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考试大纲 《电路》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112461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气信息类专业 考试对象: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 课程考核目的 本课程的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 状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所 学的知识 二.课程考试方式及时间 本课程的考试均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期终的考核成绩以期末成绩为主(70%),中 期(20%),平时和作业情况也作期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10%),考核成绩为百分制。本课 程不仅为后续课的学习打基础,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以及进一步的学习将产生一定的 影响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三、教学时数 本课程总学时为54(18周,周课时3) 四.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电路》(第五版)邱关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 1.周守昌主编,《电路原理》(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1999年 2.江泽佳主编,周守昌、彭扬烈、吴宁修订,电路原理(第二版)(上、下册),高等 教育出版社,1985 3.江泽佳主编,周守昌、吴宁、彭扬烈修订,电路原理(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 育出版社,1992年。 五.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 本考试大纲根据《电路分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按照电工学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 提出考核的内容和考核要求。考核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考试大纲 《电路》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 1124611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电气信息类专业 考试对象: 电气信息类专业本科生 一. 课程考核目的 本课程的考核目的是:了解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 状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所 学的知识。 二. 课程考试方式及时间 本课程的考试均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期终的考核成绩以期末成绩为主(70%),中 期(20%),平时和作业情况也作期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10%),考核成绩为百分制。本课 程不仅为后续课的学习打基础,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以及进一步的学习将产生一定的 影响。 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三 、教学时数 本课程总学时为 54(18 周,周课时 3)。 四.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电路》(第五版) 邱关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参考书目 1.周守昌主编,《电路原理》(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 1999 年 2.江泽佳主编,周守昌、彭扬烈、吴宁修订,电路原理(第二版)(上、下册),高等 教育出版社, 1985 年。 3.江泽佳主编,周守昌、吴宁、彭扬烈修订,电路原理(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 育出版社, 1992 年。 五. 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 本考试大纲根据《电路分析》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按照电工学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 提出考核的内容和考核要求。考核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第一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教学内容 电路和电路模型:电流和电压的参考向:电功率和能量:电路元件:电阻元件、电容元 件、电感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受控源;基尔霍夫定律。 2.基本要求 (1)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 (2)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的概念; (3)掌握功率的计算; (4)熟练掌握电阻、电容、电感以及电压源、电流源等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5)了解受控源元件的特点 (6)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1.教学内容 电路等效变换的基本概念;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阻的Y形联接和△形联接的等效变换 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输入电阻。 2.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电阻的串联、并联和串并联计算: (2)了解电阻的丫形连接和△形连接等效变换的方法 (3)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以及电源的等效变换的计算方法; (4)理解输入电阻和等效电阻的概念。 第三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1.教学内容 电路的图、KCL和KⅥL的独立方程数:电阻电路列写方程的一般分析方法:支路电流 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 2.基本要求 (1)理解电路的图的概念 (2)掌握确定KCL和KVL的独立方程数 (3)熟练掌握支路法、网孔法、回路法和结点法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电路定理 1.教学内容 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对偶原理。 2.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的计算方法 (2)了解替代定理、诺顿定理、对偶定理的分析方法。 第五章具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1.教学内容 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比例电路的分析;含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的分析 2.基本要求 (1)理解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的概念和比例电路的分析 (2)掌握具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六章储能元件 1.教学内容 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和并联
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教学内容 电路和电路模型;电流和电压的参考向;电功率和能量;电路元件:电阻元件、电容元 件、电感元件、电压源、电流源、受控源;基尔霍夫定律。 2.基本要求 (1)理解电路和电路模型; (2)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的概念; (3)掌握功率的计算; (4)熟练掌握电阻、电容、电感以及电压源、电流源等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5)了解受控源元件的特点; (6)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第二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1.教学内容 电路等效变换的基本概念;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阻的 Y 形联接和△形联接的等效变换; 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输入电阻。 2.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电阻的串联、并联和串并联计算; (2)了解电阻的丫形连接和△形连接等效变换的方法; (3)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以及电源的等效变换的计算方法; (4)理解输入电阻和等效电阻的概念。 第三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1.教学内容 电路的图、KCL 和 KVL 的独立方程数;电阻电路列写方程的一般分析方法:支路电流 法、网孔电流法、回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 2.基本要求 (1)理解电路的图的概念; (2)掌握确定 KCL 和 KVL 的独立方程数; (3)熟练掌握支路法、网孔法、回路法和结点法的计算方法。 第四章 电路定理 1.教学内容 叠加定理;替代定理;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对偶原理。 2.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的计算方法; (2)了解替代定理、诺顿定理、对偶定理的分析方法。 第五章 具有运算放大器的电阻电路 1.教学内容 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比例电路的分析;含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的分析。 2.基本要求 (1)理解运算放大器的电路模型的概念和比例电路的分析; (2)掌握具有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六章 储能元件 1.教学内容 电容元件;电感元件;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和并联
2.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电容、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2)掌握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和并联的计算 第七章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1.教学内容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一阶电路的全响 应、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一阶、二阶 电路的阶跃响应、冲激响应。 2.基本要求 (1)理解动态电路及其方程的概念: (2)掌握电路的初始条件的确定; (3)掌握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的计算: (4)掌握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和阶跃响应的计算 (5)了解一阶电路、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的计算。 第八章相量法 1.教学内容 复数:正弦量:相量法的基础;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2.基本要求 (1)理解正弦量的表示方法; (2)掌握相量法的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第九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1.教学内容 阻抗和导纳、阻抗(导纳)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相量图: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正弦 稳态电路的功率,复功率,最大功率传输 2.基本要求 (1)掌握阻抗和导纳的计算方法 (2)掌握阻抗(导纳)的串联和并联的计算方法 (3)理解相量图作图的方法; (4)熟练掌握正弦电流电路的平均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复功率的计算方法及各个 功率表示的特性 (5)熟练掌握运用相量法分析计算正弦电流电路; (6)掌握正弦电流电路的串联谐振,并联谐振特点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7)掌握最大功率传输的计算方法。 第十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1.教学内容 互感;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耦合电感的功率;变压器原理;理想变压器。 2.基本要求 (1)理解互感现象; (2)熟练掌握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和耦合电感功率的计算 (3)掌握变压器的原理和理想变压器的计算方法 第十一章电路的频率响应 1.教学内容 网络函数:RLC串联电路的谐振:RLC串联电路的频率响应;RLC并联电路的谐振
2.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电容、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2)掌握电容、电感元件的串联和并联的计算。 第七章 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 1.教学内容 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一阶电路的全响 应、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一阶、二阶 电路的阶跃响应、冲激响应。 2.基本要求 (1)理解动态电路及其方程的概念; (2)掌握电路的初始条件的确定; (3)掌握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的计算; (4)掌握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和阶跃响应的计算; (5)了解一阶电路、二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的计算。 第八章 相量法 1.教学内容 复数;正弦量;相量法的基础;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2.基本要求 (1)理解正弦量的表示方法; (2)掌握相量法的基本概念和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 第九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1.教学内容 阻抗和导纳、阻抗(导纳)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相量图;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正弦 稳态电路的功率,复功率,最大功率传输。 2.基本要求 (1)掌握阻抗和导纳的计算方法; (2)掌握阻抗(导纳)的串联和并联的计算方法; (3)理解相量图作图的方法; (4)熟练掌握正弦电流电路的平均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复功率的计算方法及各个 功率表示的特性; (5)熟练掌握运用相量法分析计算正弦电流电路; (6)掌握正弦电流电路的串联谐振,并联谐振特点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 (7)掌握最大功率传输的计算方法。 第十章 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 1.教学内容 互感;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耦合电感的功率;变压器原理;理想变压器。 2.基本要求 (1)理解互感现象; (2)熟练掌握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和耦合电感功率的计算; (3)掌握变压器的原理和理想变压器的计算方法。 第十一章 电路的频率响应 1. 教学内容 网络函数;RLC 串联电路的谐振;RLC 串联电路的频率响应;RLC 并联电路的谐振;
波特图 2.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网络函数的意义和计算 (2)熟练掌握RLC串联和并联电路谐振的意义和计算 (3)掌握波特图的作法。 第十二章三相电路 1.学习内容 三相电路;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不对称三 相电路的概念;三相电路的功率。 2.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三相电路的特性以及两种连接(丫形连接和与△形连接)的线电压与相电压、 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 (2)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3)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4)掌握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以及功率测量方法 第十三章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 1.学习内容 非正弦周期信号、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非正弦周 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2.基本要求 (1)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的概念 (2)了解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的方法 (3)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指数形式 (4)熟练掌握非正弦电流、电压有效值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5)了解非正弦电流、电压的平均值的计算 (6)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方法。 第十四章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1.学习内容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及基本性质;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运算电路:应用拉 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网络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网络函数的极点和零点:极点、零 点与冲激响应;极点、零点与频率响应。 2.基本要求 (1)理解拉普拉斯的定义 (2)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3)掌握拉普拉斯的反变换及熟练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线性电路 (4)理解网络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5)掌握复频率平面上的网络函数的极点和零点与冲激响应、频率响应的关系 第十五章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 学习内容 割集、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结点电压方程的矩 阵形式;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状态方程。 2.基本要求 (1)理解割集的概念;
波特图。 2.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网络函数的意义和计算; (2)熟练掌握 RLC 串联和并联电路谐振的意义和计算; (3)掌握波特图的作法。 第十二章 三相电路 1. 学习内容 三相电路;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不对称三 相电路的概念;三相电路的功率。 2.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三相电路的特性以及两种连接(丫形连接和与△形连接)的线电压与相电压、 线电流与相电流之间的关系; (2)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3)了解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 (4)掌握三相电路的功率计算以及功率测量方法。 第十三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和信号的频谱 1. 学习内容 非正弦周期信号、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非正弦周 期电流电路的计算。 2.基本要求 (1)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的概念; (2)了解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的方法; (3)了解傅里叶级数的指数形式; (4)熟练掌握非正弦电流、电压有效值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5)了解非正弦电流、电压的平均值的计算; (6)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方法。 第十四章 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 1.学习内容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及基本性质;拉普拉斯反变换的部分分式展开;运算电路;应用拉 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网络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网络函数的极点和零点;极点、零 点与冲激响应;极点、零点与频率响应。 2.基本要求 (1)理解拉普拉斯的定义; (2)了解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3)掌握拉普拉斯的反变换及熟练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分析线性电路。 (4)理解网络函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5)掌握复频率平面上的网络函数的极点和零点与冲激响应、频率响应的关系。 第十五章 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 1. 学习内容 割集、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结点电压方程的矩 阵形式;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状态方程。 2.基本要求 (1)理解割集的概念;
(2)掌握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的列写 (3)熟练掌握结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 形式的列写 (4)掌握状态方程的列写 第十六章二端口网络 1.学习内容 二端口网络、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二端口的等效电路;二端口的转移函数:二端 口的连接;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2.基本要求 (1)理解二端口网络的概念 (2)掌握二端口网络方程和参数的列写 (3)理解二端口网络的转移函数、等效电路以及二端口连接的方法; (4)掌握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的计算方法 六、题型结构 本课程试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作图题及计算题 教研室名称:电气自动化教研室 执笔人:王正斌 审核人:王正斌 申定人:付文羽 编写日期:2011年10月9日 物理学专业课程考试大纲 《电路》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1111628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物理学专业 考试对象:物理学专业本科生
(2)掌握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的列写; (3)熟练掌握结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 形式的列写; (4)掌握状态方程的列写。 第十六章 二端口网络 1. 学习内容 二端口网络、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二端口的等效电路;二端口的转移函数;二端 口的连接;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 2.基本要求 (1)理解二端口网络的概念; (2)掌握二端口网络方程和参数的列写; (3)理解二端口网络的转移函数、等效电路以及二端口连接的方法; (4)掌握回转器和负阻抗变换器的计算方法。 六、题型结构 本课程试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作图题及计算题。 教研室名称:电气自动化教研室 执笔人:王正斌 审核人:王正斌 审定人:付文羽 编写日期:2011 年 10 月 9 日 物理学专业课程考试大纲 《电路》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 1111628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 物理学专业 考试对象: 物理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