是使他的作 品能久久为后人所传颂的重要原因。从19世纪50年代起,托尔斯泰的思想就逐渐趋向激进, 他曾在庄园内多次进行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后来又致力于普及教育,创办波良纳学 校,亲自担任国民教帅,向农家子弟传授文化。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他在家乡积极参加 社会活动,主张彻底解放农奴,为维护农民的利益奔走呼号。 托尔斯泰的这些作法,引起地方官吏和地主们的仇视,一天夜里,当地宪兵团长率领 警察突然搜查了他的家,翻遍所有地方,也没找到什么秘密印刷机。托尔斯泰正好在外地休 养,没有在家,但此事不仅使他十分气愤,也引起俄国作家们的一片谴责之声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当他从一位当检查官的朋友那里听到一件案情:有个普通的俄国 姑娘受到一个贵族的欺骗,结果堕落受审。他马上以此为题材,花了近11年时间,创作了 著名长篇小说《复活》。由于书中批判了教会,托尔斯泰被革除了教籍。托尔斯泰的创作, 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他被 列宁称为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晚年的托尔斯泰,思想发生更明显的变化。他憎恶社会上的纷扰,讨厌亲友间的应酬 对自己优越的生活感到良心不安。他一再希望离开故乡,实现平民生活。从19世纪80年代 起,他开始从事农业劳动,人们经常可看到白发苍苍的托尔斯泰赶着马犁田,或者砍柴… 他穿一件宽大的白衬衫,腰上系着皮带,下身是土布裤树皮鞋,加上头顶草帽,完全像一个 普通农民。他不再出席贵族们举行的社交晚会,甚至不在自己家里接待那些高贵的客人 但是,托尔斯泰想用“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生活,来代替沙皇农奴制的主张,不但 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响应,甚至遭到妻子和儿女们的反对,引起家庭矛盾。这一切,使得托尔 斯泰失去了继续在波良纳庄园生活下去的信心,于是离家出走,最终病逝他乡 托尔斯泰是一位泰斗级的伟大作家,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突然离家出走和途中 患病的消息,很快传遍四方,阿斯塔波沃,这个小小的火车站,一时竟成了俄国和全世界进 步人士注目的中心。 910年11月7日,托尔斯泰在他离家出走后的第11天,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站长家 的一栋小屋里,与世长辞,终年82岁。 托尔斯泰在世时,波良纳庄园就已是全俄罗斯瞩目的地方,他在这里出生,在这“明 媚的林中草地”度过了明朗的童年。他的三大名著都在这里完成,这里还留下了他所收藏的 14种文字的22500册图书。根据他的遗嘱,托尔斯泰的遗体在成干上万人的护送下,运回
经常整夜整夜地坐在写字台前,帮助丈夫抄写。这部 120 余万字的宏篇巨著,成为俄罗斯文 学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1877 年,托尔斯泰又完成了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他之所以能陆续完成这些 伟大的作品,除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外,主要是他具有进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也是使他的作 品能久久为后人所传颂的重要原因。从 19 世纪 50 年代起,托尔斯泰的思想就逐渐趋向激进, 他曾在庄园内多次进行改革,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后来又致力于普及教育,创办波良纳学 校,亲自担任国民教帅,向农家子弟传授文化。1861 年农奴制改革后,他在家乡积极参加 社会活动,主张彻底解放农奴,为维护农民的利益奔走呼号。 托尔斯泰的这些作法,引起地方官吏和地主们的仇视,一天夜里,当地宪兵团长率领 警察突然搜查了他的家,翻遍所有地方,也没找到什么秘密印刷机。托尔斯泰正好在外地休 养,没有在家,但此事不仅使他十分气愤,也引起俄国作家们的一片谴责之声。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当他从一位当检查官的朋友那里听到一件案情:有个普通的俄国 姑娘受到一个贵族的欺骗,结果堕落受审。他马上以此为题材,花了近 11 年时间,创作了 著名长篇小说《复活》。由于书中批判了教会,托尔斯泰被革除了教籍。托尔斯泰的创作, 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他被 列宁称为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晚年的托尔斯泰,思想发生更明显的变化。他憎恶社会上的纷扰,讨厌亲友间的应酬, 对自己优越的生活感到良心不安。他一再希望离开故乡,实现平民生活。从 19 世纪 80 年代 起,他开始从事农业劳动,人们经常可看到白发苍苍的托尔斯泰赶着马犁田,或者砍柴……。 他穿一件宽大的白衬衫,腰上系着皮带,下身是土布裤树皮鞋,加上头顶草帽,完全像一个 普通农民。他不再出席贵族们举行的社交晚会,甚至不在自己家里接待那些高贵的客人。 但是,托尔斯泰想用“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生活,来代替沙皇农奴制的主张,不但 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响应,甚至遭到妻子和儿女们的反对,引起家庭矛盾。这一切,使得托尔 斯泰失去了继续在波良纳庄园生活下去的信心,于是离家出走,最终病逝他乡。 托尔斯泰是一位泰斗级的伟大作家,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他突然离家出走和途中 患病的消息,很快传遍四方,阿斯塔波沃,这个小小的火车站,一时竟成了俄国和全世界进 步人士注目的中心。 1910 年 11 月 7 日,托尔斯泰在他离家出走后的第 11 天,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站长家 的一栋小屋里,与世长辞,终年 82 岁。 托尔斯泰在世时,波良纳庄园就已是全俄罗斯瞩目的地方,他在这里出生,在这“明 媚的林中草地”度过了明朗的童年。他的三大名著都在这里完成,这里还留下了他所收藏的 14 种文字的 22500 册图书。根据他的遗嘱,托尔斯泰的遗体在成干上万人的护送下,运回
了波良纳庄园,安葬在森林中的一个峡谷边。这座简单而朴实的坟墓,永远向人们展示着作 家不朽的一生 根据托尔斯泰亲属要求,波良纳庄园于1921年收归国有。1939年8月建立了两个博物 馆。阿斯塔波沃车站则改名为列夫·托尔斯泰车站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 1.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 2.如果做某事,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不会或不愿做它,那最好不要去做 (这条恰好是我的座右铭。还有我在想,连自己感兴趣的都做不好,凭什么让人相信自己能 做好自己不是太感兴趣的事情呢?) 3.信仰是人生的动力 4.一个良知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5.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东大的校训:止于至善) 6.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7.人,就是一条河,河里的水流到哪里都还是水,这是无异议的。但是,河有狭、有宽、有平 静、有清澈、有冰冷、有混浊、有温暖等现象,而人也一样 8.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9.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 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是为大目标而牺牲小目标 10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11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12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了波良纳庄园,安葬在森林中的一个峡谷边。这座简单而朴实的坟墓,永远向人们展示着作 家不朽的一生。 根据托尔斯泰亲属要求,波良纳庄园于 1921 年收归国有。1939 年 8 月建立了两个博物 馆。阿斯塔波沃车站则改名为列夫·托尔斯泰车站。 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 1.如果忘却自己而爱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 2.如果做某事,那就把它做好。如果不会或不愿做它,那最好不要去做。 (这条恰好是我的座右铭。还有我在想,连自己感兴趣的都做不好,凭什么让人相信自己能 做好自己不是太感兴趣的事情呢?) 3.信仰是人生的动力. 4.一个良知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5.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东大的校训:止于至善) 6.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7.人,就是一条河,河里的水流到哪里都还是水,这是无异议的。但是,河有狭、有宽 、有平 静、有清澈、有冰冷、有混浊、有温暖等现象,而人也一样。 8.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9.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 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是为大目标而牺牲小目标。 10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11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12 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13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14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15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一—《安娜·卡列尼娜》 16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e bhmko aebyTOctor) (1828~1910)俄国作家。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 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 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 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 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 斯坚一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 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 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 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 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 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 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 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 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 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 倦,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 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 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 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 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 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 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 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
13 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14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15 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16 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 (1828~1910) 俄国作家。1828 年 9 月 9 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 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 1812 年 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 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 岁丧父。1841 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 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 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 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 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 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 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 越性。1847 年 4 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 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 年 4 月曾 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 校。11 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 12 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 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 倦,1851 年 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 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 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 年 3 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 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 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 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 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 年 11 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 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
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 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 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 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 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 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 “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 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 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 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 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 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 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沙皇 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 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 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 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 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 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 这些活动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 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 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 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 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1856年夏至1857年冬,托尔斯泰曾一度倾心于邻近的瓦·弗·阿尔谢尼耶娃, 此后又为婚事作了多次努力,但都没有成功。1862年9月,他同御医、八品文 官安·叶·别尔斯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在他一生中,他的夫人不 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而且为他誊写手稿,例如《战争与和平》就抄过多 次。但她未能摆脱世俗偏见,过多为家庭和子女利益着想,不能理解世界观激变 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夫妻的不和造成家庭悲剧。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 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1863年起他以 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这段时间的较重要的事件是1866年他出席 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 尔斯泰为之奔走,终被枪决。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托尔斯泰的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没有保持多久。1869年9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 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
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 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 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 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 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 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 1859 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 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 “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 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 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 50 至 60 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 的。早在 1856 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 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 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 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沙皇 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 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 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 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 至 1862 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 办了 20 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 至 1861 年还到德、 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 这些活动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 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 年 7 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 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 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 1856 年夏至 1857 年冬,托尔斯泰曾一度倾心于邻近的瓦·弗·阿尔谢尼耶娃, 此后又为婚事作了多次努力,但都没有成功。1862 年 9 月,他同御医、八品文 官安·叶·别尔斯的女儿索菲亚·安德列耶夫娜结婚。在他一生中,他的夫人不 仅为他操持家务,治理产业,而且为他誊写手稿,例如《战争与和平》就抄过多 次。但她未能摆脱世俗偏见,过多为家庭和子女利益着想,不能理解世界观激变 后托尔斯泰的思想。夫妻的不和造成家庭悲剧。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 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 1863 年起他以 6 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这段时间的较重要的事件是 1866 年他出席 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 尔斯泰为之奔走,终被枪决。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托尔斯泰的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没有保持多久。1869 年 9 月因事途经阿尔扎马斯, 深夜在旅馆中突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忧愁和恐怖。这就是所谓“阿尔扎马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