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 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 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 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 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⑧⑤ D.③④⑤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 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 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 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 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答業】8.B 9.A 10.B 11.A 12.D 13.(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 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后世言治者 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 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D. 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 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 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 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 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 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 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 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11. 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 )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 ①②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1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 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 B. 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 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 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 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 D. 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 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答案】8. B 9. A 10. B 11. A 12. D 13. (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 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后世言治者 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 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
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两个“则” 都解释为“就”。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引 出动作的对象。0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 折。D项,第一个“以”相当于“于”,在;第二个“以”是目的连词,来。故 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 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 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题中,“能通经緝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 句中,即从“玩岁”后断开,排除AD两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 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0项,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 要先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 组”,然后要到文中圈出这些句子,再看作者是否赞赏。题中,(1)“学无异 习,政无异术和(2)“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 是对“先王之时”的回顾,在这一段的结尾,作者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 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由作者的这句话可知,(1)(2)都是 作者赞赏的;(3)“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源自第二段,是对“后世之学”的 分析,从第二段最后作者的感叹来看,“嗟夫,后世……”,可见作者是不赞 成这些做法,且“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话,其中暗 含讽刺。(4)“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源自第四段,这是作者叙 述石鼓书院的情况,只是叙述事实,不存在赞同与否。(5)“夫兵之已而治之 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从“未必”可知,作者是不赞同的。(6)“不专章 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源自倒数第二段,是对在书院读书学子的肯 定,从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所获与”可知,作者是赞 同的。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题中,D项,“文章以驳论为主” 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先肯定先王之时的学政一体,接着指出后世的政学分 裂,二者形成对比,紧跟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提出希 望,可见应该是“立论”为主。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 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 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 体一致的词语则“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 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 的也可以“省略”。(1)中,“此……也”,判斷句;“所以”,古今异义
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 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 项,两个“则” 都解释为“就”。B 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引 出动作的对象。C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 折。D 项,第一个“以”相当于“于”,在;第二个“以”是目的连词,来。故 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 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 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题中,“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 句中,即从“玩岁”后断开,排除 AD 两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 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 要先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 组”,然后要到文中圈出这些句子,再看作者是否赞赏。题中,(1)“学无异 习,政无异术和(2)“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 是对“先王之时”的回顾,在这一段的结尾,作者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 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由作者的这句话可知,(1)(2)都是 作者赞赏的;(3)“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源自第二段,是对“后世之学”的 分析,从第二段最后作者的感叹来看,“嗟夫,后世……”,可见作者是不赞 成这些做法,且“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话,其中暗 含讽刺。(4)“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源自第四段,这是作者叙 述石鼓书院的情况,只是叙述事实,不存在赞同与否。(5)“夫兵之已而治之 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从“未必”可知,作者是不赞同的。(6) “不专章 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源自倒数第二段,是对在书院读书学子的肯 定,从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所获与”可知,作者是赞 同的。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 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题中,D 项,“文章以驳论为主” 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先肯定先王之时的学政一体,接着指出后世的政学分 裂,二者形成对比,紧跟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提出希 望,可见应该是“立论”为主。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 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 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 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 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 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 的也可以“省略”。(1)中,“此……也”,判断句;“所以”,古今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