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革命过渡的经济纲领,建议召开党代表大会、修改党纲、把党 的名称改为共产党,发起建立第三国际。《四月提纲》所提出的争 取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具体方针和步骤, 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制定政治路线的基 础。 《四月提纲》发表后遭到一切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的激 烈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党内也出现一些异议。加米涅夫发表《我 们的分歧》等文来反对《四月提纲》,断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还没有完成,俄国还没有成熟到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为了 执行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开讨论《四月提纲》的决定,列宁写了小 册子《论策略书》。这一著作深刻地分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政 治局面,论证了如何结束这种局面的策略原则,批驳了加米涅夫 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求对每个历史关头的阶级 对比关系和具体特点作出经得起客观检验的最确切的分析,而不 是死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按照旧的方式,先是资产阶级的统治, 然后才可能有无产阶级和农民的专政。但是,实际生活中与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同时出现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就是 “无产阶级和农民 的革命民主专政”。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的现实生活中的 确切事实。 《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纲领草 案)》是列宁为召开党的代表会议而写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 列宁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思想。除了揭示并存的两 个政权的不同阶级实质以及由此形成的党的策略的特点,他还分 析了革命护国主义的阶级内容,阐述了苏维埃这一新型国家同旧 式国家的主要区别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措施,并对社会党国 前 言 Ⅴ
义革命过渡的经济纲领,建议召开党代表大会、修改党纲、把党 的名称改为共产党,发起建立第三国际。《四月提纲》所提出的争 取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具体方针和步骤, 成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制定政治路线的基 础。 《四月提纲》发表后遭到一切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的激 烈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党内也出现一些异议。加米涅夫发表《我 们的分歧》等文来反对《四月提纲》,断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还没有完成,俄国还没有成熟到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为了 执行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开讨论《四月提纲》的决定,列宁写了小 册子《论策略书》。这一著作深刻地分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政 治局面,论证了如何结束这种局面的策略原则,批驳了加米涅夫 的错误观点。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要求对每个历史关头的阶级 对比关系和具体特点作出经得起客观检验的最确切的分析,而不 是死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按照旧的方式,先是资产阶级的统治, 然后才可能有无产阶级和农民的专政。但是,实际生活中与资产 阶级临时政府同时出现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就是 “无产阶级和农民 的革命民主专政”。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的现实生活中的 确切事实。 《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纲领草 案)》是列宁为召开党的代表会议而写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中, 列宁全面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思想和策略思想。除了揭示并存的两 个政权的不同阶级实质以及由此形成的党的策略的特点,他还分 析了革命护国主义的阶级内容,阐述了苏维埃这一新型国家同旧 式国家的主要区别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措施,并对社会党国 前 言 Ⅴ
际中的社会沙文主义者、“中派”和真正的国际主义者这三个派别 作了剖析。这一文献实际上是四月代表会议的有关决议的基础。 以问答形式说明当时政治形势和各个政党对形势的估计的小 册子《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上一小册子的通俗本。 编入本卷的还有列宁1917年4月在《真理报》上发表的大量 政论文章。这些文章揭露临时政府的反人民本质和社会革命党、孟 什维克的妥协政策,结合当时的具体问题来阐述《四月提纲》的 基本思想。 1917年4月14—22日(4月27日—5月5日)召开的俄国社 会民主工党 (布)彼得格勒市代表会议,是以列宁的战略和策略 方针统一首都布尔什维克的思想和行动的一次重要会议。列宁在 会上就目前形势和对临时政府的态度问题作了报告和总结发言, 草拟了关于对临时政府的态度、关于战争等四个决议草案。在这 次会议上,列宁继续批评加米涅夫的错误观点,使许多对列宁的 纲领一时不理解的同志改变了看法。列宁的路线得到了彼得格勒 这个最大的布尔什维克组织的赞同。 本卷收载了列宁起草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关于4 月20—21日政治危机问题的三个决议。这次政治危机的发生是因 为临时政府向各盟国发出照会,表示要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完全胜 利,从而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对。列宁针对布尔什维克党彼 得格勒委员会少数委员提出的 “打倒临时政府” 的口号,在4月 22日(5月5日)的决议中指出,当时提出这一口号是不正确的, 因为革命无产阶级还没有掌握可靠的(即有觉悟的和有组织的)人 民大多数,提这样的口号不是讲空话,就是在客观上导致冒险行 动。在这次政治危机中,列宁还写了《告各交战国士兵书》、《临 Ⅵ 列 宁 全 集 第 二 十 九 卷
际中的社会沙文主义者、“中派”和真正的国际主义者这三个派别 作了剖析。这一文献实际上是四月代表会议的有关决议的基础。 以问答形式说明当时政治形势和各个政党对形势的估计的小 册子《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上一小册子的通俗本。 编入本卷的还有列宁1917年4月在《真理报》上发表的大量 政论文章。这些文章揭露临时政府的反人民本质和社会革命党、孟 什维克的妥协政策,结合当时的具体问题来阐述《四月提纲》的 基本思想。 1917年4月14—22日(4月27日—5月5日)召开的俄国社 会民主工党 (布)彼得格勒市代表会议,是以列宁的战略和策略 方针统一首都布尔什维克的思想和行动的一次重要会议。列宁在 会上就目前形势和对临时政府的态度问题作了报告和总结发言, 草拟了关于对临时政府的态度、关于战争等四个决议草案。在这 次会议上,列宁继续批评加米涅夫的错误观点,使许多对列宁的 纲领一时不理解的同志改变了看法。列宁的路线得到了彼得格勒 这个最大的布尔什维克组织的赞同。 本卷收载了列宁起草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关于4 月20—21日政治危机问题的三个决议。这次政治危机的发生是因 为临时政府向各盟国发出照会,表示要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完全胜 利,从而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反对。列宁针对布尔什维克党彼 得格勒委员会少数委员提出的 “打倒临时政府” 的口号,在4月 22日(5月5日)的决议中指出,当时提出这一口号是不正确的, 因为革命无产阶级还没有掌握可靠的(即有觉悟的和有组织的)人 民大多数,提这样的口号不是讲空话,就是在客观上导致冒险行 动。在这次政治危机中,列宁还写了《告各交战国士兵书》、《临 Ⅵ 列 宁 全 集 第 二 十 九 卷
时政府的照会》、《用圣像对付大炮,用空谈对付资本》、《真诚的 护国主义的内容表露出来了》等多篇文章,抨击临时政府继续进 行掠夺性侵略战争,批评小资产阶级政党信任临时政府并同它妥 协的政策,阐述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结束战争的途径,总结无 产阶级政党应当从危机中吸取的教训。 本卷还收入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第七次全国代表 会议 (四月代表会议)上作的开幕词和闭幕词、报告、发言以及 为代表会议准备的决议草案等26篇文献。列宁在这些文献中继续 阐述、捍卫和发展《四月提纲》所提出的思想,指明争取俄国社 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斗争道路,进一步阐明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 具体纲领。列宁指出,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建立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运动正在各省广泛 而深入地发展,而两个首都的情况则相反,苏维埃同资产阶级妥 协的政策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布尔什维克必须一方面全面支 持各地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苏维埃内部展开争取群众的斗争, 使无产阶级路线取得胜利。列宁认为,苏维埃夺取政权是为了前 进,为了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步骤。现在不应该空谈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一般原理,而应该实践,应该采取已经成熟了的具 体步骤和方法:实行土地国有化,把银行联合为统一的中央银行, 对它和最大的辛迪加进行国家监督,实行累进所得税和累进财产 税,等等。列宁在他起草的《关于目前形势的决议》中第一次阐 述了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可以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 列宁在这次代表会议上作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和他就此问 题起草的决议中,说明了全部土地实行国有化的必要性,指出这 前 言 Ⅶ
时政府的照会》、《用圣像对付大炮,用空谈对付资本》、《真诚的 护国主义的内容表露出来了》等多篇文章,抨击临时政府继续进 行掠夺性侵略战争,批评小资产阶级政党信任临时政府并同它妥 协的政策,阐述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结束战争的途径,总结无 产阶级政党应当从危机中吸取的教训。 本卷还收入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第七次全国代表 会议 (四月代表会议)上作的开幕词和闭幕词、报告、发言以及 为代表会议准备的决议草案等26篇文献。列宁在这些文献中继续 阐述、捍卫和发展《四月提纲》所提出的思想,指明争取俄国社 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斗争道路,进一步阐明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 具体纲领。列宁指出,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建立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运动正在各省广泛 而深入地发展,而两个首都的情况则相反,苏维埃同资产阶级妥 协的政策表现得特别明显。因此,布尔什维克必须一方面全面支 持各地革命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苏维埃内部展开争取群众的斗争, 使无产阶级路线取得胜利。列宁认为,苏维埃夺取政权是为了前 进,为了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步骤。现在不应该空谈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一般原理,而应该实践,应该采取已经成熟了的具 体步骤和方法:实行土地国有化,把银行联合为统一的中央银行, 对它和最大的辛迪加进行国家监督,实行累进所得税和累进财产 税,等等。列宁在他起草的《关于目前形势的决议》中第一次阐 述了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以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可以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 列宁在这次代表会议上作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报告和他就此问 题起草的决议中,说明了全部土地实行国有化的必要性,指出这 前 言 Ⅶ
一措施不仅使土地关系摆脱半农奴制的羁绊,而且将消灭地主土 地所有制这个农奴主权力的物质支柱和君主制借以复辟的基础, 给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以沉重的打击。列宁强调指出,俄国革命 的命运和结局取决于城市无产阶级是否能够领导农村无产阶级和 联合农村半无产者群众。 列宁在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必须 承认俄国境内一切民族有自由分离和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但是, 决不允许把民族有权自由分离的问题同某一民族在某个时期实行 分离是否适当的问题混为一谈。 在这次会议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纲问题的报告和相应的决议 中,列宁提出了修改党纲应当遵循的方针:鉴于社会主义革命日 益逼近,应对帝国主义以及帝国主义战争时代作出评价;提出建 立工农民主共和国的要求;取消或修改党纲中已经陈旧的部分,特 别要按照已通过的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修改土地纲领;必须把那 些已经有条件实行国有化的垄断组织收归国有,等等。编在本卷 正文之末的《修改党纲的材料》是列宁根据这次代表会议的决定 而编纂的,于6月作为小册子发表,目的在于使全体党员熟悉这 些材料,以便积极参加党纲的修改工作。列宁在这些材料中草拟 了新的党纲条文,提出了新的政治和经济要求。材料所包含的一 些极其重要的理论原则后来写进了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 大会通过的新党纲。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提 出的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全部政权 归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把大多数争取过来并把苏维 埃变成无产阶级专政的机关。代表大会号召全党团结一致,为实 Ⅷ 列 宁 全 集 第 二 十 九 卷
一措施不仅使土地关系摆脱半农奴制的羁绊,而且将消灭地主土 地所有制这个农奴主权力的物质支柱和君主制借以复辟的基础, 给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以沉重的打击。列宁强调指出,俄国革命 的命运和结局取决于城市无产阶级是否能够领导农村无产阶级和 联合农村半无产者群众。 列宁在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必须 承认俄国境内一切民族有自由分离和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但是, 决不允许把民族有权自由分离的问题同某一民族在某个时期实行 分离是否适当的问题混为一谈。 在这次会议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纲问题的报告和相应的决议 中,列宁提出了修改党纲应当遵循的方针:鉴于社会主义革命日 益逼近,应对帝国主义以及帝国主义战争时代作出评价;提出建 立工农民主共和国的要求;取消或修改党纲中已经陈旧的部分,特 别要按照已通过的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修改土地纲领;必须把那 些已经有条件实行国有化的垄断组织收归国有,等等。编在本卷 正文之末的《修改党纲的材料》是列宁根据这次代表会议的决定 而编纂的,于6月作为小册子发表,目的在于使全体党员熟悉这 些材料,以便积极参加党纲的修改工作。列宁在这些材料中草拟 了新的党纲条文,提出了新的政治和经济要求。材料所包含的一 些极其重要的理论原则后来写进了1919年俄共(布)第八次代表 大会通过的新党纲。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提 出的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全部政权 归苏维埃,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中把大多数争取过来并把苏维 埃变成无产阶级专政的机关。代表大会号召全党团结一致,为实 Ⅷ 列 宁 全 集 第 二 十 九 卷
现这一方针而奋斗。 本卷文献比《列宁全集》第1版相应时期的文献增加33篇, 其中有:《第五封〈远方来信〉的要点》,《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 维埃士兵部会议上的发言》,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彼得格勒 市代表会议和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 (四月代表会议)上的报告和 讲话的报道,在四月代表会议上的一些讲话的两种记录以及一些 重要插话等等。另外,本卷收载的《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 务》一文增补了《列宁全集》第1版未收入的第25节和第26节。 编入《附录》的最后一个文件《俄国革命者取道德国回国 (集体公报)》是列宁在途经斯德哥尔摩时交给《政治报》编辑部 的。因不能充分肯定是列宁所写,所以编入《附录》。 前 言 Ⅸ
现这一方针而奋斗。 本卷文献比《列宁全集》第1版相应时期的文献增加33篇, 其中有:《第五封〈远方来信〉的要点》,《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 维埃士兵部会议上的发言》,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彼得格勒 市代表会议和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 (四月代表会议)上的报告和 讲话的报道,在四月代表会议上的一些讲话的两种记录以及一些 重要插话等等。另外,本卷收载的《俄国的政党和无产阶级的任 务》一文增补了《列宁全集》第1版未收入的第25节和第26节。 编入《附录》的最后一个文件《俄国革命者取道德国回国 (集体公报)》是列宁在途经斯德哥尔摩时交给《政治报》编辑部 的。因不能充分肯定是列宁所写,所以编入《附录》。 前 言 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