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tangjiaoxuezhiyonghewenguo2007. 12. 10kongmeizhongxue 《空城计》教学设计 执教:康美中学何文国 救学目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 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 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青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雄,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 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的精神,溵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歐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歐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褶(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 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1页(共5页) 021-2-11
Ketangjiaoxuezhiyonghewenguo2007.12.10kongmeizhongxue 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 1 页(共 5 页) 2021-2-11 《空城计》教学设计 执教:康美中学 何文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 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 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 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
Ketangjiaoxuezhiyonghewenguo2007. 12. 10ko 起来欣赏一支歌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研读新课 (-)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 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 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未明初小说家,著作 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引导学生阅读P85单元说明):小说 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你能举出一两个能表现其特点的故事吗?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 木牛流马计等)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 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描述魏主曹睿 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陇西的故事。魏军先得街亭,占列柳城,势如破 竹,进而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临西城下,而城中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伍百名 土兵,诸葛亮设空城计,欲知故事如何,请看《空城计》。(板书)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们有哪些发现?又有哪些问题? 请出示新课出探记录。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 意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岀示小黑板,指名读准字音:司马懿、鹤氅、纶巾、 笑容可掬、麈尾、抚掌、骇然、隐匿、遁逃、言迄、犒赏)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千什么?怎么样?) (三)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2页(共5页) 021-2-11
Ketangjiaoxuezhiyonghewenguo2007.12.10kongmeizhongxue 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 2 页(共 5 页) 2021-2-11 起来欣赏一支歌 吧……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 二、研读新课 (一)解题、阅读定向 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写了魏、 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 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 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引导学生阅读 P85 单元说明):小说 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 你能举出一两个能表现其特点的故事吗? (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 木牛流马计等)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 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三国演义》第 95 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描述魏主曹睿 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陇西的故事。魏军先得街亭,占列柳城,势如破 竹,进而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临西城下,而城中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伍百名 士兵,诸葛亮设空城计,欲知故事如何,请看《空城计》。(板书) (二)检查预习 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们有哪些发现?又有哪些问题? 请出示新课出探记录。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 意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准字音:司马懿.、鹤氅.、纶.巾、 笑容可掬.、麈.尾、抚.掌、骇.然、隐匿.、遁.逃、言讫.、犒.赏) 3、大家理解文章的内容吗?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醒方法:谁?干什么?怎么样?) (三) 快速浏览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Ketangjiaoxuezhiyonghewenguo2007. 12. 10ko 分组谈论故事情节发展情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 (-)开端司马医临西城—第1自然段 (二)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第2自然段 (三)高潮 目马中—第3、4自然段 (四)结局 第5、6自然段 (四)小结:小说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今天 我们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明确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即开端 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 (五)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1。 2、完成“一课一练” 第二课时 承上启下,引出新课 (六)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回顾故事情节,导出人物分析的方法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初步阅读课文,理清了故事的情节,故事的情节围绕 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的: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 计,结局——孔明释计(板书)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悬念迭出、扣人心弦, 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1分钟) 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 ——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我们也可以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教师 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下面我们一同顺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走进人物,认识人物。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施计的背景(什么背景下施计的呢?) 对 司马繁引大军十五方峰排而来台→孔明身边只剩二干五百军士 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3页(共5页) 2021-2-11
Ketangjiaoxuezhiyonghewenguo2007.12.10kongmeizhongxue 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 3 页(共 5 页) 2021-2-11 分组谈论故事情节发展情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板书: (一)开端 司马懿兵临西城 ——第 1 自然段 (二)发展 诸葛亮临危施计 ——第 2 自然段 (三)高潮 司马中计 ——第 3、4 自然段 (四)结局 孔明释计——第 5、6 自然段 (四)小结:小说情节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今天 我们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式,明确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即开端—— 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结局——孔明释计。 (五)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1。 2、完成“一课一练” 第二课时 三、承上启下,引出新课 (六)由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1、回顾故事情节,导出人物分析的方法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初步阅读课文,理清了故事的情节,故事的情节围绕 着诸葛亮施空城计展开的:开端——兵临城下,发展——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 计,结局——孔明释计(板书)。文章引人入胜,不仅因为情节,悬念迭出、扣人心弦, 还因为人物,形象生动。(1 分钟) 如何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呢? ——通常我们从小说的故事情节入手,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我们也可以在“计”字前面各添加一个动词,以此来概括各层的内容。(教师 板书:“计”以及“逼”、“施”、“中”、“释”等。) 〗 下面我们一同顺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走进人物,认识人物。 2、通过情节分析人物 下面我们就从情节入手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具体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 (1) 开端:司马懿兵临西城——施计的背景(什么背景下施计的呢?): 对 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蜂拥而来 孔明身边只剩二千五百军士
Ketangjiaoxuezhiyonghewenguo2007. 12. 10ko 军情紧急(铺垫)比 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发展:诸葛亮临危施i 施计的过程 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怎么说,怎么做?) ①传令 ②披鹤氅,戴纶巾……(学生文中画出) 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足智多谋”及“正面”。) (3)高潮: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 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 一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及“侧面”。) (4)结局:诸葛亮释计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 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 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 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 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及“正面、侧面"。)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缘着故事情节,层层走近诸葛亮,从正面的、侧 面的,特别是与司马懿、众官的对比认识了—个鲜明的孔明:足智多谋、处 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板书 补充:文中还有多写到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并分析诸葛 亮的心理及笑的何含义?想一想几次写诸葛亮的笑,有何意义?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板书) 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4页(共5页) 021-2-11
Ketangjiaoxuezhiyonghewenguo2007.12.10kongmeizhongxue 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 4 页(共 5 页) 2021-2-11 军情紧急(铺垫) 比 ——这对表现诸葛亮的智慧有何作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军情紧急”及“侧面”。) (2) 发展:诸葛亮临危施计——施计的过程 面对如此紧急的军情,诸葛亮是怎样施计的?(怎么说,怎么做?) ①传令…… ②披鹤氅,戴纶巾……(学生文中画出) ——这可见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处变不惊”“足智多谋”及“正面”。) (3) 高潮:司马懿中计 诸葛亮精心安排了一个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久经沙场的魏国名将司 马懿有这么容易上当吗? 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表明司马懿态度变化 ....以及他采取的相应行动 ....的词语。 (不信——为什么?→望——见什么?→大疑——疑什么?何根据?→退) ——表现了诸葛亮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 (教师板书:“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及“侧面”。) (4) 结局:诸葛亮释计 司马懿终于领兵退去了,我们也替诸葛亮长舒了一口气,然而,我们也 不免产生疑问:诸葛亮凭什么断定司马懿会上当?古人云:“三十六计,走为 上策。”诸葛亮为何要冒险设计而不赶紧撤退? 这表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是从什么角度表现的?本段还对众官作了描写, 这对表现诸葛亮有何作用? (教师板书:“料事如神”“神机妙算”及“正面、侧面”。) 小结:刚才,我们一起缘着故事情节,层层走近诸葛亮,从正面的、侧 面的,特别是与司马懿、众官的对比认识了一个鲜明的孔 明:足智多谋、处 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板书)。 补充:文中还有多写到诸葛亮的笑,找出来,联系上下文,并分析诸葛 亮的心理及笑的何含义?想一想几次写诸葛亮的笑,有何意义?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板书)
Ketangjiaoxuezhiyonghewenguo2007. 12. 10ko 故做轻松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认真阅读“司马中计”(课文第3、4自然段),联系整部小说,评析司马 懿(先自主探究,后小组讨论 明确 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 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 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 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小结: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板书) 四、小结本课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让我们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 有了新的认识 五、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外运用我们今天刚 学的小说阅读的方法再读《三国》,品读三国英雄。(下节课交流) 2、“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孔明三笑: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板书) 故做轻松如释重负自豪、嘲笑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 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5页(共5页) 021-2-11
Ketangjiaoxuezhiyonghewenguo2007.12.10kongmeizhongxue 七年级语文教案 第 5 页(共 5 页) 2021-2-11 故做轻松 如释重负 自豪、嘲笑 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认真阅读“司马中计”(课文第 3、4 自然段),联系整部小说,评析司马 懿(先自主探究,后小组讨论)。 明确: 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 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 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 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是老谋深算的。 小结: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板书) 四、小结本课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让我们对诸葛亮这一形象加深了理解,对智慧 有了新的认识。 五、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课外运用我们今天刚 学的小说阅读的方法再读《三国》,品读三国英雄。(下节课交流) 2、“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空城计 罗贯中 孔 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孔明三笑: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板书) 故做轻松 如释重负 自豪、嘲笑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多疑自负、狡诈多端 空城计:出奇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