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部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在王舍国鸡山中,时有长者子,名尸迦罗越。早起严头,洗浴著文衣 东向四拜、南向四拜、西向四拜、北向四拜、向天四拜、向地四拜。 佛入国分卫,遥见之,往到其家问之:「何为六向拜?此应何法?」 迦罗越言:「父在时教我六向拜,不知何应。今父丧亡,不敢於後违之。」佛 言:「父教汝使六向拜,不以身拜。」尸迦罗越便长跪言:「愿佛为我解此六 向拜意。佛言:「听之!内著心中。其有长者黠人能持四戒不犯者,今世为 人所敬,後世生天上。一者不杀诸群生;二者不盗;三者不爱他人妇女;四 者不妄言两舌,心欲贪恚怒愚痴自制勿听。不能制此四意者,恶名日闻, 如月尽时,光明稍冥;能自制恶意者,如月初生,其光稍明,至十五日,盛 满时也。」佛言:「复有六事,钱财日耗减:一者喜饮酒;二者喜博掩;三者 喜早卧晚起;四者喜请客,亦欲令人请之;五者喜与恶知识相随;六者慢 轻人,犯上头四恶。复行是六事,妨其善行,亦不得忧治生,钱财日耗减 六向拜当何益乎?」佛言:「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 二者於人前好言语,背後说言恶;三者有急时,於人前愁苦,背後欢喜;四 者外如亲厚,内与怨谋。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者 於人前直谏,於外说人善;三者病瘦县官为其征忧解之;四者见人贪贱不 弃捐,当念求方便欲富之。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难谏晓教之作善,故与恶 者相随;二者教之莫与喜酒人为伴,故与嗜酒人相随;三者教之自守,益更 多事;四者教之与贤者为友,故与博掩子为厚。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见人 贫穷卒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当相念。善 知识复有四辈:一者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之,於後解决之;二者有病瘦,将 归养视之;三者知识死亡棺殓视之四者知识已死,复念其家。善知识复有四 辈: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 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 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佛言:「择 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佛言:「东向拜者: 谓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时作饭食;三 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父母 视子亦有五事: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 四者当早与娶妇;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南向拜者:谓弟子事师,当有五 事:一者当敬难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思念不厌;五者从 後称誉之。师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当令疾知;二者当令胜他人弟子;三者 欲令知不忘;四者诸疑难悉为解说之;五者欲令弟子智慧胜师。西向拜者 谓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 之;三者不得有心於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 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夫视妇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於妇 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 付之;五者不得於外邪畜传御。北向拜者:谓人视亲属朋友,当有五事
阿含部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後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在王舍国鸡山中,时有长者子,名尸迦罗越。早起严头,洗浴著文衣, 东向四拜、南向四拜、西向四拜、北向四拜、向天四拜、向地四拜。 佛入国分卫,遥见之,往到其家问之:「何为六向拜?此应何法?」尸 迦罗越言:「父在时教我六向拜,不知何应。今父丧亡,不敢於後违之。」佛 言:「父教汝使六向拜,不以身拜。」尸迦罗越便长跪言:「愿佛为我解此六 向拜意。」佛言:「听之!内著心中。其有长者黠人能持四戒不犯者,今世为 人所敬,後世生天上。一者不杀诸群生;二者不盗;三者不爱他人妇女;四 者不妄言两舌,心欲贪 恚怒愚痴自制勿听。不能制此四意者,恶名日闻, 如月尽时,光明稍冥;能自制恶意者,如月初生,其光稍明,至十五日,盛 满时也。」佛言:「复有六事,钱财日耗减:一者喜饮酒;二者喜博掩;三者 喜早卧晚起;四者喜请客,亦欲令人请之;五者喜与恶知识相随;六者 慢 轻人,犯上头四恶。复行是六事,妨其善行,亦不得忧治生,钱财日耗减, 六向拜当何益乎?」佛言:「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 二者於人前好言语,背後说言恶;三者有急时,於人前愁苦,背後欢喜;四 者外如亲厚,内与怨谋。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外如怨家,内有厚意;二者 於人前直谏,於外说人善;三者病瘦县官为其征 忧解之;四者见人贪贱不 弃捐,当念求方便欲富之。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难谏晓教之作善,故与恶 者相随;二者教之莫与喜酒人为伴,故与嗜酒人相随;三者教之自守,益更 多事;四者教之与贤者为友,故与博掩子为厚。善知识亦有四辈:一者见人 贫穷卒乏令治生;二者不与人诤计;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当相念。善 知识复有四辈:一者为吏所捕,将归藏匿之,於後解决之;二者有病瘦,将 归养视之;三者知识死亡棺殓视之四者知识已死,复念其家。善知识复有四 辈:一者欲斗止之;二者欲随恶知识谏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劝令治生;四 者不喜经道,教令信喜之。恶知识复有四辈: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 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见人有急时避人走;四者见人死亡弃不视。」佛言:「择 其善者从之,恶者远离之,我与善知识相随,自致成佛。」佛言:「东向拜者: 谓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时作饭食;三 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父母 视子亦有五事:一者当念令去恶就善;二者当教计书疏;三者当教持经戒; 四者当早与娶妇;五者家中所有当给与之。南向拜者:谓弟子事师,当有五 事:一者当敬难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思念不厌;五者从 後称誉之。师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当令疾知;二者当令胜他人弟子;三者 欲令知不忘;四者诸疑难悉为解说之;五者欲令弟子智慧胜师。西向拜者: 谓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 之;三者不得有心於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 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夫视妇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於妇; 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 付之;五者不得於外邪畜传御。北向拜者:谓人视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
者见之作罪恶,私往於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三 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难;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向 地拜者:谓大夫视奴客婢使,亦有五事:一者当以时饭食与衣被;二者病瘦 当为呼医治之;三者不得妄挝捶之;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五者分付之 物,当使平等。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当早起勿令大夫呼;二者所 当作自用心为之;三者当爱惜大夫物,不得弃捐乞匈人;四者大夫出入当送 迎之;五者当称誉大夫善,不得说其恶。向天拜者:谓人事沙门道士,当用 五事:一者以善心向之;二者择好言与语;三者以身敬之;四者当恋慕之 五者沙门道士人中之雄,当恭敬承事问度世之事,沙门道士当以六意视凡民: 一者教之布施,不得自悭贪;二者教之持戒,不得自犯色;三者教之忍辱, 不得自恚怒;四者教之精进,不得自懈慢;五者教人一心,不得自放意;六 者教人黠慧,不得自愚痴。沙门道士教人去恶为善,开示正道,恩大於父母 如是行之,为知汝父在时六向拜之教也。何忧不富乎。」尸迦罗越即受五戒 作礼而去。 佛说呗偈: 鸡鸣当早起被衣来下床澡漱令心净两手奉花香佛尊过诸天 鬼神不能当低头塔寺叉手礼十方贤者不精进譬如树无根 根断枝叶落何时当复连采华著日中能有几时鲜放心自纵意 命过复何言人当虑非常对来无有期犯过不自觉命过为自欺 今当入泥犁何时有岀期贤者受佛语持戒慎勿疑佛如好华树 无不爱乐者处处人民闻一切皆欢喜令我得佛时愿使如法王 过度诸生死无不解脱者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现法为人长 终远三恶道戒慎除恐畏福德三界尊鬼神邪毒害不犯有戒人 堕俗生世苦命速如电光老病死时至对来无豪强无亲可恃怙 无处可隐藏天福尚有尽人命岂久长父母家室居譬如寄客人 宿命寿以尽舍故当受新各追所作行无际如车轮起灭从罪福 生死十二因现身游免乱济育一切人慈伤坠众邪流没于深渊 勉进以六度修行致自然是故稽首礼归命天中天人身既难得 得人复嗜欲贪於意识痛想无厌足豫种後世栽欢喜诣地狱 六情幸完具何为自困辱一切能正心三世神吉祥不与八难贪 随行生十方所生趣精进六度为桥梁广劝无极慧一切蒙神光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普愿尽法界沈溺诸有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佛为阿那邸长者说
者见之作罪恶,私往於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三 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难;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向 地拜者:谓大夫视奴客婢使,亦有五事:一者当以时饭食与衣被;二者病瘦 当为呼医治之;三者不得妄挝捶之;四者有私财物,不得夺之;五者分付之 物,当使平等。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当早起勿令大夫呼;二者所 当作自用心为之;三者当爱惜大夫物,不得弃捐乞匈人;四者大夫出入当送 迎之;五者当称誉大夫善,不得说其恶。向天拜者:谓人事沙门道士,当用 五事:一者以善心向之;二者择好言与语;三者以身敬之;四者当恋慕之; 五者沙门道士人中之雄,当恭敬承事问度世之事,沙门道士当以六意视凡民: 一者教之布施,不得自悭贪;二者教之持戒,不得自犯色;三者教之忍辱, 不得自恚怒;四者教之精进,不得自懈慢;五者教人一心,不得自放意;六 者教人黠慧,不得自愚痴。沙门道士教人去恶为善,开示正道,恩大於父母, 如是行之,为知汝父在时六向拜之教也。何忧不富乎。」尸迦罗越即受五戒, 作礼而去。 佛说呗偈: 鸡鸣当早起 被衣来下床 澡漱令心净 两手奉花香 佛尊过诸天 鬼神不能当 低头 塔寺 叉手礼十方 贤者不精进 譬如树无根 根断枝叶落 何时当复连 采华著日中 能有几时鲜 放心自纵意 命过复何言 人当虑非常 对来无有期 犯过不自觉 命过为自欺 今当入泥犁 何时有出期 贤者受佛语 持戒慎勿疑 佛如好华树 无不爱乐者 处处人民闻 一切皆欢喜 令我得佛时 愿使如法王 过度诸生死 无不解脱者 戒德可恃怙 福报常随己 现法为人长 终远三恶道 戒慎除恐畏 福德三界尊 鬼神邪毒害 不犯有戒人 堕俗生世苦 命速如电光 老病死时至 对来无豪强 无亲可恃怙 无处可隐藏 天福尚有尽 人命岂久长 父母家室居 譬如寄客人 宿命寿以尽 舍故当受新 各追所作行 无际如车轮 起灭从罪福 生死十二因 现身游免乱 济育一切人 慈伤坠众邪 流没于深渊 勉进以六度 修行致自然 是故稽首礼 归命天中天 人身既难得 得人复嗜欲 贪 於意识 痛想无厌足 豫种後世栽 欢喜诣地狱 六情幸完具 何为自困辱 一切能正心 三世神吉祥 不与八难贪 随行生十方 所生趣精进 六度为桥梁 广劝无极慧 一切蒙神光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佛为阿那 邸长者说:
过去久远有梵志名毗罗摩,饶财多宝,若布施时, 用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 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 复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 复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 复以八万四千玉女,庄严具足;复以八万四千卧具,众彩自覆 复以八万四千衣裳; 复以八万四千象马,皆以金银鞍勒; 复以八万四千房舍布施 复於四城门中布施,随其所欲,皆悉与之。 复以一房舍施招提僧。 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归。所以然者,受三归者,施一切众生无畏。 是故,归佛法僧,其福不可计量也。 如上布施及受三归福,复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满具,其福 胜也 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福,复不如弹指顷慈念众生福也。 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慈念众生福,复不如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 所以然者,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能令行者灭生死苦,终成佛道 故其福最胜也。 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普愿尽法界沈溺诸有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佛说斋经 吴月氏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时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著彩衣,与诸 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 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妇俱受斋戒。」 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 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犍斋;三为佛法斋。牧牛斋者:如牧牛人 求善水草饮饲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复往。若族种男女已 受戒,意在家居,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 大福,非大明;尼犍斋者: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 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 非其主,然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斋如彼者 不得大福,非大明;佛法斋者:道弟子月六斋之日受八戒。何谓八第一戒者 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动之类,不加刀
过去久远有梵志名毗罗摩,饶财多宝,若布施时, 用八万四千金钵盛满碎银; 八万四千银钵盛满碎金; 复以八万四千金银澡罐; 复以八万四千牛,皆以金银覆角; 复以八万四千玉女,庄严具足; 复以八万四千卧具,众彩自覆; 复以八万四千衣裳; 复以八万四千象马,皆以金银鞍勒; 复以八万四千房舍布施; 复於四城门中布施,随其所欲,皆悉与之。 复以一房舍施招提僧。 如上施福,不如受三自归。所以然者,受三归者,施一切众生无畏。 是故,归佛法僧,其福不可计量也。 如上布施及受三归福,复不如受五戒福。受五戒者,功德满具,其福 胜也。 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福,复不如弹指顷慈念众生福也。 如上布施及受三归五戒慈念众生福,复不如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 所以然者,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福,能令行者灭生死苦,终成佛道, 故其福最胜也。 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佛说斋经 吴月氏国居士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著彩衣,与诸 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 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妇俱受斋戒。」 佛言:「斋有三辈,乐何等斋?」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三斋。」 佛言:「一为牧牛斋;二为尼犍斋;三为佛法斋。牧牛斋者:如牧牛人 求善水草饮饲其牛,暮归思念,何野有丰饶,须天明当复往。若族种男女已 受戒,意在家居,利欲产业及念美饮食育养身者,是为如彼牧牛人意,不得 大福,非大明;尼犍斋者:当月十五日斋之时伏地受斋戒,为十由延内诸神 拜言:『我今日斋不敢为恶,不名有家,彼我无亲,妻子奴婢非是我有,我 非其主,然其学贵文贱质,无有正心,至到明日相名有如故事。』斋如彼者, 不得大福,非大明;佛法斋者:道弟子月六斋之日受八戒。何谓八第一戒者, 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动之类,不加刀
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 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 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 无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 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 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六戒者, 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著华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如清 净戒,以一心习;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 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八戒者,一日 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日中後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 习。」 佛告维耶:「受斋之日,当习五念。何谓五?一当念佛:佛为如来、为 至真、为正等觉、为明行足、为善逝、世间父、无上士、经法御、天人师, 号曰佛。是念佛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思乐佛业。譬如以麻油澡 豆沐头,垢浊得除;斋念佛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二当念法: 佛所说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毁,思念勿忘,当知此法为世间明,是念法者 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用乐法业。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垢浊得除; 斋念法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依受慧教 佛弟子众,有得沟港,受沟港证者;有得频来,受频来证者;有得不还,受 不还证者;有得应真,受应真证者。是为四双之八辈丈夫。皆为戒成定成慧 成解成度知见成,为圣德为行具当为叉手天上天下尊者福田,是念众愚痴恶 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众之业。譬如以淳灰浣衣,垢污得除;斋念众者, 其德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四者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亏不 犯,不动不忘,善立慎护,为慧者举,後无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是 念戒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戒统业,如镜之磨,垢除盛明;斋 念戒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五当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 利天盐天兜术天不乐天化应声天,当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至身 死时精神上天,愿不失信戒闻施智。是念天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 生乐天统业。譬如宝珠常治清明;斋念天者,其净如是。奉持八戒习五思念 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後生天上,终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 心作福。如是维耶斋之福佑明誉广远,譬是天下十六大国,是十六国满中众 宝,不可称数,不如一日受佛法斋;如此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天上 广远不可称说,当今人间五十岁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寿五百岁, 彼当人间九百万岁,佛法斋者,得生此天上;人间百岁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 忉利天寿千岁,当人间三千六百万岁;人间二百岁,为盐天上一日一夜,盐 天寿二千岁,当人间一亿五千二百万岁;人间四百岁,为兜术天上一日一夜 兜术天寿四千岁,当人间六亿八百万岁;人间八百岁,为不骄乐天上一日 夜,不骄乐天寿八千岁,当人间二十三亿四千万岁;人间千六百年为化应声 天上一日一夜,化应声天寿万六千岁,当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岁。若有 人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奉佛法斋,当命尽时,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 安隐快乐。猗善众多,我少说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无量。」 维耶闻佛语欢喜言:「善哉!善哉!世尊!斋之福德甚快无量,愿受佛 戒,从今已後月月六斋竭力作福至死。」
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二戒者,尽一日一夜持 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 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 无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 第四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 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五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 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六戒者,一 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著华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如清 净戒,以一心习;第七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 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第八戒者,一日一 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日中後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 习。」 佛告维耶:「受斋之日,当习五念。何谓五?一当念佛:佛为如来、为 至真、为正等觉、为明行足、为善逝、世间父、无上士、经法御、天人师, 号曰佛。是念佛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思乐佛业。譬如以麻油澡 豆沐头,垢浊得除;斋念佛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二当念法: 佛所说法,三十七品,具足不毁,思念勿忘,当知此法为世间明,是念法者 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善心自生,用乐法业。譬如以麻油澡豆浴身,垢浊得除; 斋念法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三当念众:恭敬亲附依受慧教 佛弟子众,有得沟港,受沟港证者;有得频来,受频来证者;有得不还,受 不还证者;有得应真,受应真证者。是为四双之八辈丈夫。皆为戒成定成慧 成解成度知见成,为圣德为行具当为叉手天上天下尊者福田,是念众愚痴恶 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众之业。譬如以淳灰浣衣,垢污得除;斋念众者, 其德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四者念戒:身受佛戒,一心奉持,不亏不 犯,不动不忘,善立慎护,为慧者举,後无所悔,不以有望,能等教人,是 念戒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生乐戒统业,如镜之磨,垢除盛明;斋 念戒者,其净如是,众人见之,莫不好信。五当念天:第一四天王;第二忉 利天盐天兜术天不乐天化应声天,当自念我以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至身 死时精神上天,愿不失信戒闻施智。是念天者,愚痴恶意怒习悉除,喜心自 生乐天统业。譬如宝珠常治清明;斋念天者,其净如是。奉持八戒习五思念 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兴善,後生天上,终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 心作福。如是维耶斋之福佑明誉广远,譬是天下十六大国,是十六国满中众 宝,不可称数,不如一日受佛法斋;如此其福者,则十六国为一豆耳,天上 广远不可称说,当今人间五十岁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寿五百岁, 彼当人间九百万岁,佛法斋者,得生此天上;人间百岁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 忉利天寿千岁,当人间三千六百万岁;人间二百岁,为盐天上一日一夜,盐 天寿二千岁,当人间一亿五千二百万岁;人间四百岁,为兜术天上一日一夜, 兜术天寿四千岁,当人间六亿八百万岁;人间八百岁,为不骄乐天上一日一 夜,不骄乐天寿八千岁,当人间二十三亿四千万岁;人间千六百年为化应声 天上一日一夜,化应声天寿万六千岁,当人间九十二亿一千六百万岁。若有 人有信有戒有闻有施有智,奉佛法斋,当命尽时,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 安隐快乐。猗善众多,我少说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无量。」 维耶闻佛语欢喜言:「善哉!善哉!世尊!斋之福德甚快无量,愿受佛 戒,从今已後月月六斋竭力作福至死。」
佛说经已,皆欢喜受教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普愿尽法界沈溺诸有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佛说戒香经 宋法贤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尔时,尊者阿难来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 我有少疑,欲当启问,唯愿世尊为我解说。我见世间有三种香:所谓根香、 花香、子香,此三种香,遍一切处,有风而闻,无风亦闻,其香云何?」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勿作是言,谓此三种之香,遍一切处,有风 而闻,无风亦闻。此三种香,有风无风,遍一切处,而非得闻。阿难!汝今 欲闻普遍香者,应当谛听,为汝宣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乐闻,唯愿宣说。」 佛告阿难:「有风无风香遍十方者,世间若有近事男、近事女,持佛 净戒、行诸善法:谓不杀、不盗、不、不妄、及不饮酒是。近事男、近事 女,如是戒香遍闻十方。而彼十方咸皆称赞,而作是言:『於某城中有如是 近事男女,持佛净戒、行诸善法:谓不杀、不盗、不、不妄、及不饮酒等。』 具此戒法,是人获如是之香,有风无风,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而得爱敬。」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沈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 旃檀郁金与苏合优钵罗并摩隶花如是诸妙花香中唯有戒香而最上 所有世间沈檀等其香微少非遍闻若人持佛净戒香诸天普闻皆爱敬 如是具足清净戒乃至常行诸善法是人能解世间缚所有诸魔常远离 尔时,尊者阿难及比丘众,闻佛语已,欢喜信受,礼佛而退。 回向文
佛说经已,皆欢喜受教。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尽法界 沈溺诸有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佛说戒香经 宋法贤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尔时,尊者阿难来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 我有少疑,欲当启问,唯愿世尊为我解说。我见世间有三种香:所谓根香、 花香、子香,此三种香,遍一切处,有风而闻,无风亦闻,其香云何?」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勿作是言,谓此三种之香,遍一切处,有风 而闻,无风亦闻。此三种香,有风无风,遍一切处,而非得闻。阿难!汝今 欲闻普遍香者,应当谛听,为汝宣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乐闻,唯愿宣说。」 佛告阿难:「有风无风香遍十方者,世间若有近事男、近事女,持佛 净戒、行诸善法:谓不杀、不盗、不 、不妄、及不饮酒是。近事男、近事 女,如是戒香遍闻十方。而彼十方咸皆称赞,而作是言:『於某城中有如是 近事男女,持佛净戒、行诸善法:谓不杀、不盗、不、不妄、及不饮酒等。』 具此戒法,是人获如是之香,有风无风,遍闻十方,咸皆称赞,而得爱敬。」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世间所有诸花果 乃至沈檀龙麝香 如是等香非遍闻 唯闻戒香遍一切 旃檀郁金与苏合 优钵罗并摩隶花 如是诸妙花香中 唯有戒香而最上 所有世间沈檀等 其香微少非遍闻 若人持佛净戒香 诸天普闻皆爱敬 如是具足清净戒 乃至常行诸善法 是人能解世间缚 所有诸魔常远离 尔时,尊者阿难及比丘众,闻佛语已,欢喜信受,礼佛而退。 回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