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革命者取道德国回国(3月31日 〔4月13日〕) 集体公报 ………………………………………………… 509—510 注释 ……………………………………………………… 511—560 年表 ……………………………………………………… 561—581 插 图 弗·伊·列宁像 (1917年) …………………………………………… Ⅹ—1 列宁《1917年3月4日 (17日)的提纲草稿》手稿第1页 ……………… 3 1917年列宁《告被俘同志书》传单第1页 ……………………………… 79 1917年列宁《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手稿第1页 ……………………… 85 1917年4月3日 (16日)列宁《四月提纲初稿》手稿 ………………… 99 1917年4月23日 (5月6日)载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 中央委员会的决议》和列宁《危机的教训》一文的《真理报》 第39号第1版…………………………………………………………… 321 1917年4月列宁《关于苏维埃的决议的提纲草稿》手稿第1页 ……… 379 列 宁 全 集 第 二 十 九 卷
俄国革命者取道德国回国(3月31日 〔4月13日〕) 集体公报 ………………………………………………… 509—510 注释 ……………………………………………………… 511—560 年表 ……………………………………………………… 561—581 插 图 弗·伊·列宁像 (1917年) …………………………………………… Ⅹ—1 列宁《1917年3月4日 (17日)的提纲草稿》手稿第1页 ……………… 3 1917年列宁《告被俘同志书》传单第1页 ……………………………… 79 1917年列宁《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手稿第1页 ……………………… 85 1917年4月3日 (16日)列宁《四月提纲初稿》手稿 ………………… 99 1917年4月23日 (5月6日)载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 中央委员会的决议》和列宁《危机的教训》一文的《真理报》 第39号第1版…………………………………………………………… 321 1917年4月列宁《关于苏维埃的决议的提纲草稿》手稿第1页 ……… 379 列 宁 全 集 第 二 十 九 卷
前 言 本卷收载的是列宁在1917年3月和4月即俄国二月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胜利后头两个月所写的著作。 沙皇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遭失败,力量消耗殆尽。1917 年初,俄国的经济濒于崩溃,民不聊生,争取和平、面包和自由 的群众斗争蓬勃发展,专制统治朝不保夕。为了挽救危局,沙皇 政府对外准备同德国单独媾和,对内企图驱散国家杜马,建立军 事专制制度,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镇压。俄国资产阶级既不满意沙 皇政府的腐朽无能,又不愿看到君主制的覆灭,只想迫使沙皇让 步而分掌政权。资产阶级得知沙皇准备同德国媾和,便惶惶不安, 打算发动宫廷政变,更换沙皇,以达到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 目的。这一密谋得到英法帝国主义者的支持,但软弱动摇的俄国 资产阶级终因害怕引起人民革命而畏缩不前。尽管如此,资产阶 级同沙皇专制的矛盾毕竟加剧了俄国的政治危机,有利于工农民 主革命运动。沙皇政府完全陷于孤立,革命形势日趋成熟。从1917 年初起,罢工浪潮空前高涨。彼得格勒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日益 汹涌澎湃,政治总罢工发展为强大的示威游行,最终转变为武装 起义。大批士兵投向工人一边,汇成了势不可挡的革命潮流。起 义者捣毁警察局,解除反动武装,占领政府机关,逮捕政府大臣。 至2月27日,革命在首都取得胜利,并迅速向全国扩展。沙皇专 Ⅰ
前 言 本卷收载的是列宁在1917年3月和4月即俄国二月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胜利后头两个月所写的著作。 沙皇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遭失败,力量消耗殆尽。1917 年初,俄国的经济濒于崩溃,民不聊生,争取和平、面包和自由 的群众斗争蓬勃发展,专制统治朝不保夕。为了挽救危局,沙皇 政府对外准备同德国单独媾和,对内企图驱散国家杜马,建立军 事专制制度,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镇压。俄国资产阶级既不满意沙 皇政府的腐朽无能,又不愿看到君主制的覆灭,只想迫使沙皇让 步而分掌政权。资产阶级得知沙皇准备同德国媾和,便惶惶不安, 打算发动宫廷政变,更换沙皇,以达到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 目的。这一密谋得到英法帝国主义者的支持,但软弱动摇的俄国 资产阶级终因害怕引起人民革命而畏缩不前。尽管如此,资产阶 级同沙皇专制的矛盾毕竟加剧了俄国的政治危机,有利于工农民 主革命运动。沙皇政府完全陷于孤立,革命形势日趋成熟。从1917 年初起,罢工浪潮空前高涨。彼得格勒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日益 汹涌澎湃,政治总罢工发展为强大的示威游行,最终转变为武装 起义。大批士兵投向工人一边,汇成了势不可挡的革命潮流。起 义者捣毁警察局,解除反动武装,占领政府机关,逮捕政府大臣。 至2月27日,革命在首都取得胜利,并迅速向全国扩展。沙皇专 Ⅰ
制制度土崩瓦解了。 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是革命首要 的基本的标志。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就这一点说,俄国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但二月革命所产生的不是单一政权,而 是两个并存的政权:一个是由十月党人和立宪民主党人组成的、实 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一个是体现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工 兵代表苏维埃。这种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极为特殊的现象,它 反映了革命发展中的一种过渡状态:“革命已超出了一般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范围,但是还没有达到‘纯粹的’无产阶级和农民 的专政。”(本卷第154页) 在革命高潮中,布尔什维克党直接参加了群众的革命斗争,但 由于党的许多领导者被监禁或流放,大批先进工人被送上前线,布 尔什维克党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 影响之下。而这场全民性的革命把占全国大多数的小资产阶级群 众都卷了进去,于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者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 党把持了彼得格勒以至全国许多地方的苏维埃的领导权,他们无 视苏维埃得到武装的工人和士兵的拥护、能够独掌政权的有利条 件,却自愿把政权拱手让给了临时政府,使彼得格勒苏维埃实际 上成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附属品。 在苏维埃中暂时处于少数地位的布尔什维克党如何根据新的 形势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把革命继续推向前进,乃是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卷所收的文献反映了列宁在这一时期领导布 尔什维克党为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所进行的 斗争。 本卷开头的几篇文献《1917年3月4日 (17日)的提纲草 Ⅱ 列 宁 全 集 第 二 十 九 卷
制制度土崩瓦解了。 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是革命首要 的基本的标志。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就这一点说,俄国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但二月革命所产生的不是单一政权,而 是两个并存的政权:一个是由十月党人和立宪民主党人组成的、实 行资产阶级专政的临时政府;一个是体现工农革命民主专政的工 兵代表苏维埃。这种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极为特殊的现象,它 反映了革命发展中的一种过渡状态:“革命已超出了一般的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范围,但是还没有达到‘纯粹的’无产阶级和农民 的专政。”(本卷第154页) 在革命高潮中,布尔什维克党直接参加了群众的革命斗争,但 由于党的许多领导者被监禁或流放,大批先进工人被送上前线,布 尔什维克党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使自发的革命洪流完全置于自己的 影响之下。而这场全民性的革命把占全国大多数的小资产阶级群 众都卷了进去,于是,小资产阶级的代表者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 党把持了彼得格勒以至全国许多地方的苏维埃的领导权,他们无 视苏维埃得到武装的工人和士兵的拥护、能够独掌政权的有利条 件,却自愿把政权拱手让给了临时政府,使彼得格勒苏维埃实际 上成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附属品。 在苏维埃中暂时处于少数地位的布尔什维克党如何根据新的 形势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把革命继续推向前进,乃是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卷所收的文献反映了列宁在这一时期领导布 尔什维克党为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所进行的 斗争。 本卷开头的几篇文献《1917年3月4日 (17日)的提纲草 Ⅱ 列 宁 全 集 第 二 十 九 卷
稿》、《给启程回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的电报》和五封《远方来信》等, 是列宁在瑞士得知二月革命胜利后为指导国内革命而写的。列宁 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 不应当给予信任和支持;必须武装工人阶级并保持布尔什维克党 的独立性。在《远方来信》中,列宁对于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和资 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原因,革命第一阶段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力量对 比,有关革命、国家、战争与和平等理论问题以及党的策略问题, 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列宁认为:革命正在向第二阶段过渡, 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把广大劳动群众组织起来,打碎旧的国家 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即人人普遍参加的人民武装组织;只有 工农的政权才能缔结真正巩固的民主和约;为了在最近的将来取 得这次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在没收地主全部土地的斗 争中取得大多数农民的支持,并在这个基础上同贫苦农民结成联 盟,对最重要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 制,等等。他指出,采取这些步骤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五封 《远方来信》没有写完,从《第五封〈远方来信〉的要点》来看, 未写完部分要谈的是修改党纲的问题。《要点》后来成为列宁修改 党纲的基础。列宁回国后把《远方来信》中的观点加以充实和发 展,形成了布尔什维克党在这个时期的完整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列宁在回国前所写的《俄国革命和各国工人的任务》、《论俄 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俄国革命中的任务》、《共和派沙文主义者的诡 计》和《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等文章和书信中,向瑞士、法国、 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工人解释了俄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指出帝 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客观条件使全人类面临这样的抉择:或者再 让千百万人丧生,或者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前 言 Ⅲ
稿》、《给启程回俄国的布尔什维克的电报》和五封《远方来信》等, 是列宁在瑞士得知二月革命胜利后为指导国内革命而写的。列宁 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无产阶级 不应当给予信任和支持;必须武装工人阶级并保持布尔什维克党 的独立性。在《远方来信》中,列宁对于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和资 产阶级取得政权的原因,革命第一阶段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力量对 比,有关革命、国家、战争与和平等理论问题以及党的策略问题, 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列宁认为:革命正在向第二阶段过渡, 党和无产阶级的任务是把广大劳动群众组织起来,打碎旧的国家 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即人人普遍参加的人民武装组织;只有 工农的政权才能缔结真正巩固的民主和约;为了在最近的将来取 得这次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在没收地主全部土地的斗 争中取得大多数农民的支持,并在这个基础上同贫苦农民结成联 盟,对最重要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监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 制,等等。他指出,采取这些步骤就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五封 《远方来信》没有写完,从《第五封〈远方来信〉的要点》来看, 未写完部分要谈的是修改党纲的问题。《要点》后来成为列宁修改 党纲的基础。列宁回国后把《远方来信》中的观点加以充实和发 展,形成了布尔什维克党在这个时期的完整的战略和策略方针。 列宁在回国前所写的《俄国革命和各国工人的任务》、《论俄 国社会民主工党在俄国革命中的任务》、《共和派沙文主义者的诡 计》和《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等文章和书信中,向瑞士、法国、 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工人解释了俄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指出帝 国主义战争所造成的客观条件使全人类面临这样的抉择:或者再 让千百万人丧生,或者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前 言 Ⅲ
列宁在国外提出的战略和策略原则没有能够及时为全党所领 悟。他回国后反复阐述自己的观点,竭力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统 一全党的认识。1917年4月4日(17日),即回到俄国的第二天, 他先后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和 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代表的联席会议上宣读并逐条讲解他草拟 的一个提纲。会后他把这个提纲冠以《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 的任务》的标题,并加了说明和注释在《真理报》上正式发表,这 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性 文献。它明确地回答了党当时面临的一系列紧迫问题:关于从民 主革命阶段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过渡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及其 政党对待战争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态度问题,关于苏维埃共和 国问题,关于在苏维埃中争取多数的途径问题,关于经济改造问 题,关于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任务和建立第三国际的问题,等 等。列宁说:“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 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 权落到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 苦农民手中。”(本卷第114页)列宁指出:苏维埃是俄国革命中 产生的新的最好的国家形式,无产阶级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 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农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只要布尔什维党 还处于少数地位,就应当揭露临时政府的谎言,不给临时政府任 何支持,应当耐心地向群众宣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必要性。全 部政权归苏维埃,在苏维埃中争取多数,这就是列宁后来所说的 革命和平发展时期的策略方针。列宁在这个提纲中把战争与和平 问题同政权问题联系起来,指出要结束战争,缔结民主的和约,就 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此外,提纲中还制定了俄国向社会主 Ⅳ 列 宁 全 集 第 二 十 九 卷
列宁在国外提出的战略和策略原则没有能够及时为全党所领 悟。他回国后反复阐述自己的观点,竭力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统 一全党的认识。1917年4月4日(17日),即回到俄国的第二天, 他先后在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布尔什维克代表的会议上和 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代表的联席会议上宣读并逐条讲解他草拟 的一个提纲。会后他把这个提纲冠以《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 的任务》的标题,并加了说明和注释在《真理报》上正式发表,这 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四月提纲》是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性 文献。它明确地回答了党当时面临的一系列紧迫问题:关于从民 主革命阶段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过渡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及其 政党对待战争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态度问题,关于苏维埃共和 国问题,关于在苏维埃中争取多数的途径问题,关于经济改造问 题,关于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任务和建立第三国际的问题,等 等。列宁说:“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 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 权落到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 苦农民手中。”(本卷第114页)列宁指出:苏维埃是俄国革命中 产生的新的最好的国家形式,无产阶级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 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农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只要布尔什维党 还处于少数地位,就应当揭露临时政府的谎言,不给临时政府任 何支持,应当耐心地向群众宣传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必要性。全 部政权归苏维埃,在苏维埃中争取多数,这就是列宁后来所说的 革命和平发展时期的策略方针。列宁在这个提纲中把战争与和平 问题同政权问题联系起来,指出要结束战争,缔结民主的和约,就 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此外,提纲中还制定了俄国向社会主 Ⅳ 列 宁 全 集 第 二 十 九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