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 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 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并借 鉴我国历代管理土地的经验,调查本地土地使用情况,发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 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 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4.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 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二、教师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2.搜集一份有关土地的参考资料书目 3.整理以前学过的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文章。了解其他学科如历史、地 理等关于土地的介绍,比如历史课关于土地改革、地理课对于土地使用状况、各 地不同土质的讲解等,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4.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 故土”的文化传统 三、活动建议和指导 1.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的。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 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 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 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 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 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 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 面,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2.活动一分为三个子活动,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看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土地 的 其中第一个侧重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这些知识学生在历史课中可能已经学 过,因此,可以搞一个跨学科的活动,一方面梳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 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因为每一次改革背景都很复杂,措施也很多 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简明介绍,这需要认真琢磨。建议邀请历史老师参 加,从历史方面作出指导 第二、三个子活动都侧重土地使用现状的探究。一个主要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我 们国家整体的土地资源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地理方面的著作或者年鉴,搜集中国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脚踏一方土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活动,使学生从各个层面对我们脚踏的这一方土地有一个全面的认 识,既了解现实层面上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又了解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看看土地在文学作品和人的文化心理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2.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土地资源状况,增强忧患意识,并借 鉴我国历代管理土地的经验,调查本地土地使用情况,发现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 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 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4.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文艺作品,了解土地的象征意义,并对“乡愁”“安 土重迁”等文化现象有一个理性的思考。 二、教师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分头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2.搜集一份有关土地的参考资料书目。 3.整理以前学过的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文章。了解其他学科如历史、地 理等关于土地的介绍,比如历史课关于土地改革、地理课对于土地使用状况、各 地不同土质的讲解等,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 4.阅读一些有关土地的文化分析方面的著作,了解中国人“安土重迁”“依恋 故土”的文化传统。 三、活动建议和指导 1.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土地”这一课题展开的。我们所要认识的土地 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物质层面上的土地,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 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文化层面上的土地,土 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 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 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 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活动一主要是侧重于第一个层 面,让学生了解土地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土地保护对于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活动二、三则侧重于文化意义上的土地。 2.活动一分为三个子活动,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看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土地 的。 其中第一个侧重了解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这些知识学生在历史课中可能已经学 过,因此,可以搞一个跨学科的活动,一方面梳理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 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因为每一次改革背景都很复杂,措施也很多, 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简明介绍,这需要认真琢磨。建议邀请历史老师参 加,从历史方面作出指导。 第二、三个子活动都侧重土地使用现状的探究。一个主要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我 们国家整体的土地资源状况。学生可以通过地理方面的著作或者年鉴,搜集中国
的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土地数、土地减少率等数据,最好把其他国家的一些数据 也找来,对比一下,发现我们土地资源的不足,增强忧患意识。搜集的数据不要 只是展示一下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 种多样,比如用柱形图、曲线图等形式,直观而且更能说明问题。除了数据,还 应该问个为什么,比如数据显示我们的耕地每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什么,政府 做了哪些工作,等等。 第三个子活动更侧重实践。国外的中小学生经常在老师的引导下考察市政建设和 社区建设,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就缺少这样的内容,因此 许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更不要说公民责任感。这个活动 期望在这方面使学生获得提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项子活动了解的都 是死的数据,离学生实际较远,此项活动可能会弥补这一缺憾。对于家乡土地使 用情况的了解,可以到政府的网站上査找,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最好能 组织学生与当地政府联系,直接采访有关情况。如果觉得整体的土地情况不好把 握,也可以调查一个侵占土地或者浪费土地的具体案例。提出合理化建议一项 建议学生先搜集土地管理的成功经验,比如某地植树造林,保护了千亩良田的事 例,借鉴他们的措施,再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3.活动二“讲讲土地的故事”,侧重文化层面的土地。三个活动侧重不同的“土 地故事”。第一种,像社稷坛的五色土表现了汉民族对于土地的崇拜,还有古希 腊神话、《山海经》关于“息壤”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等。民俗中远行 人带一包家乡土的习俗也属于此类。第二种是凝固在语言文字里的故事,要让学 生挖掘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的文化含义。第三种是“保卫土地”“珍惜土 地”的故事,表现为反侵略中的寸土不让的民族气节,以及农民对于土地赤诚的 爱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添加合理的想像和联想,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 4.活动三“谈谈土地的含义”侧重对文化层面土地的理性思考。 中国自古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有的人甚至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离开故土 这样的文化品格造成了中国人的执著和坚忍,同时也带来了保守与闭塞。这样的 现象该如何看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子活动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 意见,不求学生作出理论的说明,只要能有自己的观点,并能搜集一些事例来证 明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前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思考普通人心目中土地的含义,后一个活动则侧重文艺家心 目中的土地。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以土地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并分析在其 中土地象征了什么。建议分成小组,分别去搜集文学描写、音乐舞蹈和绘画摄影 三类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有关土地的作品,然后讨论,最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地在 这些文艺作品中主要有哪些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产生的原由。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该由学生参与,着重考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过 程,重方法,对探究的内容不必一定得出实质性的成果。具体指标有: 1.搜集的资料和数据是否准确,搜集资料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新颖。 2.讲述故事、总结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表达是否通顺、神 态是否自然等)、参与意识(是否主动)和情感态度(是否认真) 3.讨论问题、提出建议时是否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是否能自圆其说,是否 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4.能否跟组内成员很好的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 五、有关资料
的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土地数、土地减少率等数据,最好把其他国家的一些数据 也找来,对比一下,发现我们土地资源的不足,增强忧患意识。搜集的数据不要 只是展示一下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展示的形式也可以多 种多样,比如用柱形图、曲线图等形式,直观而且更能说明问题。除了数据,还 应该问个为什么,比如数据显示我们的耕地每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什么,政府 做了哪些工作,等等。 第三个子活动更侧重实践。国外的中小学生经常在老师的引导下考察市政建设和 社区建设,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就缺少这样的内容,因此 许多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起码的公德意识,更不要说公民责任感。这个活动 期望在这方面使学生获得提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项子活动了解的都 是死的数据,离学生实际较远,此项活动可能会弥补这一缺憾。对于家乡土地使 用情况的了解,可以到政府的网站上查找,但“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师最好能 组织学生与当地政府联系,直接采访有关情况。如果觉得整体的土地情况不好把 握,也可以调查一个侵占土地或者浪费土地的具体案例。提出合理化建议一项, 建议学生先搜集土地管理的成功经验,比如某地植树造林,保护了千亩良田的事 例,借鉴他们的措施,再针对实际情况提出建议。 3.活动二“讲讲土地的故事”,侧重文化层面的土地。三个活动侧重不同的“土 地故事”。第一种,像社稷坛的五色土表现了汉民族对于土地的崇拜,还有古希 腊神话、《山海经》关于“息壤”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等。民俗中远行 人带一包家乡土的习俗也属于此类。第二种是凝固在语言文字里的故事,要让学 生挖掘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的文化含义。第三种是“保卫土地”“珍惜土 地”的故事,表现为反侵略中的寸土不让的民族气节,以及农民对于土地赤诚的 爱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添加合理的想像和联想,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 4.活动三“谈谈土地的含义”侧重对文化层面土地的理性思考。 中国自古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有的人甚至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离开故土, 这样的文化品格造成了中国人的执著和坚忍,同时也带来了保守与闭塞。这样的 现象该如何看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子活动就是让学生说说自己的 意见,不求学生作出理论的说明,只要能有自己的观点,并能搜集一些事例来证 明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前一个活动是让学生思考普通人心目中土地的含义,后一个活动则侧重文艺家心 目中的土地。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搜集一些以土地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并分析在其 中土地象征了什么。建议分成小组,分别去搜集文学描写、音乐舞蹈和绘画摄影 三类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有关土地的作品,然后讨论,最后进行总结,看看土地在 这些文艺作品中主要有哪些象征意义,以及这些象征意义产生的原由。 四、活动评价 活动评价应该由学生参与,着重考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过 程,重方法,对探究的内容不必一定得出实质性的成果。具体指标有: 1.搜集的资料和数据是否准确,搜集资料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新颖。 2.讲述故事、总结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表达是否通顺、神 态是否自然等)、参与意识(是否主动)和情感态度(是否认真)。 3.讨论问题、提出建议时是否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想法,是否能自圆其说,是否 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4.能否跟组内成员很好的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 五、有关资料
1.中国的土地资源状况 根据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现有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程 度,首先可把我国土地资源划分为已利用和可利用的,以及目前难以利用的两大 类;其次,可按照其利用特点和方向的不同,将已利用和可利用的一类分为耕地 牧场、有林地、茶果热作等园地、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宜农荒地、城镇道路及 工矿用地,把难以利用的一类分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岩石裸露地、永久 积雪和冰川等。 表4.2.1我国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状况 面积/10°hm2 占全国土地面积% 耕地 1.33 13.9 牧场 2.86 29.8 有林地 1.22 12.7 茶果热作等园地 0.02 疏林、灌木林 4.6 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 0.27 宜农荒地 0.35 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 0.67 2366 沙漠 0.60 戈壁 0.56 沙漠化土地 0.17 1.7 永久积雪和冰川 0. 0.6 岩石裸地 4.8 其他 6. 全国土地总计 100.0 我国现有耕地约1.33×103hm,加已耕用的牧场约2.2×103hm,人工营造和 更新的林地约0.8×10°hm2,经济林、竹林和果园地等约0.11×10°hm2,包括 水库在内的内陆水域约0.27×103hm,城镇道路和工矿用地约0.67×10°hm 以及不合理开垦而引起的沙漠化土地和荒山草坡地约0.27×10°hm,共计约 56×10hm2,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88% 在耕地的利用中,水田占耕地面积的28.85%,旱地占总面积的71.15%;质量 较好的和一般的约占2/3,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约占1/3,其中涝洼地约 0.07×103hm,风沙干旱地约0.99×103hm,水土流失耕地约0.07×103hm2, 红黄壤低产田约0.12×10hm2。对耕地的利用,部分地区重用轻养,土壤种植 养地作物和绿肥作物的面积减少,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土壤肥力下降的黄 淮海、新疆等地区,因重灌轻排,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因 发展双季稻而相应措施未跟上,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此外,在耕 地的开发利用中复种指数增长不快。据统计,1978年复种指数在1952年的基础 上提高20.1%。低产田面积大,有待大力改造,提高利用率,1975年的数据表 明,耕地中仅21.0%为高产稳产田。另外,国家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 日趋扩大,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逐步减少。目前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存量仅为 0.34×103hm2,且质量好的一等后备耕地只占3.14%,质量中等的二等后备耕 地占48.95%,质量差的三等后备耕地占47.91%(表4.2.2,4.2.3) 表4.2.2中国耕地质量及其地区分布 高产地 中产地 低产地
1.中国的土地资源状况 根据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现有各类土地资源的利用程 度,首先可把我国土地资源划分为已利用和可利用的,以及目前难以利用的两大 类;其次,可按照其利用特点和方向的不同,将已利用和可利用的一类分为耕地、 牧场、有林地、茶果热作等园地、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宜农荒地、城镇道路及 工矿用地,把难以利用的一类分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岩石裸露地、永久 积雪和冰川等。 表 4.2.1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状况 面积/108 hm2 占全国土地面积% 耕地 1.33 13.9 牧场 2.86 29.8 有林地 1.22 12.7 茶果热作等园地 0.02 0.2 疏林、灌木林 0.44 4.6 江河水库等内陆水域 0.27 2.8 宜农荒地 0.35 3.7 城镇道路及工矿用地 0.67 6.9 沙漠 0.60 6.3 戈壁 0.56 5.8 沙漠化土地 0.17 1.7 永久积雪和冰川 0.05 0.6 岩石裸地 0.46 4.8 其他 0.59 6.2 全国土地总计 9.59 100.0 我国现有耕地约 1.33×108 hm2,加已耕用的牧场约 2.2×108 hm2,人工营造和 更新的林地约 0.8×108 hm2,经济林、竹林和果园地等约 0.11×108 hm2,包括 水库在内的内陆水域约 0.27×108 hm2,城镇道路和工矿用地约 0.67×108 hm2, 以及不合理开垦而引起的沙漠化土地和荒山草坡地约 0.27×108 hm2,共计约 5.64×108 hm2,占全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的 72.2%,相当于全国总土地面积的 58.8%。 在耕地的利用中,水田占耕地面积的 28.85%,旱地占总面积的 71.15%;质量 较好的和一般的约占 2/3,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约占 1/3,其中涝洼地约 0.07×108 hm2,风沙干旱地约 0.99×108 hm2,水土流失耕地约 0.07×108 hm2, 红黄壤低产田约 0.12×108 hm2。对耕地的利用,部分地区重用轻养,土壤种植 养地作物和绿肥作物的面积减少,有机质得不到应有的补充。土壤肥力下降的黄 淮海、新疆等地区,因重灌轻排,次生盐渍化有所发展;南方一些水田地区,因 发展双季稻而相应措施未跟上,土壤耕作层变浅,次生潜育化严重。此外,在耕 地的开发利用中复种指数增长不快。据统计,1978 年复种指数在 1952 年的基础 上提高 20.1%。低产田面积大,有待大力改造,提高利用率,1975 年的数据表 明,耕地中仅 21.0%为高产稳产田。另外,国家各项基本建设占用耕地的比重 日趋扩大,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逐步减少。目前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存量仅为 0.34×108 hm2,且质量好的一等后备耕地只占 3.14%,质量中等的二等后备耕 地占 48.95%,质量差的三等后备耕地占 47.91%(表 4.2.2,4.2.3)。 表 4.2.2 中国耕地质量及其地区分布 高产地 中产地 低产地
产量水面积旱地耕地化产量水面积旱地耕地化产量水面积旱地耕地化 平占耕占耕肥用量平占耕占耕肥用量平占耕占耕肥用量 /kg/hm2地/%地/%/kg/hm2/kg/hm2地/%地/%/kg/hm2/kg/hm2地/%地/%/kg/hm2 东≥275027.562.9199.52250~37.682.784.0<225034.989.346.5 北区华北 ≥412520.926.7264.02625~57.537.9222.0<262521.661.9124 西≥30029.421.5186.01500~40.158.164.5<150030.594.14.5 北 3000 青≥300014.624.869.01500~78.467.848.0<15007.079.316.5 3000 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华南区 长≥450020.513.2339.02750~53.422.6300.0<275026.159.8226.5 华≥450016.59.9420.03000~60.825.4319.5<300022.747.2168.0 4500 西≥450022.435.5238.53000~42.351.6211.5<300035.371.0115.5 4500 表4.2.3后备耕地资源质量统计(10hm2) 土地潜力区总计 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面积占全区/%面积占全区/%面积占全区/% 华南区110.410.000.006.055.48104.3694.52 川江区237.673.971.6766.1227.82167.5870.51 云贵高原区112.980.000.00033.6729.8279.3170.20 华北区140.890.690.4981.6957.9858.5141.53 黄土高原区56 0.000.000.000.0056.32100.00 东北区1017.8598.279.65754.1074.09165.4816.26 内蒙古半干旱529.583.570.67260.2349.14265.7950.19 区 西北干旱区1052.550.000.00431.3440.98621.2059.02 青藏高原区136.690.000.0028 0.88108.1579.1 全国3394.95106.503.141661.7548.951626.7047.91 (摘自《中国地理》,赵济、陈传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有关土地的故事 (1)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刘德谦)
产量水 平 /kg/hm2 面积 占耕 地/% 旱地 占耕 地/% 耕地化 肥用量 /kg/hm2 产量水 平 /kg/hm2 面积 占耕 地/% 旱地 占耕 地/% 耕地化 肥用量 /kg/hm2 产量水 平 /kg/hm2 面积 占耕 地/% 旱地 占耕 地/% 耕地化 肥用量 /kg/hm2 东 北 区 ≥2750 27.5 62.9 199.5 2250~ 2750 37.6 82.7 84.0 <2250 34.9 89.3 46.5 华 北 区 ≥4125 20.9 26.7 264.0 2625~ 4125 57.5 37.9 222.0 <2625 21.6 61.9 124.5 西 北 区 ≥3000 29.4 21.5 186.0 1500~ 3000 40.1 58.1 64.5 <1500 30.5 94.1 4.5 青 藏 高 原 ≥3000 14.6 24.8 69.0 1500~ 3000 78.4 67.8 48.0 <1500 7.0 79.3 16.5 长 江 中 下 游 ≥4500 20.5 13.2 339.0 2750~ 5250 53.4 22.6 300.0 <2750 26.1 59.8 226.5 华 南 区 ≥4500 16.5 9.9 420.0 3000~ 4500 60.8 25.4 319.5 <3000 22.7 47.2 168.0 西 南 区 ≥4500 22.4 35.5 238.5 3000~ 4500 42.3 51.6 211.5 <3000 35.3 71.0 115.5 表 4.2.3 后备耕地资源质量统计(104 hm2) 土地潜力区 总计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面积 占全区/% 面积 占全区/% 面积 占全区/% 华南区 110.41 0.00 0.00 6.05 5.48 104.36 94.52 川江区 237.67 3.97 1.67 66.12 27.82 167.58 70.51 云贵高原区 112.98 0.00 0.000 33.67 29.82 79.31 70.20 华北区 140.89 0.69 0.49 81.69 57.98 58.51 41.53 黄土高原区 56.32 0.00 0.00 0.00 0.00 56.32 100.00 东北区 1017.85 98.27 9.65 754.10 74.09 165.48 16.26 内蒙古半干旱 区 529.58 3.57 0.67 260.23 49.14 265.79 50.19 西北干旱区 1052.55 0.00 0.00 431.34 40.98 621.20 59.02 青藏高原区 136.69 0.00 0.00 28.54 20.88 108.15 79.12 全国 3394.95 106.50 3.14 1661.75 48.95 1626.70 47.91 (摘自《中国地理》,赵济、陈传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2.有关土地的故事 (1)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刘德谦)
在那古柏遒劲、繁花飘香的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座被人们称做“五色土”的大 土坛,它便是保留至今的明清时代的社稷坛。 社稷坛,就是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 五谷的代表。这种对社稷的祭祀,是出于古人对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明永乐年 间营建北京时所建的铺填五色土的社稷坛,应该叫“太社稷坛”或“太社坛” 据明代的史料说,太社坛在明代先后有3处:一在南京,一在中都(安徽凤阳), 在北京。如跟前二者比起来,北京的太社坛自然是最年轻的了。明太祖吴元年 (洪武前一年,公元1367年)落成的南京社稷坛,原是东西对峙的两坛,社稷 分开,两坛相去5丈。坛南皆植松树;坛上铺填五色土,土色随其方位一东青、 南赤、西白、北黑、中黄,为了象征中央的统治,又以黄土覆于面上,洪武10 年(1377),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分为二坛祭祀不合经典,故让礼官奏议,于 是太社坛才改在午门的右方,社稷共为一坛。永乐时北京社稷坛所遵照的,便是 洪武十年改建后的制式。现存北京的这座太社坛仍是一座方形大平坛,坛分三阶, 每阶高32厘米(约合明清营造尺一尺),用汉白玉砌成;坛上的东南西北中五 个方位,分填着青、红、白、黑、黄五色的泥土。坛北是一座现叫做中山堂的木 结构大殿,这便是明清时祭祀社稷的拜殿,其实整个公园园地原来都属于社稷坛。 (摘自“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2)寸金桥 寸金桥,座落在湛江市赤坎区西侧。始建于1925年,原为遂溪麻章区绅民所建。 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 斗争。1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金桥为水泥铺面单孔石桥,长19米,宽12米, 两侧各立栏柱18根,桥西头立碑一方,记抗法斗争事迹始末,1964年2月国家 领导人董必武来湛江,为桥题诗:“不甘俯首所瓜分,抗法人民组义军,黄略麻 章皆创敌,寸金桥头自由云”。郭沫若也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诗句。1986 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桥,桥宽扩至22米、伸长24米,为水泥钢筋结构。 桥两头分别竖碑一方,碑上分别记载董必武“寸金桥”手迹和郭沫若“一寸河山 一寸金”诗句手迹,寸金桥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选自湛江旅游网“湛江八景” 3.以土地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1)愿化泥土(巴金) 最近听到一首歌,我听见人唱了两次:《那就是我》。歌声像湖上的微风吹过我 的心上,我的心随着它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我的家乡。近年来我非常想念家 乡,大概是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吧。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三年半了。 我访问巴黎,在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家中吃晚饭。朋友是法籍华人,同法国小姐结 了婚,家庭生活很幸福。他本人有成就,有名望,也有很高的地位。我们在他家 谈得畅快,过得愉快。可是告辞出门,坐在车上,我却摆脱不了这样一种想法: 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想。我也知道这种想法不一定 对,甚至不对。但这是我的真实思想。几十年来有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我的心 1927年1月在上海上船去法国的时候,我在《海行杂记》中写道:“再见吧 我不幸的乡土哟!”1979年4月再访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一家四星旅馆的四 楼,早饭前我静静地坐在窗前扶手椅上,透过白纱窗帷看窗下安静的小巷,在这 里我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却是北京的长安街和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湖和 广东的乡村,还有成都的街口有双眼井的那条小街……到八点钟有人来敲门,我 站起来,我又离开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每天早晨都是这样,好像我每天回
在那古柏遒劲、繁花飘香的北京中山公园内,有一座被人们称做“五色土”的大 土坛,它便是保留至今的明清时代的社稷坛。 社稷坛,就是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 五谷的代表。这种对社稷的祭祀,是出于古人对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明永乐年 间营建北京时所建的铺填五色土的社稷坛,应该叫“太社稷坛”或“太社坛”。 据明代的史料说,太社坛在明代先后有 3 处:一在南京,一在中都(安徽凤阳), 一在北京。如跟前二者比起来,北京的太社坛自然是最年轻的了。明太祖吴元年 (洪武前一年,公元 1367 年)落成的南京社稷坛,原是东西对峙的两坛,社稷 分开,两坛相去 5 丈。坛南皆植松树;坛上铺填五色土,土色随其方位—东青、 南赤、西白、北黑、中黄,为了象征中央的统治,又以黄土覆于面上,洪武 10 年(1377),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分为二坛祭祀不合经典,故让礼官奏议,于 是太社坛才改在午门的右方,社稷共为一坛。永乐时北京社稷坛所遵照的,便是 洪武十年改建后的制式。现存北京的这座太社坛仍是一座方形大平坛,坛分三阶, 每阶高 32 厘米(约合明清营造尺一尺),用汉白玉砌成;坛上的东南西北中五 个方位,分填着青、红、白、黑、黄五色的泥土。坛北是一座现叫做中山堂的木 结构大殿,这便是明清时祭祀社稷的拜殿,其实整个公园园地原来都属于社稷坛。 (摘自“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网”) (2)寸金桥 寸金桥,座落在湛江市赤坎区西侧。始建于 1925 年,原为遂溪麻章区绅民所建。 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 1898 年当地人民的抗法 斗争。1959 年重修,重修后的寸金桥为水泥铺面单孔石桥,长 19 米,宽 12 米, 两侧各立栏柱 18 根,桥西头立碑一方,记抗法斗争事迹始末,1964 年 2 月国家 领导人董必武来湛江,为桥题诗:“不甘俯首所瓜分,抗法人民组义军,黄略麻 章皆创敌,寸金桥头自由云”。郭沫若也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诗句。1986 年 7 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桥,桥宽扩至 22 米、伸长 24 米,为水泥钢筋结构。 桥两头分别竖碑一方,碑上分别记载董必武“寸金桥”手迹和郭沫若“一寸河山 一寸金”诗句手迹,寸金桥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选自湛江旅游网“湛江八景”) 3.以土地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1)愿化泥土(巴金) 最近听到一首歌,我听见人唱了两次:《那就是我》。歌声像湖上的微风吹过我 的心上,我的心随着它回到了我的童年,回到了我的家乡。近年来我非常想念家 乡,大概是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吧。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三年半了。 我访问巴黎,在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家中吃晚饭。朋友是法籍华人,同法国小姐结 了婚,家庭生活很幸福。他本人有成就,有名望,也有很高的地位。我们在他家 谈得畅快,过得愉快。可是告辞出门,坐在车上,我却摆脱不了这样一种想法: 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想。我也知道这种想法不一定 对,甚至不对。但这是我的真实思想。几十年来有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我的心。 1927 年 1 月在上海上船去法国的时候,我在《海行杂记》中写道:“再见吧, 我不幸的乡土哟!”1979 年 4 月再访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一家四星旅馆的四 楼,早饭前我静静地坐在窗前扶手椅上,透过白纱窗帷看窗下安静的小巷,在这 里我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却是北京的长安街和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湖和 广东的乡村,还有成都的街口有双眼井的那条小街……到八点钟有人来敲门,我 站起来,我又离开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每天早晨都是这样,好像我每天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