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耕作学2.耕作制度3.种植制度4.自然资源5.社会资源6.光能利用率7.光合生产潜力8.光温生产潜力9.气候生产潜力10.土壤生产潜力11.作物布局12.作物生态适应性13.同心圆型作物布局14.种植模式15.多熟种植16.立体种植17.复种18.休闲19.擦荒20.间作22.套作21.混作23.单作24.土地当量比25.复种指数26.轮作27.连作28.换茬29.重茬30.复种式连作31.水旱轮作32.草田轮作33.禾豆轮作34.茬口35.茬口特性36.农牧结合37.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38.养地制度39.用地40.养地41.地力42.农田培肥43.风蚀44.水蚀45.保护性耕作法46.等高耕作法47.沟垒耕作法48.残茬覆盖耕作发49.农田防护50.土壤耕作53.少耕54.免耕51.土壤耕作法52.土壤耕作制55.土壤耕作措施二.填空:农业。1."两高一优”农业是指组成。2.农业系统是由两部分组成。3.农业资源是由组成。4.自然资源是由组成。5.社会资源是由6.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7.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8.现阶段光能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9.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10.耕作学又称为1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组成。12.耕作制度是由13.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耕作制度是多目标的,总体来说它要兼顾三大效益即14.在某一地区,水分不成为制约因素的条件下,灌溉农田应能实现的生产潜力称为15.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四种类型,即和。其中是我国今后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6
66 《耕作学》习题集 一.名词解释: 1.耕作学 2.耕作制度 3.种植制度 4.自然资源 5.社会资源 6.光能利用率 7.光合生产潜力 8.光温生产潜力 9.气候生产潜力 10.土壤生产潜力 11.作物布局 12.作物生态适应性 13.同心圆型作物布局 14.种植模式 15.多熟种植 16.立体种植 17.复种 18.休闲 • 19.撩荒 20.间作 21.混作 22.套作 23.单作 24.土地当量比 25.复种指数 26.轮作 • 27.连作 28.换茬 29.重茬 30.复种式连作 31.水旱轮作 32.草田轮作 33.禾豆轮作 34.茬口 35.茬口特性 36.农牧结合 37.农牧结合的耕作制度 38.养地制度 39.用地 40.养地 41.地力 42.农田培肥 43.风蚀 44.水蚀 45.保护性耕作法 46.等高耕作法 47.沟垄耕作法 48.残茬覆盖耕作发 49.农田防护 50.土壤耕作 51.土壤耕作法 52.土壤耕作制 53.少耕 54.免耕 55.土壤耕作措施 二.填空: 1."两高一优"农业是指 , , 农业。 2.农业系统是由 , , 组成。 3.农业资源是由 , 两部分组成。 4.自然资源是由 , , , 组成。 5.社会资源是由 , , 组成。 6.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 , , 。 7.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 , 。 8.现阶段光能利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 。 9.提高光能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有 , , 。 10.耕作学又称为 。 1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 。 12.耕作制度是由 , 组成。 13.为满足社会的需要, 耕作制度是多目标的, 总体来说它要兼顾三大效益 即 , , .。 14.在某一地区, 水分不成为制约因素的条件下, 灌溉农田应能实现的生产潜力称为 。 15.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经历了四种类型, 即 , , • , 。其中 • 和 是我国今后耕作制度 的发展趋势
16.决定作物布局的主要原则包括是作物布局的前提,是作物布局的基础,是作物布局的重要条件。17.作物生态适宜区分为18.作物生活因素包括五个方面。19.利用土地提高生产力的途径有20.某生产单位有耕地4000亩,全年收获面积6000亩,复种指数为21.下列符号在种植模式中分别代表”"1""1/"22.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三类。23.根据茬口特性可把作物分为三类。24.据作物对连作反应的不同,将作物分为25.农田培肥的途径有26.农田物质循环的三库是指27.保护性作物种植主要有28.保护性土壤耕作法主要有和29.免耕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30.坡耕地农田产生水饰的主要原因有和耕作因素。31.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主要有和开沟培土。和土32.农田中比较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物理条件包括壤机械强度。33.选用土壤耕作措施的依据主要考虑及其它农业技术的需要四个方面。34.按照犁地的时间,可分为和35.养地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36.土壤耕作的实质可概括为通过土壤耕作调节调节调节措施和措施。37.土壤耕作措施可分为组成。38.农田土壤面结构由
77 16.决定作物布局的主要原则包括 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是作物布局的基 础, 是作物布局的重要条件。 17.作物生态适宜区分为 , , , • 。 18.作物生活因素包括 , , , , 五个方面。 19.利用土地提高生产力的途径有 , , 。 20.某生产单位有耕地 4000 亩, 全年收获面积 6000 亩,复种指数为 。 21.下列符号在种植模式中分别代表"──" ,"──" ,• "/" ,"//" 。 22.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 , , • •。 23.根据茬口特性可把作物分为 , ,• 三类。 24.据作物对连作反应的不同, 将作物分为 , • , 三类。 25.农田培肥的途径有 , , , • 。 26.农田物质循环的三库是指 , , 。 27.保护性作物种植主要有 28.保护性土壤耕作法主要有 , , , • , 。 29.免耕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 • , 和 。 30.坡耕地农田产生水饰的主要原因有 , ,• , 和耕作因素。 31.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主要有 , , • , , 和开沟培土。 32.农田中比较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物理条件包括 , , 和土 壤机械强度。 33.选用土壤耕作措施的依据主要考虑 , • , , 及其它农业技术的需要四个方面。 34.按照犁地的时间, 可分为 , , 。 35.养地措施主要从 和 两个方面达到培肥地力的目的。 36.土壤耕作的实质可概括为通过土壤耕作调节 ,调节 调 节 。 37.土壤耕作措施可分为 措施和 措施。 38.农田土壤面结构由 , , , 组成
三.选择题: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A.高产栽培理论B.农业生态经济系统C.耕作制度2.作物产量由处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决定,这个因素是()A.最小因素B.生活因素C.肥力因素D.限制因素23.在同一田地上,同一生育期内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崛方式称(A.复种B.间作C.混作D.套作4.关于耕作制度今后我国(或我区)的发展总趋势是()A.休闲耕作制B.擦荒耕作制D.集约耕作制C.轮种耕作制5.下列作物属于富碳耗氮作物的是(A.棉花B.小麦C.大豆D.甜菜26.在引种工作中,若将北方长日照作物引种到南方,生育期将(A.缩短B.不变C.延长D.无法确定)7.土壤耕作措施可分为以下两类(A.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B.翻耕和旋耕C.深耕和浅耕D.多耕和少耕8.下列作物在温度适应性上属于喜温作物的是(SA.油菜棉花玉米B.小麦棉花甜菜C.棉花玉米水稻D.玉米甜菜大豆9.除草剂按照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可分为(A.内吸传导型和触杀型B.选择型的灭生型C.有机型和无机型)10.下列哪组作物属于喜温作物(A.甜菜小麦水稻B.小麦油菜豌豆C.高粱烟草黑麦D.棉花水稻花生11.指出下列全寄生性杂草(1A.列当B.野燕麦C.菀丝子D.稗草)12.指出下列富氮作物(A.大豆B.小麦C.棉花D.甜菜13.指出下列那组作物是耐连作作物(DA.甜菜水稻棉花B.西瓜大豆玉米C.亚麻大豆马铃薯D.小麦玉米棉花14.下列哪种耕作措施具有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双重性A.旋耕B.深松耕C.少耕D.免耕15.决定能一个地区能复种的主要条件是(A.热量水分B.肥料劳力C.技术资金16.每种耕作措施作用的效果都是()8
88 三.选择题: 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 ) A.高产栽培理论 B.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C.耕作制度 2.作物产量由处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决定,这个因素是( ) A.最小因素 B.生活因素 C.肥力因素 D.限制因素 3.在同一田地上,同一生育期内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崐 方式称( ) A.复种 B.间作 C.混作 D.套作 4.关于耕作制度今后我国(或我区)的发展总趋势是( ) A.休闲耕作制 B.撩荒耕作制 C.轮种耕作制 D.集约耕作制 5.下列作物属于富碳耗氮作物的是( ) A.棉花 B.小麦 C.大豆 D.甜菜 6.在引种工作中, 若将北方长日照作物引种到南方,生育期将( ) A.缩短 B.不变 C.延长 D.无法确定 7.土壤耕作措施可分为以下两类( ) A.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 B.翻耕和旋耕 C.深耕和浅耕 D.多耕和少耕 8.下列作物在温度适应性上属于喜温作物的是( ) A.油菜 棉花 玉米 B.小麦 棉花 甜菜 C.棉花 玉米 水稻 D.玉米 甜菜 大豆 9.除草剂按照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可分为( ) A.内吸传导型和触杀型 B.选择型的灭生型 C.有机型和无机型 10.下列哪组作物属于喜温作物( ) A.甜菜 小麦 水稻 B.小麦 油菜 豌豆 C.高粱 烟草 黑麦 D.棉花 水稻 花生 11.指出下列全寄生性杂草( ) A.列当 B.野燕麦 C.菟丝子 D.稗草 12.指出下列富氮作物( ) A.大豆 B.小麦 C.棉花 D.甜菜 13.指出下列那组作物是耐连作作物( ) A.甜菜 水稻 棉花 B.西瓜 大豆 玉米 C.亚麻 大豆 马铃薯 D.小麦 玉米 棉花 14.下列哪种耕作措施具有基本耕作和表土耕作的双重性 A.旋耕 B.深松耕 C.少耕 D.免耕 15.决定能一个地区能复种的主要条件是( ) A.热量 水分 B.肥料 劳力 C.技术 资金 16.每种耕作措施作用的效果都是( )
A.翻转王层,疏松土壤B.只有利没有副作用C.有利和弊的两重性17.在同一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是(A.混种B.间作C.套作D.复种18.下列作物在温度适应性上属于喜凉作物的是(A.春麦油菜豌豆B.春麦玉米甜菜C.大豆油菜玉米D.棉花春麦大豆19.下列作物在温度适应性上属于喜凉作物的是()A.甜菜小麦水稻B.高粱大豆向日葵C.小麦豌豆油菜D.小麦马铃薯玉米20.二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A.300%B.250%C.200%D.150%21.影响复种效益好坏的关键因素是(DA.机械化B.水分C.热量D.肥力)22.翻耕的深度,一般规律是(A.伏耕>春耕>秋耕B.秋耕>春耕>伏耕C.伏耕>秋耕>春耕D.春耕>伏耕>秋耕)23.耕作制度的演进顺序是(A.擦荒一轮种一休闲一集约B.擦荒一休闲一轮种一集约C.休闲一轮种一擦荒一集约D.擦荒一休闲一集约一轮种24.中耕作物的中耕深度,一般规律是(A.浅一浅一深深B.深一浅一深C.深一浅一深D.浅一深一浅25.一种作物收获后,间隔一年于同一地块又种植相同作物的方式叫(A.迎茬B.倒茬C.重茬D.换茬26.作物产量由出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决定,这个因素是(A.最小因素B.生活因素C.肥力因素D.限制因素27.关于耕作制度今后我国发展的总趋势是(A.休闲耕作制B.擦荒耕作制C.集约耕作制D.轮种耕作制28.坡耕地防止水土流失最基本的耕作措施是(A.等高耕作法B.沟植沟播C.免耕D.翻耕)29.制定培肥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A.有机无机相结合B.生物养地C.化学养地D.秸秆还田)30.实行耕作制度多目标的核心是(A.提高经济效益B.用地养地相结合C.土壤耕作与培肥D.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9
99 A.翻转土层,疏松土壤 B.只有利没有副作用 C.有利和弊的两重性 17.在同一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是( ) A.混种 B.间作 C.套作 D.复种 18.下列作物在温度适应性上属于喜凉作物的是( ) A.春麦 油菜 豌豆 B.春麦 玉米 甜菜 C.大豆 油菜 玉米 D.棉花 春麦 大豆 19.下列作物在温度适应性上属于喜凉作物的是( ) A.甜菜 小麦 水稻 B.高粱 大豆 向日葵 C.小麦 豌豆 油菜 D.小麦 马铃薯 玉米 20.二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 ) A.300% B.250% C.200% D.150% 21.影响复种效益好坏的关键因素是( ) A.机械化 B.水分 C.热量 D.肥力 22.翻耕的深度, 一般规律是( ) A.伏耕>春耕>秋耕 B.秋耕>春耕>伏耕 C.伏耕>秋耕>春耕 D.春耕>伏耕>秋耕 23.耕作制度的演进顺序是( ) A.撩荒─轮种─休闲─集约 B.撩荒─休闲─轮种─集约 C.休闲─轮种─撩荒─集约 D.撩荒─休闲─集约─轮种 24.中耕作物的中耕深度,一般规律是( ) A.浅─浅─深 B.深─浅─深 C.深─浅─深 D.浅─深─浅 25.一种作物收获后,•间隔一年于同一地块又种植相同作物的方式叫( ) A.迎茬 B.倒茬 C.重茬 D.换茬 26.作物产量由出于相对最低数量的因素决定,这个因素是( ) A.最小因素 B.生活因素 C.肥力因素 D.限制因素 27.关于耕作制度今后我国发展的总趋势是( ) A.休闲耕作制 B.撩荒耕作制 C.集约耕作制 D.轮种耕作制 28.坡耕地防止水土流失最基本的耕作措施是( ) A.等高耕作法 B.沟植沟播 C.免耕 D.翻耕 29.制定培肥方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 A.有机无机相结合 B.生物养地 C.化学养地 D.秸秆还田 30.实行耕作制度多目标的核心是( ) A.提高经济效益 B.用地养地相结合 C.土壤耕作与培肥 D.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