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 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 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 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 博?”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 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 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 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 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 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 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 髙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 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 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 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 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 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 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 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 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 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 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 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 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 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 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 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 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 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 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 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 有哪些评价? 五、布置作业 1、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和孔子有关的人物传记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 第4课《孟子》选读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 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 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 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 博?”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 10 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 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 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 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 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 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 。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 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 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 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 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 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 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 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 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 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 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 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 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 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 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 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 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 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 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 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 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 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 有哪些评价? 五、 布置作业: 1、 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 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和孔子有关的人物传记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 词。 第 4 课《孟子》选读
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 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 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 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 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 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一一天下国家,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 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 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 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 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 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 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 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背景介绍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 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 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 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 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 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 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 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 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 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 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 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 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 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 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 的著作
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 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 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 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 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 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二、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 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 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 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 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 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 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 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 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三、背景介绍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 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 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 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 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 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 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 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 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 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 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 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 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 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 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 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 的著作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 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 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 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 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 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 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 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五、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 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活动) 六、作业 搜集关于《孟子》的内容与故事 第5课戒子歆书 教学目标 1.了解《戒子歆书》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向是沛县人,是刘邦的同父兄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是著名的经学家、目录 学家、文学家。先后担任过谏大夫、宗正、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他曾奉命 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 《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有《新序》、《说苑》、《列女传》、《五经通义》、 《刘中垒集》等著作传世。 ∴\整体感知 刘向、刘歆这一对父子的相同之处如此之多,而相异之处也是这样巨大,真是绝 无仅有的特例。其一,虽然都是蒙受祖荫,加之天生聪颖,两个人都是少年得志, 学问渊博,官运亨通,但刘向为人低调谦和,而刘歆则锋芒慑人;其二,学问上 刘向崇尚今文经学的《梁传》,而刘歆则是古文经学的代表,推崇古文《左传》; 其三,刘向对汉家王朝忠心耿耿,誓死效忠,而刘歆则成为王莽篡汉的帮凶,成 了刘汉王朝、宗族的罪人。以结局来看,二人虽然都成为学问大家,一代宗师, 但刘向得以善终,而刘歆以73岁高龄国破家亡,被迫自尽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 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 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 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 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 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 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 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 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孟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五、合作探究 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 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活动) 六、作业: 搜集关于《孟子》的内容与故事 第 5 课 戒子歆书 教学目标: 1.了解《戒子歆书》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刘向是沛县人,是刘邦的同父兄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是著名的经学家、目录 学家、文学家。先后担任过谏大夫、宗正、光禄大夫、中垒校尉等职。他曾奉命 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 《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有《新序》、《说苑》、《列女传》、《五经通义》、 《刘中垒集》等著作传世。 二\整体感知 刘向、刘歆这一对父子的相同之处如此之多,而相异之处也是这样巨大,真是绝 无仅有的特例。其一,虽然都是蒙受祖荫,加之天生聪颖,两个人都是少年得志, 学问渊博,官运亨通,但刘向为人低调谦和,而刘歆则锋芒慑人;其二,学问上, 刘向崇尚今文经学的《梁传》,而刘歆则是古文经学的代表,推崇古文《左传》; 其三,刘向对汉家王朝忠心耿耿,誓死效忠,而刘歆则成为王莽篡汉的帮凶,成 了刘汉王朝、宗族的罪人。以结局来看,二人虽然都成为学问大家,一代宗师, 但刘向得以善终,而刘歆以 73 岁高龄国破家亡,被迫自尽
这封家书是刘向于刘歆初登仕途、出任黄门郎时写的。“受福则骄奢,骄奢 则祸至”,这个警告可以说来得并非不及时。刘向还列举了春秋时代齐顷公的典 故,来说明“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道理。告诫刘 歆在“新拜皆谢,贵人叩头”之时,一定要谦虚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 有这样才能免除祸患。所谓“知子莫若父”,刘向应该是个目光精准的人了吧 但刘歆听进去了吗? 刘歆是个聪明人,不过,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屡遭挫折,扭曲了他的心态。他 苦苦反思的结果不是要让自己做一个淡泊明志、潜心为学的人,而是决定不择手 段谋求功名利禄。当时学者扬雄不愿与王莽同流合污,潜心著述,以至“家素 贫”,“时人皆忽之”。刘歆劝扬雄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 《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一句话,把自己庸俗势利的腐 臭气息暴露无遗 三\课外拓展 读《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要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58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 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 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 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 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四、小结 五、课外阅读 诸葛亮《诫子书》和司马光《训俭示康》。 《世说新语》二则 O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 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O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O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査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 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O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身无长物》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 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桓子 野吹笛》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
这封家书是刘向于刘歆初登仕途、出任黄门郎时写的。“受福则骄奢,骄奢 则祸至”,这个警告可以说来得并非不及时。刘向还列举了春秋时代齐顷公的典 故,来说明“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贺者在门,吊者在闾”的道理。告诫刘 歆在“新拜皆谢,贵人叩头”之时,一定要谦虚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 有这样才能免除祸患。所谓“知子莫若父”,刘向应该是个目光精准的人了吧, 但刘歆听进去了吗? 刘歆是个聪明人,不过,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屡遭挫折,扭曲了他的心态。他 苦苦反思的结果不是要让自己做一个淡泊明志、潜心为学的人,而是决定不择手 段谋求功名利禄。当时学者扬雄不愿与王莽同流合污,潜心著述,以至“家素 贫”,“时人皆忽之”。刘歆劝扬雄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 《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一句话,把自己庸俗势利的腐 臭气息暴露无遗。 三\课外拓展 读《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要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58 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 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好事,都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 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 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 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四、小结 五、课外阅读 诸葛亮《诫子书》和司马光《训俭示康》。 6.《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目标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 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 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身无长物》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 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桓子 野吹笛》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
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 相对容易一些 O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 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 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 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身无长物》选自“言语”一门,《桓 子野吹笛》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 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 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 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 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 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 “乃至 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 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 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 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 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 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 提出。) 《身无长物》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 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 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 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 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 8 卷,分德行、 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 36 门,《身无长物》选自“言语”一门,《桓 子野吹笛》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 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 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 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 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 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 “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 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 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 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 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 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 提出。) 《身无长物》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