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在这前后,他在致友人书信里谈到自己近来等待死亡的阴郁心情。1868 年秋至1869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70年代初起, “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破坏”的加剧,“到民间去”等社会运动的兴 起,使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 义,因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该怎么办” 他硏读各种晢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 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 明的反映。此后,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 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 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 成了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 (1879~1880)和《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 己思想转变的过程,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 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 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这是因为 他不仅反映了农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愤怒,也接受了他们因政治上不成熟而产 生的不以暴力抵抗邪恶的思想。列宁剖析这种惊人的矛盾说:“作为一个发明救 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 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 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 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 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 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 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 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 参加1882年莫斯科人口调査,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年他上书亚历山大 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84年由其信徒和友人弗·契尔 特科夫等创办“媒介”出版社,以印行接近托尔斯泰学说的书籍;1891年给《俄 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1881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 1891至1893年和1898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 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1898年决定将 《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 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一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 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 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 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 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 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
恐怖”。在这前后,他在致友人书信里谈到自己近来等待死亡的阴郁心情。1868 年秋至 1869 年夏,他对叔本华哲学发生兴趣,一度受到影响。从 70 年代初起, “乡村俄国一切‘旧基础’……的破坏”的加剧,“到民间去”等社会运动的兴 起,使他开始新的思想危机和新的探索时期。他惶惶不安,怀疑生存的目的和意 义,因自己所处的贵族寄生生活的“可怕地位”深感苦恼,不知“该怎么办”。 他研读各种哲学和宗教书籍,不能找到答案。他甚至藏起绳子,不带猎枪,生怕 为了求得解脱而自杀。这些思想情绪在当时创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鲜 明的反映。此后,他访晤神父、主教、修道士和隐修士,并结识农民、独立教徒 康·修塔耶夫。他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最后在 70 至 80 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 成了 60 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在《忏悔录》 (1879~1880) 和《我的信仰是什么?》(1882~1884)等论文里,他广泛阐述自 己思想转变的过程,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 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然而,他却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 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这是因为 他不仅反映了农民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愤怒,也接受了他们因政治上不成熟而产 生的不以暴力抵抗邪恶的思想。列宁剖析这种惊人的矛盾说:“作为一个发明救 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快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托尔斯泰富于独创性, 因为他的全部观点,总的说来,恰恰表现了我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我国革命中的 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 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他也改变了文艺观,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 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 和政论上去,以直接宣传自己的社会、哲学、宗教观点,揭露地主资产阶级社会 的各种罪恶。当时写的剧本、中短篇小说以及民间故事,同样为了这一目的。他 还从事广泛的社会活动:1881 年因子女求学全家迁居莫斯科,他访问贫民窟, 参加 1882 年莫斯科人口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下层生活;1881 年他上书亚历山大 三世,请求赦免行刺亚历山大二世的革命者;1884 年由其信徒和友人弗·契尔 特科夫等创办“媒介”出版社,以印行接近托尔斯泰学说的书籍;1891 年给《俄 国新闻》和《新时代》编辑部写信,声明放弃 1881 年后自己写的作品的版权; 1891 至 1893 年和 1898 年,先后组织赈济梁赞省和图拉省受灾农民的活动;他 还努力维护受官方教会迫害的莫洛康教徒和杜霍包尔教徒,并在 1898 年决定将 《复活》的全部稿费资助杜霍包尔教徒移居加拿大。 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 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哈泽—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 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 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 1901 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 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 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 年撰文反
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 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 不能沉默》一文。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1882年和1884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 他80至90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 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 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 以为苦。最后,他于1910年11月10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 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啵 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托尔斯泰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 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 型 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和书信 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 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象《昨天的故事》 (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这首先见于最早发表的作品、在高加索写成 的中篇小说《童年》(1851~1852)以及后来陆续发表的《少年》(1852~1854) 和《青年》(1855~1857)(据他的构思还要写最后一部《青春》,构成长篇小说 《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这个三部曲表现主人公如何在周围环境影响 下成长。他不满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作品洋溢着贵族 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但也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尽管作家晚年说这是不真诚 的。同一时期创作的《袭击》(1853)、《伐林》(1853~1855)和《塞瓦斯托波尔 故事》等军事小说,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这些作品克服俄国文学 中战争描写的虚假的浪漫主义倾向,表现流血和死亡的真实场面,描写普通士兵 和军官的朴素但却悲壮的真正爱国主义,揭示贵族军官的虚荣心和装腔作势 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的托尔斯泰才华的两个特点:“心灵的辩证法”(即写心理的 过程)和道德感情的纯洁,主要就是根据上述作品概括出来的 从他的心灵探索和精神面貌发展的线索来说,继三部曲之后的是:《一个地主的 早晨》(1856),探索在农奴制下通过改善农民生活以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道 路。这也是他亲自观察所得,因此能够“钻到农民的心灵中去”(车尔尼雪夫斯 基语)。《家庭幸福》(1858~1859),有他同瓦·弗·阿尔谢尼耶娃爱情关系 的反映,但也表现了他当时逃避现实、追求与世隔绝的家庭“幸福小天地”的幻 想。他很快就否定了这篇作品。《哥萨克》(1853~1863,这是原计划中的上半 部,下半部没有写成),表达了作家要脱离自己环境、走“平民化”道路的初步 尝试。主人公奥列宁厌弃上流社会的空虚和虚伪,在奇伟的大自然和纯朴的哥萨
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 1905 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我 不能沉默》一文。 托尔斯泰在世界观激变后,于 1882 年和 1884 年曾一再想离家出走。这种意图在 他 80 至 90 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他意识到农民的觉醒, 因自己同他们的思想情绪有距离而不免悲观失望;对自己的地主庄园生活方式不 符合信念又很感不安。他的信徒托尔斯泰主义者和他的夫人之间的纠纷更使他深 以为苦。最后,他于 1910 年 11 月 10 日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 中患肺炎,20 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 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 托尔斯泰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 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 型。 托尔斯泰早在 1847 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记和书信, 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 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象《昨天的故事》 (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这首先见于最早发表的作品、在高加索写成 的中篇小说《童年》(1851~1852)以及后来陆续发表的《少年》(1852~1854) 和《青年》(1855~1857)(据他的构思还要写最后一部《青春》,构成长篇小说 《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这个三部曲表现主人公如何在周围环境影响 下成长。他不满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作品洋溢着贵族 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但也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尽管作家晚年说这是不真诚 的。同一时期创作的《袭击》(1853)、《伐林》(1853~1855)和《塞瓦斯托波尔 故事》等军事小说,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这些作品克服俄国文学 中战争描写的虚假的浪漫主义倾向,表现流血和死亡的真实场面,描写普通士兵 和军官的朴素但却悲壮的真正爱国主义,揭示贵族军官的虚荣心和装腔作势。车 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的托尔斯泰才华的两个特点:“心灵的辩证法”(即写心理的 过程)和道德感情的纯洁,主要就是根据上述作品概括出来的。 从他的心灵探索和精神面貌发展的线索来说,继三部曲之后的是:《一个地主的 早晨》(1856),探索在农奴制下通过改善农民生活以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的道 路。这也是他亲自观察所得,因此能够“钻到农民的心灵中去”(车尔尼雪夫斯 基语)。《家庭幸福》(1858~1859) ,有他同瓦·弗·阿尔谢尼耶娃爱情关系 的反映,但也表现了他当时逃避现实、追求与世隔绝的家庭“幸福小天地”的幻 想。他很快就否定了这篇作品。《哥萨克》(1853~1863,这是原计划中的上半 部,下半部没有写成),表达了作家要脱离自己环境、走“平民化”道路的初步 尝试。主人公奥列宁厌弃上流社会的空虚和虚伪,在奇伟的大自然和纯朴的哥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