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一九年级古诗文比较阅读练习 目录 (一)《核舟记》与《口技》选段 (二)《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选段 (三)《水调歌头》与《记承天寺夜游》 (四)《唐雎不辱使命》与《墨子·公输》选段 (五)《五柳先生传》与《爱莲说》选段 (六)《岳阳楼记》与《与朱元思书》选段 (七)《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段 (八)《出师表》与《隆中对》选段 (九)《曹刿论战》与《岳阳楼记》选段 (十)《公输》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段 (十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曹刿论战》选段 十二)《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 (十三)《陋室铭》与《岳阳楼记》选段 (十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岳阳楼记》选段 (十五)《三峡》与《朱元思书》选段
1 七——九年级古诗文比较阅读练习 目录 (一)《核舟记》与《口技》选段 (二)《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选段 (三)《水调歌头》与《记承天寺夜游》 (四)《唐雎不辱使命》与《墨子·公输》选段 (五)《五柳先生传》与《爱莲说》选段 (六)《岳阳楼记》与《与朱元思书》选段 (七)《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段 (八)《出师表》与《隆中对》选段 (九)《曹刿论战》与《岳阳楼记》选段 (十)《公输》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段 (十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曹刿论战》选段 (十二 )《答谢中书书》与《小石潭记》 (十三)《陋室铭》与《岳阳楼记》选段 (十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岳阳楼记》选段 (十五)《三峡》与《朱元思书》选段
(一)《核舟记》与《口技》选段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 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 干儿哭,百干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干求救声 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 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1、将甲段中空缺的文字补充完整。 2、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 B、东坡现右足现:表现。 C、其两膝相比者比:挨着 D、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很 3、下面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情与苏、黄不属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B、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屠自后断其股(蒲松龄《狼》) C、不能名其一处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4、在(甲)文中找出佛印独特神态的句子,然后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个句子,并说说这个句 子突出他什么特点。 (1)佛印独特神态的句子是: (2)译文: (3)上面这个句子突出他 的特点。 5、(乙)段从 和心理三方面描写了听众的强烈反应,侧面烘托了口 技表演之“善 6、选文中提到的口技和微雕都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选出 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1)喜欢的民间技艺 (2)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1、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2、B3、B4、(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 首昂视。(2)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3)不拘礼节、放浪形骸5、神
2 (一)《核舟记》与《口技》选段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 卷。 ,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 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 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 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 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 1、将甲段中空缺的文字补充完整。 2、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B、东坡现.右足 现:表现。 C、 其两膝相比.者 比:挨着。 D、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很。 3、下面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 B、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屠自后断其股.(蒲松龄《狼》) C、不能名.其一处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刘禹锡《陋室铭》)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4、在(甲)文中找出佛印独特神态的句子,然后用现代汉语翻译这个句子,并说说这个句 子突出他什么特点。 (1)佛印独特神态的句子是: (2)译文: (3)上面这个句子突出他 的特点。 5、(乙)段从 、 和心理三方面描写了听众的强烈反应,侧面烘托了口 技表演之“善”。 6、选文中提到的口技和微雕都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选出 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1)喜欢的民间技艺: (2)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1、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 2、B 3、B 4、(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 首昂视。(2)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3)不拘礼节、放浪形骸 5、神
态动作6、(1)民间技艺如:捏泥人:剪纸:踩高跷:舞狮子;赛龙舟 (2) 如:“赛龙舟”过端午节,悼屈原。比赛场面热烈,气氛热闹 (二)《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选段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1、解释加点的字。 (1)斗折蛇行(斗: (2)念无与为乐者(念: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翻译下面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乙文篇幅虽短,却写景抒怀功力独到。在解衣欲睡之际,忽月色入户,睡意全无,于是
3 态 动作 6、(1)民间技艺如:捏泥人;剪纸;踩高跷;舞狮子;赛龙舟…… (2) 如: “赛龙舟”过端午节,悼屈原。比赛场面热烈,气氛热闹。 (二)《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寺夜游》选段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 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 1、解释加点的字。 ⑴斗.折蛇行(斗: ) ⑵念.无与为乐者(念: )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翻译下面句子。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乙文篇幅虽短,却写景抒怀功力独到。在解衣欲睡之际,忽月色入户,睡意全无,于是
欣然起行。良辰美景,缺少同乐之人,着才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切都像是信步由之,信笔 书之,无意为文,却文笔自然。文中十八字写景,可谓少矣,但都描绘得生动感人,有如神 助 B、乙文中苏轼岁遭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 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 C、甲文语言简练、生动,以作者的心情为线索组织材料。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 了诗情画意,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 描摹细致。 D、甲文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 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参考答案】 1、(1)像北斗星一样(2)考虑2、B(连词,解为“来”) 3、(潭中大约有一百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一点依靠也没有。(2)庭院中的月光宛如 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C(应以作者游踪为线索) (三)《水调歌头》与《记承天寺夜游》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干里共婵娟。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所选诗与文的作者都是 ,词中的“婵娟”指的是,文中的“闲人”指的 2、“丙辰中秋”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分别属于古代纪年法中的和。 3、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念无与乐者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4 欣然起行。良辰美景,缺少同乐之人,着才到承天寺找张怀民。一切都像是信步由之,信笔 书之,无意为文,却文笔自然。文中十八字写景,可谓少矣,但都描绘得生动感人,有如神 助。 B、乙文中苏轼岁遭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 达的胸襟。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 C、甲文语言简练、生动,以作者的心情为线索组织材料。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 了诗情画意,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 描摹细致。 D、甲文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 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参考答案】 1、⑴像北斗星一样 ⑵考虑 2、B(连词,解为“来”) 3、⑴潭中大约有一百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一点依靠也没有。 ⑵庭院中的月光宛如 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C(应以作者游踪为线索) (三)《水调歌头》与《记承天寺夜游》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所选诗与文的作者都是________,词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_,文中的“闲人”指的 是________ 2、“丙辰中秋”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分别属于古代纪年法中的____和____。 3、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念无与乐.者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B、遂至承天寺 寡助之至 C、告之于帝 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愿人长久 4、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 特的心境。下列苏轼的咏月名句中,最贴近本文所写心境的一句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 洁的月光。试作简要赏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的“入户”;“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 照”用得很有特色。下面诗句中写法与此相同的一句是() 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苏轼) B、月明千里照平沙。(苏轼)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参考答案】 1、苏轼月光“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之人 2、干支(皇帝)年号 3、D4、D 5、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以水喻月,写月光的清澈透 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以藻、荇喻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 动态之荚,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唐雎不辱使命》与《墨子·公输》选段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 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日:“布 衣之怒,亦兔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 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孑者, 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孑墨子见王,日:“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 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日:“必为有窃疾矣。子 墨子日:“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散舆也;荆有云梦,犀兕
5 B、遂至.承天寺 寡助之至. C、告之于.帝 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愿人长久 4、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 特的心境。下列苏轼的咏月名句中,最贴近本文所写心境的一句是(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 洁的月光。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6、“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的“入户”;“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 “照”用得很有特色。下面诗句中写法与此相同的一句是( ) 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苏轼) B、月明千里照平沙。(苏轼)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参考答案】 1、苏轼 月光 “闲人”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之人 2、干支(皇帝) 年号 3、D 4、D 5、此处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以水喻月,写月光的清澈透 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以藻、荇喻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 动态之荚,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A (四)《唐雎不辱使命》与《墨子·公输》选段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 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 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 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 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 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 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